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非:认知偏差的由来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02河北

题记:2023年11月22日,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6期活动在北大承泽园420多功能厅举办。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谢晓非教授的演讲整理。

在面临大量信息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认知偏差的困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往往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我将通过三个部分内容为大家介绍认知偏差的由来:

一、自由选择所隐含的代价,即信息选择带来的偏差;

二、深入解读认知偏差,尤其是信息在大脑处理过程中带来的偏差;

三、探讨“后见之明”的弊端与改善建议,即信息复盘带来的偏差。

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并且认为选择意味着自由,而“自由”又等于“幸福”或“满意度”,因此选择能够给予我们更多满足感。研究结果却表明,选择也隐含着代价。

心理学有过这样一个研究:假设有两家店铺均出售同款笔记本电脑,一家店铺不提供退货服务,另一家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你会选择在哪家店铺购买呢?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提供退货服务的店铺,因为担心购买后不满意需要退货。然而研究显示,提供退货服务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

1、选择更自由,感受未必更好

有学者还进行过一个实验:两家店售卖相同口味的果酱,其中一家(甲店)向顾客提供6种口味的果酱免费试吃,而另一家(乙店)提供24种。实验规定,试吃过果酱的顾客可以获得1美元代金券用于购买果酱。

实验结果显示,在甲乙两家店试吃的总人数差不多,但在试吃果酱的顾客中,有30%在甲店买果酱,乙店只有3%,更多的选择并没有增加人们的购买意愿。这是因为过多选择反而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不确定,因此降低了购买的决策效果。

哈佛大学吉尔伯特(DanielGilbert)教授在学校的摄影课上也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学生们从自己拍摄的众多照片中选择一张最满意的作为作业提交,其中一组学生被告知一旦提交照片就不能再更换,另一组学生则被告知提交照片后的5天内可以更换并重新提交。研究者分别在第2天、第4天和第9天请两组学生评估自己对所提交作业的满意度。结果发现,相较于可以更换照片的学生,不能更换照片的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满意度更高。因为可以撤销选择时我们会反复权衡选项的利弊,如果选择不能撤销,人们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做选择有利的方面,忽视其不利的方面。

这个实验表明:选择的不可逆性会影响人对所做选择的评价,当无法改变选择时,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所做选择正确,并且更满意、更自信。

2、过于聚焦某些信息,反倒给认知更大干扰

出现“知觉显著性”和“聚焦错觉”,本质都是我们过于“聚焦”某个方面并相信“所见为实”。

“作为目标的人物”实验,同样印证“知觉显著性”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工作人员甲和乙同坐室内正中央,按照特定脚本完成一段对话。每轮实验均有6名被试者参与,其中两名被试者坐在甲背后(无法看到甲的正面,但可以看到乙的正面),另外两名被试者坐在乙背后(无法看到乙的正面,但可以看到甲的正面),还有两名被试者分别坐在甲、乙中间的一侧,他们可以同时看到甲和乙的正面。

聚焦错觉的本质除了“聚焦”,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是“眼见为实”。

眼见是否就一定为实呢?比如:让你评估残疾人和正常人谁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你很可能会低估残疾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的生活标准和价值观与正常人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可能会很高。再比如:开豪车自驾游与居家看书,哪个让人对生活更满意?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出去旅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自然会让人对生活更满意。事实并非如此,从长期来看,读书可以给人带来更长久的收获,也会持续影响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正处于选项激增的时代,医疗、工作、爱人等各方面都面临更多选择,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众多选择中出现的“聚焦错觉”,会不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感受。

