国焘含笑九泉矣“西路军”疑云

“可叹今人,大作张某所不能作。张某在回忆录中大肆攻击毛泽东,反倒在西路军一事上,只能不痛不痒的牢骚几句,竟不如今人够长进如是哉”,不知是那位“坊间”作者的话,就把它当作结语吧。

附文1:徐向前与西路军全军覆没历史真相

这就有了北上途中西进的尝试。

“攻宁”计划实施又是一个机会,红四当然要抓这个机遇。这就不难理解1936年10月下旬的那些天的电报。红四高层请求红四全军西渡的那封电报和当初红四党政军要员为其掌门人张国焘求官的电报是那么的类似,都是如果不满足其要求就会如何如何,可惜时过境迁。虽然只西渡了三个军,但关键是红四的指挥部渡了过去,所以红四高层雄心勃勃,将河西部队编成了西路军,准备在甘西、北独立发展,创造新局面。想想红四当初西进四川时才多少人马,而现在两万余大军,好像没有理由不乐观,而且在某个可预见的将来,还有块特大号的馅饼——共产国际的军援,等着有人拿,既然能建根据地,更没有理由不去打通“国际线”。弓在弦上,剩下的就是在中央备个案,批不批都是它了。

西路军是形成了,但悲剧也开幕了。

现在网上流传着许多谣言,西路军阴谋论就是一个。

但是阴谋论本身就是阴谋。是诽谤毛泽东,制造解放军的信仰危机的阴谋。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西路军阴谋,即便是当事人张国焘和徐向前也从来没有提到过阴谋,如张国焘的回忆录《我的回忆》。因为四方面军到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是张国焘的主意,徐向前也支持这个主意,总不能说自己搞一个阴谋消灭自己吧。徐向前从来没有抱怨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他抱怨的是中央没有同意西路军一直向西到新疆去。而这个抱怨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中央根本不可能批准这个行动。共产国际有明确的指示不同意红军向新疆发展,因为这样红军将离开抗日的主战场,丧失影响全国抗日形势的影响力。

从纯军事的角度讲,当西路军河西走廊受挫以后,向新疆进军也已经不可能了。在没有后勤支援的条件下,红军在无依托的戈壁滩上如果遭到骑兵的追击只能是全军覆没。徐向前曾经与高岗在延安谈过西路军的问题,徐向前当时讲如果在渡过黄河以后,趁敌人兵力空虚一直向西冲向新疆是有成功的可能。但这个条件是始终不存在的。因为张国焘清楚共产国际的指示,开始就是考虑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没有考虑向新疆“转移”。中央也从没有考虑向新疆“转移”。可见西路军在踏上河西走廊就已经走上不归路。

宁夏战役与西路军的关系

西路军的悲剧中存在着一个宁夏战役,西路军因宁夏战役而组成。而宁夏战役是中央提出的,因此有人把宁夏战役作为西路军悲剧的起点,这也是谣言的一部分根据。

而当时苏联正全力推动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因此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并且愿意支援红军。而陕北地瘠民贫,缺乏发展的余地。因此中央也积极寻求发展出路。宁夏战役是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提出的。这里指出的是,当时的宁夏与今天的宁夏是大不一样,当时的宁夏包括现在内蒙古西部的一部分,直接与蒙古接壤。中央考虑在红军主力会师以后,控制宁夏,接通苏联,获得国际援助。共产国际批准这个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被红四方面军破坏了。

西路军组成以后,中央的指挥也没有原则错误。虽然中央难以指挥西路军,西路军按机断行事的原则已经决心向河西走廊发展。但是中央仍尽量提供建议和指挥。当西路军袭取古浪以后,电请中央批准向河西走廊进军。中央覆电希望其能回军,同时请其考虑是否有把握同时击败二马(马步芳、马步青)建立根据地。中央曾经建议西路军转向北越过沙漠占领宁夏定远营,现在的阿拉善右旗,与苏联连接。但是西路军拒绝了中央的所有建议,执意向河西走廊进军,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

西路军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确实向中央请求指示,但是中央这时候也是回天乏术。因为西路军孤军推进已经处于绝境,中央的指示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中央希望西路军能给马家军以严重杀伤,造成马步芳不得不谈判解决。但是这只是一相情愿。而到这时中央仍没有得到可以到新疆的批准,只是到西路军全军覆没以后才得到批准可以向新疆方向突围。这就是西路军真相,那里有阴谋的影子。

附文2:

历史的回顾里的西路军转载自水木社区modern_chn版bywliu

考虑当时的前因后果,老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西路军东归,但毕竟西路军不是嫡系,所以只能委婉的问。即使后来大决战时期,老毛对自己的子弟兵也都是以询问的口吻商量。更何况36年对四方面军。除非是木头,都看的出来当时中央希望西路军东返,毕竟当时中央军对河东红军主力压力巨大,当时老毛已经准备再次长征,目标甚至准备是河南,湖北。如果不是张学良希望中共忍耐几个月的话,当时红军已经南下了。这个时候,老毛当然希望红军主力能够集中行动。

事实上历史的回顾里面回忆,陈昌浩接到电报后就开会讨论,徐帅列举了5,6条西进的理由,然后大家一致同意西进。回忆录里写到"于是下决心西进,向中央表了态。我们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战略作休整补充。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

这个指的就是徐陈11月12日给中央的答复,主张西进,本来回忆录没有必要把电文全部列出来,那样太繁琐。但是历史的回顾翻过几页后,徐帅在古浪战役后,回忆说,"这时中央军委来电,要我们停止西进,在永昌,凉州一带建立根据地。"后面还引用了中央11月19日的电报。"你们任务应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巩固的根据地,以一部向古浪、土门方向活动,在有利条件下消灭由古浪来敌,大部向凉州、永昌前进;同时以一部夺取甘州、肃州至安西一带地区;并可以一部在民勤活动,迷惑敌人,使敌疑我西路军有由民勤经定远营配合陕甘主力企图。"

