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求学、就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他们为对象进行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这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紧张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其心理困扰程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我们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终是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过低及负性情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负性后果。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思考,以培养大学生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洁,徐美丹,林淑玲,张兴纳.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55-958.
1.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的160个本科女生为研究对象,除去13份无效和信息缺失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37份,有效率为91%。大一女生占40.5%,大二女生占30.7%,大三女生占28.8%。文科女生占69.8%,理科女生占30.2%。
2.方法
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部分:总体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八个项目组成权重为1,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权重为1.1,且采用七级评分法。总分为两部分分数相加,分数范围为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根据姚春生(1995)等人的资料,重测信度为0.849。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的各项目分析
参与数据统计的137份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问卷中,每个项目的平均成绩均在1分以上。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评分规则规定,项目超过1分,表明被试存在嫉妒心理。因此,从统计结果来看,几乎全部被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即师范院校女生普遍存在嫉妒心理。
2.不同学科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文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5.71,理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4.07,对不同学科的得分进行T检验,得出t=10.873,且df<0.05。此结果表明,不同学科的师范院校的女生在嫉妒心理上存在差异。
3.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概况
理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1.04±2.56,文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2.74±2.54。对学科进行t检验得出2.78,p<0.05。由此可得,文科女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理科女生的幸福感。
由表1可以得出,低嫉妒组、中嫉妒组以及高嫉妒组两两之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讨论
1.嫉妒心理的普遍性
从本论文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有效的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问卷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都大于1分,这就说明,师范院校中大多数女生都存在嫉妒心理,即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嫉妒心理研究专家Mathes,深圳大学的王晓均教授,欧阳文珍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嫉妒如同愉快、悲伤、愤怒一样,是人的基本情绪。当人们与外界事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人们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态度。而嫉妒,就是在与同水平且物理距离较近的人进行人际互动时,由于认知或者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基本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嫉妒的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如果和婴儿的母亲进行交谈,并且不时发出笑声时,此时儿童就会表现出蹬腿、哭闹等烦躁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说师范院校的女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嫉妒得分较高的同学,势必会在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消极处理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入不良情绪,在合作竞争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预示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2.不同学科的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3.师范院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抽取上海某高等专科学校学生200人,其中文科74人,理科58人,艺术类68人。其中,大一:49人,大二:151人;男生:84人,女生:116人;上海生源:77人,外省市生源:123人;郊区学生:88人,市区学生:112人;家庭月收入:3000以下:78人,3000~8000:77人,8000以上:45人。
2.研究工具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StudentAdaptabilityInventory,简称CSAI)为卢谢峰(2003)的硕士论文所编写。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吉楠所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theCollegeStudentSubjectiveWell-beingScale,CSSWB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精力、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和家庭满意。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学科、性别、生源、家庭收入、学习区域的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果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结果显示,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年级、学科、性别、家庭月收入和学习区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不同生源(上海和外省市)高职高专生,在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四、结论
1.不同年级、学科、性别、生源、家庭月收入、就学区域的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果讨论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到,高职高专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学科性质、性别、就学区域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在生源这一项上,上海生源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适应性(t=-2.29,p<0.05)还是在主观幸福感(t=-1.98,p=0.05)的得分上都要低于非上海生源的学生,且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后期与多位学生的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并提出,首先,从学生整体素质上来说。进入上海高校学习的外省市学生,虽然没有考上本科或重点大学,但也都是外省市学校中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而上海生源的学生情况则有所不同。对于上海生源的学生进入本科或重点大学的门槛要低于外省市学生。此外,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学生,进入上海就学这件事本身就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同时伴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显得更为满意和幸福。
此外,在家庭月收入这一比较项上,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没有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然而,从平均数上来看,家庭月收入8000以上学生(M学校适应性=214.26,M主观幸福感=155.50)在两个项目上的得分都要高于8000以下的学生。而家庭月收入3000以下的学生(M学校适应性=204.62,M主观幸福感=149.96)与家庭收入3000-8000的学生(M学校适应性=205.29,M主观幸福感=148.30)的得分则基本没有差别。这说明了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辉,朱丽芬,李梅.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2):125-127.
[2]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1-5.
[5]辛自强,陈诗芳,俞国良.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22-26.
[6]王爱平,许燕,陈浪,赵博.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85-389.
