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分类
动物喻人成语既有隐喻类型,也有转喻类型。隐喻类型主要建立在动物的外部形态、动作方式上,转喻类型主要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点为参照,转喻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表现为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来隐喻人的外貌、状态、行为活动。
1.以动物喻人的外貌
动物的外形、声音等外在形态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隐喻人的外貌外形、声音等特征,其隐喻的喻义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
表1: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喻义成语举例
正面相貌美丽英俊、仪表出众;身材修长、高大、魁梧;声音好听、洪亮沉鱼落雁、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鹤势螂形、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人高马大
负面相貌凶狠、威猛、丑陋、猥琐;身材枯瘦;秃顶;声音难听獐头鼠目、鹰鼻鹞眼、燕颔虎头、鸢肩豺目、鸟面鹄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正面――――
负面身形消瘦(像吃了针的狗,喻骨瘦如柴)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以动物喻人外貌的成语比维吾尔语丰富,在隐喻的喻义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2.以动物喻人的状态
动物的外在神态、行为状态,与人的某些状态、心理行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隐喻人的某种状态或心理。这些喻人的状态有积极倾向的,也有消极倾向的。
表3: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积极倾向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威武雄壮、老实、飘逸奔放的样子;眷恋、疼爱的心理情感等鹤发童颜、虎头虎脑、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华亭鹤唳、舐犊情深
消极倾向衰老、贪婪可恶、鬼鬼祟祟的样子;惊恐惧怕、悔恨、悲凉等心理状态鹤发鸡皮、鸱视狼顾、虎视眈眈、贼眉鼠眼、呆若木鸡、鸟惊鱼骇、亢龙有悔、猿惊鹤怨
表4: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积极倾向欣喜、满意、惊讶、豁达的心态(老牛喜欢刀子)(受到像宰了头骆驼款待客人一样的礼遇)(猫吃皮牙子般感到惊讶)(乌鸦聒噪,自得其乐)
消极倾向狼狈窘迫的样子;担心、自大、幸灾乐祸的心态(像掉进水里的猫)(猫挠肚子,心里忐忑)(斑鸠仰天飞,得意洋洋)(幸灾乐祸)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含有以动物的状态喻人的成语,并且都包含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两种精神状态。汉语中多以“龙、虎、鹤、鼠”等动物的神态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维吾尔语中则多以“牛、猫、骆驼、斑鸠”等动物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
(3)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
动物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领域,可以隐喻人的行为活动。有些行为活动是人们所喜爱的具有褒义倾向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人们所不喜欢的含贬义倾向的行为。
表5: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喻义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信守承若、关心爱护、施展才华、选贤任能、思念亲人、关系和睦、战胜困难、勇猛善战、强大力量、雄心不老……范张鸡黍、犬马恋主、犬马相报、犬马之养、老牛舐犊、蛟龙得水、腾蛟起凤、打龙捞凤、素丝良马、走马上任、走马换将、见鞍思马、乘鸾跨凤、鸾凤和谐、鱼水相投、降龙伏虎、驽马十驾、横戈跃马、匹马当先、兵强马壮、老骥嘶风、老马为驹
贬义倾向偷窃、侵吞、欺压、逃窜、助纣为虐、阿谀奉承、警告恐吓、勾结、不务正业、争夺、见识短、受限制、分离、逝世……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鲸吞虎噬、鹤轩虎冠、老马恋栈、狗仗人势、抱头鼠窜、狗急跳墙、割肉饲虎、引狼入室、攀龙附凤、吹牛拍马、使羊将狼、杀鸡儆猴、指鸡骂狗、狼狈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鸡鹜争食、鼠目寸光、鸟入樊笼、离鸾别凤、龙驭上宾
表6: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褒义倾向落叶归根、互相忍让、一箭双雕、安分守己、赏罚分明、努力勤奋、分工明确、知恩图报、果敢坚持……(马走千里,终回槽头)(相互忍让)(和气生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不招谁惹谁)(胡达明明白白:给毛驴没赏赐双角,给青蛙没赏赐尾巴)(笨鸭子,笨鸟先飞)(毛拉念着吃,乌鸦啄着吃)(狗不咬主人)
贬义倾向懒惰、争名夺利、忘恩负义、强人所难、糊涂、侵占、陷入危险、袖手旁观、消失、挑拨离间……(狗支猫,猫支尾巴,大懒支小懒)(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上不了金盘子)(与狗争凉席,与猫争上席)(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牛犊再跑,离不开麦草房,不过尔尔)(毛拉多了羊暴死,龙多不治水)(晕头转向,昏头昏脑)(把羊托付给狼)(才脱狼穴,又入虎口)(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挑拨离间)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成语非常丰富,其隐喻的喻体(即源域)和本体(即目标域)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喻指意义也很生动形象。
(二)由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通过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以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等为源域,来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质等内容。
1.以动物喻人的类型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语。
表7: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成语举例
优秀、杰出、高贵之人龙驹凤雏、人中骐骥、凤雏麟子、祥麟威凤、泛驾之马、熊虎之士、白龙鱼服、龙种凤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鹤鸣之士、南鹞北鹰、吞舟之鱼、朝阳鸣凤、云中白鹤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不舞之鹤、寒蝉仗马、笼中之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饭牛屠狗、孤雏腐鼠、牛童马走、迷途羔羊、脱缰之马、首鼠之士、河鱼天雁、漏网之鱼、无名鼠辈、瓮里醯鸡、瓮中之鳖
各型各色的坏人豺狼虎豹、饿虎饥鹰、驽马铅刀、害群之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首阿房、过街老鼠、稷蜂社鼠、丧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泛指人(花牛生花犊)(七个老爷八个兵)
未婚女子(黄花闺女,贞童玉女)
首领、带头之人(鸡为畜禽之首)
坏人(一丘之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中,不论是成语数量方面,还是喻体、喻义方面,汉语成语要明显比维吾尔语成语更丰富。
2.以动物喻人的品性
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不仅可以转喻某类人,还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质。
