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研专题:行为的基础

2.把组织看做“一座冰山”,为什么对理解组织行为十分重要

答:理解组织行为的困难之一在于它针对那些并非明显可见的问题。组织犹如一座冰山——组织行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清楚可见的,而相当大量的内容是隐藏起来的。——①可见部分:战略、目标、政策与程序、技术、正式权威、命令链;②隐藏部分:态度、知觉、群体规范、非正式互动、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3.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由于管理者通过其他人而完成工作,如果它们能够了解行为,则会使管理工作更为有效。管理者必须能够解释员工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不是那样的行为,能够预测员工会对管理者所采取的各种活动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并能够进一步影响员工实施具体的行为。管理者关心的重点是员工的生产率、出勤率和流动率,还考察工作满意度。

二、态度

4.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什么

答:态度是指对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们反映了个体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态度的三种成分分别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①认知成分由一个人所持有的信念、观点、知识或信息构成。

②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

③行为成分是指个人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作出行动的意向。把态度看成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组成,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态度的复杂性。为了简化起见,态度这个概念通常指它的情感部分。

5.描述三种与工作有关的态度。

答:管理者只对与工作有关的态度感兴趣,这其中三种最重要的态度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①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态度。通常我们谈到员工的态度时指的就是工作满意度。②工作投入指的是员工认同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工作、把工作绩效视为个人价值的体现的程度。③组织承诺代表了员工的组织取向,指的是他们对组织的忠诚程度、认可程度与参与程度。

6.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答:组织公民行为指的是一种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它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性。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的例子:在工作团队中帮助他人,自觉自愿增加自己的工作活动,向工作团队和组织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在今天的工作环境中,组织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工作和协作精神以完成任务,so更喜欢那些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

7.解释个体如何协调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答:总体上,研究表明人们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在努力调和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之间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有理性和言行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它们保持一致,使用的方法有: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抑或为这种不一致找到合理化的理由。

补充: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用于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指的是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的任何不协调或不一致。该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一致或不舒服。换句话说,个体寻求的是一种能把失调降到程度的稳定状态。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失调。

人们如何解决这种认知失调呢该理论指出:减少失调的愿望由下面三个因素决定:

①造成失调的因素的重要程度;

②个体相信自己受到其他因素控制的程度(影响到他们对待失调的反应);

③个体卷入失调当中的受益(奖赏会影响到人们减少失调的动机强度)。

8.什么是态度调查,它对管理者有何帮助

答:态度调查给员工列出一系列的陈述或问题,用于了解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工作小组、上级主管或组织的感觉。从理论上说,这些题目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以获得管理层所希望得到的具体信息。

9.描述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补充:认识和了解态度对管理者有何意义——意义之一在于管理认知失调。意义之二在于,不少证据有力表明那些具有奉献精神和对工作满意的员工离职率和缺勤率也很低(-通过态度调查来了解员工的满意度;另外,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主要通过对公平感的认知作为中介来影响的。)最后,有关满意度-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发现对管理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有了快乐就有了高生产率”的假设会使人误入歧途。如果管理者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帮助员工生产率上,则效果会更佳。)

三、人格

人格——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

10.对比MBTI与大五模型在理解人格方面的差异。

答:⑴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是一项人格评价测验,它询问人们在不同情景中通常的做法或感觉。

四个维度是:

①社交倾向:外向型或内向型(E/I);

②资料收集:领悟型或直觉型(S/N);

③决策偏好:情感型或思维型(F/T);

④决策风格:感知型或判断型(R/J)。

根据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将个体归于16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支持者相信了解这些人格类型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影响到个体的社会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MBTI还可以帮助管理者选择与某种具体工作类型最匹配的员工。总之,在理解人格和预测个体行为方面,MBTI可以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尽管它十分流行,但它受到的主要批评在于缺乏支持其效度的实验证据。

⑵大五人格模型认为存在五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因素):

①外倾性;

②随和性;

③责任意识;

④情绪稳定性;