[7]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5):97-99.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RelatedResearchonLocalCollegeStudents'
SubjectiveWell-beingandSelf-harmony
——TakePingxiangUniversityasanexample
XUHaiyan
(DepartmentofEducationSciences,PingxiangUniversity,Pingxiang,Jiangxi337000)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localcollegestudents'well-beinglevel,thisstudyadoptedquestionnairemethodtotakestudentsfrom"happiness"classtopractice.Thesurveyanalyzedthe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subjectivewell-beingandtheimpactofdegreeofself-harmonytohappiness.Theresultsshowthat:therei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well-beingandself-harmonydegree.Self-harmonyisanimportantfactoraffectingthewell-being.
Keywordswell-being;self-harmony;relatedresearch
1研究方法
1.1研究工具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Fazio根据美国国立卫生中心制定的用于评价被试对幸福的感受,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有33个项目,分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六个分量表,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我和谐量表由我国学者王登峰根据心理学家荣格有关自我和谐理论而编制的用于评价被试的自我和谐程度。该量表共35个项目,5点计分,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法,选修了幸福的修炼课程的101名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88.2%。其中男生38人(42.69%),女生51人(57.30%),独生子女27人(30.34%),非独生子女62人(69.66%),年龄19岁~23岁之间。
1.3测试方法
2结果分析
2.1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
对主观幸福感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最小值是59分,最大值是124分,平均分分布为97.80?3.40,这说明大多数被试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被试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得分情况详细情况,总体基本上成正态分布。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38人,女生51人),统计结果表明,在总分上男生的平均分(99.13?5.28)略高于女生(96.81?11.87),但是差异不显著(t=0.81,P>0.05);在分量表上,对健康的担心以及松弛和紧张这两个分量表,男生的平均分略高于女生,在心境分量表上女生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对主观幸福感总分和分量表分的独生与否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独生27人,非独生62人),在总分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99.77?1.87明显高于独生子女93.26?4.1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2.41*,P
2.2自我和谐程度调查结果
对自我和谐量表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最小值是60,最大值是123,平均数分布为89.59?12.83,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分量表,平均数分布为43.55?8.02,自我灵活性分量表为反向计分量表,平均数分布为27.76?7.41;自我刻板性分量表,平均数分布为18.28?3.25。与全国常模比较,本研究中的被试在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都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得分。全国常模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分量表、自我的灵活性分量表、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分布分别为:46.13?10.01;45.44?7.44;18.12?5.09。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因此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相对较高。
对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和分量表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分上男生(91.08?2.38)略高于女生(88.49?13.16),但是差异不明显(t=0.95P=0.51),这表明男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要稍低于女生;在分量表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分量表,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对自我和谐总分和分量表分的独生与否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总分上独生子女的得分(92.33?.12)要高于非独生子女(88.40?14.04),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34**,P
3小结
[1]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
本文以辽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东学院的306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及时了解与掌握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1研究对象
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专科大学生36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6份,有效率为85%。
1.1.2研究工具
1.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对辽东学院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状况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为依据来分析与研究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数据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百分率以及标准差等具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1.2.2数据处理
本论文的所有数据均利用计算机设备,采用spss/pc+12.0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丹东地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辽东学院30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与标准差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幸福感人口学比较研究
2.2.1低高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
2.2.2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3所示。
2.2.3城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
3.讨论与分析
3.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3.1.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没有合成总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维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1-9分之间,平均分5.85,标准差1.65(N=306)。总的看来,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点(包括中点)以上者占87.65%。
3.1.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级、专业、城乡、差别以及独子与非独子等4个因素,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这4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学因素。
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性质有关(见表3)。另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大学生了解社会多于理科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深刻,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较大,而理科大学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数就高。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见表4)。作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城市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而农村大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不得不走出校园勤工俭学,因而农村大学生很难体验到幸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淳朴本性并没有改变,因而农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
3.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学生以及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活跃与敏锐,但不具有合作意识;接受新知较快,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与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总体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2)大学生幸福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陷入了幸福观的误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幸福观的拜金主义倾向。他们常常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会幸福。因此,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钱,在行为上追求物质享受,过分强调感官快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总体上,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
4.2建议
4.2.1开展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幸福观教育是当前德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体验到幸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2.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4.2.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大学生的幸福感归结起来就是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时得到的幸福;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学会了怎么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自己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4.2.4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衡阳、长沙两地本科生共300人作为被试,集中发放问卷,当场回收272分,剔除无效问卷26分,最终获得246分有效问卷。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共33个题目。本研究中采用国内段建华(1996)修订版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5-0.95之间,信效度良好。
3.数据处理
回收后的问卷全部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数据处理。
1.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类型状况
通过对所调查被试的依恋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安全型的占32.1%,惧怕型的占34.6%,专注型占15.4%,冷漠型占17.9%。进一步进行检验发现,四者之间差异性显著。
3.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P=0.000),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冷漠型、恐惧型以及专注型。
四、讨论
1.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类型的状况
一般来说,回避维度与焦虑维度得分较低的大学生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较高,对人的态度更加友善、可亲近。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自信,对他人的信任感较强,能够从与他人交往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感与幸福感。自然,其积极情绪就要多余那些回避维度与焦虑维度得分高者,从而,主观幸福感也较高。
[1]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01,04:89-93.