看了这段,肯定有不少人认为中央朝令夕改,本来允许西路军西进,到11月19日,又让西路军在永凉建立根据地。

问题是这里徐帅打了个幌子,是徐陈在11月12日给中央的答复里第一次提出要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徐陈1月12日电文是这样的:"(一)(二)(三)为情况通报,略。(四)大靖、凉州地区人粮较丰,以后筹资扩红都有大的办法。现时即不能与主力互相策应。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五)提议:此方第一步,以主力迅速进到凉州地区,以一部尽量控制土门、古浪,迟滞南敌,占领凉州地区后击敌;以一军进占永昌、大靖,扫清后路。我第二步,如受着南敌压迫时,或后路受威胁时,即地区,并准备接通新、蒙和远方主力拟进占甘州、肃州。现决在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永。"

所以徐陈在11月12日电报里首先派了胸脯,"筹资扩红都有大的办法"。"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同时提议"现决在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永。"如果看徐陈当时电报,谈到部队西边的地区时都是人富粮多,筹款扩红有办法,动不动就决一把,胸脯拍的山响。

后面的朱德,张国焘接到电报后,立刻发电同意西路军的建议。要求西路军杜力完成任务。老毛当时在为围上来的中央军发愁,准备打击胡宗南中,就是简单回电同意,并着手和远方联系,希望新疆取货成功。"徐、陈:(甲)同意你们向凉州进。(乙)新疆接济正准备中。(丙)朱、张白日来保安。(丁)你们情况随时电告。"

后来老毛怕远方准备不足,于11月18日电告徐陈让西路军现留住一段时期:"徐、陈:甲、十七日电悉,我们已告远方,但恐准备不及,运输也来不及。如使东面地区为毛炳文过早占去,红军回旋地狭小不利。我们意见,在现地区留住一时期,加紧军事训练,恢复体力,检查政治工作,教育每个指战员会做群众工作,与人民发生良好关系,严整政治纪律,建立会计给养制度,使尔后和远方同志见面时焕然一新。乙、以一部控制古浪险要,远拒毛炳文。丙、肃州到安西,人烟有八天坏路稀少,安西亦荒僻,将来只能去一部。安西、哈密间是一千五百里沙漠地,绝无人房,货物要用汽车送,正办交涉中。丁、袁立夫不要派去,无安全保障;邓发以公开名义西行,还经过五个月,新疆没有护照不准入口。洛、毛、周并告朱、张十八日十八时"

老毛当时要求西路军扼守古浪,而11月18日,西路军古浪失败,最强的9军被打惨,这个实际是西路军的致命败笔。在这个情况下,中央11月19日发了历史的回顾里引用的那篇电报,而且这个实际是林,朱,张,周发的电报。老毛11月20日发的电报是这样写的:"徐、陈二同志:(甲)捷电甚慰。(乙)主力在永昌、肃州之线,坚决保持东边回旋地区,以小部进占安西、敦煌。邓发同志从迪化来电,安西、敦煌两县仅有民团,且无枪,更无军队。(丙)袁立夫可随进占安西之部队同去到安西,再向哈密。接济军用品、弹药及派人接洽帮助等事,正同彼方接洽中,结果如何,容后告知。(丁)极大注意整理部队,建立正规制度,提高政治水平,发展正确的自我批评。这方面工作的指导,请昌浩同志多注意及之。洛甫、泽东"里面这个捷电甚慰比较无厘头,指的是19日西路军占领永昌。当时老毛还不知道古浪失守。

我相信如果看了这些电报后,正常的结论就是在永凉建立根据地根本就是西路军自己提出的,中央追认而已,拿中央追认西路军建议的电报来说明西路军是服从中央命令的,而且还有意无意的在回忆录里营造出一种接到命令后,很惊讶的味道来,呵呵,徐帅心未免太重了。

徐帅既然说是中央命令西路军在永凉建立根据地,就要找出中央为什么这么作理由来,西路军自己的建议是不能提的。所以徐帅就抓住中央11月8日在取消宁夏战役计划的时候给朱张的关于作战新计划的电报来说事:"看了前述中央11月8日的新计划就不难明白,当时令西路军在永凉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主要企图是造成河东红军将与西路军在河西回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扼控黄河,以便河东主力红军东出获南出,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我们不直到新计划的内容,所以对中央要西路军蹲在永凉地区很不理解。"

显然徐陈在11月12日说出的"现决在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永。"的话,已经被彻底吃掉了。

里面提到西路军的不过泛泛的一句话,而且这个新计划后来也没有执行,事实上河东红军山城堡消灭胜利后,毛炳文东调,西路军的压力减轻了。徐帅也是病急乱投医,谁让他忘了那句"现决在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永。"

徐帅在那句话后又提了李先念的不理解,然后就说自己向中央发报介绍情况。下面就说"25日中央复电,扔要我们就地坚持,打开局面。'毛炳文东撤利于你们发展。在你们打破马敌之后,主力应准备东进一步,策应河东。','远方接济,三个月内不要依靠。目前全靠自己团结奋斗打开局面。'"

你要光看历史的回顾,你怎么想,肯定觉得中央的反应不合清理,西路军古浪打了败仗,中央还让西路军在这里不前不后的呆着,是何居心。不往借刀杀人那想已经是很客观了不是。难道你不觉得中央这封电报又是让西路军大吃一惊吗。

不久西安事变发生,中央确实有想法希望西路军东返,征询西路军意见,历史的回顾里说接到中央电报,西路军召开军政会议,陈昌浩主张东返,大多数同志认为东进比西进困难大。徐帅"赞成大多数同志的意见,认为我军承虚西进,把握大,每损失小,最有利;东进难免付出大的代价,能否突破马敌的重兵防堵是个问号。我说:既然军委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如实反映情况,反映看法,但要作出东进的思想准备。如果上面最后决定东进,我们当然无条件地执行。最好请兰州的于学忠部派出一部兵力西进,牵制马敌,接应我们。会后陈昌浩同志按照多数同志的意见,向中央作了报告"24日中央电告准备东进。"次日,我们复电明确表示:坚决执行中央决定,准备东返"

