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02河北
题记:2023年11月22日,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6期活动在北大承泽园420多功能厅举办。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谢晓非教授的演讲整理。
在面临大量信息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认知偏差的困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往往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我将通过三个部分内容为大家介绍认知偏差的由来:
一、自由选择所隐含的代价,即信息选择带来的偏差;
二、深入解读认知偏差,尤其是信息在大脑处理过程中带来的偏差;
三、探讨“后见之明”的弊端与改善建议,即信息复盘带来的偏差。
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并且认为选择意味着自由,而“自由”又等于“幸福”或“满意度”,因此选择能够给予我们更多满足感。研究结果却表明,选择也隐含着代价。
心理学有过这样一个研究:假设有两家店铺均出售同款笔记本电脑,一家店铺不提供退货服务,另一家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你会选择在哪家店铺购买呢?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提供退货服务的店铺,因为担心购买后不满意需要退货。然而研究显示,提供退货服务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
1、选择更自由,感受未必更好
有学者还进行过一个实验:两家店售卖相同口味的果酱,其中一家(甲店)向顾客提供6种口味的果酱免费试吃,而另一家(乙店)提供24种。实验规定,试吃过果酱的顾客可以获得1美元代金券用于购买果酱。
实验结果显示,在甲乙两家店试吃的总人数差不多,但在试吃果酱的顾客中,有30%在甲店买果酱,乙店只有3%,更多的选择并没有增加人们的购买意愿。这是因为过多选择反而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不确定,因此降低了购买的决策效果。
哈佛大学吉尔伯特(DanielGilbert)教授在学校的摄影课上也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学生们从自己拍摄的众多照片中选择一张最满意的作为作业提交,其中一组学生被告知一旦提交照片就不能再更换,另一组学生则被告知提交照片后的5天内可以更换并重新提交。研究者分别在第2天、第4天和第9天请两组学生评估自己对所提交作业的满意度。结果发现,相较于可以更换照片的学生,不能更换照片的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满意度更高。因为可以撤销选择时我们会反复权衡选项的利弊,如果选择不能撤销,人们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做选择有利的方面,忽视其不利的方面。
这个实验表明:选择的不可逆性会影响人对所做选择的评价,当无法改变选择时,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所做选择正确,并且更满意、更自信。
2、过于聚焦某些信息,反倒给认知更大干扰
出现“知觉显著性”和“聚焦错觉”,本质都是我们过于“聚焦”某个方面并相信“所见为实”。
“作为目标的人物”实验,同样印证“知觉显著性”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工作人员甲和乙同坐室内正中央,按照特定脚本完成一段对话。每轮实验均有6名被试者参与,其中两名被试者坐在甲背后(无法看到甲的正面,但可以看到乙的正面),另外两名被试者坐在乙背后(无法看到乙的正面,但可以看到甲的正面),还有两名被试者分别坐在甲、乙中间的一侧,他们可以同时看到甲和乙的正面。
聚焦错觉的本质除了“聚焦”,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是“眼见为实”。
眼见是否就一定为实呢?比如:让你评估残疾人和正常人谁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你很可能会低估残疾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的生活标准和价值观与正常人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可能会很高。再比如:开豪车自驾游与居家看书,哪个让人对生活更满意?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出去旅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自然会让人对生活更满意。事实并非如此,从长期来看,读书可以给人带来更长久的收获,也会持续影响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正处于选项激增的时代,医疗、工作、爱人等各方面都面临更多选择,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众多选择中出现的“聚焦错觉”,会不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感受。
3、自尊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的认知
“聚光灯效应”和“隐形斗篷错觉”的心理状态看似相反,实际上都是基于“自尊心”的心理后果。自尊是人最根本性的需求之一,拥有“安全自尊”的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都很稳定,不会因为遇到问题而情绪波动很大。与“安全自尊”相对的是“防御性自尊”,它表现为潜意识里自我怀疑,当遇到威胁或挑战时,这种自我怀疑就会变成显意识,促使个体采用维持自我意象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通常来讲,拥有“防御性高自尊”的个体自恋水平更高,也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更倾向于通过所在群体的提升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此外,自尊还可以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心理学研究发现,外显高自尊但是内在低自尊的个体,往往更乐观,但这种乐观多是不切实际的,更偏好积极的人格描述,倾向于认为自己跟理想自我的差异更小。这类群体由于只是表面自尊心强但内在自尊感缺乏安全性,同样会出现很多问题。
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和机制特征,也是产生认识偏差的重要原因。
1、大脑内存不足,心理资源紧缺,信息处理不好
在信息稀缺的时代,谁掌握信息谁就能处于统治地位。但到海量信息时代,人们处理信息和形成观念通常要经历信息搜索-信息解读-形成结论等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有信息出入,从而导致认知偏差。
