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态度(精选5篇)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教育应把“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而在体育课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很重要。所谓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本文通过对安阳市文峰区的几所小学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体育态度与兴趣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需要,本研究以红庙街小学、东南营小学和东门小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在发放之前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小学生的体育课态度做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数500份,回收48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451份。有效率90%。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各种数据使用软件spss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课态度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感到体育课重要的学生比例最高,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学生相对来说比例较低,而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则各有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体育课的不满度占到25%,这充分反映出兴趣影响着满意度。

(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学生看来,体育课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其能够健身、玩耍和学习技能。这也反映出体育课程改革要坚持“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重要性。

(三)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由于学习太紧张而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43.8%,技术水平低则占到1.3%。由此可见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导致不能正常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学生体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所以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1.加强体育知识教育,注意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一定要重视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是由教、学双方组成,彼此间是互动关系,偏倾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诱发学生学习的体育兴趣。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使教学气氛变的轻松愉快,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8-105.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改革;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评介、情感体验与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包括学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与目的性的认识、较为持久的个人情感、体育活动的意向反应倾向等。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此学生的体育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对体育意义的认识,它表现在具体的某项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和方法中。

在整个施行“新课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体育态度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以“新课标”的贯彻与实施为背景,通过调查小学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以及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学校实施新课标后学生体育态度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线索。

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正在掀起一场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浪潮,其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终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从富平县四所小学选择各个年级的学生回答问卷。入选标准:按时上体育课,并按要求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未上体育课,或未按要求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回答完问卷后,进行问卷资料整理,剔除不符合问卷要求或没有意义的问卷。

研究方法

1)问卷法。向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收回问卷276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81.2%。总的调查人群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即实施新课标的班级,对照班即未实施新课标的班级。本次问卷调查中,实验班84人,对照班140人,共224人。其中,四年级学生实验班30人,对照班54人,共84人;五年级学生实验班26人,对照班44人,共70人;六年级学生实验班28人,对照班42人,共70人。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3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态度是不同的,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中,选择选项5的分别占42.6%、18.2%、16.4%,选择选项1的则分别为16.7%、20.5%、19.0%,不能保持良好的体育态度的人数有下滑的趋势。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能够养成较好的体育态度的学生逐渐在减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程度也有所下降,大多数学生体育态度由好的一端向差的一端转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2)施行新课标后,不同年级的体育态度均有所增高,三个年级总数的t检验的结果为:t总数=4.667,P

建议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虽是教育改革的一小部分,却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颁布以及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施行,体育教育隐性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大大增加了教育价值的深层意义。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新课标实施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体育教师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满足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转变体育学习的态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材施教。对于体育运动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适当地降低运动的难度和标准,多给予适当的鼓励,避免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高职院;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1.引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年级的部分男女学生共计706人。其中男生309人,女生397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报刊、学术期刊以及有关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等著作和教材,整理了大量有关中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材料,从而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2.2调查问卷法

对学院全体高职院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6份,回收问卷70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30%。其中初中女生392份,初中男生302份。

2.2.3实地访问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对学院分管体育教学的领导进行访问,以了解学院领导层对本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和师资配备等现状。并实地考察学院体育设施配备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

2.2.4综合研究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体育态度形成之后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表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生对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态度(男n=302;女n=392)

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

男生73194296

女生562256843

合计129419974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并且男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明显要好于女生,差异非常的显著。因此,应加强对女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从而推动其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男女生共同发展的的目标。

3.2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表2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男n=302;女=392)

强身健体兴趣爱好掌握技能

男生10210387

女生182102118

合计284206204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看还是好的,这些学生对体育活动目的的认识比较到位。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3.3影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表3影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男n=302;女=392)

学习任务繁重技能掌握不好自己不感兴趣场地器材不够

男生89636783

女生1682717522

合计25790242105

从表3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大因素是学习任务,占所有学生的37.0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二因素是个人兴趣,占34.87%,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过大,占总人数的25.21%。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三因素是场地、器材的原因。最后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是运动技能,占所有学生的12.97%。

3.4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体育行为结果及分析

兴趣和爱好是高职院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主要依据,但并不是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高职院学生参加的运动锻炼项目往往是自己所不喜欢的,出现了意愿和现实的较大分歧。在调查中得知,跑步作为高职院学生首选的运动项目,其原因在于跑步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而且对于运动技能的要求也很低,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的运动项目,因此才会成为很多学生的首选项目,并且在这其中尤以运动技能掌握较差的女同学居多。足、篮球借助其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其自身的特点成为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所选择的第二大项目,尤其是男同学居多,但因为有场地的限制,也造成了许多同学因为场地的缺乏而散失运动的乐趣。最后,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跳绳等运动项目对抗性不高,并且由于其开展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高,所以也成为了一部分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

