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班的课程中,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同学们上传的高质量作业!老师们看完总能开心很久~
之后将不定期推出优秀的作业供大家参考,还没有动笔写的同学要向已经答题很好的同学多学习。
还没动笔练题的同学更要抓紧了,复习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实操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自己复习还是一头雾水,也可以加入我们一起学习赶上进度~
优秀作业回顾
点击题目即可进入
本次暑期班作业布置: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和解决方向
论述越来越好了!!点赞!
较好的作业案例
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推动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使得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产生改变,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目前,我国的舆论引导正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新闻业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
1.传统媒体话语权减弱,主流引导面临挑战。
大量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分割了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新媒体由于其时效性和随意性,可以在舆论引导中抢占“先机”,但难以确保“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例如章子欣事件中,许多微博自媒体散布有关邪教的言论,将所谓的“真相”传递给受众。
2.受众角色转变,价值观多元化给舆论引导带来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新媒体的开放、自由,使得舆论场中各种价值观交流碰撞。例如,网友对王源抽烟看法不一,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给舆论引导带来挑战。
3.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增加舆论引导难度。
新媒体具有匿名性特征,准入门槛低,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不受媒体规范的约束,在话语平台上发布的内容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从而谣言可轻易得到传播。例如,《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屏,正是对自媒体内容真实性难以辨别的结果。
尽管新媒体的发展给舆论引导带来了一些新困境,但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解决方向
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网络监督机制
2.公众应注重自身媒介素养,自觉承担义务
新媒体为公众构建了更广泛、更自由、更便捷的意见表达平台,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公众应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仔细辨别网络信息真假,不信谣不传谣,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3.主流媒体扩大舆论阵地,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
主流媒体应主动向新媒体领域扩大阵地,和新媒体合作,或者建立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同时,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面临着传统媒体话语权减弱、价值观多元化形成冲突和真假信息难辨等困境,但通过政府、受众、媒体多方合力,将为正确地引导舆论提供新路径。
2
一、舆论引导的困境
(一)理性的公众不再理性
(二)主流媒体权威性下降
(三)社交媒体把关不严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是必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需寻找出路。从公众、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三个角度进行解决。
二、解决方向
(一)公众:化狂欢为理性
公众应该理性思考,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增强媒介素养。同时也要避免信息茧房的出现。年轻一代的公众由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应该要做到了解国际大事和国内形势,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二)主流媒体:化被动为主动
主流媒体坚持正面宣传,做党和人民的喉舌;社交媒体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政府加快网络立法,从根源杜绝假新闻;公众明辨是非,多些理性思考,少些人云亦云。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
舆论引导,即政党、组织、个人等针对社会舆情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共识、信念、价值观的行为。正确地舆论引导对社会稳定与进步其推动作用,错误的舆论引导则可能造成社会混乱及阻碍社会发展。信息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困境,如何正确地认识困境并找到解决方向将是本文的主要目标。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背景
要想正确地认识舆论引导所面临的困境,就不得不了解当今的新媒体时代背景,在这简要总结了三个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征。
1.新媒体拓宽渠道——爆发式增长的信息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化高度发展,传统信息传播的渠道被随之拓宽,突破了信息生产、交流、传播、影响的时空限制,人们之前只能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中获取信息,而现在则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信息的拣取,信息的深度与广度都大大地加深了。
2.媒介关系改变——全民自媒体的到来
在当今社会中,任何组织、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来,通过“三微一端”等数字化新兴媒介,任何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
3民间舆论阵地——网络舆论场的崛起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
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环境,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生活,但同时也转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下列概述三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所面临的困境。
1.信息过载导致公众触点麻木
2.个人媒体歪曲事实偷梁换柱
3.舆论阵地割裂弱化官方态度
随着民间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大,官方舆论场对于舆论的引导力量正在减弱,一旦官方舆论场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及引导出现滞后、模糊的态度,这种现象就会加剧,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民间舆论场可以抢先一步发表看法导致的。2019年7月30日,重庆保时捷女车主掌掴男子反被打飞的新闻在网上发酵,人们在指责该女子的同时,也对其丈夫的身份产生怀疑,经民间调查发现其丈夫为当地派出所所长,而官方对此事并未做出任何回应,民间媒体抢先一步,占据了舆论“高地”。
三.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解决方向
