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及低油价对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的影响分析
白颐郑宝山王钰白雪松李岩朱彬彬赵文明
吴文龙吴潜赵彤阳屠庆华杨光亮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北京100013
关键字:新冠肺炎疫情、油价、石化化工、发展建议
2020年3月,由于OPEC+未能如期达成减产协议,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3月9日油价一度下跌逾30%,创下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单日跌幅。3月10日~13日,单周跌幅仍达到25.23%。4月19日,5月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价跌破每桶15美元/桶,4月21日,5月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暴跌约300%,收于每桶-37.63美元。5月中下旬报收的6月、7月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超过30美元/桶。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虽有回升,但总体处于低位,近两年国际油价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近年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情况图
从根本上来看,市场供需矛盾仍然是油价下跌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全球原油供应能力整体宽松,全球原油供应过剩而需求增长乏力。2019年以来,主要能源咨询机构均持续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如2019年12月底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为10015万桶/日,同比增加89万桶/日,较年中预期下调30万桶/日;至2020年初,中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IEA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同比增加82万桶/日,较2019年下调7万桶/日。而今年3月份以来,新冠疫情已呈全球性爆发及持续蔓延,则进一步对原油需求造成拖累,国际能源署(IEA)提出的最新石油市场预测,基准情景下2020年全球需求量将减少9万桶/日,出现逾10年来首次萎缩,而悲观预期全年需求将下降48万桶/日。全球疫情升级,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增速放缓会使得对应的石油需求减少。石化化工行业成品油及石化中下游产品均与国际原油价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对行业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次原油价格一度暴跌至低于30美元/桶,但从产油国的生产成本、财政预算平衡和外汇储备等角度来看,油价长期低于30美元/桶是不现实的。其一,从原油的生产成本来看。在美国、俄罗斯、沙特三国中,目前沙特的成本最低,为15-20美元/桶,而此前沙特曾经号称盈亏平衡点是每桶10美元;俄罗斯的原油成本高于沙特,但也低于3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相对最高,为45美元/桶。因此,在这场“价格战”中,最先遭受损失的可能是美国的页岩油。其二,从财政预算平衡的角度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实现财政平衡的油价为56美元/桶,普京也曾表示俄罗斯能够承受40美元/桶的低油价;相比之下,沙特需要84美元/桶的油价才能实现财政平衡。其三,从外汇储备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从2016年开始将石油收入纳入财政储备,目前已经达到1250亿美元,重新回到了2014年油价下跌前的水平。相比之下,沙特的外汇储备则一直维持在2014年油价下跌之后的水平。因此,综合来看,虽然俄罗斯和沙特都声称能够承受一段时期的低油价,但油价长期低于30美元/桶是不可承受的。而且一旦油价持续过低,将会挤出高成本产油国的产量,供需格局或将重新塑造,油价也将随之出现回调。
图2.主要产油国生产成本、财政平衡油价情况图(美元/桶)
预计2020年油价以35~45美元为中枢震荡。长期来看,原油市场供过于求,很难重回历史高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替代能源成本的下降,对石油需求减少,再加上美国致密油产量激增,使得原油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油价支撑不足,很难重返70美元/桶的高位。
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先后在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爆发。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在海外却在加速扩散。截止6月1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636万例,死亡病例超过37万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较4月该报告预测的数据下调1.9个百分点。报告预计,2020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萎缩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3%,并且超过95%的国家2020年人均收入将为负增长。其中,美国经济将萎缩8%,欧元区经济将萎缩10.2%,日本经济将萎缩5.8%,中国经济将增长1%,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3.5%,工业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2020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8%,工业经济呈现明显恢复趋势。下图是分门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情况,化学工业1-2月累计同比增长-12.3%,1-5月累计同比增长-2.1%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增长情况好于工业平均水平。