后面"坚决执行中央决定,准备东返"的电报如下"军委主席团:二十四日二十四时电悉,经过郑重考虑后,我们提出如下意见:(一)目前时局的开展,西路军利于东进,我们当坚决执行此任务。(二)估计到国内战争的长期性及目前西路军的实际情况,此间二十三日十二时致军委电中所述各节请予考虑。(三)为尽量保持我们的有生力量,新的战斗,西路军东进前建议由友军方面派兵力运送一批弹药到永昌城,同时由兰州友军最少出二三团兵力配合,一部炮骑向古浪出动,配合我们东进,使我们减员更少。速详复。徐、陈、李、李、曾二十五日十时"

西路军如何坚决执行中央东进命令,看电报大家心里明白,这种太极见得多了不是。中央自然只能让西路军继续西进。徐帅回忆说:"12月底,西路军根据中央命令,再次西进"。所以中央又一次"朝令夕改"了。

翻过页来,徐帅说了西路军攻克高台,"这带粮食较多,我们准备略作补充和休整后,继续西进。多事之秋,变幻难测。军委这时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在甘州肃州地区建立根据地。我们不了解上面的意图,左思右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继续西进吧,没有中央的命令;留在原地吧,四面受敌,处境确实艰险。怎么办,我们电请中央派四军,三十一军来援,东西合力,夹击马敌,争取灭敌主力一部,为建立甘肃二州根据地创造条件。但是军委认为,河东抽不出部队西援我们,令西路军团结一致,紧缩编织,人自为战,坚决歼敌,独立完成任务"."事情到了这搬地步,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呐?只能坚决服从命令,令部队就地坚持。后来才知道,军委令西路军停止前进是因为河东形势发生变化。蒋介石出尔反尔,破坏和谈,调集40个师的兵力,拟进攻西安。局势异常紧张,需要西路军待机策应"

看了这段文字,一般都会认为西路军当时情况不错,本来可以完成任务的,但是军委又因为河东形势,要求西路军停止前进,建立根据地。西路军觉得建立根据地力量不够,所以只能要求4,31两军归建。中央有坚决不同意。

徐帅说的军委命令西路军停止前进的电报是指军委1月5日的电报:"徐、陈、李及军政委员会:(甲)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乙)全军集结于二三点,一天左右行程,能集中作战,大力训练补充,伺机消灭敌人。(丙)全靠你们自己团结奋斗,取得胜利,不要靠任何外面的援助。军委主席团"

看徐帅的回忆录大家应该认为,西路军是在1月5日之后,才要求4,31军归建的。徐帅这里同样忘记了西路军徐陈1月4日给中央发的电报,实际上中央1月5日的电报就是对徐陈1月4日电报的复电。

在看1月4日电报前,先看两天前1月2日,五军占领高台后徐陈报捷的电报,当时西路军还信心满满。"军委:(一)连日西路军全部已行军通过沙漠滩地,且战且行,虽极艰苦,各军圆满达其任务,均无伤亡。五军一日占抚彝城,昨晚打开高台城,敌只打一枪,县长及民团千余全部被俘。人、粮均极丰。三十军今早到六坝,明由甘浚堡附近往沙河堡进。我们及九军今早用火攻击拒敌堡,人逃亡甚多,今或明向甘浚堡、高台进。(二)马元海率主力今可到洪水,马彪部在三堡,有犯六坝可团在能。马步銮六坝附近,马朴二团今由甘往抚彝前进,甘州敌仍如前。(三)因敌骑多且速,不宜分兵与敌战,日行不便,落伍相当多,但士气极旺,九军稍差。(四)如敌无大力压迫,即以大部留高、抚休整;如被敌迫时,即准备部署肃州,以一部诱敌进展。对各方情况及我方行动有何指示?徐、陈"

由1月4日电可见,徐陈一改1月2日以前的乐观口气,极其悲观。他说了高台以上甚荒凉。事实上老毛早在11月18日就电告西路军"肃州到安西,人烟有八天坏路稀少,安西亦荒僻,将来只能去一部。安西、哈密间是一千五百里沙漠地,绝无人房"。徐陈现在说西路军遭遇空前困难,已经无法独力要完成任务,就是或者靠外交办法,或者4,31军归建,或者"或则我们即在高台战敌,远方资物用外力送下"。突然给中央一个这样悲观的评估,显然所有人都没有料到。4,31军当时远在西安附近,归建走路渡河起码一个月。当然不行,剩下的选择就是西路军留在高台,远方把货运到高台。这个也不可行。中央怎么办只能让西路军原地不动。这就是1月5日中央电报让西路军"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的原因。反咬一口不算,还说在这之后,西路军没办法才提出4,31军归建,这样记性未免太差了。

然后西路军就是反复要求4,31军归建。这个时候西路军已经被马家军分割包围。所以根本不是"历史的回顾"里或明或暗表明的,西路军如果一直向西可以到达新疆,只是中央变更命令又不让4,31军归建才导致失败的。中央的命令实际就是因为西路军已经无法西进,4,31军又无法归建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你东也去不了,西也去不了,先锋5军已经破城在际,还谈什么西进,只能原地呆着了。中央说好吧,你就呆着吧,结果就是西路军有一次遵守中央变更的命令了。这不是童话吗。

然后说"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虽然不了解中央调西路军东进的全盘计划,但对执行东进命令这一点,意见一致。因为谁都明白,要么西进,要么东进,蹲在原地挨打绝无出路。1月23日,我们电告中央和军委:因地正防我东进,我快行不易,部队需稍加休整,'决在基本东进行前争取在现地或路上乘机击敌,以利东进'。'现在全军发扬士气,团结杀敌,克服任何困难,学习血的教训,虽受部分挫折,但所有指战员均极团结,照军委给予任务斗争到底。