对此,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misers)的概念,即面对海量信息,人类大脑的资源有限,只能集中处理少量可见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判断。显然,其中存在认知偏差的风险,不过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这种偏差存在。
比“认知吝啬鬼”概念更广为人知的另一个概念,是哈佛大学穆来纳森(Mullainathan)教授提出的“稀缺模式”概念:当面对大量信息时,我们会面临心理资源稀缺问题,即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处理这些信息。同样地,如果大脑资源被占用过多,即大脑处于稀缺状态(或称之为稀缺脑),就很容易忽视重要但不那么紧急的信息,或是容易出错。
举个例子,某医院拥有35间手术室,由于手术量很大,手术室经常排满。如有病人需要紧急手术,就不得不临时占用某个手术室,结果导致原定的手术被推迟,医生们也格外疲惫,错误率增加。后来有专家建议设置一间备用手术室以应对紧急情况,情况由此得到明显的好转。
2、所见未必为实
“稀缺模式”的三个突出特点,都反映出我们所构建的信息世界并非真实世界的准确映射。
有研究者将其称为“信息茧房(filterbubble)”,如果基于此来处理信息,自然容易出现偏差。这也正是大脑“稀缺模式”呈现的第二个突出特点。
3、直觉系统与理性系统,大脑的双系统处理模式
认知偏差的由来,还与人类信息处理系统的运作模式有关。
首先,人们基于感官获取的信息会被优先处理,而不是平等地处理各种不同的新信息。
其次,个体做判断和决策时,存在“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两种信息加工模式。“直觉系统”也称“启发式加工”或“情感系统”,其运转无须人为控制,无需耗费注意力资源,也没有容量限制。“理性系统”又称“精细化加工”或“认知系统”,需要消耗注意力资源,受主观意识控制,容量有限。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些行为和思考已经是自动化模式,比如边走路边思考、驾驶车辆靠左或是靠右行驶,还有流水线上作业,这是直觉系统在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地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大脑无需为此深思熟虑。但是这种自动化加工也会受到干扰,尤其是心理资源被过度占用时,这一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人在外显态度上对某个群体表示支持,但内隐态度并非如此,当处于疲劳状态或酒后时,人的内隐态度更容易显露。
4、其他三大因素:认知框架、参照对象、心理需求
除了直觉和理性两种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之外,认知偏差的出现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1)图式思考。即存在于个体大脑中的认知框架,如刻板印象或固定看法等。
2)参照点效应。即你选择的参照对象会决定你的感受好坏、幸福与否;
3)人的基本动机/需求,尤其是自尊和认知两大需求。
意识到上述影响因素,并尽可能客观地思考、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减少认知偏差,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更正常地发挥自身能力。
比如种族问题,实验通过随机展示白人、黑人、扳手和枪支4张照片,发现当第一张照片是黑人脸时,被试者更倾向于将后续呈现的工具照片误认为是枪支而不是扳手。即使被试者并不认为自己受种族偏见影响,实验结果清晰表明其认知存在潜意识的偏见。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内隐影响”。
再比如在商场里陈列的昂贵商品,这些商品未必能很好地出售,但可以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一件商品如果和典型的奢侈品陈列在一起,人们更容易觉得这件产品有档次。还有日常排队时的感受,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排的队伍行进特别慢,其实并不一定真的是队伍本身行进得慢,而是因为参照对象是其他队伍里排到的人。
生活中,参照点对于我们的决策和情绪有重要影响。有学者也提出这样四组参照点,即“已有的vs想要的”“自己有的vs别人有的”“现有的vs曾经有的”“现有的vs预期的”,它们同样深入影响人的感受和决定。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基本动机,它是人最底层、最核心的需求。人往往有很多需要,比如培养优秀的孩子、提升自我能力水平、赚更多钱、照顾家人等,心理学家指出,其中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自尊和认知,这也是人所有动机的根源,非常重要。这两个基本需求可以有多重表现形式,比如追求安全感、追求成长潜力,而且它们有时也会导致我们陷入偏差或是产生冲突。比如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过于追求发展潜力,员工可能会焦虑不安;如果过于追求安全感,员工可能会变得懒散。所以,平衡好两种需求是重要的管理技巧。
心理学所谓的“后见之明”,指的是事后对事件判断和评价时,人们往往会认为结果显而易见,却忽视事前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这种情形在医疗、法律和金融等领域均普遍存在。比如医生基于图像做初步判断时,可能会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难以对疾病确诊,但是当医生知道结果是恶性肿瘤,回头再看原来的图像,他会觉得信息非常清楚。这种“后见之明”,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或是对医疗事故的认定出现偏差,从而改变对医生的追责程度。
类似地,警方在调查中如果没有搜查到证据,后面的审查也会对此予以严厉谴责。还有金融投资领域,年轻的投资者往往容易忽视变化并反复犯错。以及评价专利时,如果评价人知道结果,往往会降低其对专利新颖性的评价。
心理学认为,“后见之明”是我们记忆偏差的一种表现。当人记忆模糊时,往往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和回忆。这也与反馈误导和反馈缺失有关。比如你回忆家务承担情况时,可能会觉得自己做得更多,而忽视了另一半的贡献。
如果意识不到这种偏差存在,人很难从经验中学习,还可能被结果左右,包括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对下属的成绩认可不足,对失败过于严苛等。
为避免“后见之明”造成的认知偏差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最好的方法是事前客观地记录下自己的判断,并在事后回顾和复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前的不确定性,并避免被“后见之明”影响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