图3.2020年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情况
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短期内原料和产品运输受限、下游需求得不到释放,对石化化工装置开工率和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3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又大幅下跌,并处于低位运行,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带来双重叠加影响。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国内成品油消费急剧下降,物流运输受阻严重,炼厂油品销售压力巨大。油品消费疲软导致炼油企业成品油库存上升,且库存消化很慢,1-2月份销量主要是保障性用油销售,无实质性好转,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终端加油站销量已降至历史最低。国内成品油销售承压明显,库存高企,导致炼厂开工率降幅明显。其中,主营炼厂开工率降幅在10%以上,成品油供应量同比下降约10~20%,开工负荷仍相对较高,而地炼企业由于缺乏销售终端,资金链相对紧张,库存规模小,3月份开工率已降至40%左右,部分炼厂被迫选择临时停工或提前检修,通过降负减产控制库存。
进入二季度,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私家车出行增加,国内汽油市场需求将呈现上升状态;而柴油方面,随着春耕的开启,加上工矿、户外工程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复苏,柴油需求也将呈回升状态。二季度炼厂开工率有一定的提升,但同往年同期相比仍有约5~10%的差距。
根据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64号),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设“天花板价”和“地板价”。其中,调控上限(天花板价)为130美元/桶,下限(地板价)40美元/桶。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桶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在40-130美元/桶之间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根据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分析,在成品油市场供需环境相对平稳变化的情况下,通常随着原油价格的升高,国内炼油企业的利润水平将随之下降,但若短期原油价格和市场供需发生剧烈变化,则炼油利润短期会更多的受到原料和产品库存的影响,油价快速下跌,利润损失严重。通常情况下,国内典型炼油企业利润随原油价格变化情况如下所示:
图4.炼油企业利润随原油价格变化趋势图
一方面,油价快速下跌导致成品油价格随之快速回落,由于多数炼厂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将迫使炼厂遭受极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原油成本占炼厂总成本的90%以上,炼厂在消化前期的高价库存后,原料采购成本将明显降低,加之油价跌破40美元/桶的地板价后,受成品油价格调节机制影响,国内成品油利润空间将明显提升,对炼油行业形成较大利好,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原油价格低位水平能否持续和成品油市场消费能否快速恢复的影响。产品消费方面,疫情以来,企业复工迟缓、居民出行锐减、交通运输受阻等对成品油消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一季度成品油消费未形成有效提振,企业高价库存消化缓慢。3月以来,国内疫情已受到明显控制,但国外疫情扩散加快,疫情全面解除仍需时日,预计成品油消费恢复整体较为缓慢。
总体上看,受疫情影响,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锐减,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国际油价急剧下跌带来的原料库存成本增加和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一季度炼厂利润大幅下降。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等行业逐步复工复产,成品油需求将逐步提升,若国际油价能够维持40美元/桶以下或小幅企稳回升,成品油销售利润将有望得到增长。然而,长期来看,由于前期油品库存压力较大,加之国内炼油产能过剩明显,即使成品油消费恢复正常需求也仍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都将进一步降低炼油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2019年的原油进口量达到5.06亿吨,同比上年增加9.50%,进口依存度72.6%。原油进口总额2405亿美元,同比下降0.6%。进口前五位国家/地区进口量共3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53.6%),其中沙特阿拉伯进口量8532万吨,占比16.47%;俄罗斯进口量7764万吨,占比15.35%;伊拉克进口量5180万吨,占比10.24%;安哥拉进口量4735万吨,占比9.36%;巴西进口量4017万吨,占比7.94%;其他国家地区进口量2.06亿吨,占比40.64%。受疫情影响,我国第一季度原油需求大幅下跌,疫情控制后的二、三季度的消费会恢复性反弹,预计全年进口增长5~6%。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原油价格下跌对中国来说可以减少外汇支出。每桶油每降低1美元,能节约37亿美元。2019年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为65美元/桶,如果2020年石油进口量与2019年持平,按当前油价35美元/桶计,全年可节约外汇1110亿美元。
