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第Ⅰ卷(33分)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从北国的落雪飘飘到南疆的花开陌上,从东海的粼粼波光到西域的巍巍山峦,其中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将山川美景嵌入“语文课本封面”,毫无违和感的“混搭”让人直呼“适配度拉满”。
这场特殊的旅行让人们找到了()书本与现实、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当你驻足北京会联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当你畅游洞庭会吟咏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你流连西湖会沉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当你登临泰山会感受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美景与文字(),人们认识到,______。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与生活美好相遇。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巧夺天工别具一格联结交相辉映
B.鬼斧神工独具匠心连接相映成趣
C.巧夺天工独具匠心连接交相辉映
D.鬼斧神工别具一格联结相映成趣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旅行不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而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B.旅行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更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C.旅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而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D.旅行不仅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更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A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
B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望岳》
杜甫
唐
C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海潮》
姜夔
宋
D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登泰山记》
姚鼐
明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
材料二:
材料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是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的产物,而科技进步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结果。科技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并将其与劳动力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和扩大生产活动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又都导致了生产力的跃迁,显著加快了产业变革、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只有有了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技才能进步。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往往都建立在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之上。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等领域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往往也会加深人们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促进理论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既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质性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
专注于高中一线教学,可提供高中各个学科的授课资料,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