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而言,一个影响者的目标是要改变影响目标的行为。
但是,如果受影响者的行为完全没变化,是不是说影响的企图就完全失败呢?
绝对不是这样!影响的努力可以成功地改变人的信念或态度。
本质上,态度就是对某特定目标的评价倾向。它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者人从喜欢到不喜欢或赞成到不赞成的一个评价。态度就是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推崇什么,讨厌什么,以及我们评价自己与环境关系的方式。态度是一种倾向性,这就意味着它是习得的,以某种特定方式思考某个事物、某个人或某个问题的倾向。
态度和信念的变化,能给影响者带来什么好处呢?这种潜在的好处是很大的。因为这些内在的变化往往奠定了后来行为变化的基础。
我们对社会事物有5种反应类别。
举一个笔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
当时笔者就想,要不还是不买二手车了吧,水这么深,还不如去买一手车。你看,这里就是一个态度的改变,由于外部环境的一些经历,我对二手车的态度产生了一个认知。
你看,这里就发生了一个情感和情绪的转变,进而产生了态度的转变。我虽然不一定会立即找这个视频号卖家订车,但是心里就种下了一个种子,也许将来换车的时候会找他,同时对二手车的看法也转变了,不再对二手车有抵触心里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抖音号完成了一次营销。
你因为不知道如何在不伤害他人感情或能够保持礼貌的情况下,轻松而优雅地从电视推销员或上门推销员的推销中抽身而出,因此你不得不聆听他们的推销说辞。那些职业游说者们就是依靠这种反应来使他们的受众能够聆听他们关于捐献或者购买的信息。当面对这样的情境时,你可用的对策包括:
自我归因、自我说服、自我辩解都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这三者共同的关联是:关键的影响者是自我(个体自己内化的概念),而不是由外部说服者所引发的改变。因此,个体既是影响的目标也是施动者,在单一的心理中包含了一对动态的搭档。
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领域的开拓者弗里茨海德认为,我们有一种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所处环境的基本需要。为了能够预测和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试图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另外,我们对他人的理解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们的行为。
根据著名的归因理论家凯利的观点,在决定对观察到的行为做性格归因还是情景归因时,我们会考虑三个因素。
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我们会更重视个体因素。
你最经常预见的行为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你自己。当你做事的时候,你几乎总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就像你可能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一样。
的确,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预先计划好的(即根据系统2的行为),因此并不需要进行归因过程所涉及的事后解释。我们的内部状态(如我们的态度与情绪)常常驱使我们在既定的情境中以某种方式行动。在这些情境中,我们清楚为什么我们会那样行动。
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事情,是在事前与个体已有的态度或心理状态没有太多“磋商”的情况下就发生了(即根据系统1的行为)。根据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如果要求行为人对这类行为进行解释,他们的归因推理过程可能与观察者几乎相同。这也解释了对于那些绑了小忙的人为什么通常会愿意帮大忙这一现象,自我知觉理论提供了非常合理的解释,他们从自己过去的助人行为中推断自己是乐于助人的。
在认知失调理论中,认知就是关于环境或自我的知识(“正在下雨”)、态度(“我喜欢下雨”)或者信念(”雨让花儿生长“)。根据这一理论,不同认知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总的来说,减小认知失调的特殊方法可以总结为四大模式:
关于认知失调,笔者这里举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例子。
相信读者朋友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每隔一两年,就会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出一些迷茫的感觉,似乎之前的工作/生活模式突然间不对了,对未来的路线和方向突然不知道在哪里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多阶段人生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进步,当达成每个阶段性目标后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因为此时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暂时还是不清晰的。用认知失调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在当前这个状态,我们内心产生了认知失调。我们内心同时存在两种失调的认知,一种是”我当前的状态是止步不前的“,另一种是”我对我未来的发展有很高的期待,并且我觉得我会保持不断地进步“,这两种认知产生的冲突越大,当事人感觉到的迷茫感就越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引入心理学里的”认知重构“概念。
毫无疑问,当两种不一致的认知都非常重要时,认知失调是最大的。这种情况下,将发生皆在减小失调的最为错综复杂的努力,个体会倾向于尝试需要更多努力的认知重构,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态度改变,或者个体对外界直觉的微小改变。个体可能会增加一些认知,调整其他一些认知,相当深刻地思考其认知不一致的问题,或者逐步让一切各归其位,以达到协调状态。换句话说,在诸多深思熟虑的合理化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减小认知失调的所有手段。
认知重构是极少发生的。但是,认知重构是减小认知失调最优意义的方式,因为认知重构涉及最多的心理活动。因此,与认知重构有关的态度与认知改变,更有可能持续存在并且影响后续的行为与想法,它们更可能得到内化,即个体将它们整合到自己更深层的信念系统中。
受众保持客观的意愿是他们接纳一种更为准确和理性的态度立场时非常重要的一步。
但是,人们常常不愿意保持客观和开放,或者即使他们想要保持客观和开放却无法做到。他们需要某种帮助,某种推动因素。
有很多种可能发挥作用的推动因素。
生活并不容易。我们既不能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也不能做一个过于固执的人。当既定态度或自我卷入态度模棱两可时,我们极易变成这两种人。让我们记住一些保持平衡的建议,拥有一个开放的但不易受骗的头脑。
总之,做一个社会影响的明智消费者。无疑,在你的一生中你将“购买”很多的影响,也将直接“推销”相当多的影响;有时你可能还同时“购买”和“推销”某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