[2]陈妹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行为研究,2003,(3):214-217.
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幸福感的含义、成因和影响因素等。心理学家Diener(1984)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点,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是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纬度。
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主要探讨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经法系、外语系、学前教育系选取451名文科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测量工具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文科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EIS是由Schutte等人(1998)根据Mayer&Salovey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而成的。EIS共有33道题目,采用5点量表形式,可以评估人们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能力。本次测验EIS及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72、0.64、0.64、0.60。
主观幸福感问卷由三部分组成: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具体生活满意度量表(LS)。总体生活满意度包含5个条目,积极情感包含6个条目,消极情感包含8个条目,具体生活满意度包含20个条目,其中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使用7点评定法,其他量表使用9点评定法。本次测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82、0.88。
3.调查与统计方法
在辅导员与班长的支持配合下,研究者本人发放问卷,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测试,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51份,收回450份,剔除废卷和不完全问卷后获得43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2%。在这434名女大学生中,大一女学生241名,大二女学生193名;城市女学生64人,城镇女学生119人,农村女学生251人;独生子女136人,排行老大140人,排行老二及其他158人;她们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对于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6±1.14(满分为7,中等水平为4),略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平均得分为5.28±1.45(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平均得分为3.16±1.10(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5.70±1.06(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家庭(7.7)、道德(7.2)、朋友(6.7)、室友(6.5)、健康(6.5),得分最低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实现自己的目标(4.7)、实现父母的期望(4.7)、学习习惯(4.9)、恋爱(4.9)、分数(4.9)。
从表1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一女大学生,大二女大学生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大一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LSD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城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的,城市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城镇的。
2.文科女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回归分析
以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各个分问卷上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8%,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调控他人情绪、情绪感知、运用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消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3%,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运用情绪、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正向预测作用;只有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进入对积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16.4%。
以整体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具体生活满意度各个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进入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27.6%,经济满意度的预测力较大。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本研究表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文科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中等水平,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得分趋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得分低于中等水平,这和杨芳、贾绪计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回归分析表明,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可见,个体对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显著影响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是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预测指标。
本研究表明,大二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女生,这和贾绪计、白红敏、郭焱、李银萍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贾绪计、郭焱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二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稍高于大一女大学生,但不显著;白红敏的调查表明,大二的女大学生最幸福,大二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大一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处于入学适应阶段有关。
本研究还发现,63.8%的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42.2%的女大学生积极情感低于中等水平,23.7%的女大学生具体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21.4%的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低于中等水平,7.8%的女大学生消极情感高于中等水平。文科女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父母的期望、学习习惯、恋爱和分数五个项目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具体生活满意度项目上的得分,且低于中等水平。因此,文科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加大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力度。
2.情绪智力与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可分为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作者:刘宗利刘宗顺孙佳慧曹华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S着电视剧《心术》的热播,323哈医大血案及浙江温岭杀医案等被曝光,医患关系的讨论再一次被推入风口浪尖。而医学生将来承担的是救急恤患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医术,而且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利他行为作为医生必不可少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医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坚强支点。作为即将踏上从医之路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比较担忧,可能会对其职业信仰产生动摇,做出利己不利他的行为。且医学生课业量较大,承受的压力和繁重的功课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指数。针对现状,加强医学生利他倾向的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完善和幸福感的提高。
1利他行为及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1.1利他行为概述
利他行为是公民美德之一,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被定义为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1]。美国心理学家路克斯认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帮助别人和原谅别人等利他行为,都是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鲜明地体现了利他的观点。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比更强调动机,是亲社会行为的最高阶段。利他行为使每个人在困境中不致孤立无援,情感上不致无家可归,它维系着人类必要的情感联系和相应的人类公德,是积极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
1.2主观幸福感概述
2研究目的
3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2013级大学生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其中医学班两个班,非医学班两个班,共201名同学参加测试,获得有效问卷195份。
3.2研究工具
3.2.1大学生利他行为测量
3.2.2主观幸福感测量
4结果
4.1医学生利他行为现状
由t检验得知,在利他行为得分上,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4.2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3所示。
总体生活满意度为4.96,标准差为0.56。总体来说,目前医学生总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其中,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学业满意度最低。
一、大学生的幸福感涵义
