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
2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3小结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想提升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优化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势必要从传统的实训室中脱离,要高仿真的模拟的职业环境,要贴近实际岗位和服务的一线,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未来就业的专业岗位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基地建设要向实用型、综合性和社会化转变,既要满足校内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需求,也要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还得担负有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及在岗继续教育提升等社会服务的责任[1]。因此,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优化改革,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势在必行[5]。
1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建置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1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意义
2动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2.1发展需要。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动物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以及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养殖场的规划设计、生产流程、疫病防控和质量管理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2.2市场需要。我国宠物的饲养数量快速增长,对高水平宠物保健和诊疗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统计,未来五年(2019-20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8%。到2023年,我国宠物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宠物的诊疗水平主要取决于宠物医生的临床实践技能。2.3安全需要。目前动物疫病仍然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频繁暴发和流行,不仅给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国家的食品安全、人民的健康和绿色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动物疫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急需专业的人才和规范化的诊疗技能。
3高校动物医院临床实践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搭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增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师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为同类院校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国务院2020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劳动轻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劳动素质教育、重技能考核轻素养评审等问题[2],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科技学院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促进学生核心劳动技能养成和综合劳动素质提升。
1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目标
2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做法
第一篇
一、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
医学人文作为一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学科众多,缺乏横向联系,通过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可以让学生对医学人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谓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即把不同的医学人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来介绍医学人文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来学习医学人文的概念、方法,从医学人文学科和临床现象的结合点上,把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观点和医学信念[2]。建议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5学期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Ⅰ,第8-10学期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Ⅱ。通过医学人文综合课程Ⅰ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医学人文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医学人文课程Patient/Doctor(病人—医生)Ⅰ-Ⅲ及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概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等课程都是有益的探索。为保证医学人文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建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人文综合课程的基础上第6-7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2-3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
二、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中
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学者提出应该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门数和课时,但增加很多的课程和课时势必增添学生的负荷,既不必要,也不可行。以山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第1-7学期共开设42门课程,总学时2939小时,学期均学时为420小时,课程空间已近饱和。医学人文教育应当另辟蹊径,以融合的思路解决课程空间的问题,在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及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寻求医学人文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3]。医学与人文既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简单加和的,而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通过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生死教育、医学史、医患沟通、病人心理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使医学生懂得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知识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形成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课程相互融通、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打破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与人文的独白造成的学科壁垒,同时促进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双赢。医学与人文的融合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医学专业教师、医学人文教师的通力合作。
三、医学人文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高校医学期刊;编辑;研究生;学术能力;策略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见问题
2编辑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思考
1通识教育的概念及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2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的专业地位
总体而言,其内容包括五大板块:人体的化学物质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正常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肝脏、血液等重要器官与系统的生物化学[3]。通过五大板块内容的学习,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后期实习及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以及诊断、治疗与预防等都需要生物化学提供必需的理论和技术;利用其理论和技术,护理专业可以更好地进行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检验项目中各指标代表的临床意义,药学专业则可将其理论、原理和技术用于指导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3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3.1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扩展内容的选取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学多媒体技术
1“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混合式教学下学习任务单的策划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医学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基于医学知识进行医学基础知识信息搜集、处理、整理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信息的处理能力。该课程的学习主题即是围绕对医学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整合能力的提升。其次,确定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内容围绕课程主题开展,从对多媒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到具体的应用,将其应用至医学领域中去。再次,明确学习方法。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实施。线上进行课前预习、操作练习、阶段测验、课后延伸等工作,线下则是教师引导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最后,明确学习任务的形式。学习任务形式主要有资源浏览型、问题探索型、疑问收集型等。资源浏览型任务可以利用现有的慕课、微课和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阅读材料等资源。问题探索型任务可以布置研究主题,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尝试解决。疑问收集型任务一般要求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旨在了解学情。另外,任务的布置还需要注重对个人信息搜集、从小组合作能力提升方面进行考虑。
我院是一所综合型的应用型院校,坚持以最大限度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为最高办学准则,以社会评价作为办学水平高低,以服务经济贡献社会作为我院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动物科学系作为农科院系,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办出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本文根据动物科学系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必要可行的设想,以探讨具有我院自身风格和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实践教学在动物科学各专业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动物科学系的各个专业与农学门类诸专业相似,均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新世纪谋职就业的重要必备条件。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即实践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也是动物科学系办学重要特色之一。
(二)、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对于动物科学专业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畜牧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各种动物饲养管理方法和畜禽日粮的科学配方,才能有效的组织畜牧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确保人类的健康。
(三)、动物医学更需要实践教学。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熟练医学临床上的各种诊疗动物疾病的技术,才能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