表9: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成语举例
超凡脱俗、正直廉洁、勤劳勤恳鹤骨松姿、鹤立鸡群、素丝羔羊、鸡鸣而起、鸡鸣@耕
小气、徒有其表、志短、不耻、贪婪、歹毒鼠肚鸡肠、马牛襟裾、马瘦毛长、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鸟声兽心、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表10: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品行纯洁、性格机灵(女子品性纯洁)(机灵,警觉)(非常机警的)
嘴馋、贪小便宜、吝啬、胆小、歹毒(馋猫似的)(贪小便宜,小气)(胆小如鼠)(一毛不拔)(蛇的外表光滑,内里歹毒)
在动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汉语动物喻人成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都不是很多,而两者在喻体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语成语中多用“鹤、羊”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马、狗、蛇、狼”等动物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不好的品性。维吾尔语中除了用“鸡、蛇”来转喻人的劣性外,还会用“苍蝇、蛇”的某一习性来转喻人性格中较好的一面。
三、动物喻人成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喻人成语的共性
(2)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许多动物词语都可以成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共同喻体。这些喻体有些喻指正面意义,有些喻指负面意义,有些喻体则蕴含褒贬双重喻指意义。在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知动物的各种习性、行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动物与人的利益发生关联,人们会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引起人们或喜或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动物喻人的成语中蕴含着具有一定倾向的感彩。
(3)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喻指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运动贯穿其生命的始终。运动的显性体现形式就是动作行为,不同的动作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则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意义。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差异性
1.从数量上看,汉语动物喻人成语要比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丰富。不论是动物喻人成语的总体数量,还是动物喻体的类型数量,或者是动物喻指人的范围,汉语成语都要比维吾尔语成语丰富。这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
第二,在动物喻人成语中某类喻体出现空缺现象,即汉语中有的喻体,维吾尔语中没有;或维吾尔语中有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龙、凤”这两种动物,是由汉民族创造出来的汉族独有的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龙、凤”经常被赋予褒义色彩,象征着权威、尊贵、吉祥、幸福。如成语“飞龙在天、真龙天子、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类似的成语。
第三,动物喻人成语用相同的喻体喻人时,体现出的感彩在褒贬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汉语成语中,“狼、狗”喻人时,被赋予贬义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阴暗的一面。而在维吾尔语中,其既含贬义色彩,也有褒义色彩,如成语“(狼有肉共享,乌鸦有肉独吞)”,以狼的行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为喻指知恩图报。
四、结语
因人类认知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动物喻人成语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两者在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1]。)
参考文献:
[2]赵倩.人动物隐喻[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卡依沙尔艾合买提.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在普通动物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普通动物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都充分说明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包括普通动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动物标本等,对动物各门、各纲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另外,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对动物的栖息环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丰富和升华了动物学、动物生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普通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充分利用其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普通动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动物生物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方面,教学思想和观念落后,必须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传统实验教学目标,强调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动物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实验多,设计性、应用性试验少,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综合性试验少。另外,实习教学方面,学生野外实习一般安排为期两周的长途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实际观察动物行为、迁移、地理分布以及生态保护的机会,这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客观原因,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无脊椎动物的采集,而缺乏脊椎动物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显然存在不足之处,学生毕业后很难完全胜任普通动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内容,应按照最近修订的教学大纲执行并认真完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状况作出如下改进建议:
1.整合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应对现行的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内容进行精简合并,适量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适当增加标本制作、室外生态观察等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制度