⑤经验的开放性。

大五模型不仅提供了一个人格框架,研究表明这些人格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还存在着重要关系。(抽样的五个职业群中,责任意识这一维度可以预测工作绩效,其他维度的预测力由于情景和职业群两项因素不同而不同。)

11.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是什么

12.在解释组织中个体行为方面,人们认为最有力的五个人格特质是什么

答:有五种人格特质被证明在解释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方面是最有力的,它们就是:

⑴控制点——内控型的人相信它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外控型的人相信它们的生活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研究表明,外空分高的员工相对内控分高的员工来说,对自己的工作更不满意,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卷入程度更低。

⑵马基雅维里主义——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讲究现实,对人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会是好员工吗这取决于工作的类型,以及在绩效评估时是否考虑道德因素。

⑶自尊——喜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高自尊者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在自尊方面最重要的发现是,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对外界影响更为敏感,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估,倾向于遵循德高望重者的信念和行为从事,他们更注重取悦他人,因此,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大量研究表明,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对他们的工作更为满意。

⑷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景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当的适应力,能根据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行为。低自我监控者则很难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倾向于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

⑸冒险性——人们对于冒险的意愿各不相同。高冒险性的管理者比低冒险性的管理者决策更为迅速,作选择时使用的信息量也更少。有趣的是,两组的决策准确性是相当的。注意把员工的冒险取向与具体的工作相匹配。

补充:对管理者的意义:

⑴理解个体差异的主要价值恐怕在于人员选择。如果管理者能够考虑把人格类型与工作进行匹配,则可能拥有更高业绩水平和更满意的员工。

⑵霍兰德的人格-工作匹配理论:指出,员工对工作满意与否,以他的离职可能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霍兰德划分了六种基本的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和艺术型。

这一模型的核心观点是:

①个体之间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②工作具有不同的类型;

③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协调匹配时,个体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少的离职可能性。

⑶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要想成功地实现目标,意味着你要与组织内外的其他人良好合作。而为了有效合作,你需要彼此之间的理解。这种理解至少一部分来自对不同人不同工作方式的认可——也就是对不同人格特质的接纳。

四、知觉

13.有关知觉的知识对领导者更好理解个体行为有何帮助

答:⑴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自己的感觉印象的过程。

⑵即使人们看到同样的客体,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我们在自己的知觉基础上进行活动。

⑶许多因素影响到知觉的形成,甚至有时是知觉的失真。这些因素存在于知觉者中、被知觉的客体或目标中、知觉发生的情景背景中。

①知觉者—当我们试图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进行解释时,个体的个人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种解释。这些个人特点包括态度、人格、动机、兴趣、过去经验和预期。

②目标-被观察的目标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着我们的知觉。另外,由于人们并不是孤立地看待目标,因此目标与背景的关系也影响着知觉。

③情景-我们观察的物体或事件所存在的背景也十分重要。

14.归因理论在知觉中扮演何种角色

答:⑴归因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由于我们对某一特定行为作出的归因不同,因而影响到我们对个体的判断也十分不同。

⑵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在于,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试图判断它是由内因造成的还是外因造成的。内因行为指人们认为在个体控制范围内的行为,外因行为由外部原因引起,即个体迫于情景的压力而为之。

⑶这种判断取决于以下三种因素:区别性(个体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种具体情景下表现这一行为——这种行为是否不同寻常)、一致性(如果每个人面对类似情景时都作出相同的反应,则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一贯性(即某人的这种行为是否稳定而且持久)。

⑷归因理论中十分有趣的发现之一是,我们在进行归因时常常存在归因失真的错误或偏差。

①基本归因错误:在判断他人的行为时,尽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但我们总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②自我服务偏见:归因中的另一种倾向性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部因素如运气。

