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因而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苦还是乐,既与他遇到什么事有关,更与他怎样对待这些事有关。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又称不合理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大敌之一。

研究生群体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因而学习认知理论,掌握认知调适技术,调整认知结构,学会理性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情绪困扰,增强对应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意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合理与否有关。

(一)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1.认知是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

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特性及联系以及周围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想法和观点。认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与人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间的关系。

认知理论有一表达其基本思想的公式:S-C-R。其中S代表刺激(stimulus),R代表反应(response),C(consciousness)是指意识、经验因素。它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S-R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意识经验因素作为中介。这里S因素指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意识C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的认知。

譬如,通常人们会认为考试不及格(S)是引起个体失望、消沉(R)的直接和必然因素,其实不然。期望越高,对不及格毫无心理准备或对考试成绩很在意的同学,与有所心理准备或考试经常不及格或不在意的人,两者间的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S)的不同的认识和评价(C)。不仅仅如此,对同一个学生而言,不同情况下,对考试不及格的反

应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识。

2.认知对情绪、行为的决定作用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变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认知理论将其过程模型简要概括为:首先是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而成为感觉材料,经过以记忆方式贮存的过去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再由思维过程(通常是自动化了的)为感觉材料赋予意义,这就构成了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作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从该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认知在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仅如此,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按照认知理论的看法,一种特定的情绪其性质(喜、怒、哀、乐等)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一个特定的、有目的的行为,其动机,也就是行为的目的,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因此,从刺激到反应这一整个系统中,认知过程是无所不在的。

(二)认知与心理障碍

A.贝克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正确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

按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任何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歪曲和思维紊乱,这在精神分裂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其它精神疾病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不良认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内部言语起了很大作用。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言语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言语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那些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在地震废墟中坚持十多天的幸存者,正是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等到人们发现我的那一天”,才不致于丧失生存信心;总是给自己暗示“我不如别人”、“我真无能”,正是很多人自卑、悲观等心理、情绪之所以持续的根源。可见,内部言语强化了不合理信念,维持、促进了原有的负性情绪、不适行为,损害了心理健康。

二、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每个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信念,而有心理障碍的人,这种成分则更多、更明显。

(一)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的剖析

下面对艾利斯概括的人群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做一剖析,正是它们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困扰。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这种想法是把一个人的价值完全放在能力与成就的水平上。实际上,不但没

THE END
1.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试题预测(最新版)考试题库C、自利性偏见 D、社会性偏差 点击查看答案 151、填空题 应付应激的三大策略是自我调节、()和(). 点击查看答案 152、名词解释 比马龙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153、填空题 心理学认为,监狱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和(). 点击查看答案 154、名词解释 结伴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155、名词解释 约翰逊效应 点击查看答...http://www.91exam.org/exam/87-4518/4518088.html
2.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社会心理学带你洞悉人心,跳出思维的陷阱最新...给出这种立场和角度的劝告很容易,但遵循很难。但是,有智慧的人至少可以试着将事实和解释间的分歧与价值观和偏好间的分歧予以区分。 对客观与偏见的知觉偏差 2000年11月7日,许多美国人在睡觉前,都认为艾伯特·戈尔已经当选总统。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们得知乔治·W.布什拿下关键州佛罗里达州的25张选票从而领先...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3053910/3
3.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考点)复习资料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后孙晔、李 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http://mip.mdgs-edu.com/fxzl/1782.html
1.心理知识48——眼前的偏见在讲一种人性偏误,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眼前的偏见”或者“即时的偏见”。这种偏误导致人们更关注眼前的、直接的、容易得到的信息或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间接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就像你提到的例子一样,“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这就是典型的眼前的偏见。下面我将分段落讲解相关理论和概念。 https://www.jianshu.com/p/ddc56cec74dc
2.心理降人际关系教案(全文)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它也带有其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使我们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4.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https://www.99xueshu.com/w/sg44d74xe5ms.html
3.社会心理学这有点类似我们的知觉机制,一般情况下会带给我们有用的信息,但有时又使我们误入歧途。另一个关注诸如基本归因错误这类思维偏见的原因就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被责备,人们更愿意承认失败、残疾和不幸是现实环境导致的结果。第三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也意识不到如果...https://www.douban.com/note/802719124/
4.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及解释当一个人知觉他人时,如果受到“投射倾向”的干扰,其认识、判断和看法,往往从“这样”、“一定会这样”等心理倾向出发,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陌入偏见的泥潭。 (五)逻辑推理效应 是指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联系,因而有些人便在以知觉判断他人时,根据对方...https://www.unjs.com/w/101690.html
5.认知偏差:你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理智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当你需要快速做出决定时,你的大脑会为了加快信息处理速度而产生心理捷径,这样虽然能提高思考效率、减少精神消耗,但同时也有可能因为受主观经验或信息缺失影响而产生认知偏差,导致感知扭曲、判断不准确、解释不符合逻辑、得出错误的结论。 认知偏见的产生还可能和记忆力与注意力有关:你对某件事的记忆方式可能会因为一些原...https://www.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73139
6.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欲望和要求等。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50950.html
7.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下,经过人脑的加工而产生的。 ?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http://www.zikao35.com/34429.html
8.管理学基础·考试·看云自我沟通是一切沟通活动的基础,任何沟通包括人际沟通、群体沟通等,都必然伴随自我沟通的环节,自我沟通的能力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沟通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沟通涉及营销心理学中有关人的感觉、知觉、意识、想象、情绪情感及记忆思维等,销售人员对于这些心理概念的研究将对其人际沟通提供很大帮助。他们不但可以很顺利地与客户进...https://www.kancloud.cn/oscar999/exam/1529871
9.心理教育发展中心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5.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 心理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https://www.luibe.edu.cn/xl/xljt/19324.htm
10.社会知觉详细介绍心理百科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 投射效应 就是知觉者容易把自己的特点和知觉推及到他人身上。 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就是指在对两个或者以上的人进行知觉时。人们往往将他们进行对比从而失去了评...https://www.psy525.cn/baike/shehuizhijue/jieshao.html
11.心理学:“亲者越亲,厌者越厌”,偏见由此而生孤立对方,就是说服你们彼此共有的朋友,让他们了解你,认识你,然后大家都支持你的时候,对方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只有这个时候,对方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总而言之,三大心理陷阱是造成偏见的根本原因,偏见的产生与消除与态度相关。只有让自己尽可能的保持理性,才能够更加客观的认知事物。https://k.sina.cn/article_2387965745_8e55773100100vb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