3.5影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原因分析

3.5.1运动体验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亲身体验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它是体育态度的核心因素,往往使个体产生强烈的个人情绪倾向,如喜好与厌恶、热情与冷淡、愉快与不满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院很大一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体验到的情感是愉悦的、热情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在体育运动中会产生厌恶、冷淡的情绪,说明同学们在运动中所体验到的还是正面情绪居多,只有极少数人在运动中体验到负面情绪。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基本上与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切身体验有很大关系,所以调查结果符合科学依据。因此,在对高职院学生进行体育态度的引导上,注重对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体验的强化,让学生在运动的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把那些有趣、有益、有效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欢快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运动在情感进行认可,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

3.5.2体育锻炼行为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有些高职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不是因为自己从内心当中喜欢它,而是出于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于强身健体,丰富文化生活,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知。所以他们表现为经常地参与体育锻炼,恰恰体育锻炼行为是学生参与其中之后的一种真情流露的表现,他们如果从内心当中喜欢体育锻炼,一旦参与便会全身心投入,锻炼的质量也高。所以体育锻炼行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变成现实的一种具体表现。

3.5.3学院体育氛围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所谓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它属于外部环境,是外因。在调查中了解到,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因为场地等原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随着新校区的搬迁,学校体育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学院大力开展了各种体育竞赛,例如每年一度的“迎新蓝球赛”、“五四足球赛”、“三八排球赛”、“冬季田径运动会”,各系部及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及主动性。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通过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后,发现学院有81%高职院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男女生差异显著,也有极少数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持消极的态度。

4.1.3通过对影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后,发现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大的因素是思想认识不够,其次是个体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再次是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最后是运动技能的掌握不够。

4.1.4通过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调查后发现,首先是篮、排、足,最后是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趣味性强、易开展的项目。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运动技能贫乏,还有就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4.1.5通过对影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原因分析后,结果表明:学院有很好的运动体验、体育氛围,对学生的体育态度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4.2建议

4.2.1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4.2.2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体育认知

4.2.3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运动体验

笔者认为,熟练掌握几项运动技术不仅对于高职院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有好处,并且对他们的终身体育都有帮助。因此,加强高高职院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不仅能遏制其体质下滑的势头,还可以为其终身体育提供技术保障。运动技能提高了,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的成功感、快乐感也就加强了,而体育运动在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身体的体验,只有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才会更好地促使其体育情感的养成。要想对某事物形成比较积极、稳定的态度,没有对这一事物面对面的交流及尝试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即将走入社会的高高职院学生,培养正确的“终身体育”的习惯,形成积极、稳定的体育参与态度。

参考文献

[1]左蓉.川南四市中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00-103.

[2]龚坚,张新.体育教育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145.

[3]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

37-42.

[4]张林,张向葵.态度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10(20):48.

[5]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人民出版社,1993:56.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伦理限制;伦理原则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复杂性、研究中伦理的限制等原因,面临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困境。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伦理限制的原因;坚持伦理原则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哪些伦理原则。

一、造成社会科学研究伦理限制的原因

首先,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是人的社会,它的起点和核心都是人,没有人的社会也就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科学也是‘研究人的学问’。”[1]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任何个体都会因为对外在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相应的动机,并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类对研究有反应的研究对象。他们的一系列变化,如参与研究的意愿、对待研究的态度等,都会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对人们的行为、态度、意愿等的观察、测量都是一种相对量、是一种“程度事物”,其程度取决于研究者给研究对象带来的影响。其次,人的行为和人类社会现象都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人的行为既会受个人特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从原始社会至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虽然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至今仍然为现代社会所推崇,但是每种社会现象都与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相联系,有着各自社会特有的特点,这就使得社会科学研究难以进行精确的解释与预测。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社会科学研究就经常会面临科学研究需要与伦理原则之间的矛盾。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人”所构成的“人类社会”,研究者不能为了研究而人为制造研究所需要的社会现象,这样做既违背了伦理道德,也达不到真正的研究目的。例如科学研究不能为了研究单亲家庭小孩的生活现状、学业成绩、社会行为等,不顾伦理道德,人为地将他们与其父或母分离。这样的行为,即使最终制造了类似的社会现象,也只可能是一种“假象”不可能得出科学研究真正想要的研究结果。出现这样的矛盾时,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是以伦理原则为先,以事实为先,以科研需要为后。

