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姜乾金(1999年)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本次研究中,把其他支持的项目中“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量表共12个项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三个维度构成,项目从1(极不同意)到7(极同意)七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共六所学校作为调查学校,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纸笔方式的团体施测,每班配备一名经过统一培训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作为主试。完成问卷的用时约为40分钟,结束时候赠送小礼品。
运用SPSS软件将歧视知觉、认同整合、社会支持、社会疏离感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分析,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通过Harman单因子检验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0个,同时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8.10,小于40%的临界标准,由此可以推断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结果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对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必须要重视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手段减少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遭遇来自升学、就业、社交等领域的不公正待遇,降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其次,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提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降低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促进他们的认同整合,进而减少其社会疏离感的出现。尤其是在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短期内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可以帮助流动儿童提升认同整合水平,降低他们的心理适应压力。最后,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不仅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具有主效应,而且在认同整合和社会疏离感之间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因此,当流动儿童进入到城市生活中,应当尽快帮助他们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从家庭、同伴、教师和同学各个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社会支持,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社会适应和融合,帮助他们有效地降低其社会疏离感水平。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社会疏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