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样本的有偏采集如何导致决策偏见?——基于采样偏差的新视角述评

围绕着信息样本的有偏采集如何导致决策偏见问题,本文对采样偏差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展开述评:首先从Fiedler的“认知—生态采样”思想出发,阐述了“采样”的概念内涵,然后对采样偏差导致决策偏见的基本机制进行归纳,接着对采样偏差视角下的一种典型偏见——“描述—经验”差异研究进行梳理,并重点回顾几个融入采样思想的决策模型。在述评基础上,论文总结并指出采样偏差视角下决策偏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正因为判断与决策建立在获得的样本的基础上,所以采样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Fiedler(2000)认为,样本是个体认知和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环境中的信息刺激能否被个体采集受制于个体的动机、兴趣和目标;另一方面,采样并非完全处于个体的认知控制之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中信息分布的影响。认知和生态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信息采样过程。

(1)环境中的信息分布

(2)信息的表征

(3)信息的接近性和可得性

(4)个体的动机和目标

个体的动机和目标是影响采样和引起决策偏见的重要机制。与动机视角将决策偏见直接归因于个体的动机和目标不同,采样偏差视角认为动机与目标通过影响采样过程从而引发决策偏见。例如,在认知一致性动机作用下,个体偏好于采集同自身先验(信念、态度、预期)一致的信息,忽略或扭曲性解读与先验不一致的信息,表现出选择性接触、信息扭曲和验证性偏见(Lord等,1979;Polman和Russo,2012)。在省力动机作用下,个体倾向于采集易于处理的外围信息或启发信息(Chaiken等,1989;Petty和Cacioppo,1986)。在社会从属动机作用下,个体倾向于采集群体内信息和能够提升自我印象的信息,从而引起过度自信、优于平均等偏见(Chambers和Windschitl,2004;Galesic等,2012;Proeger和Meub,2014)。

(5)所采集样本的有限性

人们依赖于从整体环境中采集的部分样本进行认知和决策。也就是说,人们透过一扇很窄的窗户看世界。样本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就非常重要。从统计上说,大样本比小样本更优越,样本量越小,采样分布的方差就越倾斜。但在现实环境中,受外部环境制约和个体动机、能力、资源的限制,人们可获得的样本数量相比于完全信息数量来说往往是很有限的。同时,受到人类工作记忆能力的制约,大脑能够同时加工的样本数很少,成人平均为7个条目(Miller,1956),甚至更低(Cowan,2001)。小样本最终扭曲决策结果(Kareev,2006)。

(6)采样的粒度

采样粒度是指个体在采样过程中对消息刺激进行心智分解的程度(Fiedler和Juslin,2006)。以汽车购买决策情境为例,消息刺激可能包括厂商发布的汽车参数和性能信息、其他人(比如亲人、朋友、同事、邻里等)的观点或者期望、决策者对汽车的体验等。根据联结主义模型(Roe等,2001),这些在自然水平(或者说初始状态)上采样得到的信息性、社会性或体验性消息刺激又可以分解为更细粒度的分子性或者原子性单元,如汽车的商标、性能、油耗、价格、舒适感、社会化认同程度等属性线索。进一步,那些分子性属性线索还可以分解为更基本的原子性或者神经元单元,比如汽车性能又可以分解为动力性、制动性、操控稳定性等。不同的个体对于消息刺激的分解与采样的能力和粒度存在差异。细粒度水平(如神经元水平)上的采样更利于对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的理性认知表征,从而更利于理性的权衡和抉择(Tversky,1977;Fiedler和Juslin,2006)。

(7)搜索算法

样本是总体的子集,也是认知主体在采样过程中使用特定搜索算法的结果。由于决策是对一个或多个预测子(predictor,自变量)与标准子(criterion,因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推断,理论上,个体只有运用预测子搜索算法才能够得到无偏的估计。然而,在使用预测子采样时,因受到环境中信息可得性与接近性的影响,人们往往表现出对于大样本选项的偏好。例如,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正确次数对学生i和j的能力高低进行判断时,可能由于学生i的举手次数更多,座位更显眼而更多地采集到学生i的表现。即使学生i和j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相同(都为75%),老师也更倾向于给学生i以较高的评价,因为更大的样本能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正确率。预测子采样总是优于标准子采样,尤其对于稀有事件,标准子采样会高估稀有事件的条件概率,出现基准率忽视现象(Fiedler,2000)。更糟糕的是,人们难以识别预测子采样和标准子采样的区别,经常不假思索地在两种搜索算法之间进行转换,错误地混淆“如果p,则q”和“如果q,则p”两种逻辑规则。人们对搜索算法的错误使用最终导致有偏的估计结果。