成立动物研究兴趣小组,在开放实验室、动物标本室里,结合学生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动物标本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证明,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野外实习教学
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作为实习的指导思想,改变野外实习只定位在动物的识别、标本采集的层次上。在野外实习前,让学生巩固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并由教师给出各方向研究性的小课题,经教师指导,各实习小组开展专题研究,从选题、方案设计入手,对动物作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实习专题研究报告。
4.结合科研项目进行实习教学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检索文献、概括资料等科研能力,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科研材料,研究地方动物多样性等,让学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真正实现了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使我们的实践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5.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15.
[2]盛和林,王歧山.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20.
[3]顾孝连.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8):109-1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那么,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责任感,给学生做好典范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氛围
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搭建平台
(一)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这样说,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3]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把自我价值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而不会在价值取向上有失偏颇;才能在给奋斗目标定位的时候不会只看到个人理想,而忽略社会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才能对自己负有历史的使命产生正确认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才能建立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即社会责任感。
(二)大胆的、广泛的实践早就被证明为是培养社会责任感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此,我们进行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问卷调查。调查所选定的取样标本,是我校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低年级学生。这次调查一共分两期完成。
①问卷下发500份,样品约占全体10%。不记名(样表如表1)。
此问卷回收486份,占下发数97.2%。
结果为:强:25%,一般:56%,差:14%,没有:5%。基本成对称三角状:
②问卷下发500份,样品约占全体l0%。不记名(样表仍是表1,同上)。
此问卷回收491份,占下发数98.2%。
结果为:强:42%,一般:48%,差:9%,没有:1%。成一不对称三角形:
从两表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责任感明显加强了。究其原因,就是进行了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4]。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德育论文,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砺意志,历练品格,促进知、情、行的相互转化与统一,最终真正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四、学校应主动与家庭沟通,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仅靠学校单方面努力难以成就,学校、家庭应该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给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全方位的氛围,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其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养成了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主的价值取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缺乏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5]。对此,首先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则,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形成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总而言之,父母不仅应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
[1]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杜,2001:4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72: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杜.1980:226
[4]由建武,用伯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1.(12)
[5]于洪良.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毒厦其培养[J].实残与探索.2006(4)
关键词:汉泰量词动物对比
一、汉泰量词概述与分类
(一)汉语量词
(二)泰语量词
二、汉泰动物量词
在汉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有“只、条、头、匹、峰”等,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有“群、窝、行、对”等。
表1:汉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和动物群体的量词
在汉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用得较多的是“只”。“只”这个量词上面是“口”,下面是两点,看起来像腿一样。从表1来看,与“只”搭配的动物都是有腿的,例如:“一只狗、一只猫、一只猴子、一只老鼠、一只鸡、一只兔子、一只虫子、一只蝴蝶、一只虾、一只狼、一只鸭、一只鸟、一只羊、一只大象”等,所以可以认为有腿的动物,无论大小都是可以和“只”搭配的。
“条”指的是身体是长条形的动物,例如:“一条鱼、一条蛇、一条狗、一条虫、一条龙”等。“头”用于某些牲畜,例如:“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一头猪、”等。“匹”只用于“马、驴、骡”等少数动物,这可能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只有奇蹄类动物才能用“匹”来配合,这种说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峰”只有“骆驼”可用。骆驼的形体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背像山峰一样,无论是单峰驼还是双峰驼都具有这个相同的特征,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峰”为骆驼专用量词的原因。汉语中大多数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是“群”,如:“一群熊、一群鸡、一群羊、一群猴子、一群牛、一群大象”等。表示经常在一起的动物的量词用“对”,比如说:“一对蝴蝶、一对鸳鸯”。表示鹭鸶和鸳鸯群体的量词有时也用“行”,可能是因为它们飞的时候像排队一样。