其中提到东字的是第四点,要求西路军休息一个时期,集中向东打敌,然后派一部西进。实际上声东击西之计。后面要求西路军改善纪律,优待俘虏。然后提高信心,还是让他们原地呆着,没有东进的任务啊。

事实上东进的任务是徐陈在五军覆灭的情况下自己1月21日提出的,"军委主席团:(一)以乘绥东进击敌,相机配合凉、古,接通兰州,增加抗日联之目的,决今晚全军集结出动,走南大路,以十天行程到达古浪、军土门地区,尔后向平番或靖远集中。(二)士气正旺,沿途相机抗击。(三)前面情况时告。徐、陈二十一日一时"

老毛接电后立刻电告周恩来要求和于学忠交涉,借道。"周、博:西路军在高台、临泽一带不能立足,西进有穷十八站,"二马"步骑又向西堵击,二十日晨攻破高台,董振堂同志牺牲,五军损失两个团。他们从本日起转向东进,望速商于学忠,准备派一部策应,并与交涉红军离开河西抗日,勿加干涉。毛泽东二十一日二时"

老毛21日电报不断,后来给周博有一电中涉及到西路军"丁、西路军东进,徐、陈电士气尚旺,十天可达古浪。如该军不再遭挫折,尔后当位于文、武、成、康地区。如此,我主力在陕南、甘南,便可破坏南京把联军围困在渭水以北之计划。"致潘汉年电"(四)请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红军",22日致潘汉年电"此外红军在肃州附近部队,现亦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东回,并非增援西安,请蒋勿误会。并商蒋如能停止马步芳进攻,则令马军让出凉州以西各城,使其有粮可食,该军自可停止东进。如蒋同意,则请速办。"

这些老毛在1月20日徐陈请求东进电报后发出的给各方筹划如何救助西路军的电报里提到的东西,比如西路军驻地问题后来被徐帅列入了回忆录中中央突然命令西路军东进的动机里了。就是我没敲的两段里,有心人可以去看。所以什么西路军东进是奉中央命令纯是鬼话。还是老毛1月24日给周恩来电报里说的好:"西路军进入高台、临泽地区,西面是穷十八站,至少暂时不能西进。二马因未受严重打击,十分猖獗,数日前袭击指挥部,幸损失不大。领导机关缺乏自信力,不把中心放在战胜敌人、创造根据地上,而放在依赖外力援助上,要求我们把二马弄好,并要求四军、三十一军西去援助。军委已屡电指出其弱点,但一方面我们应尽一切可能援助之。二马方面西安尚有办法可想否?可否要于学忠对马步芳来一威胁?谓不停止进攻,红军主力即将攻击青海,如停止进攻,则西路红军可以甘州为界,甘州以东不相侵犯。如何?盼复。"路红军可以甘州为界,甘州以东不相侵犯。如何?盼复。"

1月24日中央电告西路军:"徐、陈:(一)你们行动方针,以便利击敌、保存实力为目的,行动方向由你们自决。(二)如你们决定东进,我们是赞成的,当派三十二军、二十八军适时到靖远河边策应你们过河。(三)为便利作战计划,彩病、小孩、妇女望设法就地安置。主席团二十四日二十四时"

至此中央的责任是告一段落,剩下就该陈昌浩犯错误了。历史的回顾后面责任都基本都是陈昌浩的了。俺就不写了。其实前面,西路军过河,一条山等等都是一样的手法。我也就不多说了。反正不管怎样,老毛的屎盆子是摘不下来了。老实人说出的老实话怎么那么难找呐?本来写到37年1月24日就不想再写了,今天没事又翻了翻,发现老徐后面也是胡说八道。多了不说了。俺这都是敲出来的。就摘一段吧:

"我建议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行动方针,陈昌浩同意。会上我讲了西路军当前面临的严重不利形势,以及中央不能派兵来援的情况,提出了自救突围东返的主张。大家一致赞成,唯陈昌浩显得心事重重,迟疑不决。2月21日,我们从倪家营子突围而出,急速向西洞堡,龙首堡一带转移。马步芳骑兵旅和宪兵团各一,尾追不舍,被我30军杀回马枪,击溃骑兵旅,全歼宪兵团,共缴枪120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得不错,全军异常高兴。

东进没有中央的命令,陈昌浩本来就有顾虑,他见部队打了胜仗,得到补充,便提出要重返倪家营子,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我听了大吃一惊,说:昌浩同志,你还有什么力量回去建立根据地嘛!我们好不容易突围出来,回去不是自寻灭亡吗?"但是,陈昌浩头上有紧箍咒,不顾实际情况坚持要回去。我和他吵了一顿,没有结果。这时中央来电:甲、固守五十天。乙、我们正用各种有效方法援助你们。陈昌浩又一次占了上风,证明他是马克思主义,我是"右倾机会主义"。他在军政委员会上,极力夸张西洞堡战斗胜利的伟大意义,说了些形势大好,打回倪家营子,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固守50天待援。反对右倾逃跑一类的话那种气氛下,谁还能唱反调呀!我憋着一口气,在会上没有发言。会议作出了重返倪家营子的决定,这就注定了西路军最后失败的命运"

后面老徐还说"2月26日,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再次陷入敌人的重兵合围中。"

以前从来没怀疑这话的真实。但有翻了翻"悲壮的征程"里面记载:"21日夜,西路军再次突围,撤离倪家营,西进至威狄堡,因地形不利防守,又星夜退回倪家营。随后西路军被迫继续与敌展开激战,相持5昼夜,处境愈加险恶。""27日倪家营失守,西路军被迫向西转移到三道柳沟一带,复受敌人分割包围,无日不战"

这就和老徐说法不符了,按老徐的说法,21日突围,消灭一个宪兵团,陈昌浩要求回倪家营子,开会讨论,然后中央来电要求固守50天,会议决定回倪家营子,26日回到倪家营子,激战数日后撤离。中固守50天的电报是26日发的。所以老徐说26日受到电报,开会讨论,然后当天返回到也符合逻辑。