二、坚持伦理原则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科学研究要做到以人为本,达到促进个人、社会发展的研究目的,就必须要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坚持一定的伦理原则。一方面,坚持伦理原则是社会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保障,另一方面,坚持伦理原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目的的实际体现。任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都需要人的参与,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违背了伦理原则,势必会打击参与者继续参与研究、为研究提供帮助的积极性。而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它总是要求参与者自愿提供无偿的帮助,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伦理原则,保护参与者的积极性对保障社会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同时,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要有利于个人、社会的发展,那么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就应该始终遵循这一点,才能体现其研究目的。一个从一开始就违背了伦理原则的科学研究,如何能够让人相信它的研究目的是向善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为了得到研究成果给参与者、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完全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初衷。而坚持伦理原则,以此规范研究者的研究行为,正是社会科学研究促进个人、社会发展这个最终目的的实际体现。

三、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

(一)自愿参与原则

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研究对象的个人隐私,因此不少研究参与者在选择参与之前都会有许多顾虑、犹豫,尽管如此研究者也必须确认参与者都是自愿的。自愿参与包括不强迫和不限制两个方面的意思。不强迫是指参与者应是在充分了解的情况,没有顾虑、主动自愿地参与到社会科学研究当中,而不是研究者通过蒙骗、强制等手段迫使参与者的合作。不限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因某种原因要求退出,这对科学研究无疑是不利的。但研究者不能因为考虑研究的继续性和成本而要求参与者必须继续参与研究,只能采取措施将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二)知情同意原则

我们有时会在大街上碰到一些拿着调查问卷寻找调查对象的研究者。仔细观察,会发现要找到一个合适且自愿的参与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会有不少研究者为了尽快完成调查问卷,通过隐瞒问卷的某些内容、问卷长度等手段,说服参与者的加入研究。这些做法不仅有损研究成果的客观性,而且容易导致参与者在研究途中选择放弃,给研究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让参与者知情同意,要将调查研究过程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告诉参与者。“简明扼要”并不意味着隐瞒,相反,研究者应该预料到参与者有可能会在调查的某个环节选择退出,而将这个环节特别告诉参与者,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减少退出的可能性。

(三)匿名和保密原则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的隐私需要而且应该得到保护,一旦个人隐私泄露,就有可能会对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甚至伤害。因此参与者决定参与后,往往会要求匿名,要求研究者保密。社会科学研究并不要求掌握个别参与者的个别现象,因此研究者完全可以并且必须尊重参与者的隐私权,进行匿名、保密研究。研究者必须主动向参与者许诺并始终坚持保密的原则,只有消除参与者的顾虑,才能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获得真实的信息资料,保证研究质量。

(四)不伤害参与者原则

不管是在参与前、参与过程中,还是参与后,研究者都必须保护参与者免受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一方面,在研究者试图说服他人参与到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由于参与者对科学研究的了解有限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这时候研究者不能因为参与者的不理解而口出恶言甚至大打出手,而应该宽容对待并耐心解释。笔者所在的调查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就曾遭遇过这种状况,最后整个团队不得不中断研究,将事情处理好。另一方面,在参与者为研究提供完帮助后,研究者应当遵守承诺,保护参与者的隐私,承诺不会透露参与者的个人信息,不会与科学研究之外的人员讨论参与者隐私,不会给参与者带来不良的舆论影响甚至伤害参与者。并且,如前所述,社会科学研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人为地“制造”参与者,给参与者带来伤害。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科学哲学主义;库恩;拉卡托斯

0引言

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和拉卡托斯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这两个模式有其发展动力和内涵。尽管他们对于哲学科学发展的真正历史还有距离,但却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引领人们领略到科学哲学理论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强化了对于科学哲学主义理论的认知。

1从本体论视角比较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主义理论

1.1科学哲学主义理论内容的比较

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与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有其共性,也有其不同。库恩是基于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之上,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理论,则更为清晰化、细致化和规范化。

1.1.1库恩范式科学哲学理论的内容

库恩范式理论是其科学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要了解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必须首先了解范式理论;而了解范式理论就要先了解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和关系。“科学共同体”是同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者的团队集体形式,他们对于该领域内的问题有接近的理论基础和兴趣,范式是与“科学共同体”互为前提的关系。范式理论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信念,它在科学研究者进行科学实践时起到了引领和趋同功用。范式的这种信念支撑了“科学共同体”的理论认同,范式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空间范畴,为科学研究实践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这种范式一旦存在理论结构上的缺失,就会使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实践偏离真理的轨道。

