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厚道淳朴的多民族人文风貌,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省特色,抢抓时代机遇,主动应变求变,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如意甘肃火爆出圈,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7.8%和312.9%,但总量比照贵州、云南、四川、河南等周边文旅强省仍有不小差距,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和深度融合还存在短板,文旅消费产业附加值与资源禀赋市场转化率还不高,新型文旅消费产业大而不强。
为此,民进省委会调研组一行赴酒泉市肃州区、瓜州县、敦煌市开展实地调研,依托民进市级组织对金昌市、庆阳市、临夏市文旅产业开展同步调研,并对近期“天水麻辣烫网络爆火”现象进行跟踪分析,取得一些经验启示,并就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旅强市和“网红城市”的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从“敦煌大姐”到“暖心瓜州”,从“兰州社火”到“陇南诗会”,从“白马火把节”到“天水麻辣烫”的连续“出圈”,无不体现出甘肃文旅市场的“热辣滚烫”。
(三)做优特色亮点,保障服务到位。以天水市为例,在“甘肃麻辣烫”网络爆火的契机推动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广大热心群众竭尽所能“掏心窝子”服务食客。交通部门在机场、高铁站开设麻辣烫专线公交车,组织志愿者组成“红旗车队”,用保姆式服务迎接各地游客。文旅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民政等部门专门绘制麻辣烫地图,帮助游客找到最佳美食点。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一次性餐具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为确保各地食客的饮食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目前天水“吃货节”各县区专场正在火热开展,高跷社火、“天水千古秀”二次上演,“味蕾游”正在升级成“文化游”,各兄弟市州也拿出看家文旅产品共赴美食文化之约。
二、制约文旅消费增长的突出问题
(一)文旅资源产品化智能化转化率不高,缺乏后劲。一是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成熟稳定市场的周期过长。各市州间、县区间文旅资源缺乏成熟完备的政策机制进行联动协调利用。部分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产业轻文旅、重资产轻人文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高消费群体一遇节假日往外省跑成为难言之隐。一些旅游城市消费环境培育尚不成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在数字转型和新型消费领域留不住人、留不住财、留不住税成为现实困境。二是“网红城市”在互联网爆火的随机性过大。虽然爆火离不开数十年培育的特色产业功底,也离不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全体市民在文旅发展机遇中的共同努力,但无论是天水市、敦煌市和瓜州县,其城市体量带来的服务能力、容纳空间客观上讲比哈尔滨、淄博等城市差距较大。
(二)文旅产业系统规划整体布局不均,淡旺季分明。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区域发展不均衡。以酒泉市为例,全市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存在东冷西热现象。以肃州区为主的东三县旅游景点数量多,但精品少,整体性不强,文旅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缺乏核心吸引力景区。二是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客流收入不稳定。以敦煌市为例,冬春旅游接待人数虽有增长势头,但韧劲不足,冬春旅游人均消费远低于旺季。西线景区接待量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同时二次消费项目偏少。
三、抢抓风口机遇全力推进全域文旅消费提质增效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全国文旅产业正在面临一场由互联网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深刻变革,正从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群众口碑。甘肃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美学、美景、美食优势和真诚厚道的良好民风完美契合新时代群众消费诉求,推动全省全域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正当其时,为此建议:
(二)多措并举全面服务游客良好体验。一是各地要结合自身文旅特色,做好自身功课、带足文化“粮草”,拿出“压箱宝贝”、亮出“看家本领”、展现“独门绝技”,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发解锁新的出圈爆火和网红打卡点,利用好商品物美价廉、民风善良淳朴和社会政通人和的优势打开差异化竞争局面,拉长文旅消费市场。二是积极走出去将赋能价值大、适合甘肃推广的文旅街区、夜间消费、新兴业态等商业场景模式引进来,打造更多爆款产品、知名景点,将资源腹地变成产业高地。三是引入科技力量、金融资本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适时推进新型城市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推进步行街、美食街改造升级,完善便民、便旅消费服务圈,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温情氛围,提供友善诚信的情绪价值,让消费者一到旅游地就能看到厚道甘肃。四是积极为知名学术团队、媒体团队、商业团队搭建论坛、会议、展览平台,做好节庆对接、特色展销对接,广发英雄帖,诚邀天下客。
(三)培育壮大新业态全面赋能文旅产业。一是带动传统消费突破变局,延伸做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旅促农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多措并举叫响“甘味”品牌。二是做深丝路文化、石窟文化等特色文化,用“小美食”“小文创”赋能“以文促旅”,用消费服务升级带动传统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创新研发和销路拓展。三是积极与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等省内外知名院校联合攻关,深挖甘肃厚重历史文化背后的艺术价值、市场前景,不断探索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四是强化投资、科技、创意等要素驱动,引育低空经济、水上经济、演出经济等更有竞争力的经营业态,将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有机结合,丰富业态体验,提升服务能力,展示如意甘肃、厚道甘肃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