泰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有:“、、、、、”,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有:“、”。
表2:泰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和动物群体的量词
三、汉泰动物量词对比分析
从上述汉泰语言中的动物量词来看,汉泰动物量词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就是:个体(单体)动物量词与集体(群体)动物量词。汉泰量词的异同如下:
在个体动物量词上,汉语把动物分得比泰语细得多,就是以动物的形状与特点来区分适用于它们的量词,比如牛、羊、猪的特点是头,所以用“头”来搭配;鱼、蛇、龙的特点是身体是长条形的,所以不能用“头”,而要用“条”来搭配。但泰语中大多数的动物都用“(tuo-身)”来搭配,这是因为泰国人认为动物都有各自身体上的特征,所以用它们的身体作为其量词。另外,泰国人也认为动物就是动物,不必再多加细分。只是有的动物采用其特征作为其量词,如大象,因为以前的泰国养大象是为了拉超重的东西,泰国宫廷里以前也养大象,战争的时候战士会骑它,所以泰国人对大象怀有感恩之情,因为它们保护国家。为了表示尊重它们,所以泰国人说“一大象大象”。
在集体动物量词上,汉语里是采用动物的行为特征来区分的,如有的鸟是排队飞行的,所以说“一行白鹭、一行大雁”。但泰语里却是用动物的住所来表示。
由上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泰语的动物量词都有自己的特征。汉泰两种语言都是根据动物的形状来使用量词。正是由于中泰两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差别,才导致这两种语言中的量词存在差异。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广州外国语学院.泰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2525,,2538(1995).
[6]王景萍.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7]潘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龙伟华.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动物医学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继续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服务。
本文所说的校企合作指的是深度融合,要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达到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渗透,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授课或和企业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或科研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开展校企合作前,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社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合作办学”、“合作办班”、“合作办专业”、“合作办企业”等多种合作模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对一地培养人才,在满足行业和企业不同需求的同时,改革、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多方调研,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开展合作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行业、企业接轨,是保证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我院通过对学生、行业、企业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初步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该方案开展进一步的论证,制定了基本能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我院再和有意向合作的知名企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校企合作班”补充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不影响学校非校企合作班的教学秩序,又弥补了各岗位技能需求不同的不足。
(三)共同管理“校企合作班”
(四)教学培训设施共用,学校与企业师资共享
(五)毕业论文答辩现场设在合作企业
毕业论文答辩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我院与上海新农集团合作的“校企合作班”的毕业论文答辩是在上海新农集团举行,我院的教师与上海新农集团技术专家参与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分为3个阶段:首先由答辩学生进行论文陈述,然后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内容向学生随机提问。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创新程度、论文质量以及答辩中的表现综合测评成绩。这种在企业现场召开答辩会的形式,不仅加深了企业领导和学校专任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更主要的是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录用和选拔人才提供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实习就业两不误。
(六)考核评价与企业录用晋升相结合
为了保证学生“今天所学”与“明天所用”能达到一致,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决定把学生的考核评价与企业的录用提拔结合起来。为此,我院与上海新农集团合作的“校企合作班”在集团公司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25名学生分散到各猪场不同岗位开展实习,每个岗位实习2-4月,再轮换到其他岗位,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掌握公司3-4个以上岗位技能,并实行了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主要负责该生岗位技能的学习,学生岗位技能学习成果不仅仅和学生本人录用挂钩,还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晋升、加薪挂钩;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管理事宜。
为了促进学生成才,对“校企合作班”的考试制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考试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试卷为主的“一锤定音”的方式改为学校、企业共同考核。一方面,以企业对学员的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团队精神等为主形成评价;另一方面,根据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学校的各种考核。在考核团队中以上海新农集团人员的评价为主、我院考核评价为辅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非所用”。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能为企业人事部门的正式录用和职务晋升提供直接的依据。
三、小结