可见,作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低油价对中国石化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但长期来看,低油价不可持续,应当抓住低油价的有利时机,增加原油战略储备。同时应抓住世界原油供应过剩及能源转型的时机,加强中国在原油消费市场的影响力,促成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交易中心、现货交割与集散中心,最终形成能反映中国和亚太地区原油供需关系的区域原油贸易基准价,也进一步推进中国石化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综合上下游因素,疫情的影响将加剧石化中下游行业竞争。石化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从历史经验来看,有机原料与合成材料的价格和利润空间受到油价和宏观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周期性波动,在波动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发展。一般而言,低油价有利于我国石化中下游产业发展。低油价将带来成本降低,在下游需求有支持的情况下,石化中下游产品利润空间扩大,行业快速发展。本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抑制了石化中下游产品需求量,同时造成原油价格大幅下降,市场整体重心下移的同时需求水平也发生下降,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更大幅度下降,产品利润空间收窄。在目前全球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整体产能过剩,国内新建项目陆续投产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形势将日趋激烈。
疫情的影响将加速石化中下游行业的整合和转型升级发展。大型一体化企业能充分利用油价下降带来的利润空间,利用成本应对市场竞争。差异化企业有较高的客户粘性,其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小,受市场需求下降影响不大,能够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例如本次疫情中口罩生产对熔喷布用高熔指聚丙烯专用料的需求大增)灵活调整产品方案,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在疫情抑制需求、油价下降影响成本重心的市场环境下,一体化、规模化、差异化、掌握核心技术的石化中下游企业将获得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规模小、一体化程度低、只能生产通用型产品的石化中下游企业将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多方因素叠加,疫情的影响将加速石化中下游行业的整合和转型升级发展。
图5.烯烃及聚烯烃疫情前后价格变化情况
苯乙烯、乙二醇、丙烯腈、环氧丙烷、甲醇、醋酸等有机原料受下游需求影响较大,尤其是苯乙烯下游的EPS等应用于包装、建材,乙二醇应用于化纤纺织服装等领域,以及醋酸乙烯、醋酸酯类等产品应用于粘合剂、涂料等领域,多数下游产业用工密集,受到疫情影响复工较晚、需求下降,企业库存上升,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调,有机原料价格也再次回升,如下图所示。
图6.重点有机原料产品疫情前后价格变化情况
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国内油品等多产品需求明显下降,一季度部分炼厂油品库存较高,部分企业减产降负荷,PX装置开工负荷受到一定影响。2020年一季度国内PX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74.3%,同比下降7.0个百分点;国内PTA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84.9%,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聚酯装置一季度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4.3%,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受国外疫情影响聚酯下游产品出口,以及国内下游需求回升缓慢影响,未来几个月化纤行业将以消耗库存及逐步稳步复工提高负荷为主。2020年4、5月份国内聚酯装置开工率逐步提升至90%左右。
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对PX成本有所支撑,但受2019~2020年国内大规模PX产能集中投放造成市场阶段性过剩,国内PX短期内加工利润提升后迅速收窄,2020年4、5月份国内PX装置开工率提升至83%左右,但同比上年开工率仍有一定差距。受成品油销售压力及PX下游需求恢复缓慢等影响,短期内PX加工利润有所提升,PX供应整体将保持稳定状况。未来若国内成品油需求恢复缓慢,国内部分无成品油销售网络配套的PX生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减产降负压力。随着PX下游聚酯及化纤行业需求提升继续缓慢,预计PX的利润空间有进一步压缩的趋势。
疫情对涂料、染料等精细化工行业影响不大。中国涂料行业近年来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市场竞争加剧。涂料下游消费领域包括船舶、航天航空、铁路行业、家具行业、工业制造等,以国内市场为主。因疫情影响,涂料涂层材料1-3月需求相比往年有所减少,但部分特性涂料也有不同的表现。因医用物资设备需要配套防护,抗菌粉末涂料等产品也呈现一定增长。整体来看,涂料行业2020年一季度需求下降。未来,这些下游行业随着疫情的缓解和解除,将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
