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你们写错字了吧?只听说过网络员,修网线的,哪有什么网格员?”许多海口居民对网格员十分陌生。
网格员是干什么的?网格化管理是海口市开展社区管理改创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城区已划分为1148个网格,配备1451个网格员,将在通过摸清社区房屋和人员底数的基础上,形成城市社区网格设置“无缝隙”、居民诉求“全响应”、社会服务“零距离”、社区管理“全覆盖”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
一些居民因不了解,对入户网格员不信任、不理睬、不配合,甚至质疑,这让网格员倍感尴尬和无奈。自今年2月改创工作全面启动至5月13日,海口市共登记入库房屋61.9万间,上门开展人口数据登记并录入系统的却只有20.7万间,实际进度比例为33.5%,距离5月31日前完成75%的房屋实有人口登记与录入的总体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为什么进度这么慢?居民对网格员的接受度较低是最主要原因。
现状
网格员的尴尬——不了解不信任不开门只能隔着门问话
“居民以为我是搞传销的,说我的工作证是南大桥下伪造的,直接把我的工作证拽下扔出屋外。”谈起自己的遭遇,网格员林芳德叹了一口气。
林芳德是海口社区网格化深度试点之一的人民街道万福社区的网格员之一。为了及时“查漏补缺”,了解最新情况,他常常泡在小区里。“像我负责的海上明珠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候鸟’小区,138户住户中,绝大多数是租户,人员流动性很大。”他告诉记者,因为居民对网格员不了解、不信任,所以经常不开门,更不愿提供身份证等信息。
这样的遭遇不止发生在林芳德身上,许多网格员对此都深有感触。
“每次上门入户,如果遇到不愿让我们登记的小区居民和物业,我们只能隔着窗户和铁门,有时甚至隔着墙壁和居民、物业沟通,一遍遍地介绍网格管理工作,介绍我们的工作职责,恳请他们的理解和配合。”谈到网格员上门采集数据的苦衷,蓝天街道塔光社区的网格员陈文广颇有些无奈。
他是首批转岗招录的网格员之一,之前在民政部门工作,通过转岗考试成为一名网格员。“感觉社区网格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陈文广说,难度主要源于居民对网格员工作的不了解、不理解,物业和居民都不知道什么是网格员,为什么要采集房屋和人口数据。
“我们不仅要对居民的信息记录查对,还要对身份证和户口簿拍照。有的居民不愿开门,有的居民开门后不愿提供证件让我们拍照,而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就意味着工作无法完成。”黎俞说。
记者和网格员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发现,像一些高档住宅小区,不要说入户采集数据,网格员连进社区的大门都难。“高档小区对隐私保密的要求比普通小区高得多,物业公司的管理也严格得多,出入刷门禁卡,楼道门前还装有带对讲功能的门铃防盗系统。虽然我们有工作证,也表明了来意,但没有业主的同意,物业不敢私自允许我们进去。”凤翔社区网格员吴春燕表示。
“我为什么要给一个陌生人开门?为什么把自己的身份证给一个陌生人拍照?怎么能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网格员?”家住海口海甸岛的郑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连抛出了几个“为什么”?
“我们不给网格员开门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不是不愿意配合网格员,而是对上门入户的陌生人身份存有疑虑。之前,我的朋友就碰到过,刚送走1个网格员,又来1个网格员的情况。不法分子可能会凭着假证件冒充网格员,而我们老百姓又没有分辨真假的有效途径,敢开门才怪了。”郑先生说。
“社区居民对网格员没有信任感,担心自己被采集的信息泄露出去,是拒绝配合网格员入户的主要原因。”一名正在万绿园锻炼的候鸟老人徐先生说。
在天涯社区,ID为“小丫美眉”的网友发帖表示,“就我而言,我不喜欢来个陌生人,各种查证、拍照、问东问西。拍的证件照,就网络而言,它可当原件使用,会不会被心怀鬼胎的人利用?”
网友“天之南”也发帖表达了相同的顾虑,“网格员一进门就要求户主提供户口簿身份证什么的,接着一个劲地拍照,拍完就走,不指望能解决什么问题,别将这些私密信息随意泄露就行了。”
释疑
何为网格员——网格员就是社区保姆劝架修灯办证都管
如果想顺利推进海口社区网格化,打开网格员工作的瓶颈,首要问题就是解答居民对网格的种种疑惑,比如到底网格员上门入户要采集哪些信息?采集信息是做什么用的?会不会泄露出去?