1.1.2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内容

拉卡托斯建构了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其学术背景是批判理性学派和历史主义学派的结合,涵盖了波普尔和库恩的合理研究要素,被称之为“精致的证伪主义”。其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硬核结构。它是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基石,是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根本部分、不可否定的核心部分。②保护带区域。它是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辅部分,主要用于应对硬核的质疑和批判,它通过对假说进行调整的方式或者用新的假说替代原有假说的方式,化解质疑,保护硬核。③启发法。有正面启发法和反面启发法两种,一种是正面地引导科学研究者进行某项工作,一种是从反向告诉科学研究者不能够去做些什么,从而避免硬核被否定。

1.2科学哲学主义理论特征的比较

1.2.1库恩的范式理论的基本特征

库恩对科学动态发展模式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它在科学动态发展模式中,阐述了科学是如何发展的、科学是如何进步的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在波普尔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传承,将科学进步的理论进行总结,认为科学进步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常规时期—新科学危机时期,显示出一个初始到完善、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

1.2.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特征

拉卡托斯继承了波普尔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以及库恩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并增加了科学动态发展的进化阶段和退化阶段的交替发展内容。其中科学发展的进化阶段,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一个阶段。他认为,科学新问题的出现是对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的完善和优化,而不是根本性的否定。科学发展的退化阶段,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二个阶段,这是指当保护带的调整或辅助条件的假设都无法保护硬核时,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不得不否定和创新,这也是科学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时期,进入了科学的退化阶段。新旧纲领的替换,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三个阶段,它是用新的科学研究纲领替代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前提是旧有的科学研究纲领已经对新的问题无法适应和调整的状态下而产生的,这就使科学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过程。

2从认识论视角比较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主义理论

2.1科学进步观的比较

在科学进步的领域之内,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共同信念;拉卡托斯却认为,科学的进步是由于经验的不断累积而生成的。

2.1.1库恩的科学进步观点

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内心中的共同信念。科学并不存在进步的问题,而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信念的改变问题,是一种心理因素。他对科学进步的态度表现为不认同继承或者发展之说,他引用了格式塔转换这个概念,认为新旧范式之间并不存在相联性,只是“科学共同体”对于外部世界认识的改变,当范式无法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范式工具。

2.1.2拉卡托斯的科学进步观点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存在内在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其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中,他认为科学是经验不断累积而导致的进步。尽管这种观点还有待商榷,但我们也看到,科学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不断认识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

2.2科学真理观的比较

2.2.1库恩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在真理观态度上,库恩所创立的范式理论蕴含有实用主义的思想。他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这便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的。他对真理的态度也建立在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并具有浓厚的心理学概念。他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不认为真理客观存在,而认为真理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中科学研究成员的心中。因此,库恩并不注重对真理的追求,而侧重于对科学实践者心中的范式感知。

2.2.2拉卡托斯的经验主义真理观。

在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之中,拉卡托斯以经验作为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基础。他认为,科学研究纲领的真理以外部经验的真假为前提。即如果外部经验是真实的,则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也是真理;而如果外部经验是虚假的,则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就不是真理。也就是说,在拉卡托斯的认识中,认为任何理论都以经验为前提,与库恩的范式理论的唯心主义观点迥然不同。

2.3认识方式的比较

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认识方式,是在科学实践者达成科学共识的前提下建立的理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称为科学理论;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则认为,在经验不断累积并且不断地有预想的空间理论,才能够被称为科学理论,他注重的是量变到理论质变的过程。

3结语

综上,库恩提出的范式科学哲学主义理论与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都是科学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学说内容,他们是以前理论的批判性传承,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对于这两种科学哲学理论的比较和辨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依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来研究科学史,并深入认识科学哲学观理念和思想。

[1]王有全.拉卡托斯纲领与经济学方法论[J].商业时代,2011(27).

[2]申宁.浅析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J].科技创业月刊,2011(2).

[3]斯洪桥.析《淮南子》天人同构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周文华.论科学划界的标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5]曾三侠.论范式的两种建构[J].滁州学院学报,2010(1).