按"悲壮的征程"里,就是西路军21日夜,突围,受阻后又回倪家营子。26日中央电报坚守50日。27日,西路军再次突围。

按照老徐的说法,就是中央的固守50天电报对西路军决策影响巨大,陈昌浩要负回倪家营子的决策责任。按"悲壮的征程"则中央没有责任。

还是查电报,西路军在2月24日给中央汇报西路军情况:"中央军委:甲、我们二十一日晚移威敌堡,敌于天明即接近,因地形堡寨太多,敌易封锁,又于当晚仍回集倪家营。天明敌骑又接近,接连三次

敌猛力炮击进犯,夜在野外四面伏击,不便出击,必在此时打。如天明有机即东进,无机另想办法。乙、欲战胜此敌,只要八个足团,一两千骑兵,带足较强火力及山炮、迫击炮一部即可。最好能速抽出这样兵力过河,以归还建制名义向凉州进攻。我们适时夹击,可彻底消灭此敌,夺取甘北,奠定抗日后方,接通远方,实现根本大计,无论对西安之和平、战争计,无论对中国红军及西路军计,此为上策,望军委考虑,希予采纳。丙、敌骑日夜接近,步、骑、炮集中日夜交战,西路军不战胜此敌,必有极大牺牲。西进不可能,东进亦不可能。我们虽拼战到一人一弹为止,但此前途危险极大,恐全军牺牲,不但毫无代价,且壮大敌之人马,敌重振威风,影响中国红军前途,造成将来再来此地困难。究竟战略后方是否此地,究竟战争前途是否存在。如果甘北必须占领,战争前途不免,即望实现此议,不然我们只有抱全部牺牲决心,在此战至最后一滴血而已。如何望告。徐、陈二十四日二十四时"

然后军委2月26日回电:"(发西路军)徐、陈及军政委:甲、固守五十天。乙、我们正用各种有效方法援助你们。主席团二十六日亥"

显然老徐又记错了,徐陈在2月24日已经向军委汇报回到倪家营子了,理由是夜里突围未成,敌易封锁。而不是老徐回忆录说的什么获得胜利陈昌浩胜利被冲昏头脑,军委又来电要求西路军固守导致西路军重回倪家营子。分明是自己冲不出去。

写完上面文字,正好去吃饭,回来后突然想起曾经有人说历史的回顾有两版,老徐在二版里改了不少,于是上网看历史的回顾二版怎么说,发现老徐从善如流,还真改了。

"我建议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行动方针,陈昌浩同意。会上我讲了西路军当前面临的严重不利形势,以及中央不能派兵来援的情况,提出了自救突围东返的主张。大家一致赞成,唯陈昌浩显得心事重重,迟疑不决。2月21日,我们从倪家营子突围而出,进至威敌堡地区,又遭敌堵截。东进没有中央的命令,陈昌浩本来就有顾虑,他见部队受阻,便提出要重返倪家营子,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我听了大吃一惊,说:昌浩同志,你还有什么力量回去建立根据地嘛!我们好不容易突围出来,回去不是自寻灭亡吗?"但是,他头上有紧箍咒,不顾实际情况坚持要回去。我和他吵了一顿,没有结果。他在军政委员会上,说了些形势大好,打回倪家营子,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反对右倾逃跑一类的话那种气氛下,谁还能唱反调呀!我憋着一口气,在会上没有发言。会议作出了重返倪家营子的决定,这就注定了西路军最后失败的命运。22日我们返回倪家营子。26日中央来电:甲、固守五十天。乙、我们正用各种有效方法援助你们。陈昌浩又一次占了上风,证明他是马克思主义,我是右倾机会主义。"

得,一个宪兵团的马家军凭空蒸发了。所以所谓陈昌浩重返倪家营子的错误我是觉得不存在了。事实上西路军是突围意图被发现,当时西路军和后来的国军一样,在河西走廊不敢野战,只能凭借村落固守。这个其实是个正确的决策。野战西路军会更早崩溃。

对于老徐真是失去信心了,毕竟出本回忆录,那么多笔杆子查资料,润色文字。这个错误也太多了吧,而且都是有心的,不是无意的错误。为了与中央2月26日固守50天的电报对上日期,所以西路军只能2月26日回到倪家营子。怎么错的那么巧。

Foolmeonce,shameonyou.Foolmetwice,youcannotfoolmeagain.所以象徐陈离队是陈昌浩提出,徐向前坚决反对的说法,俺是真的不太敢相信了。当时军政委员会几个常委,陈昌浩,徐向前,李特,黄超,曾传六。陈李黄早死,曾传六83年去世。就老徐历史的回顾里这么多窟隆而言,谁敢相信这点是真的。毕竟他最后确实走了啊。基本上和西路军有关的,历史的回顾里从渡河,一条山直到最后倪家营子突围老徐的乾坤挪移大法实在太厉害了。原来我是从来没怀疑过老徐在倪家营子突围上的说法的,以为是陈昌浩因为打了胜仗有信心又转回去的。前几天大家还分析陈昌浩为什么作此决定,现在发现又上当了。基本现在大家公认的,就是陈昌浩胆子比较大,没作过飞机,拿把手枪就上飞机去撒传单。老徐稳重,老婆被杀了,都能忍。你说最后,非要说,徐陈脱队是陈的主意,徐坚决反对,这个确实需要理解力。唯一解释就是陈昌浩对老徐真的不错。当初二代去中央汇报,就没去说服张大将一起去。

大胆想象一下,徐是知兵之人,当时西路军野战惧怕马匪骑兵,就是守村落还有的一打,只要粮食够。所以第一次突围可能是陈昌浩提议的,毕竟陈昌浩一直主张东进。或者说在这以前主张东进的都是陈昌浩。突围受阻后,稳重的老徐可能建议回去守倪家营子待援,这个其实也是合理的作法,野外作战,如果不能达到突然性的话,马家军的骑兵肯定是有优势的。但没想到回去后士气损失更大,部队有缺粮。不能维持了。如果有粮弹的话,对付马家军骑兵守村落还是有得打的。俺这个想象起码不比老徐那个离事实远得太多。