3、自尊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的认知

“聚光灯效应”和“隐形斗篷错觉”的心理状态看似相反,实际上都是基于“自尊心”的心理后果。自尊是人最根本性的需求之一,拥有“安全自尊”的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都很稳定,不会因为遇到问题而情绪波动很大。与“安全自尊”相对的是“防御性自尊”,它表现为潜意识里自我怀疑,当遇到威胁或挑战时,这种自我怀疑就会变成显意识,促使个体采用维持自我意象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通常来讲,拥有“防御性高自尊”的个体自恋水平更高,也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更倾向于通过所在群体的提升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此外,自尊还可以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心理学研究发现,外显高自尊但是内在低自尊的个体,往往更乐观,但这种乐观多是不切实际的,更偏好积极的人格描述,倾向于认为自己跟理想自我的差异更小。这类群体由于只是表面自尊心强但内在自尊感缺乏安全性,同样会出现很多问题。

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和机制特征,也是产生认识偏差的重要原因。

1、大脑内存不足,心理资源紧缺,信息处理不好

在信息稀缺的时代,谁掌握信息谁就能处于统治地位。但到海量信息时代,人们处理信息和形成观念通常要经历信息搜索-信息解读-形成结论等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有信息出入,从而导致认知偏差。

对此,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misers)的概念,即面对海量信息,人类大脑的资源有限,只能集中处理少量可见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判断。显然,其中存在认知偏差的风险,不过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这种偏差存在。

比“认知吝啬鬼”概念更广为人知的另一个概念,是哈佛大学穆来纳森(Mullainathan)教授提出的“稀缺模式”概念:当面对大量信息时,我们会面临心理资源稀缺问题,即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处理这些信息。同样地,如果大脑资源被占用过多,即大脑处于稀缺状态(或称之为稀缺脑),就很容易忽视重要但不那么紧急的信息,或是容易出错。

举个例子,某医院拥有35间手术室,由于手术量很大,手术室经常排满。如有病人需要紧急手术,就不得不临时占用某个手术室,结果导致原定的手术被推迟,医生们也格外疲惫,错误率增加。后来有专家建议设置一间备用手术室以应对紧急情况,情况由此得到明显的好转。

2、所见未必为实

“稀缺模式”的三个突出特点,都反映出我们所构建的信息世界并非真实世界的准确映射。

有研究者将其称为“信息茧房(filterbubble)”,如果基于此来处理信息,自然容易出现偏差。这也正是大脑“稀缺模式”呈现的第二个突出特点。

3、直觉系统与理性系统,大脑的双系统处理模式

认知偏差的由来,还与人类信息处理系统的运作模式有关。

首先,人们基于感官获取的信息会被优先处理,而不是平等地处理各种不同的新信息。

其次,个体做判断和决策时,存在“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两种信息加工模式。“直觉系统”也称“启发式加工”或“情感系统”,其运转无须人为控制,无需耗费注意力资源,也没有容量限制。“理性系统”又称“精细化加工”或“认知系统”,需要消耗注意力资源,受主观意识控制,容量有限。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些行为和思考已经是自动化模式,比如边走路边思考、驾驶车辆靠左或是靠右行驶,还有流水线上作业,这是直觉系统在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地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大脑无需为此深思熟虑。但是这种自动化加工也会受到干扰,尤其是心理资源被过度占用时,这一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人在外显态度上对某个群体表示支持,但内隐态度并非如此,当处于疲劳状态或酒后时,人的内隐态度更容易显露。

4、其他三大因素:认知框架、参照对象、心理需求

除了直觉和理性两种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之外,认知偏差的出现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1)图式思考。即存在于个体大脑中的认知框架,如刻板印象或固定看法等。

2)参照点效应。即你选择的参照对象会决定你的感受好坏、幸福与否;

3)人的基本动机/需求,尤其是自尊和认知两大需求。

意识到上述影响因素,并尽可能客观地思考、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减少认知偏差,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更正常地发挥自身能力。

比如种族问题,实验通过随机展示白人、黑人、扳手和枪支4张照片,发现当第一张照片是黑人脸时,被试者更倾向于将后续呈现的工具照片误认为是枪支而不是扳手。即使被试者并不认为自己受种族偏见影响,实验结果清晰表明其认知存在潜意识的偏见。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内隐影响”。

