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过栖霞牟氏庄园观光旅游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镌刻在西忠来大门上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那副楹联。其实这副传承牟氏家族“以耕读为业,以勤俭为荣”家风的楹联,原来并非镌刻在这里,上世纪后期,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大潮的涌来,由阶级教育展览馆向牟氏庄园管理处转型之际,艺术家衣培焕用移花接木之法,从牟氏庄园前身的城内悦心亭移植过来。此联是由牟氏家族几代人打拼积淀而成的,“耕读为业,勤俭持家,孝悌睦邻,廉洁勤政”等家规行则的根基就是“耕读”与“勤俭”,当然在形成这种家风的漫长过程中,也演绎着一个家族白手起家、发愤图强的诸多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协助牟日宝先生编纂《牟氏望族》一书近半年,在理顺资料、编改文稿的一段时日里,颇接触了一些牟氏发家的史料与传说,就今天的话题,稍加整理以飨读者。
萌芽于白手起家
牟道行弟兄的言行举止,人缘口碑,无疑与父亲“延名师”讲授“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有关。可以说,牟家“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家风,就是从“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时播下了种子,也可以说牟氏家业久盛不衰的这部长戏是从第七世牟时俊“白手起家”拉开了序幕。
形成于发愤图强
牟氏第八世弟兄,笃志嗜学,取得功名之后,家道扶摇直上,并离开繁衍几代的蛇窝泊镇牟家疃村,到栖霞城南门里建立住宅,后被称为牟家大厅。第九世在此基础上又上一层楼。堂叔兄弟共27人,只有7人是白丁,20人取得功名。其中牟道行之长子牟镗,秉承祖、父两代之遗风,自幼嗜学,敏锐思辨,被先生称之为“小颜回”,曾出任沾化县训导。他又生8子,被称为“小八支”。为教子成才,他亲自授课,每离家时,必留作业,夜归后,一一检查并评出甲乙名次加以鼓励鞭策,有时自馔范文,令诸子传阅背诵,最终8个儿子皆有成就,其中有2人考中进士,时人盛赞其“能教善诲”。不仅如此,牟镗还十分注重教子做人。他本人终生乐善好施,逢荒年,煮粥赈饥,,逢人讨钱,倾囊相助,久此致贫而不悔。平日,在家中也善待下人,其夫人郝孺人也效其行,并对诸子解释说:“尔父常说,奴婢虽贱,亦人之子也。我以天为天,彼以我为天,我不虐彼之子,天必佑我之儿。”
弟兄归乡后,尊祖训,发愤图强,朝出晚归,,一面勤耕细作,积累家财;一面挑灯夜读,增进知识,家境很快好转。小八支兄弟前半生均在牟家大厅度过,家境好转后,弟兄分居立业。牟国珑迁至城西门里买郝姓旧宅(即后来的悦心亭)居住。44岁时,继长兄国玠考取进士。52岁,出任直隶省南宫县知县。廉洁勤政,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报请免除了部分灾区的皇粮,不能免除的就用自己的俸禄,替灾民缴纳上,还在灾区设立了粥厂,由官府放饭,吸引逃荒在外的灾民,返乡生产,并深入田间,向农民介绍合理间苗、保持适当株距的丰产经验。牟国珑替灾民缴纳赋税,影响到自家生活开销,便利用人们读书取士的迫切心理,一面理政,一面设馆讲学,靠挣取学费,贴补家用,没想到此举,还为后来的劫难雪中送炭。
牟国珑在南宫做了四年知县,赢得赞声一片,想不到为公断一码官司,得罪了一个与此官司有瓜葛的京官,被罗织罪名告到朝廷。可怜这位两袖清风的县官,被罢黜归里时,竟身无分文,幸亏他教的那批学生,大多发迹,纷纷慷慨捐助,凑集一笔可观的银两返回故乡,置了一批土地,又扩建旧宅,修起一座悦心亭,过着出仕前的农耕生活。劳动之余,与晚辈及友人在亭里吟诗论文,打发时日,“清风两袖意萧萧,三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竟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这首诗,概括了他此时的身份与心境。他在自得其乐的同时,也用平时的积蓄为牟氏全族及社会做些公益事业。
后来冤案昭雪,他也没有复出做官,因为他厌倦了那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官场,而留在乡间安心乐道于耕读事业。他闭门课子,约定:只读书,不做官,并以身作则,把“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作为修身之本。康熙五十二年正月,牟国珑69岁在家中辞世,南宫县士民数百人闻讯,不远数千里奔来栖霞吊唁送行。
“耕读世业,勤俭持家”一副楹联,就是牟国珑晚年在家闲居其间,酝酿而成的。起初,只在每年春节用大红纸书写,贴在大门上,作为“新桃换旧符.”的春联。后来牟氏裔孙们,请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后雕刻于悦心亭大门,作为牟氏家族的传世之联。并对子孙规定:悦心亭,必须由直系子孙继承。守不住这一祖业者,也不得把它卖于别族。
悦心亭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牟国珑被罢官归里修建起,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军阀刘珍年强捐充公止,在牟氏家族中共传承了230年。此后一直属国有资产,相继公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栖霞县人民政府招待所,20世纪80年代,更新为国有悦心亭宾馆,延续至今。大门上“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楹联被移植到古镇都牟氏庄园西忠来大门上,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牟氏家风传承的故事。
传承于严规细则
一个家族,和社会一样,经济是基础,有了经济基础,才能发展上层建筑。牟家之所以能一步一步的崛起,在经济上,长盛不衰,在文化上,人才辈出,就是“耕读”并进,互补互促,家训家风保驾护航,经济文化并驾齐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数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才会形成好的乡风,蔚成与日月同辉的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