中国染料产量已占据全球总产量近70%,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染料产出国,也是最大的染料出口国。受疫情影响,国内染料生产企业复工较晚,出口染料订单积压;部分染料企业为湖北企业,因疫情原因没有复工复产,造成一定供应短缺;随着疫情缓解,染厂补货意向增加。短期内,造成供应相对紧张,染料和中间体价格上浮。从整体来看,染料行业受疫情影响不大。
一季度受上游原料及下游企业延期复工、运输不畅等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受到较大影响。
(1)一季度物流运输受阻,原料产品运输不畅
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受阻,煤化工企业所需的三剂、备品备件等生产物资进厂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库存高居不下,装置不得不降负荷生产,高库存和调运的限制因素预计仓储物流总成本较正常月份上浮5%左右。因物流不畅直接导致设备配件无法及时采购到位,部分企业已出现个别设备带病运行现象,对固体废物的运输、处置和利用带来阻碍,对安全、环保带来隐患。如鄂尔多斯地区的某煤化工企业由于包装袋供应问题,二月中旬开工率只到50%。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煤化工企业油品、聚烯烃、甲醇、PVC及碱类等产品皆受影响。煤制乙二醇企业产品乙二醇主要通过公路运输,疫情期因公路运输受限造成乙二醇销售不畅的现象十分突出,从2020年2月初,部分煤制乙二醇企业压低了生产负荷或停产检修。
(2)下游需求疲软,经济效益下滑
受疫情和油价下跌的影响,煤化工企业油化品销货不畅,价格断崖式下行,库存持续高攀,资金周转率下降,经济效益损失严重,多项财务指标完成困难。宁东基地、陕西榆林、内蒙鄂尔多斯等地区的煤化工企业预期效益明显下降,一季度工业总产值下降30~50%。
现代煤化工业产品主要是油品、天然气、烯烃、乙二醇等石油化工替代产品,国内产品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较大,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盈利能力。通过研究不同煤化工项目能实现盈利(达到行业基准收益率)所需的国际油价可知,低油价下,现代煤化工产业盈利性较差,甚至亏损。如果国际油价长期在45美元/桶以下,我国煤化工企业将面临大面积亏损。
目前,煤制油、煤制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成的项目不多,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项目大多数没有启动,如果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将进一步影响煤制油气企业的积极性,对于实施我国煤制油气战略储备战略更是雪上加霜。
短期内,疫情对农用化学品有一定影响。但长期看,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十四五”期间需求呈下降态势,考虑到农业对农用化学品的刚性需求,疫情和低油价对农用化学品短期内可控,长期看影响不大。
疫情短期内对化肥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材料供应及物流不畅、尿素等主导产品库存压力较大、湖北地区磷肥生产的恢复尚不明确等方面。农业用肥需求有望持稳,工业用肥需求短期内承压,化肥结构性调整将带来新型肥料施用量占比不断上升。分产品看,由于湖北是磷肥主产区,因此本次疫情对磷肥影响较大,其次是氮肥和复合肥,对钾肥冲击不大。一季度磷铵受湖北开工率不足的影响,供应紧张。
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影响化肥行业开工率下降。1月份主要受春节假期,经销商提货减量,中下旬部分生产线相继停车放假,化肥开工率有所下降。1月份尿素企业开工率64.6%,国内磷酸一铵平均开工率38%,其中主产区湖北地区企业平均开工率62%。磷酸二铵企业平均开工率46%,湖北磷酸二铵企业平均开工56%,环比下滑4个百分点,部分企业春节期间停车。1月份复合肥平均开工率31.18%,环比降低9.5%。进入2月份,疫情对开工率的影响较大。全国尿素日产量约为14.72万吨,开工率约66.49%,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4.43%,以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46.37%。全国磷铵装置负荷约60%。全国复合肥开工率约50%,一些省份超过60%,开工率超过60%的省份有安徽、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湖南、辽宁、山东和云南。
3月份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化肥企业的开工率也逐步提高,到2020年6月,全国尿素开工率约69.78%,比2月份提高了3个百分点,磷复肥企业开工率进入3月就得到大幅提高,达到约90%。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磷复肥产区,一季度尤其是1-2月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2月中下旬,湖北省25家有磷铵装置的企业14家生产负荷在60%~100%之间,其中湖北三宁、宜昌新洋丰和湖北宜化开工负荷较高,另外11家磷铵装置停产。湖北全省复合肥开工率不足30%。3月中旬湖北省重点磷复肥企业开工率、产能复产率已恢复到94.3%和83.9%
受疫情影响,化肥行业业绩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产品销量和销售价格双降所致。一季度氮肥上市企业中除泸天化外,华锦股份、华昌化工、华鲁恒升、鲁西化工、阳煤化工、四川美丰、ST宜化等氮肥企业呈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降。磷肥上市企业中云天化、兴发集团营业收入、净利润双降,鲁北化工收入增长但净利润下滑,六国化工应收增长但仍亏损,云天化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归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0%[]。