(8)元认知监控能力不足

总之,由于受现实环境中信息分布不均匀、个体动机和目标制约、搜索算法混淆、有限样本量和元认知监控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无法采集到完全随机的样本。样本中固有的偏差进一步导致了个体的决策偏差。

(一)决策的描述范式与经验范式

(二)“描述—经验”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Hau等(2010)遵循Fiedler和Juslin(2006)的“认知—生态”采样框架,从总体水平的收益方差、样本水平的采样误差和认知水平的记忆限制三个层次的信息表征和转移来考察“描述—经验”差异的形成原因。具体地,总体水平描述了全部样本(决策者采集到的和未采集到的)中每个事件的生态属性特征;样本水平表示决策者从总体中采集出的样本所揭示的每个事件信息;认知水平描述了样本经过决策者大脑学习、记忆、评估和过滤后的每个事件信息。然而,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这三个层次的样本转移难以有效地解释“描述—经验”差异;相比之下,信息的表征格式影响“描述—经验”差异,但该差异仅发生于较大样本量的观测情境中。

①Glckner等(2016)设置了两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经验情境。在第一组中,被试需要在两个选项中做出序列采样和决策:A(具有8.7欧元的稳定收益)、B(0.91的概率收益9.6欧元,0.09的概率损失6.4欧元);在第二组中,被试被给予选项A以及C(0.91的概率收益8.2欧元,0.09的概率收益20欧元)。显然,选项C的期望收益大于A,A大于B。他们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第一组实验情境中,由于选择B曾导致多次高收益,因而极端小概率损失事件采样并未改变决策者对于B的偏好,他们在后续决策中仍然更多地选择B;而在第二组实验情境中,由于选择C曾导致多次低收益,因而极端小概率高收益事件采样并未使得决策者产生对C的偏好,他们在后续决策中更多地选择安全选项A。

总的来说,经验决策范式更加注重环境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决策者对环境进行探索时的信息采样和认知过程。经验决策研究发现了“描述—经验”差异,并为从信息样本的有偏采集视角理解这一决策异象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查询理论(querytheory)

查询理论由Johnson等(2007)提出,其主要有两个基本思想。首先,查询理论假定,当面临一个决策问题时,个体会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从记忆中序列地查询这些子问题的不同方面。子问题的查询顺序非常重要,其影响后续的决策制定,不同的子问题查询序列可能导致不同的判断与决策结果。子问题的查询顺序取决于个体在决策情境中的内在目标(Oppenheimer和Kelso,2015)。其次,借鉴Anderson等(1994)的检索遗忘研究,查询理论认为,由于认知处理的有限性以及初始检索信息对后续检索信息的干扰,决策者前期的检索会比后期的检索更有效,同时较之于后期处理的子问题,针对较早处理的子问题所检索的信息会被决策者赋以更高的权重。

Johnson等(2007)基于查询理论解释了禀赋效应。禀赋效应刻画的是个体对已拥有物品的价值估计高于未拥有该物品时的价值估计的现象(Thaler,1980)。前景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心理曾是禀赋效应的主要解释机制(Kahneman和Tversky,1979),查询理论则从记忆采样角度为禀赋效应提供了新的解释。Johnson等(2007)在“马克杯”实验中,将被试分为“卖出者”和“选择者”两组。“卖出者”需以一定的价格将已拥有的马克杯卖给实验者,而“选择者”需在一定数量的金钱和马克杯之间做出选择。通过分析被试的思考过程和记忆召回内容,结果发现,拥有马克杯的“卖出者”更多地考虑了那些可以抬高马克杯价值的内容,且在记忆召回时更准确地回忆起马克杯的正面特征;而尚不拥有马克杯的“选择者”更多地考虑可以压低马克杯价值的内容,且在记忆召回时更准确地回忆起马克杯的负面特征。实验结果证实个体的内在目标(例如“卖出”或“选择”)决定了记忆检索和采样顺序,且早期检索的记忆内容干扰后期的检索,从而成功地解释了禀赋效应。

(二)决策场理论(DecisionFieldTheory)

