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检查:从粪便中检出钩虫卵或培养出钩蚴、或从痰液中检出幼虫是确诊的依据。
(1)粪便直接涂片法:此法操作简单,但轻度感染者常易漏检。
(2)饱和盐水浮聚法:
此法最适用于检查钩虫卵,亦是检查钩虫卵最常用的方法,检出率高。钩虫卵的比重小于饱和盐水,易浮于液体表面而检出。
操作方法:
用竹签取黄豆大小的粪便(约1g)置于漂浮瓶中(高3.5m,直径2cm的圆筒形小瓶),也可用青霉素小瓶代替,加入少量的饱和盐水调匀,除去粪中的粗渣,再缓慢加入饱和盐水至液面略高于瓶口,但不溢出为止,在瓶口覆盖载玻片一张,静置15分钟后,平持载玻片向上提起后迅速翻转,使有饱和盐水一面向上,立即镜检,以防标本干燥和盐结晶析出。
注意事项:
①盐水的配制一定要饱和,将食盐徐徐加入盛有沸水的容器内,不断搅动,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100m1沸水中约需38~40g食盐),冷却后用两层纱布滤去杂质,饱和盐水比重约为1.20。
②粪便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浓集效果。
③玻片要清洁无油,防止玻片与液面间有气泡或漂浮的粪渣。
(3)钩蚴培养法:
此法的检出率接近饱和盐水浮聚法,同时亦可鉴别虫种。其缺点是出结果慢,粪便标本经培养2~5天后才能孵出幼虫,另外温度低时需要温箱等加温设备。
钩蚴培养法
图片由罗晓成老师提供
取1cm×10cm试管一支加入冷开水约l~2ml,将滤纸剪成与试管等宽但较试管稍短的“T”形纸条,横条部分用铅笔写受检者姓名或编号及检查日期,取粪便蚕豆大小,均匀涂在纸条上2/3部分,将滤纸条插入试管中,下端浸入水中(注意不能接触管底,也不使粪便混入水中),加塞置于20℃~30℃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用滴管沿管壁滴入冷开水,以补充管内蒸发掉的水分,加水时勿冲在粪膜上。2天后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试管底水中有无钩蚴。钩蚴虫体透明,作蛇形活动。如为阴性,或需要鉴定虫种,应继续培养至第5天,如气温太低,可将培养管放人温水(30℃左右)中数分钟后,再行观察。检查时应将滤纸条取出,摇动管中液体。如需作虫种鉴定,可吸取培养管底部的沉淀物(置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
培养的钩蚴图
钩蚴
与粪类圆线虫鉴别要点:口腔比较长,生殖原基小。
钩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能看见(4~8)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间有空隙;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分裂为多个,成为桑椹期,甚至发育为幼虫期;钩虫卵卵壳很薄,单层;有时候蛔虫卵脱了蛋白膜,和钩虫卵难区分,就要看卵壳是单层还是双层了。
钩虫感染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和胃肠道功能失调为主要症状。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十二指肠和空肠为多,也有寄生于结肠的报道。钩虫感染期幼虫丝状蚴主要经皮肤或黏膜感染人体。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