[6]阮春晖.宋明儒学中的异端之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THE END
1.社会心理学第7讲:态度形成和改变(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接受者如果原来就有一些对事情的态度和信念就不容易改变。所以如果我们的眼界越宽,对方想转变态度有时候就会越不容易。 2、人格因素。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高,我们态度就不容易转变,就不容易随意的就听信别人,就仰慕别人,因为自己拥有很高的自尊,自我评价。如果自...https://www.jianshu.com/p/21a7fcab3a2e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正确答案:宣传说服者特征,信息特征,渠道特征,信息接收者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身体动作、姿态、结构不正影响呼吸状态和身体能量的循环、代谢物质的排出,时间长了逐渐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A、正确 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飞机空气动力的压力中心位置是飞机速度...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669cf8c24d249c7b442d68566f6cf67
3.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C.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D.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 A B C D 35. 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___ A.宣传因素 B.团体因素 C.社会因素 D.个性因素 A B C D 36. 团体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___ A.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C.团体与社会的关系 D.目标与团体的关...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16&ex_Id=6927
4.国家开放大学23秋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标准答案]奥鹏作业答案3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什么? A.熟悉 B.接近 C.相似 D.互补 35.舒茨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分别是什么? A.包容 B.控制 C.情感 D.冲突 36.舒尔曼提出态度改变要经历三个阶段是什么?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3-12-21-14506.html
1.「家庭教育微讲堂」——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语文英语生活...「家庭教育微讲堂」——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 第四十六期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压力变化都可能带来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学生无法达到平静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对于改善学生学业表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DNVHUR05566SDF.html
2.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社会因素包括()。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社会因素包括( )。 A. 规章制度,组织行式 B. 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C. 信仰 D. 目标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 参考解析: 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AI解析 重新生成https://www.shuashuati.com/ti/376159cf60f04623b45d12d617d90736.html?fm=bdbds10fc318acd187fd41f1b41d0e7e760a3
3.《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影响力》=伟大的说服者和隐性pua大师外圈的四个因素共同构成态度,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影响态度,反之亦然。这里给态度的定义是:对特定事物的整体评价倾向。基本上所有的态度都可以在极度反感和嫉妒喜欢之间找到位置。# 关于态度的三个要点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稍微扩展的解释一下态度1. 态度引导知觉和认知过程首先就是态度不仅,如我们五维要素里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68380/
4.2024心理学考研常见考点:影响行为的因素(4)自我监控: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自我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三、人的行为的改变层次 (1)知识的改变:指导行为的某些资料的改变。比如:行为的原因、行为实行的办法、行为结果等。知识是行为产生的牵引和后果,是影响人的态度乃至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484060.html
5.沟通与态度改变: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信息接收者的个体因素影响沟通效果 信息接收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在上课、听讲座、看电视时经常会出现分心,而分心无疑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过程。对于态度改变来说,研究者发现,分心会降低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因为分心会阻碍人们对有力论据的理解。 http://www.sass.cn/109012/20762.aspx
6.学习的态度论文12篇(全文)学习态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的态度非常被动而消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说,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基本上弄清了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ex13zvu.html
7.态度决定成败的结果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也是如此。 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到其他态度的影响 认知理论 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https://www.ruiwen.com/gongwen/jueding/461523.html
8.关于态度的问卷调查(精选11篇)A有B无 5.您认为打工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A减轻家庭负担B累积经验C锻炼人际交往能力D其他﹍﹍﹍﹍﹍﹍ 6.您(希望)通过哪些渠道找到打工机会 A学校岗位B招工广告C其他人介绍D其他﹍﹍﹍﹍﹍﹍ 7.您认为打工前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A时间是否合适B是否与专业知识挂钩C工资高低D个人兴趣E是否影响学习F其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3m8f877.html
9.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https://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110425.html
10.态度改变理论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二、态度理论下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受侦查讯问人员的影响。侦查人员是讯问工作中的沟通者,也是讯问工作中引导嫌疑人态度发生转变的劝导者。在侦查讯问中当犯罪嫌疑人感知到侦查讯问人员公安工作水平业务能力一流,并且得到周围人大多数认可时,他们便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并自我进行积极思考是否向侦查人员供述...https://www.luonan.gov.cn/hdjl/myzj/106822.htm
11.2016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模拟习题及答案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认为他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来改变态度,比顺从深入一层。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因而他们不但在行为上与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感情上也与他人一致。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是指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与他人一致,并...https://www.oh100.com/kaoshi/zhicheng/324491.html
12.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题库考点(考试必看)考试题库29、问答题 影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30、问答题 消费者购后感知与产品实际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31、名词解释 信念 点击查看答案32、名词解释 特质 点击查看答案33、名词解释 商店内部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34、名词解释 总效用 ...http://wap.91exam.org/exam/87-3976/3976771.html
13.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对24.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对25.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错26.18个月大的儿童可以服从延迟满足的要求。 第五章 对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对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14.重庆三峡学院研招网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4. 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 似动,顾名思义就是"似乎在动",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https://apps.eol.cn/183/article/78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