决策场理论(Busemeyer和Townsend,1993)是一种量化模型,其能够动态地预测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制定过程。具体地,该模型假设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断地从记忆里检索不同选项的优缺点特征,从而获得支持或反对该选项的证据。有关每个选项的证据缓慢累加,直到决策者对某个选项的偏好强度达到特定阈值。决策者将第一个达到该阈值的选项作为决策结果。决策者的偏好强度在决策过程中不断变化,表现出犹豫不决、甚至偏好反转等现象。

决策场理论最初用于解决不确定条件下两个备选方案的选择问题,之后被扩展至多属性决策(Diederich,1997)和多方案选择(Roe等,2001)场景中。在决策场理论的证据累加和阈值思想基础上,一些竞争模型,如联结累加模型(Bhatia,2013)和多属性线性球状累加模型(Trueblood等,2014)被相继提出。该类以决策场为代表的模型能够为偏好反转的相似效应(Tversky,1972)、吸引力效应(Huber等,1982)和折衷效应(Simonson,1989)提供有效的解释(Roe等,2001;李艾丽莎和张庆林,2006;Pettibone,2012;Oppenheimer和Kelso,2015)。

(三)“漏斗—竞争”累加器模型(leaky,competingaccumulatormodel)

“漏斗—竞争”累加器模型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决策任务中得以验证并被成功用于解释一些决策偏见。Dufau等(2012)发现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和预测词语的再认偏见。Tsetsos等(2012)引入该模型解释了感知决策任务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Usher和McClelland(2004)将前景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心理(Tversky和Kahneman,1991)纳入“漏斗—竞争”累加器模型中,并基于此解释了现状偏见、相似效应、吸引力效应以及折衷效应等决策偏见的形成机制。

(四)采样决策(decisionbysampling)

采样决策模型(Stewart等,2006)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并不对选项进行效用计算,而是在当前选项和从记忆中采集的样本选项之间做二元序列比较,并在每个选项的获胜频次排序基础上做出选择。Stewart等(2006)运用采样决策模型,从收益和损失在现实世界的生态分布角度,对前景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损失厌恶、高估小概率、低估大概率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通过分析银行信贷的现金账户,Stewart等(2006)发现,相比大的收益和损失,人们在现实环境中遇到的更多的是小的收益和损失。人们对小的收益和损失更加敏感仅仅是因为小收益和小损失事件频次更高,更易于被采样。类似地,超市商品、面包、巧克力等价格的敏感度相对排序均呈现出边际递减特性。Stewart等(2006)还发现,小损失和小收益的频次在现实中呈现不对称分布,相比小收益,小损失频次更高。这意味着相比于收益,同等金额的损失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相对排序。这符合Kahneman和Tversky(1979)在前景理论中描述的损失厌恶思想。

此外,Stewart等(2006)统计了自然语言中概率词汇(如“绝对可能”、“非常有可能”、“可能”、“也许”、“不可能”等)的使用频次,结果表明,处在两端的小概率和大概率词汇的使用频次高于处在中间的中等概率词汇的使用频次。词频的相对排序呈现出倒转的S形,与前景理论的概率权重函数形状相一致,其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倾向于高估小概率事件同时低估大概率事件。

其他一些研究也为采样决策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例如,Brown等(2008)发现相比于绝对工资数量,雇员工资的现实排序位置能更好地预测雇员的工资满意度。Olivola和Sagara(2009)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灾难死亡人数在现实世界的曝光和分布能够预测该国国民对灾难的风险偏好。Ungemach等(2011)证实了人们对超市商品价格的感知影响他们对货币价值的感知,同时人们在近期会话交流中所使用的概率词汇影响他们对风险的评估。

采样偏差视角是近十几年来行为决策科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这一取向着眼于决策前的信息采样过程,强调从环境中获取的有偏样本对决策的偏见性影响。经验决策范式是采样偏差视角的代表性研究,研究者发现了“描述—经验”差异这一系统性的决策偏见,并从样本和环境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解释。融入了采样偏差思想的决策模型,如查询理论、决策场理论、“漏斗—竞争”累加器模型和采样决策模型等,为一些偏见现象提供了有效的解释。

采样偏差视角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将研究者的注意力从动机和认知视角的偏见式信息处理转向偏见式信息生成。这一转移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对偏见机制进行研究。信息采样既包括外部环境采样,也包括内部记忆采样,这一过程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特征,例如启发式、可得性、显著性、记忆、图式、学习等。采样偏差视角下的决策制定涵盖了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样本、信息表征、存储、检索、方案选择和做出决策的整个过程,扩展了判断与决策领域的研究内容。