1.分众传播信息,关切目标受众
面对众多的信息,应对其进行筛选,对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关切进行合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传播,而不是一股脑地把信息塞给大众。从目标的各项数据如年龄、性别、学历等来统计,加强人们对信息的敏感与满意程度,从而与舆论引导公众相结合。
2.提高监督力度,增强官方话语权
3.鼓励交流融合,官方也要接地气
四.总结
我们在看到当今舆论引导所面临的困境时,也不要忽略新媒体所特有的信息化、移动化优势,掌握舆论的客观规律,正确引导公众情绪,建立积极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给公众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4
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媒介的成熟与发展,舆论引导就像是在一个公共的“大舞台”上,媒体通过手中的“话筒”,以一定的导向将公众关心的公共事务扩散下去,从而引起直接速效的讨论。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是重要的舆论机关,既要承担舆论引导的责任,又要不断完善舆论引导的机制。
一.舆论引导树立社会的风向标
公众在社会中需要不断获悉周围最新的变动,并通过权威的观点态度来指导自身规范与生活,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在社会中正扮演着着这种风向标的角色,他们通过传递新近信息,配合观点引导,疏通各方意见,同时获得反馈,形成一套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完整网络。
二.舆论引导的困境
舆论如同深埋于地底的炸弹,一旦被触发,便会产生难以阻挡的影响力。舆论引导责任重大,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受众反馈机制不完善,影响意见上达
媒体通过对公共事务的整合、处理将与社会价值契合的态度传达给受众,形成舆论引导。但这不应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受众在接受到这种引导后需要与其产生观点的碰撞。但如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反馈机制在发展上略显吃力,群众表达言论的渠道不够畅通,意见上达出现困难。
(二)部分媒体责任缺乏,阻碍社会整合
(三)政府部门监察机制不足,难以形成规范
政府部门的监察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媒体的监督,媒体缺乏规范的束缚,舆论引导的倾向上出现偏差。曾在南京发生的“彭宇扶老太太一事”,虽已过去甚久,但部分媒体过分引导的“被诬陷风”却对群众影响至今。另一方面是对于舆情爆发后公众的管控,公众受到舆论的影响,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往往会掀起新一轮的舆论风波。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不利于有效引导舆论的实现。
三.困境的解决方向
合理有效的舆论引导能够指导群众观点,稳定社会发展。而错误的舆论引导往往会影响社会稳定。基于以上出现的困境,政府与媒体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依据媒体特性,完善反馈机制
(二)提高媒体素质,科学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掌握了绝大多数的信息和话语权,而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媒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舆论引导科学性、合理性的基本前提。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给我们警醒,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依党性辩国之事,依科学引导舆论是媒体今后需努力发展的方向。
(三)健全管理细则,实现引导规范
5
一、舆论引导困境的具体体现
1.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结构被打破
2.网络匿名状态下“群体极化”明显
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群体的情绪是极端的、冲动的、偏执的、专横的、群体埋葬了所有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意识,他们只臣服于激烈的言辞、虚假的形象”这种法不责众心态下转化的语言暴力,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了重大挑战。例如之前的“圆通快递员下跪”事件,受情绪感染的网民们掀起对当事人无休止的谩骂就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极化现象。
3.舆论的众声喧哗使得共识难以达成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中非专业队伍的崛起造成信息把关缺乏理性,众声喧哗成为常态,加上各种“舆论搭车”现象的频发,从而使得共识越来越难以达成。如在“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的事件中,舆论呈现千姿百态,有认为车主无理取闹的,有拿来和相似事件对比的,还有人探讨消费者维权怎么这么难的。
4.“频繁失语”让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下滑
从卡兹的“使用与满足”来看,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是基于自己信息需求的满足,而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保持观望的传播态度,常常主动放弃舆论引导权,从而使受众降低了对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减少“媒介期待”。如去年的“张毅坠楼自杀事件”在持续一周的热度中,很难看到主流媒体及时和深度的报道。
困境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探讨出路,习总书记就在十九大上表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舆论引导需要政府、媒体、公众的共同发力。
二、舆论引导的解困之路
对政府:
1.创新媒体管理体制,重“疏”而不是“堵”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创新媒体管理方式,给予媒体更多的自由报道空间,重大事件面前重“疏”而非“堵”,挽回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开人民关切的“孙小果案”,以及云南高院的再审协议书,都是政府对舆论进行有效的疏导挽回公信力的表现。
2.推动“官方舆论场”向“民间舆论场”的主动拥抱
“两个舆论场”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南振中先生所提出,这一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存在着传统主流媒体的“官方舆论场”和新型社交媒体的“民间舆论场”。推动官方场向民间场的拥抱对于舆论的有效引导意义非凡,如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的运行,所推出的全媒体形态的报道产品“新华全媒头条”就在民间舆论场取得了良好反响。
对媒体:
3.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化被动为主动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媒体可以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那些有着潜在爆发性的舆情进行监测,以此来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阵地,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化被动为主动。如今年年初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反网信领域的“三俗”问题。
对公众:
4.强化道德意识,辨别正确的舆论方向
新媒体时代下尽管复杂的舆论环境使得舆论引导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各方共同发力,用积极理性的眼光对待舆论,仍然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共塑“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