附文3:『煮酒论史』[历史随笔]

看《历史的回顾》谈徐向前对西路军失败的责任

作者:谢汝良提交日期:2006-5-1614:57:00访问:17722回复:134

附文4:还西路军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对《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一条注释的辨析

孙焕臻1

内容提要:本文引用中央文献室公布的资料就西路军西征的由来,失败的经过及其原因加以阐述和辨析。

关键词:中央军委西路军张国焘西征失败

关于西路军的问题,在193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中,已作结论:“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这个结论是客观公正的,也是符合史实的。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第[25]条注释“西路军”(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241页),其中说“十一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在表述上似乎给人一种与史实不完全符合的感觉。笔者想就此作一些辨析,以求教于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专家和同仁。

一、西路军西征的由来

西路军的西征,不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而是张国焘严重错误造成的既成事实,围绕这个问题大体经历了三次大的斗争。

第一次斗争,是在1936年9月中下旬,斗争重点围绕红四方面军是北进,还是西进。

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6月会师后,张国焘虽已取消第二“中央,但并没有改变同中央对抗的立场。他企图拉拢红二方面军支持他的反党活动,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抗。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终于迫使张同意两军一起北上与中央会合的行动方针。

党中央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迎接全国的抗日高潮,于1936年8月,提出三支主力红军会师后,合力夺取宁夏的战役计划,明确指示:“在九月至十一月,我二、四方面军的任务是在甘南活动,消灭毛炳文、王均部,发展苏区,准备冬季新的行动。”[②]9月14日,中央军革委又为占领宁夏,对三支红军主力的行动作出具体的部署,特别强调,“以上部署主要是四方面军控制西兰大道,不使胡宗南切断,并不使妨碍尔后一、四两方面军夺取宁夏之行动。”[③]此后中央又多次强调,“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④]“夺取宁夏是打通苏联、发展红军,开展西北局面和对日作战的枢纽。我们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环。”[⑤]对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方针,中央明确指出:红四方面军“占领宁夏南部后,应顿住几个月,待明年春暖再攻甘西”,并一再强调,夺取宁夏是“决定的一环”,“在当前一瞬间,则拒止胡军把一、四两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一环,时机迫促,稍纵即逝,千祁留意,至祷至盼。”[⑥]

但此时张国焘又对北进方针动摇,于9月21日命令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渭地区,掉头西进,打算迅速从兰州以西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进到凉州、永登地区,并认为先机占领甘北,是“目前最重要一环”。实际仍不愿放弃脱离中央自成一个局面的企图。经朱德等同志的坚决抵制和斗争,并发电给中央:张不同意静会战役计划,拟根本推翻,“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的,如将此原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⑦]又经中央的耐心说服与挽救;[⑧]加之在兰州以西渡河困难,张国焘才不得不暂时放弃西进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至10月下旬,三大主力红军终于胜利会师。可以说,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既是战胜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追剿和克服极端艰险的自然环境的胜利,又是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和退却路线的胜利。

第二次斗争,是在1936年10月下旬,主要围绕对待宁夏战役,是坚决执行中央部署“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首先应集中注意力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还是急于要四方面军渡河西进?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中央军革委把宁夏战役作为在政治上军事上打开新局面的决定的一环,抓紧进行部署。为此,中革军委于10月11日下达了《十月份作战纲领》,要求各方面军作好渡河和攻击宁夏的准备,从11月中旬起,以红一方面军的西方野战军全部和红四方面军三个军,进攻宁夏,以红四方面军的另两个军,红二方面军全部和陕甘宁军区独立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⑨]为了实现宁夏战役计划,中革军委命令,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向同心城、豫旺堡地区集结;二、四方面军转进至黄河以东,西兰大道以北的通马静会隆地区休整补充,待至11月10日前完成战役各项准备后,开始北攻宁夏,向南防御,阻敌北援。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完整慎密的作战计划。

但张国焘仍对中央有二心,继续其分裂主义路线,企图利用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的机会,将四方面军全部渡过黄河西进,不去宁夏,而到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占块地盘,搞“独立王国”。

第三次斗争,是在11月上旬,主要围绕河西的四方面军是孤军西进至凉州,还是三个方面军“紧靠作战则有利”?

红四方面军主力渡河后,迅速攻破敌之阻击,占领一条山和五佛寺一线。当时中央令四方面军过河的主要目的,是为实施宁夏战役作准备,并于10月28日电示强调:“目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关头,三个方面军紧靠作战则有利,分散作战(则)削弱,有受敌人隔断并各个击破之虞”。[13]10月30日又电令河西部队暂控一条山,五佛寺地区休息待机,准备在击破南敌后继续北取宁夏。在此,既明确指示四方面军过河的任务目的,强调“紧靠作战”,“北取宁夏”,又有警示张国焘,不要违背中央的意图,擅自令四方面军孤军西进,被“敌人隔断并各个击破”。

然而,由于红四方面军前线领导人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张国焘路线的影响,没有深刻的理解中央意图,于是在11月初,即因该地人烟稀少、粮缺水咸,加上连日激战,大部队不能久停为由,数电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请示河西部队行动方针,并建议“若主力不能迅速渡河”,“我方决定先向大靖、古浪、平番、凉州行”。11月3日中革军委致电河西部队:“所部主力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14]但张国焘却于11月5日致电河西部队,指令他们消灭马步芳部为主要任务,“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在此,张完全无视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指示河西部队的行动方针,而强调的是“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虽然张也看到被敌隔断的可能,但仍一意孤行,电令陈昌浩等,“不可妨碍你们主力的行动。不得已时可不必留主力守渡口”,“你们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去完成你们的任务”。[15]又是“不可妨碍”,又是“不受一切牵制”。当然是指中央“妨碍”,“牵制”。这就从根本上与中央的方针相对立。由此种下了以后西路军失败的根苗。

