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者往往把一些符合自己意图的信息编成特定的符号,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到达目的地。这个目的地就是传播者企图与之共享信息的接收对象,即受众。但是,时常发生的结果是信息在受众那里受到冷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传播学者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这个选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3s”: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一)选择性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而选择性注意就是指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作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1)对比。在报刊的版面和广播、电视播出的程序上,将内容大不相同的稿件或节目编在一起,表现为强烈的对比,以引起消费者较大的注意,而不致被忽略和舍弃。
(2)强度。当许多信息载体同时呈现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刺激强的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在报纸的编排中,字号、字体、色彩等都可以加强信息的刺激强度而引人注目。
(4)重复。对消费者的重复刺激是引人注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被注意。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中,往往有一条内容相同的信息连续出现,短则两三次,长则数月、数年地反复出现。
(二)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不同的意义解释和理解。如果说选择性注意是人们对信息的一些零散捕捉,那么选择性理解则是人们对所注意的信息作有意义的思考。
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态度和情绪三个方面:
(1)需要。信息受传者对于一条信息的理解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2)态度。态度表现为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赞美或批评、爱好和厌恶等心理倾向。对一种信息的理解,必然受到消费者固有态度的影响。
(3)情绪。情绪指那种与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对同一则信息,公众可能因为情绪与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三)选择性记忆
记忆是一种极其主观的脑的活动。人们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烟消云散被忘却了。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