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选5篇)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

上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

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

早期心理学以自然学科为自我发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

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做出“解释”。

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强调心理的文化意义,拒绝接受“文化特权”“西方优越”与“种族中心主义”,坚持以平等的原则接受一切文化与个体心理差异;(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

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

“文化的”社会心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

文化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一直对文化存在着忽略,这种忽略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个体主义倾向有关。个体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看成是个体心理的探讨。在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中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行为。这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排斥了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的研究由此为心理学家所忽略或拒绝。而文化的转向无疑对克服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可以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同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具有实际效用。传统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由于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科学模式上,不考虑特殊文化条件对心理学的需要和要求,因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一种纯学术追求。因此,紧密联系本土文化的实际,考虑本土文化的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特征应该是全球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d,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24)49-58.

[3]王小章.社会心理学:从“现代”到“后现代”[J].浙江社会科学,1997(2).

[4]郭慧玲.“危机”与“脱危”:西方社会心理学近期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5(2)51-54.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表达了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贯彻这种价值观,是课程时代性、思想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在时代进步与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基础,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些又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一、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用他人及社会对自己行为的期待来要求自己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要让青少年明确自己在不同环境里扮演的角色,从对角色的期待、角色的领悟、角色的实践三个过程中体会自己与所处地位的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家庭里,青少年是父母的孩子,是晚辈,从出生到长大,一直都是处在父母长辈的监护下,父母多希望孩子是听话的、好管理的而非任性的,而孩子自己会这样认为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堂问问学生:父母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角色期待)你觉得孩子会是什么样的?(角色领悟)你如何让自己成为你认为的那个孩子?(角色实践)即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接着,个体根据他人的期待,认识和理解角色,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在生活中表现自身的角色。如果用这种思维告诉学生懂得体谅、理解父母,并正确认识自己,可能比单纯的用道德规范对学生提出要求的效果更深刻。

二、由态度出发,通过说服沟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这里用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知识点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只是到了入学年龄就进校,然后顺应学校的内容按部就班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等,而没有完全正确认识到学习、受教育对自己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无趣的事,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何让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发现自身的潜能呢?

目前社会快速发展,追名逐利的现象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致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习好与坏基本一个样”“在校读书不如早早去挣钱”“没有文化知识照样也能挣大钱”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学习态度消极,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厌学”“弃学”。要转变这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就要通过说服的方法,改变他们对学习的这些错误认识。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只图眼前实惠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学生放眼未来,引导他们纠正目光短浅的低水平动机。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或实证材料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以转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不光是学知识的课堂,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行为,可见,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三、用良性的人际吸引技巧辅助教学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该理论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喜欢程度。

人际吸引理论里影响喜欢的因素有:

1.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找出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同时又是同学们了解的人物及相应行为,但不宜过多使用同一个人的例子。

2.相似与互补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能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也会增加喜欢程度,比如,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3.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影响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这一点就要求老师起到模范作用,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格的魅力胜过任何介绍信。教师扮演着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师生交往更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经常会听到学生议论喜欢某位老师,喜欢该老师的课堂,而有些老师则表现出应付、散漫的状态。

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而这些也与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吸引的理论相一致,因此,要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拥有一颗慈爱宽容的心,保持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具有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心灵去感染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简介: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

贡献: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脏衰竭于马萨诸塞州纽顿维尔突然逝世,终年56岁。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学说:团体动力学说是他把其早期研究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场和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的结果,它以研究团体生活动力为目的,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虽然在我们的常识,或甚至可以说时我们预期的角度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商品中使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的态度就应该直接趋向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双因子归因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通过修改产品设计等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的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实际换来的只是客户对于被修改的相应产品的没有不满意的结果,而通过为客户预先着想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对客户说明演示,符合客户心目中的优质产品之后,客户会更加的满意进而增加使用的频度。

虽然关于这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我们的常识有出入,但是通过对“双因子归因理论”的理解,对于我们实际的把握客户对于商品功能设计的满意与不满意的归因心理变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的包装宣传阶段,我们最为常用的是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方面的知识,在宣传中创造商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销售业绩。此外对于所谓的“明星”企业的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使得大多的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阶段

