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由原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名人纪念馆三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强强联合而成。目前,西博总馆涵盖三大馆区,下辖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和郊坛下窑址、老虎洞窑址、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张苍水祠、于谦祠、于谦故居、司徒雷登故居、唐云艺术馆、西湖学研究会十一大场所,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6处,全面阐释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全方位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项目背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2011年西湖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苏东坡,则是享誉海内外的大文豪,他一生乐观豁达、勤政爱民,两次来杭浚湖治水,留下长堤一条、诗话无数。南宋官窑,则是中国陶瓷文明的巅峰之作,也是宋韵文化的经典代表。
2020年6月,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整合三大馆区文化教育资源,串珠成链,策划“西湖寻宋”文化遗产研学游线,以“西湖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三大博物馆为游线路径,推出“宋韵寻踪——跟着传统节日去研学”“西湖拾遗——跟着文化遗产去研学”“千古一人——跟着苏东坡去研学”“‘云’游西湖——跟着‘云’上博物馆去研学”四大研学板块,开发“相约西湖”“遇见东坡”“寻访官窑”三大研学系列课程,在地域、人群受众、文化需求、传播路径等多维度构建文化遗产研学体系,将展示西湖文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陶瓷文化为学习目标,线上线下融合,馆内馆外联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全面展现西湖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凸显杭州南宋故都历史风貌,弘扬杭州人文精神,提升当代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筑牢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
三、项目实施
(一)宋韵寻踪——跟着传统节日去研学
“宋韵寻踪——跟着传统节日去研学”是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期间,面向海内外游客开展的研学活动。活动围绕“宋韵文化标识”,多馆联动、文化惠民,将传统节日、社会热点与馆藏文物展品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科普推文+线下文物寻踪”的研学形式,引导游客跟着文物、诗词、书画、谜语、文物导览图等线索打卡博物馆。如中秋国庆双节活动,结合家国团圆、助力亚运主题,开展“吟诗画月过中秋”、“‘莲’动亚运品味江南”研学活动,邀请观众品读诗词中的宋韵,探秘文物中的亚运文化,趣味打卡博物馆。
目前,该系列研学已经成功推出10期,实现了“一条研学游线,看遍西湖千年”,达到以点带线到面的研学学习效果,极大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加深公众对宋韵文化、西湖文化的理解,让游客在博物馆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二)西湖拾遗——跟着文化遗产去研学
“西湖拾遗——跟着文化遗产去研学”是博物馆针对学校师生开展的定制化研学,分为“校内研、博物馆学”两大环节。社教人员将“流动的博物馆”展览、文化遗产知识微课堂、教育体验项目等送进校园,让学校师生“足不出户文化共享”,加强文化遗产知识在校园中的普及与传播。同时,依托青少年品牌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激发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深度研学”的兴趣。三大馆区结合各自博物馆的特色,针对周末假日研学小队,推出“相约西湖”“遇见东坡”“寻访官窑”研学课程,同时积极发挥“苏东坡传说”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西湖十景”雕版印刷等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微课堂+非遗体验”的形式,加深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热爱,形成“学校+博物馆+比赛”三位一体的研学新模式。
目前,博物馆已经与杭州市400余所中小学校形成良好的关系,“走出去、引进来”的馆校共建模式,缓解了学校春秋游集中参观人员密集、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社教人员在校内研学中启发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博物馆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遗产知识的热情,实现了青少年和博物馆双向奔赴。同时借助赛事,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青少年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千古一人——跟着苏东坡去研学
为了向市民朋友尤其是青少年,讲好苏东坡故事,读懂苏东坡,读懂宋韵文化,营造浓厚的亚运氛围,2023年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策划推出“高山仰止”苏轼主题文物展,展览以“家风世传”“千古一人”“回望东坡”三大篇章的形式将三大馆区串珠成链,层层递进,通过三个不同主题的展陈内容来讲述苏轼与杭州的独特情缘。同时,借助杭州“老市长”苏东坡的文化IP,展教结合,针对文物爱好者、专业人士、年轻人等不同文化群体开展“文博推荐官探展”、“馆长带你逛展览”、“大宋潮人苏东坡”系列讲座及直播课、宋韵雅集等定制化研学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掀起了追慕东坡文化的热潮,社会反响热烈。
(四)“云”游西湖——跟着“云”上博物馆去研学
1、“乐游南宋官窑”AR陶瓷文化研学系统
“乐游南宋官窑”AR陶瓷文化研学系统串联博物馆基本陈列和馆藏文物,由虚拟讲解员引导亲子家庭开展自助式研学。研学系统借助“5G+空间识别技术"再现南宋官窑制瓷工艺现场,通过AR龙窑实景复原交互游戏、掌上青瓷、互动知识问答等形式,为观众实景还原800多年前的龙窑烧制盛景,让遥不可及的展柜里面的文物“触手可及”,让800多岁的古窑址“活”起来,让研学变得可观、可玩、可感。
2、《寻宋》系列微电影研学以博物馆社教人员带领游客寻宋的独特视角,
在唯美的画面中描述文物特点和宋韵文化的风雅之美,与媒体紧密合作,通过媒体推文-观众线上观影-根据视频隐藏线索进行有奖问答-寻访博物馆-体验文化课的形式,让公众通过“预告篇”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研学打卡地之后,再开启博物馆研学之旅。
3、“云”游博物馆直播课集合文化遗产知识微课堂、陶课堂、《偶遇苏东坡》
四、项目成果
(一)多措并举馆校共育,做青少年喜爱的博物馆
“西湖寻宋”文化遗产研学游线始终坚持馆校共育,积极探索馆校共建新路径,通过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辐射大杭州区域400余所学校,实现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2023年度,依托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大赛开展的研学课程及活动,教育成果显著,杭州赛区超1000名选手进入浙江省赛,占比超过所有入围省赛选手的一半,入围人数在全省地市中排名第一。
(二)满足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真正做实文化共富
“西湖寻宋”文化遗产研学游线真正融合了“博物馆教育+校园教育+个人终身教育”,为不同人群定制适配的“研学套餐”,满足了不同人群文化需求,推动实现文化共富。面向青少年,他们可以在校园中线上学习微课堂内容,经过知识积累后,积极参与赛事检验学习成果;面向成年人,他们可以跟着苏轼主题文物展去研学,也可以选择在传统节日带着家人一起来研学;面向不方便到馆的游客,“云上博物馆”则可以满足随时随地学习博物馆文化的需求。
(三)成果斐然,真正做好博物馆责任担当
“西湖寻宋”文化遗产研学游线推出3年多以来,开展线上线下研学活动2000余场,辐射大杭城范围400余所学校,荣获省市级各项荣誉10余项,受到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及网络新媒体报道400余次,将文化惠民落细落实,践行了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担当。(作者: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