幸福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及需求价值等多个影响因素而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对自身存在,也可以是对自身发展状况来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幸福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业进展、父母健康、家庭和睦、爱与被爱、个性自由、经济宽裕、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也反映出大学生其实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成才。本论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设32道单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人际交往、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等几个指标。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三、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四、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对策
幸福不是单纯的享受,幸福也不仅仅只是拥有物质生活,更多的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幸福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懈奋斗的人生过程,幸福也是一种善良的能力和品格,只有真正理解了幸福的涵义,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意义。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高校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幸福观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虽然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物质享受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明白幸福的真谛,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去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见识,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魅力。
(二)提升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阻碍既定目标的实现,甚至无法完成任务,这些挫折会影响大学生的信心,也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因此学会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也是每个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乐观、积极、向上、自信的良好品格,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内心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问题,相反如果总是生活在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的阴影下,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遇到一点挫折将无法承受,久而久之幸福感也会荡然无存。幸福之神只会拥抱那些热爱生命、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人,因此挫折并不可怕,选择冷静应对、从容淡定、积极面对才能够走出困境,才能体会到幸福。
(三)教育大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因此家庭的和谐、父母无微不至的爱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幸福观。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幸福是人生存的一种境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互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幸福或者不幸福,让其明白幸福其实也蕴含着痛苦。所以大学生要明白幸福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陪伴着身边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每天都过的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贫穷的年代,所以无法理解过去一代人的辛苦,所以当碰到一些小挫折时就无法承受,只会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平平,这都说明生活中幸福中却不能珍惜幸福。用古人的话讲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父母也多从自身的经历教育子女,让他们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困境,去争取获得更多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考试门门不挂科;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还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我。其实,幸福是一个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的,但是并没有人对幸福下过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人生重大目标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幸福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美的心理体验。
一、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班级建设的首要之举
幸福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低级的幸福,是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一种欲望和目的得以实现而产生的幸福感;精神幸福是高级的幸福,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人的精神上的寄托。
班级是高校的基础和细胞,加强班级建设对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从词典上我们可以知道,“班级是按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生活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班级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各院(系)学生工作基础扎实与否、开展的顺利与否。
从工作影响上看,班级是各院(系)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凝聚学生的前沿阵地,是最直接、最具体地面向广大学生的单位。班级也是各院(系)思想建设的阵地,对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正确的幸福观,整个班级才会有活力;只有每一个成员都有幸福感,学生的思想才会稳定,班级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院(系)的学生工作才能积极推进。因此,提升班级成员的幸福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首要之举。
三、全面提升班级成员的幸福感,加强班级建设
一是班级建设要有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幸福的班级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班委会是班级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带领广大学生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根本保证,因此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人格魅力,能够带领班级其他学生共同前进。配备得力的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辅导员在选拔班干部时要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选拔出那些道德品质过硬、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人格魅力突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处事有原则、热爱集体、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能被广大学生信任和拥护、有着强大号召力的学生。同时,对学生干部要严格要求,并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二是班级建设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一个幸福的班级就应该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广大成员都能够刻苦、踏实地学习,能够在一定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与学习上的不良风气作斗争,能够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学有专长,利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投身科研等。班级内部可以开展“主题学习月”活动(包括模拟课堂、专业知识竞赛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着班级优良的成绩。竞赛获奖率高、考试通过率高、班级挂科率低,同学们就可以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五是班集体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内涵建设。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学生的课外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让品位高、层次高、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各班集体学生活动的主流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夯实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尽可能针对不同院(系)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各班集体成员兴趣和爱好的课外活动,使广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综合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以提升,让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以充分发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当前,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再加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他们的幸福感,使他们不知道何谓幸福或者产生了病态的幸福观。其实,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幸福能够启示广大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和惰性,排除从外界和内心不断袭来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地鼓舞、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与这种心态相伴的心理感受就是一种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