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危机管理机制(12篇)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导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公众作为社会成员需要与政府协作,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实践上,公众参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危机意识不强,意识与能力欠缺,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等,亟待措施解决: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众参与

近几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作为管理体系的主导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单靠政府的单薄的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公共危机的治理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组成社会成员的公众、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公众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意义

二、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在不断地进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参与的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例如云南鲁甸地震后,有许多公众自愿组成救护队赶往灾区,大量的公众捐献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第二,公众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增加。在以往的危机参与中,公众分析看待事件往往依据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比较少,而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推进,公众在分析事件中就尤为客观和科学,参与管理时也比较理性化。

第三,与政府的沟通互动趋于良性化。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进展,也有效的抵制谣言的传播扩散;第四,危机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各种社会组织,各个社会阶层都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齐心协力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公众参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危机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与能力欠缺

首先,从公众自身情况来看,公众习惯把自己当做危机管理中的受助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政府的救援,虽然在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很多公众会自愿献血,自驾车去救灾等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次,大部分的公众缺乏危机前积极的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使得危机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再次,由于公众在危机发生时会处在一种恐慌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低,任何一种风吹草动都会使其做出强烈的反应,更有小部分公众会产生从众的心理,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且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一直占据各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浓厚的官僚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公众一直被看做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广大的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公众的力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政府作出的决策与公众的实际利益脱节或者相冲突,达不到良好的危机管理效果。而且,政府官员本身还有自利性,为防止公众触及自己的利益,极力排斥公众的参与。

(三)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公众参与的程序,需要承担的责任等具体事项并没有在法律中呈现,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很多有关的程序规则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无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参考,具体表现在:公众成为管理主体的地位无法得到制度程序上的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制度上的不明确使得公民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极易造成混乱。另外,对于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人身或财产上损失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

公众作为单一的个体,没有形成有序的组织或集体,盲目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危机管理的无序和混乱。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代表公众、表达公众利益诉求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如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等,但是在数量和能力上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我国的社会组织一般为官办组织,寻求政府的庇护,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对来说缺乏自由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三、公众有效参与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第一,全国各大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应该开设危机教育课程,政府注重加强危机方面的宣传监狱,让每位公民都能切身体会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公众的危机意识。

(二)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是管理者和主导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要接受政府的领导,听从政府的安排,被动的接受政策,按照政策开展工作学习。而且由于官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强调技术和专家指导,公众参与一直被否定排斥,但是,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单薄的力量需要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大胆放权,给予公众充分的信任。

第二,政府还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更加透明开放,为公众参与奠定基础。

第三,政府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改善传统的公民参与制度,如信访制度,保证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三)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公众的参与权利,使其成为合法权利。这点是重中之重,也是首先必需要做的。在我国,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众没有合法的参与权利,就无法实施合法的行为。

第二,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明确哪些危机事件是需要公众参与的,哪些事件是避免公众参与的,换言之,就是公众参与事件的范围。同时,还需要对参与的主体范围、参与的方式、程序、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公众做到有法可依,有程序可依。

第三,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危机事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必须对公众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或限制,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桥梁,也是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发。

第一,政府应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同时,在财政上给予社会组织优惠或补贴,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

第二,政府要在社会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和规范,保证社会组织在法律范围内,按照程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危机事件圆满解决。

第三,政府需要放开对社会组织的管制,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的氛围,并对其创新给予鼓励和奖励,使社会组织能够自由发展。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论文摘要]公共危机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系统的失衡,现代社会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应对和处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深入地探索和认识危机形成、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据此构建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以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秩序控制来应对、调控和处置危机,是必然选择。

危机管理又称突发事件管理、紧急状态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特指公共危机的潜伏、爆发、控制、化解、修复、常态化等全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和制度安排。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事件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巨大冲击,需要实施应急法律规范并运用行政紧急权力,来调整紧急情况下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

在危机时期,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紧急措施来对抗危机,而法治行政的原则又要求政府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危机管理的各项权力,即政府危机管理的法治化。离开法治化的基本要求,政府的危机管理可能会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可能导致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损害公民的宪法权利。所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加强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首先应该从法治原则的要求出发,将政府危机管理严格地限制在法治行政的范围之内来加以讨论。