再比如在商场里陈列的昂贵商品,这些商品未必能很好地出售,但可以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一件商品如果和典型的奢侈品陈列在一起,人们更容易觉得这件产品有档次。还有日常排队时的感受,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排的队伍行进特别慢,其实并不一定真的是队伍本身行进得慢,而是因为参照对象是其他队伍里排到的人。

生活中,参照点对于我们的决策和情绪有重要影响。有学者也提出这样四组参照点,即“已有的vs想要的”“自己有的vs别人有的”“现有的vs曾经有的”“现有的vs预期的”,它们同样深入影响人的感受和决定。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基本动机,它是人最底层、最核心的需求。人往往有很多需要,比如培养优秀的孩子、提升自我能力水平、赚更多钱、照顾家人等,心理学家指出,其中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自尊和认知,这也是人所有动机的根源,非常重要。这两个基本需求可以有多重表现形式,比如追求安全感、追求成长潜力,而且它们有时也会导致我们陷入偏差或是产生冲突。比如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过于追求发展潜力,员工可能会焦虑不安;如果过于追求安全感,员工可能会变得懒散。所以,平衡好两种需求是重要的管理技巧。

心理学所谓的“后见之明”,指的是事后对事件判断和评价时,人们往往会认为结果显而易见,却忽视事前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这种情形在医疗、法律和金融等领域均普遍存在。比如医生基于图像做初步判断时,可能会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难以对疾病确诊,但是当医生知道结果是恶性肿瘤,回头再看原来的图像,他会觉得信息非常清楚。这种“后见之明”,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或是对医疗事故的认定出现偏差,从而改变对医生的追责程度。

类似地,警方在调查中如果没有搜查到证据,后面的审查也会对此予以严厉谴责。还有金融投资领域,年轻的投资者往往容易忽视变化并反复犯错。以及评价专利时,如果评价人知道结果,往往会降低其对专利新颖性的评价。

心理学认为,“后见之明”是我们记忆偏差的一种表现。当人记忆模糊时,往往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和回忆。这也与反馈误导和反馈缺失有关。比如你回忆家务承担情况时,可能会觉得自己做得更多,而忽视了另一半的贡献。

如果意识不到这种偏差存在,人很难从经验中学习,还可能被结果左右,包括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对下属的成绩认可不足,对失败过于严苛等。

为避免“后见之明”造成的认知偏差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最好的方法是事前客观地记录下自己的判断,并在事后回顾和复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前的不确定性,并避免被“后见之明”影响过重。