化肥产品主要用于农业,而原料主要是煤炭、天然气、磷矿石、硫磺等,原料中除了硫磺较高比例依赖进口外,其余原料基本均为国内自给,且煤炭、磷矿石的价格对国际原油价格的敏感性不强。目前我国尿素、磷铵产品有一定量的出口,国际产品交易价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出口产品价格。总体上,目前国际油价保持低位,预计对化肥行业影响不大。
农药方面虽然企业陆续复产复工,但受中间体供应、库存不足等影响,部分原药涨幅明显,尤其是除草剂、杀螨剂品类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就农药市场而言,年前市场库存低位,备货量偏低,节后受疫情影响,行业开工率新低,导致部分产品库存消化后,价格出现反弹;而受到物流不畅影响,生产厂家“成品出不去,原料进不来”,加重了供应紧张的局面。
2019新冠肺炎爆发之前,受安全、环保整治方面的压力,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园区外企业已经举步维艰,处于停顿或退出状态,部分农药中间体供应出现紧张。疫情发生后,特别是节后全国性交通物流不畅,企业停工停产,对行业生产的影响很大。2月份以来国内原药价格上涨品种占比达27%。一季度生产量将比去年同期下降50%左右。3月以来,1400多家农药企业已经复工70%,总体看短期影响可控。3月以后生产逐步恢复,销售额和利润随着价格回升及原有跨国公司长期订单,可能保持或略有减少;全年产量和销售额预计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减少。
我国农药产量中,多半是供应出口的。随着2019新冠肺炎的全球性蔓延,部分国家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将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国外客户对疫区货物的担心以及其它国家对我国货物实行严苛的检疫势必会对中国农药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所幸我国农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南美和东南亚国家目前疫情尚不严重,将可能继续保持我国农药出口的重要份额。此外,近期有关主管部门重启了专供出口登记与放行政策,预计也从一定程度上对冲农药出口下跌的风险。
农药具有刚性需求,终端产品价格取决于研究开发的成本、产品品牌、适用作物的价值和防治效果等因素,而与基础化工原料的关联度不是太大。一般而言,低油价传递到终端产品价格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低油价并不意味农药产品售价会随之降低,实际上农药关键中间体和原药与供应紧张度以及使用作物有着更紧密的关系。
整体看,2020年一季度疫情对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生产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细分领域的影响是结构性的。目前下游企业陆续复工后有望拉动需求,但化工新材料企业需要消化库存,以及面临市场价格下降、资金紧张等方面的压力。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第一季度反映出一些亮点,这些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保障供应树立了信心,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下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也面临一些问题。
以亨斯迈、万华、蓝星星辰等化工新材料企业为例,3月工厂已全面复工,装置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春节疫情期间,面对国内市场的物流停滞、下游企业复工不同步的挑战,这些企业快速联动,利用全球网络优势,灵活调配出货模式,机器始终“不断电”,做好随时提升产能的准备;而且还根据疫情进展,对密切合作的大客户、分销商和物流商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支持方案,确保了后序生产的有序进行。
今年开年虽然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公司的计划被打乱,但各大国际化工巨头投资热情却并未冷却。英力士苯领、道默、阿科玛、亨斯迈、巴斯夫等数家企业纷纷宣布了已启动或正在计划实施的各种化工新材料建设,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建设投入。
同时,疫情防控也拉动了传统产品消费需求。在下游传统领域需求回暖,新兴领域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氟硅树脂国内需求呈现小幅增长态势。例如,以聚四氟乙烯为原料的医疗用膜夹在两层防水涤纶材料中,即使表层材料失去防水性,中间的医用膜本身孔径小,足以防水阻菌。同时,医务人员皮肤产生的水蒸气也可透过医用薄膜,保证穿着的生理舒适性。由于其高性能和可重复使用性强,2003年PTFE(聚四氟乙烯)防护服曾在非典前线得到很好的应用。一季度疫情防控拉动了专用PTFE分散树脂的消费量。
疫情使化工供应链受到了巨大冲击,原料及产品运输受限,而且我国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40%来自进口,由于部分海关降低通关甚至关闭,因此对国内下游终端用户的供应造成短期缺货。
国内化工新材料进入市场普遍面临应用技术水平低和推广阻力。以碳纤维为例,国内碳纤维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国产化加速,但是碳纤维的应用往往以复合材料的形式,复合材料的性能表现不只取决于纤维,而目前国内碳纤维厂家与产业链下游的复合材料企业尚未形成合力。国内的应用开发都在适应进口材料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依赖,形成了进口产品的市场垄断。在其他高端化工新材料方面,面向工业机器人、无接触零售设备、新基建产业等消费领域的市场开拓仍比较保守。
(1)推动石化化工产业结构升级