一、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重大自然灾害、疫病、恐怖主义或者重大社会冲突与骚乱等事件的发生将导致社会进入危机状态,公共管理机构必须行使非常权力并采取特别的应急措施以领导和组织社会与民众共渡危机,尽快结束危机状态。在危机状态下,政府的权力与措施将会突破常态法制的框架,超越平时法治的要求,甚至可以暂停某些法律乃至某些宪法条款的执行或效力。但是非常时期和特别状态下不能成为背离法治的理由,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法制。危机状态法制或称非常法制的出发点,就是迎接各种社会危机对法治提出的挑战。在宪法中规定危机状态是为了通过宪法对危机状态制度的确立,明确政府在危机状态下所享有的行政紧急权力,防止政府在危机状态时期随意行使行政紧急权力,以免对宪法所确立的公民权利造成侵犯。实施危机状态制度是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恢复社会的正常状态以恢复正常的宪法秩序。

关于危机状态法,在现代法治原则的支配下,各个国家十分注意制定法律来调整危机状态下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防止危机状态的发生而导致整个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因此,各个国家都制定了在危机状态时期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就构成了危机状态法,是一个国家紧急状态时期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

二、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政府危机管理遵循的法律原则有:

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在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期间,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采取各种危机管理措施来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紧急状态,特别是可以通过适当限制公民权利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但是政府在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后,仍然具有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责。这种法律上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不应该对那些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此外,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也应当在事后给予必要的补偿。如1984年《马来西亚共和国宪法》规定:在紧急状态生效期间,不得依据宪法的规定将议会权力扩大到涉及伊斯兰教法律和马来人习俗的任何事项,不得使与宪法关于宗教、公民资格及语言的规定相抵触的任何规定生效[1](P94)。

4.责任原则。要保障政府实行危机管理权力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与行使危机管理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制度,这是各国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制度所确立的重要法律原则之一。如1978年《西班牙宪法》第55条就规定,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宣布特别状况和戒严时,非法使用或者是滥用有关组织法所赋予的权力将像践踏法律所保障的自由和权利一样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1](P348)。这一规定可以说是非常清晰地表明了政府危机管理的责任制度。

5.时效原则。政府危机管理一般会以限制公民权利为前提,从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政府采取危机管理的措施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期限内,否则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来延长。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政府利用实施应急管理的便利,滥用或者超越职权,给公民的权利保护造成一定的危害。各国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期限并不是统一的,有的规定不超过12天,有的规定不超过3个月。可以延长的次数有的是一次,有的允许两次以上。但少见无限期延长的。如《马耳他宪法》规定:宣布紧急状态的公告令如未被总统提前撤销,应自宣布之日起届满14日停止生效,延长生效期不得超过3个月[1](P362)。

三、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政府一切行为的准则是守法、依法。政府在危机状态下享有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可能对国民的基本人权、社会的法治造成一定的威胁。为了将政府行为在危机状态下纳入法治的范围,使政府的紧急权力接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从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制定专门的危机状态法,在各种有关的行政管理法中规定危机状态下行政权行使的特别条款。现代法律对危机状态下的行政权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规范的:

2.通过危机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责。确定其处理危机事件的职责范围,是防止其应对紧急状态失职、不作为。如法律规定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出现后,应迅速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采取救助遇难、遇险、致病、致伤、致残人员以及防止危害扩大等各种措施;组织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和调度;等等。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疏忽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法律应对之规定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3.通过危机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虽然享有比平时更多且更具强制性的权力,但法律授予政府这些权力是附有条件的。如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在授予公安部门可协助防疫部门采取强制隔离措施的权力时,也规定了具体条件:(1)隔离对象应是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源携带者或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2)隔离对象拒绝隔离治疗或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3](P73)。如果政府和政府部门违反法定条件行使权力,即构成滥用权力,将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

4.通过危机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程序。法律应明确规定行使紧急权力的严格程序。如意大利宪法规定,警察机关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临时预防措施,须于48小时内通知司法机关并申请其批准,如在48小时内未获司法机关批准,则视为该措施已被取消,警察机关应解除对相应人的人身自由限制[1](P343)。

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因危机状态的发生而被政府随意剥夺,许多国家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都规定,即使是在危机状态时期,一些最基本的人权,如生命权、语言权、宗教信仰权等也不得被限制,更不得被剥夺。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防止政府随意滥用行政紧急权,而使公民失去不应当失去的权利。在危机状态下,政府不仅享有法律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

还有一些权利,如公民的知情权,因为它不仅实现着危机管理的公开性,使民众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而且有利于公民“趋利避害”,减少危机产生的社会危害。政府必须通过履行公开义务和危机信息通报责任来予以切实回应。