总之,校企合作尤其是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要真正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局面,必须基于三方的利益需求,这就要求合作双方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学校和企业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双方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加强融合,在融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特别应注重沟通和交流,以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三赢”: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拥有技术,丰富自己,认识自我,增长本领,完善自我;让企业为学校提供行业现状、企业发展动态以及资金支持、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建议等;让学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家教授顾问、新技术新理念等。
在信息化时代,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即便是处于极度边缘的社会成员,也无法自外于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只有寄身于城邦之中,才能获得文明人的特质。离开城邦而能生存者,非神即兽。马克思更是断言。人即使不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是天生的社会动物。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靠信息传播这个黏合剂联系起来的。没有信息传播,就没有群体社会。在这个意义上,传播与社会可以说是同生共存的。传播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而且是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传播媒介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本身可以视为人体机能的延伸,不同性质的媒介标志着人类自身感官及信息处理的不同水平。石器时代与计算机时代人类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传播及信息处理手段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眼界和思维能力的巨大反差。
作为国际社会的主体。国家主导的对外宣传活动,是当今国际交往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对外传播,可以弘扬国家的文化,展现国家的风貌,说明国家的意志,表达国家基本的利益诉求,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国家的整体形象,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这种对外传播活动的影响力,相对于国家的经济霸权和武力炫耀,更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接纳。如果说经济和武力所代表的是国家的硬实力,那么文化精神和对外宣传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后冷战时代,软实力比起硬实力来其影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把支持或推进对外宣传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被动开放、逐步融人世界的过程。在不断被动挨打、丧权辱国的历程中,晚清政府以及后来的民国政府在综合国力不济的情况下,为了延续国脉,也曾利用各种手段向国际社会呼吁,甚至希望通过合纵连横之术,摆脱列强的欺凌。但是,单纯的对外传播行为,无法弥补硬实力的缺失。所谓弱国无外交,乃是政治社会的基本法则。我们虽然不乐意,但是必须接受。直到1949年10月1日,后。中国的对外宣传才在综合国力特别是硬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唱响了中国声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存在,并且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直至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了中华文化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
在热点四起、烽烟不断的国际社会,大国必须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才能树立大国的形象、大国的风范。与此相应,大国的国民也要具备大国的心态,这种心态应该是文明的、开放的、平等的,怀抱着对人类命运的强烈责任,和对于弱者的深切同情。大国形象、大国心态绝对不能是以霸权与实力为基础的力量展示,更不能是无视公平、正义的傲慢表现。大国的基础当然在于其雄厚的综合国力,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主要不是基于霸道和实力,而应该是其深厚的文化魅力、理性的说服和道义上的感召。
在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我们怎样才能够流畅无碍地传播中国的声音,怎样才能让各国人民全面地理解中国政府的态度和民间的声音,怎样才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层魅力,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接纳中华文化,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生存的国际环境。关系到中国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和平和世界的安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对外宣传与传播的研究,梳理中国对外宣传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外宣传的战略与策略,为中国对外宣传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是近年来研究中国对外宣传史的力作。该书作者习少颖博士,在新闻传播领域,是少有的理论学养与实践经验兼具的青年学者。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识。生物史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生物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生物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
中学生物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生物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生物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在生物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生物美的内容,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生物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它应该着眼于生物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生物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生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生物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历练高尚、纯洁的人格。
作者:陆敏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双月刊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办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月刊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北京中美欧畜牧科学研究院有限公;中国兽药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