进一步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通过原料路线合理多元化,提升国内基础石化产品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推进大宗合成材料产品牌号及质量高端化升级和有机原料工艺绿色化升级,提高传统化工产品的高端化产品比率。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提高国内自给率,推动行业往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贴近资源、贴近市场、方便原料和产品运输的原则,以内涵发展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布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
(2)加快实施去产能补短板工程
“十三五”以来,国内石化下游产品市场稳步发展,国内供应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和档次也有明显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如合成树脂行业则存在“低端通用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专用料依赖进口”的问题。要严控新增低端产能,要用“去产能”和“补短板”相结合的措施,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警惕和抑制重复建设的冲动,进一步提高行业内短缺的高端产品比例。
(3)加快行业科技创新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石化化工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进一步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石化企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石化化工行业技术创新模式由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石化产业整体优化升级。
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必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支持原始创新,攻克一批世界级技术难题,取得颠覆性科技成果,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4)深入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深入细致做好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推动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认真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化工园区科学布局。引导园区内企业链接循环发展,园区之间错位耦合发展,在园区内形成规模和集约效应,形成特色发展和集群发展新模式。
(5)差异化选择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结合石化化工各子行业的发展特点,实施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通过强化提升石化产业和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实现石化化工行业的强基固本;化工新材料是石化化工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完善化工新材料抢占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石化化工行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煤化工是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的重要补充,通过升级推动现代煤化工,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6)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质量
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科学配置要素资源,推动优化产业布局,使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地集中,外向型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贴近消费终端的产品向市场地集中,集中建设(或提升)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示范意义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基地。
ImpactofCOVID-19andLowOilPriceonPetrochemicalandChemicalIndustryinChina
YiBai
(ChinaNationalPetroleumandChemicalPlanningInstitute,Beijing10013,China)
Abstract:ToanalyzethereasonsforthedeclineofoilpriceandtheimpactofCOVID-19ontheworldeconomy.TostudytheimpactoflowoilpriceandCOVID-19situationonChina'spetrochemicalindustry.Toproposethesuggestions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etrochemicalindustry.
Keywords:COVID-19,Oilprice,PetrochemicalandChemical,Proposalfor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