四、启用危机管理法律机制的条件

五、立法机关在公共危机法制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宪政国家,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否依法办事,是对一个政府的能力和法治水平的考验,是法治和宪政的一个重要标志。

立法机关不仅在危机时刻需要研究新形势、新问题,需要启动紧急程序,还要从法制的角度寻找防范和化解危机的手段,把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同时要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当危机过后在社会常态下,立法机关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有关公共危机的法律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制定防范和处理的法律法规,保证危机状态下有法可依。一些社会性的公共危机,如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恰恰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执法的不公或者司法的腐败造成的。对于这一类问题,公共危机管理机关在依法处理之后,还要认真研究有关立法、司法与行政问题,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关系是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以服务社会和公众为目的,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关的决策及其在危机事情中的执行。本文从7.23甬温撞车事件中,来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关在危机管理中的现状,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问题;措施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就是生命的奇迹”这是铁道路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在甬温线永嘉至温州之间的高架桥上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被记者询问到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掩埋事故动车车头时及在宣告救援工作结束后在7月24日下午5点,事故发生约21小时后,救援人员在损毁的D3115次列车车厢里发现了2岁半女童项炜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的语言,当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其不满。目前中国的政府公关很难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职能开始重新定位,政府切实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建设服务性政府,这是新时期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组织为了维护、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利用现代各种有效传播途径和沟通方式,获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为目的,对社会公众进行的宣传、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政府活动。政府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或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维持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政府要公共危机中顺利处理好危机的工作,满足广大民众的意愿和要求,减少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害,维护政府良好形象,并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必须进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危机处理是公共关系一个重要实务,从处理危机的效果上可以看出政府公共关系的水平,也是执政能力的直观评价标准之一。

二、我国政府公关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公务人员的优越感。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政府机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关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真正认清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为官者仍不知权从何来、权为何用;社会公众也不明了谁赋官权、权应何用。现代政府理论告诉我们,官员仅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而不是所有者,摒弃高高在上的统治思想和官僚作用。一些领导喜欢高高在上,让公众捧着他,不认真、踏实的为公众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为社会服务,意识不到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人民带来满意,用热诚的服务为政府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公众谋利,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为公众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

(三)核实信息,慎原因。政府虽说掌握了大量的传播工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都由政府管理,政府可牢牢掌握主动机,将各种需要传播的信息,从各个角度反复进行信息传播,从而大大提高公关效率,牵引舆论导向,但是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实事求是是政府公关的生命,核实真实信息、真实信息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向公众开展信息宣传和互相交流以,而且可以取信于民,真正树立起政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并不是把危机事件的真正原因给掩盖,把责任推到天灾人祸中去,政府公共关系的本源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歪曲事实、脱离实际的做法,都会根本上动摇政府公共关系的基础,阻碍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甚至使政府公关活动无法顺利地开展下去。

三、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解决措施

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和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良好形象对于政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总之,当代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波及和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一)增强政府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

(三)加强公共关系沟通渠道。沟通作为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沟通作为搞好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渠道,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沟通必须坚持不懈、长久开展,不断巩固政府公关的已有成果,最终实现政府的目标。要做好沟通工作,应当建立健全沟通的各种制度和渠道,如建议制度、听证制度、谈心服务制度、民意测验制度、定期评议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等;还要大胆创新,开辟新的沟通机制,如市长、网络直播面对面、开通政府微博等。同时,注重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如会谈会见、会议组织、对话、倾听、演讲、谈判的各种方法。

四、总结

关键词:公共危机信息博弈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公众的信息诉求

所以,在公共危机条件下,政府相对于其他主体具有信息优势,但是由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职责往往难以匹配,政府仍然具有很强的信息诉求。同时,出于规避风险和控制局势的目的,政府会倾向于适度控制信息的传播。这种行为虽然会妨碍到传媒和公众的部分知情权,但是对于避

免在更大范围内引起恐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在公共危机条件下,大众传媒负有传递信息的义务,也有及时、准确报道危机进展的诉求。但是,鉴于应对公共危机的特殊需要,传媒对于公共危机的报道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有所取舍。所以,任何媒体对公共危机的报道都要在全面性和公益性之间进行平衡。

二、公共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公众的博弈模式分析

在公共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和公众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依据上述三类主体在公共危机中关系的性质,我们可以大体将公共危机管理分为两类:

