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对于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汇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社会工作领域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部署,为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更好地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工作效能,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领域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推动社会工作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根基,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
党的社会工作理论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党的社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根本原则上,强调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民生为大,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方向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重点任务上,强调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在方法路径上,强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基础保障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实基层一线力量,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社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社会工作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出台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大幅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和减少督查检查、评选评比等,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党在社会工作领域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持续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平稳推进,有力促进了社会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作用有效彰显。社会工作在扩大社会参与、协调社会利益、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形成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在党组织领导和党员示范带动下,60多万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大量社会组织、广大社会工作者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社会工作成效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得到充分展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和蓬勃生机。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社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城市规模快速扩展和农村地区“空心化”等,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问题;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更高,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益多元,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给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互联网和新技术普及应用,社会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破解,其中首要的是从健全体制机制上着力。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谋划和推进社会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作出安排,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社会工作各领域,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对于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为社会发展进步夯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增强社会工作整体效能的重要支撑。社会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方共同参与、合力推动。只有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才能明晰各方权责关系,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建立起上下贯通、统一归口、责任明晰、有机衔接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各级各方增进协同配合,促进社会工作高效统筹协调。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社会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做好各类群体凝聚服务,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各类组织、各类群体的引领服务,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全体人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认真落实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新时代社会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社会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精准施策,聚焦社会工作重点领域,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汇集民智、化解民忧的体制机制。《决定》强调:“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指导、各方积极参与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推进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法治化,用好用足信访工作“晴雨表”,真实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的制度机制,把统一领导的要求规范化、具体化。继续用好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共同推动有关任务落实。
健全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的体制机制。《决定》强调:“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行业协会商会特别是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党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群团组织体系,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作用,研究深化改革的有关问题,积极提出工作建议。健全行业协会商会内部管理制度,促进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明确脱钩行业协会商会主要行业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行业监管和业务指导职责;发挥有关部门职能优势,提升综合监管效能。抓好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和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