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问卷调查,大家都不陌生。问卷调查作为收集信息和意见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非常普遍。
工作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公司会在开展某项业务时和开展业务后,进行用户调研,将调研结果作为重要决策基础。相比于线下调研,问卷调查成本低、样本多、省时又省力,成为用户调研的一个常用手段。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用户调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做事方法,自然而然地,做好问卷调查也是考验一个人做事的基础。这也是很多公司会让新人来做这项工作的原因。
当发放问卷的对象是朋友圈好友时,问卷调查可以是简单的往外发一个链接。可是当发放问卷的对象变成我们的用户或者客户时,尤其当数量比较多时,问卷的推送、问题的设计都需要仔细思考。如果在整个流程中出现较大的问题,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发客户对公司的质疑,降低客户对公司的信任。
所以说,虽然问卷调查说起来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但也是一件需要仔细思考、认真执行的事情。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会发现也需要设计和运营同事参与,其中还是有很多细节和注意点,稍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踩坑。
一、接到任务后
当接到一个来自老板的“做个问卷调查”的任务,先不要立刻打开问卷设计网站。先和老板沟通好,先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问卷,自己再进行分析,产出方案,等方案通过后,再开始设计问卷也不迟。正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可以采用“5W1H分析法”对任务进行全面分析。
Why:为什么要做问卷调查?Who:向谁推送调查问卷?What:问卷的内容是什么?Where:在哪个渠道推送问卷?When:什么时候推送问卷?How:如何做好这个问卷调研活动?1.why
接到任务后,先思考做这个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问卷调查表的类型大致有几种:报名表/预约表、满意度调查表、需求调研。
2.who/where
关于向谁推送问卷,很多人以为推送对象就是“所有人”,但其实推送对象也可以进行细分。
用户分类:
所有人。用户。如果是互联网行业,还可以细分出PC端用户、移动端用户、小程序用户。客户。可以通过会员体系细分出普通客户、VIP客户、潜在客户等等。
用户对象确定下来,自然而然地,推送渠道也基本定下来了。如果是向所有人推送问卷,则可以在微博、知乎、头条、腾讯新闻等平台进行多渠道推送,确保该问卷能够尽可能地触达到社会大众。
如果对象是内部用户/客户,则可以在站内推送。当需要只推送某些特定用户时,也可以在推送时进行筛选,此外也可以对不同终端的用户进行不同渠道的推送。
3.what/when
当推送问卷调查的对象和渠道都确定下来了,这时就需要开始思考问卷的内容了。在设计问卷问题时,先把自己当作用户,想一下,自己愿意填写哪些问卷,不愿意填写哪些问卷呢。
在设计问卷时,先叙述导语,言简意赅地表明这份问卷的用意和对用户支持的感谢。问卷问题不宜太多,问题应该精简易懂,答案最好以勾选为主。这样的话,用户在看到问卷时,才不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填写率会高一些。在确定问题时,需要仔细推敲问题,同时还可以找同事过目,了解其他人对于问卷的看法。
如果是面对社会大众进行调查,希望获得较多的数据样本,则可以持续推送两三天。如果推送对象本身就是经过筛选的,数据太多会过于重复,没有意义,那可以只推送一天。
所以什么时候进行推送,还是要根据用户使用软件的习惯以及用户日常业务的流程来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问卷触达用户。
4.How
如何把这个问卷调查做好,需要负责人把各个流程、用户心理都思考清楚。在进行这项活动时,也需要和设计、运营进行沟通。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像推进项目一样,去和各方协调、推动着整件事顺利进行。“万物皆可产品化”。就算是一次小小的问卷调查,也要把它当做一个产品,认真地去做。
5.方案总结
当梳理完上述问题,你会发现任务变得明朗了。它已经从一句模糊的话变成了可执行可落地的方案了。下面是我根据自己的任务梳理出来的方案说明。
梳理需求过后,可以按照梳理后的内容把原型和文案初步地画/写出来。其实这一块的原型任务并不重,无非就是两个渠道弹窗的基本样式和文案。
和运营沟通完毕,也需要去找到设计师,把原型和文案给到她们,并说明需要设计的页面和设计需求。其实不管是PC弹窗还是手机开屏,页面只需要展示两部分内容:信息说明和按钮。
VIVO的问卷邀请
总之,所有的一切小心思,都是为了让用户能够留在这个页面,顺利地填写完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完成后,首先检查文案中有没有错别字,再看看哪些文案可以在推敲中变得更言简意赅,哪些文案可以进行删减。其次可以将问卷进行预览模式,在电脑上、手机上进行预览。尤其是手机,多测试几台机型,看看链接打开有没有问题。一切正常的话,那就“万事俱备只欠推送”了。
四、数据分析
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了,才算是给一次的问卷调查任务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尾。
五、总结
现在想来,所谓的“产品思维”并不体现在看了几本产品的书籍,更多的是体现在就算做的是最简单的任务,也要从用户心理、团队协调等方面去想的更多,做得更好。以小见大,这样以后在负责再复杂的项目时,也能做到“做事有方法,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