三、基于信息博弈模式的危机管理制度安排

1.从政府对待媒体的态度和策略来讲,在当代社会,媒体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在非常态下更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大众对于媒体的报道还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是在身处危机的情况下,这种辨别能力会大幅度下降。所以,媒体的报道和引导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媒体统一作正面引导,可以有效的抑制大众的恐慌心理,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如果媒体作负面引导,或与政府口径不一致,那么就会助长对政府的怀疑,会引发更深程度的恐慌,甚至引发骚乱。

在探讨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的时候,首先要对媒体进行分类。在公共危机爆发时,媒体可以分为三类:

二是非主流大型媒体。这类媒体的特点是与政府关系不甚密切,但是同样拥有较强的新闻报道实力,而且在大众中间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这类媒体,政府应该使用有效的策略,控制信息供给,加强信息监管,有效利用其影响。因为这类媒体如果采取不负责的态度来进行报道,甚至是捏造负面报道,那对于政府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对于事件的处理是相当不利的。所以,政府应该将这类媒体当作第一种媒体的补充。即允许此类媒体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但是不允许此类媒体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擅自进行判断。同时,政府可以授意此类媒体针对主流媒体的某些重点消息进行深度挖掘。这样一来,此类媒体的报道就可以作为主流媒体报道的佐证,有利于危机的控制。

三是非主流小型媒体甚至是个人。在公共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这类媒体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由于这类媒体规模有限,同时又不受到政府约束,所以这类媒体普遍是本着吸引公众眼球的目的撰写报道,在报道公共危机时可能出现偏差,这样对这类媒体政府应加强监管和引导,使其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助于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官员问责制度,修正考核体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在“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树立统一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常设管理机构,以搜集分散的各类信息,同时负责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预警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地方到中央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可能的危机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减小在最小范围。在公共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危机管理机制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CSSCI南大期刊?双月刊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CSSCI南大期刊?季刊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省级期刊?半年刊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