15.举例说明你在判断他人时使用的四种捷径。每种捷径对于知觉有何影响

答:管理者在判断他人时会使用四种捷径:⑴选择性注意是一种人们从观察到的信息中有选择地吸收某些信息的过程。选择的过程依赖于自己的兴趣、背景、过去经验和态度。选择性知觉使我们能“快速读懂”他人,但同事也承担着信息失误的风险。⑵假设相似性或称“像我”效应——假定别人与我们类似,但大多数情况是错的。⑶刻板印象根据个体所在的团队为基础来判断个人。某种程度上说,刻板印象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因此它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很多刻板印象并不基于事实,歪曲了判断的真实性。⑷晕轮效应是根据个体的某种特征而形成总体印象的过程。

注: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员工以自己的知觉而不是客观现实为基础作出反应,这导致了知觉失真存在潜在的可能性。管理者要时刻注意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和管理活动的知觉。

五、学习

学习——学习的操作性定义是:由于经验的结果而带来行为中出现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6.操作性条件反射如何帮助管理者认识、预测和影响行为

答:⑴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人们通过学习行为而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并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与反射行为或先天行为不同,操作性行为指的是那些主动的或习得的行为。这些行为结果是否被强化,影响到这一行为的重复倾向。

⑵斯金纳认为,行为并不发端于内心(即由反射或天生所决定的),而是后天习得而来的。他指出,在具体行为之后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如果行为可以得到积极强化,则人们最有可能受到这种令人满足的行为的吸引。而且,如果正确回答之后紧跟着奖励,则效果最为明显。如果某一行为不被奖励或受到惩罚,则其重复的可能性很低。

17.什么是社会学习理论它对管理工作中的人有何意义

答:⑴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聆听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这种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进行学习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⑵他人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决定于以下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复制过程;强化过程。

18.管理者如何“塑造”员工的行为

答:⑴学习不但发生于工作之前还发生在工作过程中,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如何教给员工以对组织最有利的方式行为。为此,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一过程称为行为塑造。

⑵通过循序渐进地对每一步进行强化,可以使个体越来越趋近理想的反应,从而达到行为塑造的目的。

⑶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①积极强化;②消极强化-中止或逃离不愉快事件的反应获得奖励;③惩罚-指对令人不满的行为进行处罚以使其消亡;④忽视-取消维持某种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办法。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它们强化了理想的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惩罚和忽视旨在削弱不良行为,并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以上就是管理学考研专题:行为的基础。更多管理学考研专题,持续更新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科贸中心写字楼A座22层邮编:100081