这是商品营销的实际阶段,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多。在销售产品时,掌握了社会心理学中尤其是顾客心理的人际知识的销售业务员往往可以进行更有效的销售。

在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之后,销售人员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根据了解与判断客户的态度,使用人际沟通技巧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1.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沟通可以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使客户了解并接受产品。沟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利的认知偏差,并创建有利的认知结果,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

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通常所指的第一印象)。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不光是对人,也可以对物,对企业。

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的增加该客户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

近因效应(通常所指的最近印象)。最近的印象对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即第一印象起主要作用;然而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是断续的被人感知时,则是近因效应起主要作用。

所以熟人的推荐往往比由客户陌生的销售人员的推荐更为有效。而且,间断性的拜访与定期的商品售后回访更加利于产生近因效应,提供商品销售的业绩的潜在增长更加有利。

对于“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还有通过对产品的在持续的有选择的时段进行宣传曝光,造成的曝光效应,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喜欢,更有可能去购买这些产品。

晕轮效应。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好或坏的特征。

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事例。“品牌效应”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可以算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用户的需要,消除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建立对与产品的有利认知,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目前有很多的销售人员都在通过此种方式推销产品。

2.态度以及说服

态度可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有相当一致的行为。态度比认识和信仰更为强烈,并且通常在长时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态度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在商品销售时,建立客户的对产品信心,并逐步转变其对商品的不利态度,这就需要销售人员通过说服引导用户接受并购买产品,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模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的宣传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使客户认为只有听从劝告转变态度,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则说服宣传选择和其态度比较大的方法能够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然说服要有适度的原则,因为恐惧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是成倒“U”形的,即当恐惧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可能反而会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是用户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现有情况,导致其态度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

再例如营销人员可以向客户介绍某个对该客户有影响的人物买了什么样的商品,通过暗示等方法使其可以模仿或仿效他人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商品营销工作中,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作出更适用的产品,从而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商品营销的流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春平:寿险营销中的社会心理学.保险研究,2002(8).P42-43

THE END
1.霍夫兰的说服模式是什么?霍夫兰的说服模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这就是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制约知觉选...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2180311.html
2.霍夫兰说服模式(9页)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卡尔霍大兰(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 人之一。 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后,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 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 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 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鲁学 ■“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13/6044224121002220.shtm
3.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霍夫兰的说服模式北京自考网 上海自考网 广东自考网 天津自考网 安徽自考网 湖北自考网 吉林自考网 黑龙江自考网 山西自考网 海南自考网 陕西自考网 浙江自考网 福建自考网 江西自考网 山东自考网 河南自考网 辽宁自考网 湖南自考网 河北自考网 广西自考网 江苏自考网 重庆自考网 西藏自考网 贵州自考网 云南自考网 四川自考网 内...http://m.zikao365.com/bjcj/li20200316151125.shtml
4.以被说服者的心理反应作为理论起点是()的说服模式A伯尼斯B霍夫兰C...以被说服者的心理反应作为理论起点,是()的说服模式。 A、伯尼斯 B、霍夫兰 C、卡特赖特 D、亚里士多德 该题目是单项选择题,请记得只要选择1个答案!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TAGS 说服心理反应反映作为理论起点出发点关键词试题汇总大全 ...https://m.12tiku.com/newtiku/272/20976916.html
1.社会心理学主观题心理考研背背+Day19说服者论据说服时的情境也会影响说服效果。一是预先警告,如果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将难以改变,预先的警告会使人产生抗拒,但这仅限于讨厌的信息;二是分散注意,分散注意能够减少抗拒,这样更有利于改变态度。 背诵完成的小伙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D0FOMQ0518DBFU.html
2.霍夫兰说服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fc1f5ad4329a493dadd637dbc7d2f64a.html
3.降传播“知一信一行”模式类似于霍夫兰的说服模式,它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健康传播是个复杂的过程,受众不一定会因为接受健康传播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合理的健康传播必须不断研究受众,关注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从而不断调整或改变传播手段,以达到最佳的健康传播效果。 http://media-learning.com/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482.html
4.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改变主要撒于()。“5W直线传播模式”的提出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 B.拉斯韦尔 C.卢因 D.霍夫兰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物体的弹性和塑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 A、物理 B、化学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首次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https://www.educity.cn/souti/5E39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