THE END
1.《危机管理》(刘刚著)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危机管理》,作者:刘刚 著,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最新《危机管理》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危机管理》,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8786416.html
2.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博士的《危机管理》是一部对危机进行管理的佳作。在美国,本书是许多公司主管和公用事业机构官员的案头经典。这部佳作集众人之所长,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现实点击与管理技巧融为一体,将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奉献给读者。本书不仅适用于公司主管和危机管理人员,还适用于与危机有关的人员,甚至于适用于平民...https://www.dushu.com/book/10022829/
3.公共危机管理清华大学主要内容:第一讲:中国危机形态分析;第二讲:危机与危机管理要义;第三讲:中国危机管理演化;第四讲:风险评估与危机治理;第五讲:社会冲突与危机谈判;第六讲:危机决策与领导力;第七讲:危机协调与组织学习;第八讲:危机沟通与新媒体;第九讲:传统文化与危机管理;第十讲:中国城市危机管理。 展开 开课机构...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TsinghuaX+80590952X+2016_T2/about
4.企业危机管理●什么是危机管理? ●如何运用预测法管理危机? 案例:1、某民营钢铁企业董事长为何执意要停产? 2、某民营房地产企业为何会陷入资金断流的困境? 3、911发生后作为美国著名航空公司总裁将做何决策? ●如何运用切割法管理危机? 案例:1、为何一次产品质量危机差点要了光明乳业的命? http://www.hztbc.com/lesson/info_1324.html
5.中国的危机管理机制2005年2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表示: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这意味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 2005年7月下旬,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对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https://www.gov.cn/yjgl/2005-09/23/content_69182.htm
6.危机管理课件第12章危机概述危机管理概述.pptx危机管理 课件 第1、2章 危机概述、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第2版)CRISIS MANAGEMENT第1章危机概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史记·淮阴侯列传》学习目标● 掌握危机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 了解危机的诱因及分类;● 明确企业危机的类型;● 了解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危机。我每天的心情都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616/5024142242010230.shtm
1.危机管理(豆瓣)罗伯特·希斯博士的《危机管理》是一部对危机进行管理的佳作。在美国,本书是许多公司主管和公用事业机构官员的案头经典。 这部佳作集众人之所长,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现实点击与管理技巧融为一体,将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奉献给读者。 本书不仅适用于公司主管和危机管理人员,还适用于与危机有关的人员,甚至于适用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30760/
2.危机管理是什么危机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始终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创造.但是对于危机管理的科学的界定,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较典型的,也是公关领域引用比较多的观点是美国公关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的。他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有效的危机...https://www.yjbys.com/edu/weijiguanli/73112.html
3.公共危机管理目的模板(10篇)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危机管理目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s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us the quality of the pros and...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46276.html
4.危机管理与应对课程大纲危机管理培训将危机转化为商机,提高总结学习的能力。 课程对象: 课程时间:2-3天(每天6小时) 课程大纲: 一、危机管理的基础 1、谁是真正的长跑冠军 演练:思维转换的力量——做做看 2、危机与危机管理 3、危机的特点 1)突发突变 2)极具破坏 3)十万火急 4)快速传播 ...https://www.consulting-china.cn/traning/41908.html
5.如何进行危机管理本书旨在帮助经理人树立危机意识,快速识别,预防并妥善化解危机,并系统讲授了危机管理的过程与技巧,详细介绍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危机的事前管理,危机的事中管理,危机的事后管理,危机的恢复管理,具体危机的处理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经理人将从中了解企业危机管理途径、方法、掌握危机管理的相关技能,从而做到预防及妥善...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9543429
6.企业危机管理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领导力培训项目网1、帮助学员认识并了解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 2、通过学习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体系 3、掌握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授课对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一、了解相关概念 1、突发事件的概念 2、危机管理的概念 3、危机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二、认识危机管理体系 http://www.dspeixun.com/kecheng/kecheng_show.asp?kc_id=286
7.餐厅危机管理一危机管理 门店不仅要为我们的顾客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环境,而且要为我们门店的员工、供应商和其他来访者创造同样一种安全场合。许多危机虽不可防范,但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处理。当危机发生时,几乎没有时间和机会能够商讨处理方案,因此作为门店经理或管理人员,当你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必须及时应对和处理危机,需要通过沟通交...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50550758&efid=b3rAw61ST16w_UMPM7BRcw
8.危机管理的秘诀.docx危机管理的秘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无法避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机。但是很多企业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总要到危机发生后,才寻求解决之道, 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来面对危机。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事件也再一次敲响了企业危机管理的警钟。那么,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如何应对才能转危为...https://m.renrendoc.com/paper/218476085.html
9.危机管理心得体会(精选8篇)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旨在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危机管理心得体会(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危机管理心得体会1 在经历过多次的危机事件处理之后,我逐渐对危机管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https://www.ruiwen.com/word/weijiguanlixindetihui.html
10.企业危机管理之道滚动新闻财经纵横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对危机管理下过定义,他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罗伯特?希斯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包括管理者和主管去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应对危...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928/1445461478.shtml
11.书评张海波:探索危机管理之道书评| 张海波:探索危机管理之道 【编者按】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海波教授为吕孝礼副教授英文专著《危机中的不确定性管理:探索组织制度化对其意义建构的影响》撰写的书评发表在最新一期《公共管理评论上》,全文如下。 张海波 (2017). "探索危机管理之道——兼评吕孝礼助理教授新著<管理危机不确定性>." 3: 118-126....https://ccmr.sppm.tsinghua.edu.cn/papers/720.jhtml
12.危机管理方案常年提供以下品牌危机管理方案 Deloitte KPMG Homewood Health Bryghtpath La Brea Media MHA Consulting O'Dwyer's Deloitte KPMG Homewood Health Bryghtpath La Brea Media MHA Consulting O'Dwyer's Bernstein Crisis Management Edelman Weber Shandwick BCWhttps://www.bihec.cn/2/10/97fc7dd36bf54be190daed7e728f7.html
13.危机管理: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图书详情 危机管理 :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35378 出版年:2009 作者:巴顿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三层北区流通阅览书库在架上F270/346 5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2171d98619cef2bbab8ac086a55eb23d
14.国际危机管理国际危机管理是指在国际关系中,针对各种危机事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危机解决或缓解的目的。危机事件可能涉及国家间的领土争端、政治冲突、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各种问题。 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战争、经济崩溃、人员伤亡等。因此,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危机管理可以...https://www.fjgggs.com/index.php/wjggch/6705.html
15.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和谐的政企关系也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掌握着行政资源,代表着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政府对危机事件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定性和公众舆论,因此企业要善谋政企关系,建立感情,在危机出现时加强联系和沟通,主动汇报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责任,又要利用和发挥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体,双赢思...https://www.oh100.com/baogao/xindetihui/48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