网格员上门采集什么?
家住郁金香花园的王女士通过媒体知道了社区网格员要上门登记个人资料的消息,虽然她支持网格员的工作,但对于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却不清楚。
也有一些居民对网格员上门入户采集的材料提出了疑问,“这些材料不是在辖区派出所里已经有了吗?为什么还要重复采集,而且还要给身份证和户口簿拍照,有什么用途吗?”市民章先生很疑惑。
对此,万福社区的网格员宁鑫解释,拍身份证和户口簿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为单纯用笔记录而出现差错,另外,这也是信息采集工作的一部分,之后网格员还需要将身份证和户口簿的照片上传到内网系统,以便完成录入。此前公安部门人口信息系统录入的信息主要侧重在常住人口方面,流动人口往往没有登记,因此派出所的信息并不一定全面。
采集信息做什么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居民对网格员采集个人信息的用途很疑惑。
“听说,采集信息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多服务,这是真的吗?到底和我们今后生活有没有直接关系呢?”万福社区居民李先生问道。
信息有没有泄露危险?
网格员采集的信息有没有可能泄露,是很多居民关心的问题。在采访中,一些市民也表示,不给网格员开门、不让网格员拍照,不是不愿意配合,而是担心个人的信息泄露。“这些个人信息万一被诈骗分子获得,那该怎么办?”市民刘先生担心地说。
宁鑫告诉记者,网格员入户采集人口数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网格员用笔记录住户身份证等信息,再到网格员办公地点通过内网录入数据库;另一种是通过网格员手中的移动服务端——安装有“社服通”软件的手机,拍照后直接上传到数据库。但无论哪种,都不会停留在网格员手上或居委会。因为数据库是内网,不能随意进入,所以不用担心资料会被泄露。
网格员“管”什么?
“网格员可以直接管社区居民吗?”不少居民也对网格员具体能“管”什么,提出了疑问。
“其实,网格员每天的工作可以简单地概括为‘54321’。”宁鑫说,这是海口社区网格化工作确立的一项工作制度,即每日写一篇日志、二次巡查、三个问题、四次服务、五户人口。及时了解居民群众需求,能处理的立即处理,需要上级职能部门协助处理的通过12345政府热线平台上报,做到“去有目的、回有问题、后有反馈”。
分析
为何推行遇阻——采集信息涉隐私
网格化宣传缺位网格员态度生硬
网格化为何推行难?宣传不够,居民对网格工作不了解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每天做得最多、最累的工作,是向社区居民和物业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介绍网格化和网格员。”八灶社区网格员李晶告诉记者,许多居民以为网格员就是修网线的,电脑不能上网了才找网格员。
多日来,记者通过街头走访发现,虽然市内不少小区都悬挂了与网格工作有关的宣传横幅,宣传栏和门道口还贴有《致居民的一封信》和网格员的介绍及联系方式,但鲜少有人注意到。采访过程中,不少居民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网格员,也没有听说过网格化。
“他们是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社区发生的什么事,他们都管吗?300户-500户人家才配一名网格员,他们能管得过来吗?”杨女士问道。杨女士家住海甸岛市政花园小区,虽然通过电视和报纸,她了解到海口正在推进社区网格化,但网格员是干什么的,她也搞不清楚。
“网格化不仅是简单的区域精细划分,为居民做好事,更是精细管理与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帮助解决群众的诉求。但是,许多居民对网格工作了解不多,谈何理解和支持?”网格员李晶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对网格工作的宣传,让居民了解、信任、配合网格员工作。
“除了宣传力度需要加强外,网格员敲不开门,与入户采集的个人信息私密性比较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海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天意分析道。
此外,部分网格员沟通技能不强,不懂基本礼仪,态度生硬,也是影响网格化进程的原因之一。
在国贸上班的陈女士说,网格员一进她家门,就说自己是网格员,政府派来的,请居民配合,要拿身份证和户口簿等材料录入系统比对,方便以后社区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态度并不好,完全没有服务意识,反倒像是在命令。”陈女士认为,网格员统一培训和规范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网格员上门入户,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注重沟通技巧,面对居民时更需要有耐心。”海南大学公共关系学教授章汝先说。
“网格员必须要明确自己是社区网格中的‘服务员’,不能以网格的‘管理者’自居。”海口市委副秘书长、市改创办主任刘川海说,在入户登记工作中,网格员要讲究文明礼仪,使用礼貌用语,注意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