THE END
1.知觉与个体行为态度价值观动机与激励群体新浪教育C、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一、自我知觉 1、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https://edu.sina.com.cn/exam/2006-08-14/161950197.html
2.社会知觉偏差20230728180844.docx社会知觉偏差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等,这些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际交往和管理产生消极影响。本文旨在概述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和几种常见的知觉偏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首先,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728/6122144145005204.shtm
3.施俊琦:决策中的知觉偏差教授观点信息中心施俊琦:决策中的知觉偏差 核心提示:施教授首先从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Behavior and Mind开启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下,让同学们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了基本认知,从而理解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了解心智 施教授首先从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Behavior and Mind开启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轻松愉快...http://www.ceolearn.com/information/202310/1357.html
4.安徽教师考编教综考前背诵汇总—心理学10. 简述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答: 知觉恒常, 是指在知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把知觉对象知觉为稳定不变的事物。 主要表 现有: (1) 亮度恒常性(2) 颜色恒常性(3) 大小恒常性 (4) 形状恒常性(5) 声音恒常性 11. 试述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5770516422098
5.招教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重难点都在这里了!答: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识。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1)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初次相见陌生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对某一方面的品质形成的印象掩盖了其他品质的知觉。 http://gzjsksw.com/gzjszpw/191.html
6.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考点)复习资料2、社会化:偏见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中出现了偏差,使个体受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消除偏见须从社会着手。在家庭父母当好第一任老师,在学校教育,学校应该给学生以证明的影响,在大众传媒,不要给人以有偏见的宣传,应积极消除偏见。 3、平等地位的接触(如果双方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交往,那就黑增进批次的了...http://mip.mdgs-edu.com/fxzl/1782.html
7.《认知偏差》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一堆人在彩票站用小本本记录彩票号码,分析历史走势,试图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这类人群往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如意,想通过这种路径不劳而获或者一夜暴富,我把这类现象归结为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https://www.jianshu.com/p/8d1aa032c7fb?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
8.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社会心理学带你洞悉人心,跳出思维的陷阱最新...对客观与偏见的知觉偏差 2000年11月7日,许多美国人在睡觉前,都认为艾伯特·戈尔已经当选总统。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们得知乔治·W.布什拿下关键州佛罗里达州的25张选票从而领先于戈尔,这足以确保布什当选总统。由于布什在佛罗里达州险胜(得票率不到总票数的一半),因此竞选活动中出现了激烈的法律争辩,导致佛罗里达...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3053910/3
9.矫正认知偏差平等对待学生从认识论上看,它属于经验主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它属于一种 “成见”,严重影响着班主任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如果班主任不注意克服这种知觉偏差的影响,不立足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满足于道听途说或者主观经验,就会导致他与学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进而影响教育效果。https://m.xuexila.com/lunwen/edu/theory/29488.html
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现象是下列()社会知觉偏差造成的。【单选题】下面不属于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是( )。 A. 知觉情感 B. 知觉对象 C. 知觉行为 D. 知觉者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位置,是由基本偏差确定的。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φ50H10的孔,已知IT10=0.100mm,则上极限偏差为()mm,下极限偏...https://www.shuashuati.com/ti/66ab0cfe5631437c830fd380a04e4bfb.html?fm=bde2fc29e49e3298452699c66e5faf8939
2.速成课后视偏差:“我早就说吧”现象。并不是说常识是错的,而是说直觉更倾向于描述,而非预测。人生来就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倾向于感知随机事件中的规律,从而导致错误的猜想。(二)研究与实验***研究思路: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变成可测量的,课检验的命题(操作化)→基于理论(理论:能够解释和组织大量不同的观测并预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577384/
3.组织行为学选择判断改错20、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ABCD ) A、对人知觉 B、人际知觉 C、角色知觉 D、因果关系知觉 E、自我知觉 21、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 ABCDE )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E、定型效应 22、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 ABC ) ...https://blog.csdn.net/clklu7842/article/details/100254551
4.认知偏差:你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理智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认知偏见的产生还可能和记忆力与注意力有关:你对某件事的记忆方式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产生偏差,这会进一步导致思维和决策上的错误;而你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人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关注周围世界的事物,这就会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Cherry, 2020) https://www.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73139
5.社会心理学西尔斯(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对于这种偏差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两种解释:一是由马特林(Matlin)提出的“极快乐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它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认为当人们被美好的事物包围的时候,比如善良的他人、晴朗的天气等,他便觉得愉快...https://www.guhei.net/post/jb460
6.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归因偏差及归因偏差的克服; 社会知觉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01 知觉的概念 ★★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下,经过人脑的加工而产生的。 http://www.zikao35.com/34429.html
7.马斯克突然“悟”了!50条认知偏差,大开眼界定位时代网“狂人”马斯克懊悔自己年轻时没人教他就是以下长图里的“50种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什么?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也就是你不理睬客观事实,你只要“你觉得”。 -01- 基本归因错误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541768.html
8.怎么理解认知失调认知偏差认知谬误?2. 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关键词:知觉、结果失真、个人知觉、选择性。 我们再来看前文提到的第二种情形:“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觉得ta哪儿哪儿都好,仿佛ta没有...http://zt-xljk.hbuas.edu.cn/info/1008/2604.htm
9.马斯克整理的50条用户认知偏差,教我如何做产品翻译过来,就是“50种认知偏差”。 什么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https://36kr.com/p/155976509936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