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专利工程师的学习,主要针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布局、运营;以及各国法律法规、流程,撰写技巧等。
而这里说的学习,是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专利工程师要学习研发体系流程、IPD流程,熟悉研发的开发过程,了解研发人员的思维模式。例如负责创意设计的研发人员往往思维非常活跃,不守常规;结构设计人员非常注重原则,讲究合理的数据依据等。因此,要根据不同研发人员的特质,施以不同的沟通方式,使其易接受、易理解,减少沟通壁垒,从而更好的深入业务细节,开展知识产权工作。
2、研发人员的培训
以往知识产权部门对研发部门开展的培训,主要是专利挖掘、技术交底书的结构及内容要求,采取的形式是全员培训。
此外,对于从事技术开发的工程师,除了培训前面所述的技能,以下一点也尤为重要:引导研发人员对技术替代、技术延展的思考。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带领他们看清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完整的专利布局形态,为技术发展、下一代产品研发打开思路。
通过学习和培训,改变研发人员以往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研发体系中营造共同的知识产权语境氛围,为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1、整体规划
通常知识产权部门制定年度知识产权目标,再分解到产品研发部门,产品研发部门按接到的指标提交专利交底书。很多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甚至是为了完成知识产权申请任务进行跟催动作,平时与产品研发部门的关系就像两条平行线,偶尔相交。
笔者认为要做好研发体系的知识产权管理,先要对研发体系的知识产权做整体规划,主要分为几下各个方面:(1)建立研发团队的知识产权意识;(2)制定知识产权检索策略;(3)制定布局申请规划;(4)绩效评估;(5)激励方案。把知识产权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与产品研发团队共同规划,兼顾全局,系统地进行管理。
2、项目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研发项目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且内容复杂,这些项目过程活动和过程成果,哪些是知识产权管理的“点”呢?所以,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专利工程师一定要融入研发整个IPD流程,成为研发项目团队一员,与项目团队一起开展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要清楚每个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哪些?输出哪些成果?会有哪些风险?
产品开发主要由概念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生命周期阶段组成,各阶段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量不一,侧重点不一样。概念阶段,设计概念功能原型样机,产品核心体验初步整合成形,适合设计概念的软、硬件布局、选型、设计实施的技术难点已呈现,应制定初步检索策略,针对实施难点提供专利情报;计划阶段,设计概念功能原型样机定型,产品核心体验优化,设计方案整合优化,适合设计概念的软、硬件定型;阻碍设计实施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定型,应确定检索策略,开展检索、分析工作;开发阶段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最为核心的一部分,不仅要紧跟项目进度,及时检索排除知识产权风险,同时还要启动专利申请布局;验证阶段要查漏补缺,是否有新的替代方案;生命周期阶段虽然产品已经上市,但是产品的改良也不能忽略,仍需检索、申请专利等。
只有切身深入这些业务细节,才能非常明确什么时候开展检索分析,定什么样的检索策略;哪些技术是核心技术点,要作为申请和布局的重点;哪些技术方案要进入相应的专利组合;哪些技术方案要进行规避设计,哪些零部件要采取风险转移等。只有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在脑海中清晰构绘出一张知识产权管理全景图,而不是一个产品、一个技术方案,碎片式的管理,真正做到贴合企业家的思维,掌控全局,为企业战略发展助力。
这里讲的反馈,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产工作事无巨细的告之,而是要注重“质量”:
1、要将那些能激发研发人员不断创新的信息,高调反馈。
如获得专利奖项,获得设计奖项,品牌获奖荣誉,内部专利评级奖励等。不仅让研发人员知道,还要在公司大范围宣传,提升研发人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2、拉动研发人员主动参与知识产工作的积极性的信息,及时反馈。
哪些技术被列为核心技术?哪些技术被竞争对手抄袭、规避?要及时让研发人员知晓并参与技术讨论,对最终的处理结果也要及时反馈,让研发人员从整个事件的全局来看自己部分的重要性及与知识产权工作其它部分的关联性。
作者:廖灿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稿: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