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
a)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
少地干预。
b)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
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调查法应用
c)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特点
分类;
1.结构化访谈与非结构化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
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
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
析但灵活性较差。
2.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
还能得到非言语信息,因而有助于对结果的解释与分析,但这种访谈对
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花钱较多;间接访谈的优点是,搜集资料用时相对
较少,花费较小。
d)问卷法
i.特点
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
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档案研究法
实验法.
3.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a)社会学习论1.社会学习论领会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
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b)社会交换论2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
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c).精神分析论3.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
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
称深层心理学。
4.要点:紧张与冲突领会
a)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冲突是“近
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个体为恢复平衡,如果内外刺
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对立状态”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如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
避目标。
b)冲突有三种类型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一避冲突。
5.人格结构领会三个层次:
a)本我、自我与超我。
b)本我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一方面能
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
c)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
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d)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作用
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和
现实。
二、社会化
社会化
1.概念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社会化有早期社会化(儿童期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化)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2.社会化的内容
a)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
b).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2
c).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3.
d)培养社会角色4.
3.社会化的条件
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
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b)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2.
4.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1.
b)学校2
c).大众传播媒介3
d).4.参照群体
自我
1.概念心理状态、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或自我概念
亦称自我意识自我,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2.自我的结构
a)物质自我1.物质自我是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b)心理自我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
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c)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
社会自我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
d)理想自我4.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
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e)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1.概念: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
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a)认知者的经验1
b)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2.
c)认知者的情绪3.
图式
1.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
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图式的作用:
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1.个体知觉他人,所看见的是其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式
解释知觉对象;
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对
注意对象的选择,认知者未必能意识到。
c)影响记忆3.个体知觉他人能记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东西。
d)影响自我知觉4.认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图式,就会据此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
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认知。
印象形成的效应
i.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
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
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
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
ii.要点:光环效应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
先作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
人的总体印象。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
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
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
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iii.要点:刻版印象与定型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这
是社会知觉中表示凝固性与偏向性的概念。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
员则称定型。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
定型。刻板印象与定型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其消极作用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