THE END
1.偏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偏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偏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町见到对他人产生偏见的现象。偏见又称为刻板印象。也就是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形成一种不可更改的印象。 在人们的意识中普遍存在刻板印象,人们不仅对曾经接触过的人具有刻板印象,即使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也会根据间接的资料与信息产生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可...https://m.qinxue365.com/gzknj/newszl/105101.html
2.偏见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理想股票技术论坛偏见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文化传统、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信息获取来源等。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们产生偏见的原因,进而促进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5036148.html
3.有些人为什么会对别人产生偏见原因是什么,怎么和他们相处?爱问知识人另外,心态要柔和,有合适的场合也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偏见,他们有改变时,不要固执不接受。(***不要执...https://iask.sina.com.cn/b/19119459.html
4.偏见产生的原因有人格心理因素社会化和湖北华图偏见产生的原因有人格心理因素社会化和由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更多关于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事业单位试题,湖北事业单位常识试题的内容,请关注湖北事业单位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点击 ...https://hb.huatu.com/changshi/1664492.html
5.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考点)复习资料1、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偏见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群体间的厉害冲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资利益,群体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冲突,这就是造成偏见的基础。 2、社会化的影响:有些人的偏见是社会化的结果,及后天学来的。这种学习可分为三种方式: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气氛的感染。 http://mip.mdgs-edu.com/fxzl/1782.html
6.分享新华社整理总结: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二、产生差错的原因: 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 (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https://ibi.cuc.edu.cn/2019/0319/c4118a120156/pagem.htm
1.偏见产生的社会原因包括()。偏见产生的社会原因包括()。 A.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B.社会文化因素 C.社会舆论因素 D.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E.挫折 点击查看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旅游者精神饱满、游兴很高并不时产生新的游兴,是旅游活动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导游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http://www.ppkao.com/tiku/shiti/26ae7b9c4d854b87afd1a11f015f5ba1.html
2.偏见产生的来源,有()C.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D. 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E. 偏见的产生与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有关,同时挫折感也会导致偏见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 定型作用...https://www.shuashuati.com/ti/36f20bfd0e774aa9a140bf5a369a97d0.html
3.西北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2023年考研自命题科目参考大纲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态度的构成要素、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以及态度测评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后果和消除偏见的途径。 考核内容: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1.态度定义 2.态度特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91495.html
4.NatMed迎接医疗人工智能中偏见的挑战腾讯云开发者社区2021年12月10日,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文章,对医疗人工智能中偏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全文内容。 摘要 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可能会放大数据集内预先存在的人类偏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调整软件开发的文化。 正文 在基于人工智能(AI)的预测模型中,偏见(定义为不公平的系统性错误)是一个越...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921724
5.谈判僵局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谈判技巧偏见或成见是指由感情原因所产生的对对方及谈判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由于产生偏见或成见的原因是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即用以偏概全的办法对待别人,因而很容易引起僵局。 由于谈判人员对信息的理解受其职业习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为某些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所制约。所以表面上看来,谈判人员对对方所讲的内容似乎已完全...https://www.027art.com/fanwen/tpjq/13744186.html
6.傲慢与偏见社会阶级论文(通用7篇)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年,一直以来很受大家欢迎,并且被广泛阅读。在小说中,傲慢和偏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旨在从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原因和两位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性格来探讨小说中的“傲慢”与“偏见”。 https://mip.ruiwen.com/lunwen/1195801.html
7.路怒症:为什么有些人一开车和平时判若两人?!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归因偏见”导致驾驶者产生愤怒情绪。 在遇到交通驾驶事件的时候,驾驶者会对自己及其他驾驶者的行为进行归因。当自己违反交通规则的时候,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性的因素;但是当其他的驾驶者违反规则时,驾驶者就会更加可能将此行为归于其他驾驶者的有意的行为。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10218694539902723988.html
8.歧视原因(精选十篇)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不完善、操作性不强是造成就业歧视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地区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一些性歧视性的就业政策。缺乏反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也是歧视产生的原因之一。 1.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仅有原则性规定,操作性不强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qlzdlg8.html
9.认知偏见的形成原因及本质特征综上可见,在认知偏见的分类上,存在着多种情况。根据偏见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偏见分为个人认知偏见和社会认知偏见。从个人偏见来看,由于不同的政治、哲学、法律、宗教和道德的影响,会存在着意识性偏见;认识活动中存在着各种认知 习惯会影响真理性判断,产生了习惯性偏见;个人情感也会对认识客体产生偏好,形成了情感性偏见...https://www.douban.com/note/27955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