正是根据张国焘的这些指示,河西部队于11月6日向中革军委提出《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至此时,木已成舟,中革军委也只有电示“徐、陈向凉州进”,但仍强调他们:“作战时集中兵力打敌一旅,各个击破之。”并于8日致电张国焘并陈昌浩等,答复徐、陈等七同志11月7日来电要求组织前委和军分会,指出:“我们基本上同意河西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以昌浩为主席,向前为副”,其余名单照来电批准。[16]

这就是西路军称谓和西征的由来,在这里不难看出,西路军之形成是张国焘,对抗中央统一战略部署的产物,中共中央军委只好“基本上同意河西部队称西路军”。中央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既要坚持原则,以大局为重进行斗争,又要注意团结,避免分裂;往往在一些重大决策上,采取协商态度,因势利导,甚至作出必要的让步。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关于“西路军”的注释中,肯定地说:“十一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似有不够确切之嫌,或者说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因此在此提出与注者商榷。

二、西路军失败经过

从1936年11月上旬至1937年3月上旬,西路军历经4个多月浴血奋战,终遭失败,经过如何?

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时刻把西路军的安危萦怀心头,怕其被敌隔断各个击破。11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陈昌浩、徐向前,询问:“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取得接济的把握否?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的情形?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黄河东岸已被敌人封锁,东返同西进比较困难更大,下决心西进。12日复电中央:“我们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17]因此,就战略方向是东返还是西进,中央一再征求西路军领导人的意见,丝毫没有强加之意。这时,在11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时,毛泽东在作的报告和结论中,明确指出,“红军行动主要是向东”,并指出:“四方面军一部分已向西,能否调回来是个问题”。[18]以上不难看出,决不是有人所说的是“中央军委选择了河西作为战略方向”。[19]人大

西路军贸然西进,11月15日占领古浪,18日占领永昌,21日占领山丹,进入甘北地区。11月16日至18日,九军在古浪一带同马匪五个旅激战,歼敌二千余人,我军亦损失近半,撤出古浪。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红军共歼敌五六千人,西路军也减至一万八千余人。这时徐向前认为,马匪主力并未击溃,红军有生力量日减,又无根据地,难以补充,是否冷静分析一下形势,以正确决定今后行动方向。但陈昌浩并未考虑这一正确意见,继续按原计划西进。

为了更清楚了解这段史实,不妨重温一下这期间中央领导致西路军的部分电报:

11月18日,毛泽东等复电徐、陈,强调:如使东面地区为毛炳文过早进占去,红军回旋余地狭小不利。我们意见在现地区留住一时期,以一部控制古浪险要,远距毛炳文。同时,加紧军事训练,恢复体力,检查政治工作,教育每个指挥员会做群众工作,与人民发生良好关系……电报还指出:肃州到安西有八天坏路,人烟稀少,安西亦偏僻,将来只能去一部。同时致电张国焘等强调河东红军“只有战胜胡军才便开展局面,才是策应河西的好办法”。[22]

从这些电报,至少我们可以看出三点:其一,党中央极为关心西路军的安危,担心其被隔断各个击破;并且为尽力挽救西路军免遭失败,多次指示其行动方针,作战的军事原则,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原则以及着眼点放在建设根据地上;尤其强调,不要依靠外援,全靠自己团结奋斗,打开局面;其二,西进不仅自然环境不利,就是苏联也不支持,最好东进,至少也应保持东面的回旋余地;其三,河东、河西红军都应从全局出发,互相配合,互相策应;而不是单纯一方策应另一方。试想,若是西路军能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所指示的行动方针,军事原则和政治工作去办,每占领一个地方,应把着眼点放在“为创河西抗日根据地而奋斗”[24]上,会“付出极大牺牲,弹尽粮绝,兵败祁凉”吗?

2月21日,西路军鉴于在倪家营子困守无望,遂决定回师东返,到达甘州山洞堡一带。在此,击溃追敌一个旅,全歼敌宪兵团800人。如果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继续东进,仍有摆脱困境,实现与援西军会合的希望。然而,陈昌浩却过高估计了这一仗的意义,认为敌我力量已起了重大变化,敌人的锐气被挫伤了,要继续西进,重返倪家营子,占领甘北。[26]致使西路军完全陷入不可挽救的绝境。至三月中旬,西路军几近全军覆灭,遭到失败。

这时,中央利用统战关系竭尽全力营救被俘人员和收容失散人员,使数千名西路军干部、战士先后回到陕甘宁边区。

三、关于战略方向的选择

战略总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方向三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其基本关系是:战略总任务决定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实现战略总任务的保证;战略方针规定战略方向,战略方向体现战略方针。战略方向选择错误,就不能保证实施战略方针,当然,也就影响战略总任务的完成。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抗日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根据此战略任务,1936年8月,党中央提出的基本战略方针是:逼蒋抗日,联合友军,造成西北新局面,打通苏联,巩固和发展西北根据地,迫胡宗南部停止于甘肃以东,根据此基本方针,中央又作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其中“四方面军占领临潭、岷县、漳县、渭源、武山、通渭地区,尽可能取得岷武通三城”。[27]至9月,中央又具体部署了攻占宁夏的战役计划。其中,四方面军主要控制西兰大道,阻止胡宗南西进,10月底或11月初进取靖远,中卫南部及宁安堡之线,以便12月渡河夺取宁夏南部。并明确指出:“至于占领甘肃西部,候宁夏占领取得国际帮助后,再分兵略取之。”还特别强调,宁夏战役是“对于中国红军之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之发动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行动”,要求“三个方面军需用最大的努力与最亲密的团结以赴之”。[28]