THE END
1.安徽教师考编教综考前背诵汇总—心理学9. 简述感觉对比的类型 答:(1)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黑人的牙齿显得白) (2) 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吃了苦药之后喝白开 水都觉得甜) 10. 简述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5770516422098
2.招教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重难点都在这里了!1.举例说明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例如,把人脑比喻成一台电视机的话,意识是它所包含的全部节目内容,而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它决定着意识反映的哪些内容在电视屏...http://gzjsksw.com/gzjszpw/191.html
3.27883组织行为学1、识记:知觉的概念;影响知觉结论的几种主要原因;常见的几种知觉误区。 2、理解:为何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事物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第四节 强化与行为改造一、考核知识点 (一)强化的基本观点:强化的概念;强化过强三要素。 (二)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http://www.jiangsuzikao.com/zkdg/22580.html
4.20242426组织行为学习题答案.doc该【20242426组织行为学习题答案 】是由【sunny】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2426组织行为学习题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https://www.taodocs.com/p-1042406977.html
5.中国古代心理学——五型人格性格总论命理四柱中国古代心理学——五型人格性格总论第一章 五型性格总论五型性格学说,认为人的性格由最基本五种类型组成,即:印型、比型、食型、财型、官型。与五型性格相对应的人称为:印型人、比型人、食型人、财型人、官型人。五型性格各有自己的人物原型。比型的人物原型,在家庭是自己和兄弟姐妹,在社会是体力劳动者。印...https://www.dadaojiayuan.com/mlsz/39016.html
6.教育心理学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答:所谓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错觉的产生,不仅当时必须要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当事人的感觉器上,而且知觉的映象性质与刺激物是一致的。一言蔽之,那就是“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知觉”; 错觉从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心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三种。 https://www.jianshu.com/p/13648dc306ad
7.谈几种对诗歌美的错误理解与追求(讲稿)谈几种对诗歌美的错误理解与追求 1 美学指导人辨识所有艺术活动的固有价值。通俗说,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是由其创造性的艺术美决定的(绝非材质,权威评判,或荣誉奖项这些外在因素)。所以,了解美学是学习文艺创作的第一道功课。 2 对创作而言,即便没学过专业的美学知识,也没太大关系。人本身就有体验美的先验知觉与直觉,...https://www.zgshige.com/c/2021-12-28/20031910.shtml
1.心理学与生活考试5. 举例说明生活当中的错觉现象 感觉和对感觉体验的知觉解释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感觉系统所接受的内容和我们的心灵所解释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在直觉和认识领域中占有核心地位。既心智对现实进行扭曲。 6. 说明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这一术语指的是对物理世界的能量的初始探测。对于感觉的研究一般是探讨感觉...http://xinli.yjbys.com/xinli/shenghuo/182864.html
2.2022年10月自考00177消费心理学真题自考同的个性特征,这是消费者个性的哪一种特征? A.独特性 B.倾向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5.消费者掌握关于商品的部分知识,但不足以作出购买商品的决定。这类消费者能力 的类型属于 A.知识型 B.无知型 C.略知型 D.盲目型 6.在记忆过程中,信息的录入和编码属于以下哪个环节? https://www.educity.cn/zikao/5141091.html
3.组织行为学题库6篇(全文)B)自私偏见 C)选择性知觉 D)自我服务偏见 E)锚定偏见 答:A 14)你的老板从怀疑的业绩。当你没有完成任务,他假定你只是运气不好,当你成功的时候,他欣赏你的能力。你的老板是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基本归因错误 B)自私偏见 C)选择性知觉 D)自我服务偏见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xdnu8ug.html
4.社会知觉包括的类型有()。【简答题】社会知觉有哪些偏见?请举例说明如何避免人们对你的偏见。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以下哪些转换成boolean类型后是false A. “0” B. 0 C. “” D. null E. NaN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包括()。 A. 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https://www.shuashuati.com/ti/99de29ac06824416845efe87f1cd8be4.html
5.布伦坦诺哲学概论但是,实际上,由于刚才提到的这些感觉可以由每一种神经传导,因此所有的神经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如果所有的神经被非常强烈地加以刺激,那么它们都会引起痛苦的现象,这些痛苦的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什么种类的区别。如果一种神经充当着不同类型感觉的媒介,那么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神经同时会充当几种感觉的媒介”。比如触觉...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7880
6.有哪些常见的认知失调?如何更新认知?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先提出的,它是指有关两个或多个认知之间的不一致关系,这种失调关系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驱使人们改变失调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身心的协调状态。认知偏差通常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情景时,常以自己或自己所处的情境为参照使得所知觉到的事物出现与其自身真相不符现象。比如,晕轮效应,首...https://www.xinli001.com/qa/100753403
7.休谟与认知规范性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假定我们形成了法国人不庄重的偏见,那么,即使和我们交谈的法国人是一个庄重的人,我们也无法抑制通则的影响,心灵自动地将此人归为不庄重的类型。因此,偏见对我们判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我们反思之前就已经产生作用。 类似于偏见,关于神迹的证言同样是信念形成的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证言一般指由他人的报告所构成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806982?commTag=true
8.心理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带答案)3、对于相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是也存在各种差异。而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这个是说明人们在对相貌的看法中存在(C ) 差异 A 文化 B 个人 C关系 D 时代 4、“先入为主”是一种( C )的人际偏见。 https://mip.oh100.com/kaoshi/peixun/418803.html
9.社会心理学每章总结(社会心理学)书评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广泛地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在那以后,虽然对黑人的歧视变少了,但仍然存在。类似地,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也逐年减少,但是在美国,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一定程度的偏见依然存在,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程度更高。 小结:偏见的社会根源 社会情境以多种方式滋生并且维持着偏见。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0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