据此战略部署,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党中央军委,多次致电,反复强调,“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三支红军主力要紧密配合。假如一方面军独攻宁夏有“顾此失彼之虑”而失败;四方面军独攻甘西也要失败。如此有被敌“各个击破之虞”。“只要集中先占宁夏方免此失”。因此,“夺取宁夏打通苏联,不但在红军发展上,在全国统一战线,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战上,都是决定的一环,在当前一瞬间则拒止胡军把一、四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的一环”。[29]

张国焘从其分裂主义路线出发,表面上同意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而背后又在捣鬼,总想把四方面军拉到甘西去,自成局面,搞“独立王国”,同中央分庭抗礼。因此,在战略方向选择上,在三支红军主力会师前,他企图西进而反对北进;会师之后,张国焘又根本不顾中央的统一部署,擅令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出凉州”而“不愿出宁夏”,致使海打战役计划被破坏,宁夏战役计划落空;进而造成四方面军主力分兵西进甘北,致使西路军全军覆灭。然而,这一切,包括陈昌浩在内的西路军广大指战员是不清楚的,或者说是不了解张国焘的包藏祸心的。当然,作为前线主要指挥员的陈昌浩军事指挥失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考察西路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这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当然,西路军的失败,对于广大西路军指战员来说是没有责任的。同样,这也是党中央早已作出的另一合乎历史事实的结论。当时,西路军广大指挥员并不知道张国焘另有野心,还以为这是党中央的部署,斗志昂扬地踏上了征途。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同优势的敌人血战到底,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

作者简介:孙焕臻1(1945-),男,贵州师大铜仁学院政史系教授

[②]《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73-574页。

[③]《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79页。

[④]《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82页。

[⑤]《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82页。

[⑥]《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82页。

[⑦]《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84页。

[⑧]《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86页。

[⑨]《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86页。

[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34页。

[11]《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2页。

[12]《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17页。

[13]《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3页。

[14]《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6页。

[15]《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6页。

[16]《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7页。

[17]《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8页。

[18]《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9页。

[19]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3月,第133页。

[20]于吉楠,《张国焘和(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260页。

[2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3月,第133页。

[22]《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10-611页。

[23]《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11-613页。

[24]《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20页。

[2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3月,第135页。

[26]于吉楠,《张国焘和(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263-264页。

[27]《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35页。

[2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78-579页。

[29]《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92-593页。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下列关于打破依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打破依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依赖是一种积极心态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下列属于“如何克服紧张”的叙述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关于“求职者为什么要做好心理准备”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以下哪些措施有利于规避就业风险?()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https://m.ppkao.com/wangke/daan/d66b36067672446c99949f900d28986a
2.会考题17、根据计算机图像的生成结构和不同方式,其类型可分为___。 A.立体图、平面图B.黑白图、彩色图 C.位图、矢量图D.高分辨率图、低分辨率图(C) 18、关于Internet,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A.Internet是全球性的国际网络B.Internet起源于美国C.通过Internet可 以实现...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7/1204/10/47246331_709732364.shtml
3.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摘编自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19年3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https://www.jyeoo.com/sj/b7ee73c7-8c32-4667-8653-b64c0fe86afa
4.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与试题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T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抗原。大多数天然抗原,血细胞、细菌等TD-Ag。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T细胞辅助就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抗原。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9779524_1038141120.html
1.教师招聘每日一练2024(11月13日)B.自动编号类型字段的数据由系统随机或递增形成,用户不能输入 C.在数据表视图不能删除已设为主键的字段,也不能将某个字段设置为主键 D.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只能拷贝至Access数据表中,不能直接导入数据库 2.下列关于关系数据库中数据表的描述错误的是( )。 https://sdxd.jiuyeqiao.cn/job/zhaopin/425190.html
2.下列关于打破依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记忆分为左脑记忆和右脑记忆。所谓有记忆力而没有思考力,正是因为这种“记忆力”是左脑的记忆力。如果右脑记忆力得到开发,事情就可能完全不同了。创造性是右脑的属性,右脑记忆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开发右脑记忆,还能够激发出创造性、感性、灵感、直觉。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https://www.shuashuati.com/ti/c8b09281dbc0464e8c7bc67436428d45.html?fm=bdbds4fafe12e15c948be62169299158c9e7b
3.[渝粤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供应链管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C.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 D.临时性 77.以下哪种属于常用的配送战略? A.直接运输 B.越库作业 C.当地生产 D.仓储管理 78.以下关于供应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供应链是指商品进入消费者手中之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B.供应与需求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可把供应链与需求链的概念结合起来统称“供需链”。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885081
4.尔雅通识课题库答案下列属于“如何克服紧张”的叙述是? A、事前彩排 B、袒露紧张 C、深呼吸 D、转移注意力 正确答案: ABCD 9.2.2、攀比&广种博/薄收&怯懦&依赖 1 下列关于打破依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寻求帮助是行为 B、依赖是一种消极心态 C、独立自主者才能最终赢得成功 ...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news/1240588.html
5.2022年泸州公需科目答案51教学网18、根据本讲0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AA.提低 正确答案:B 19.成语“曲咬维薪”出箱0。 晶A仅书霍光传》 B.B.《使记霍传》 C.C仅书霍例传》 D.D.使记霍则传》 正确答案:A 20.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根复工程的牵头部是0。AA应急管理部 ...https://www.51jiaoxue.cn/post/1321.html
6.大学生心理降手册东莞理工学院2.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 3.哪些人应早看心理医生? 4、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二.关于新生心理调适 1.大学新生如何建立新的成长坐标 2.大一新生的心理调节 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三.关于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标准 2.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https://jxx.dgut.edu.cn/info/1032/2281.htm
7.西方文论关键词(仅供参考)德里达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当中,人们总是坚信有一种存在于语言以外的宇宙精神,生生不息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的进展。这就是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与文字的二元对立中,语言被确立为中心,本质,必然优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语言中心主义”。作为解构主义者,...https://m.douban.com/note/726257406
8.政治教研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使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普遍和频繁,公共生活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http://www.bcvit.cn/zzjydianzijiaoan/217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