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也问过学校里一些同学对“为猫做绝育手术”的看法。一些同学表示支持。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在听到给猫做绝育时,表示惊讶和不解,认为这种方法不够人道。进一步实施绝育计划,观念上的改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采访快要结束时,李老师发出呼吁。“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抓一些亲近人的猫,抓到后把猫咪装到纸箱里,送到宠物医院去做绝育手术。费用问题我们来解决。”每人一小步,流浪猫问题解决一大步。
因为爱猫,他们坚持喂猫,对复旦的流浪猫倾注了他们的爱心。多年的坚持苦乐掺半,他们依旧在坚持,而且不断在寻找更好的爱猫方式。
“总有人喜欢猫,有人不喜欢猫。我们只是希望那些不喜欢猫的人停止伤害猫;那些喜欢猫的人能够为流浪猫做更多;那些保持中立态度的人能不去伤害猫,甚至多走一步去保护猫。这样就够了,没有更多的奢求。”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猫老师
爱心倾注,苦乐掺半
常常有人会问为流浪猫做这么多到底图什么。孙老师只笑着说“我能图什么,又能图到什么?”一旁的李老师也是笑:“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喜欢猫。猫咪们是很可爱、很聪明的,你要是养了猫就知道。同时流浪猫又是可怜的,真的很可怜。我们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乐趣和成就感”。
前年春天,李老师在一教附近发现了一只断了右腿的小猫。因为曾经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她就抓住小猫,为它做了包扎手术。但是之后她去喂猫时发现常常见不到那只小猫,就以为它已经死了。但是一年后,让李老师感到惊讶的是它竟然又出现了。孙老师见它可爱,每次去喂猫都会分给它多一点猫粮。之后,有人想要收养流浪猫,孙老师就想把这只小猫送出去过上幸福生活。但是收养的人不愿意要这只有皮癣的猫。见它可怜,孙老师决定自己收养它,让它与家中的其他四只小猫做伴。说起这只小猫,孙老师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说起好多关于它的趣事,一口一个“西西”,那叫一个亲热。这几年来,两位老师为五六十只流浪猫找到主人,其中大猫有十几只。对收养流浪猫的家庭,两位老师都会定期回访,尽最大的努力为猫咪找到一个不会遗弃它们的好人家。每次回访,看到流浪猫家养之后的幸福模样,她们甚是欣慰。
但是,收获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外人也许难以理解的苦闷。据保守估计,李老师和孙老师每月购买猫粮都需要花上七八千元,遇上猫生病的情况要花更多。去年有只猫脱肛,两位老师把它送到宠物医院治疗、注射免疫疫苗,就花去了3700多元。也有爱猫人士捐资救助,但是捐的钱还不够一个月买猫粮的钱。我们的社会、法律没有规定特定的组织对流浪猫负责。救助流浪猫在目前只能是少数爱猫之人的爱心慈善行为。
实施绝育,解决问题
仅仅喂猫而不去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只会造成更大的人力、财力的负担。提倡以人道方式解决流浪猫问题,绝育后放归,这方法在国外是最通行的控制流浪猫数量的办法。
李老师和孙老师五年前就开始以这种方法解决复旦校园里的流浪猫问题。到目前为止,她们已经给上百只的流浪猫做了绝育手术。秦阿姨也计划下个月为东区的猫逐步实施绝育。
熟悉的车铃声响起,三五只猫从厚厚的草丛中探出头来;树丛中响起窸窣的声音,十几只猫趴在树丛下怯怯地看着外面的世界。一名妇女穿着一袭黑色及膝长裙,推着自行车缓缓走来。自行车后座上有两个黑色篮子,篮子里装着两袋猫粮、一桶水还有几个小袋子。“咪咪……”妇女一声叫喊,草丛中、树丛下的数十只猫都集结到她的周围,仿佛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围着妈妈撒娇。妇女将车上的猫粮取下,倒在盘子里,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妇女数着猫咪的数量,叫着每个猫咪的名字,招呼它们多吃点。接着,她推着车,前往下一个喂猫点,不时回头看看……这是一群生活在复旦校园里的流浪猫。它们数量庞大,仅东区和南区就有将近90只流浪猫,而本部和北区有更多。因为没有充足的食物,没有遮风挡雨的住所,许多幼猫难以生存。而侥幸存活的成年猫在忍受长年的饥寒交迫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防猫贩子的魔爪,生存状况相当悲惨。
喂猫妇女是复旦大学的孙老师(此处为化名)。近六年来,孙老师每周都会抽空推着自行车到学校的各个喂猫点喂2-3次猫。当她走遍所有的喂猫点,三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在复旦,像孙老师这样爱猫、喂猫的人还有很多,秦阿姨、小胡还有李老师(此处为化名)就是例子。
多年坚持,爱心奉献
谈起“做猫窝”,秦阿姨笑说“我做的猫窝是猫友们公认的‘好猫窝’呢。”花一块五元钱买来一个长方体泡沫箱子,拿出从学校里收集的废弃旧海报,秦阿姨开始用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娴熟地做着猫窝。在猫窝内部,秦阿姨垫上了一层塑料泡泡,“这样就不会太硬了”。在猫窝的入口处,秦阿姨刻意多贴了几重胶纸,“这样猫咪进出的时候就不会摩擦到塑料泡沫,就不会擦伤了”。猫窝做好后,秦阿姨还在猫窝顶部加了一层挡板做屋檐,“这样就算雨斜落过来,猫迷们也不会被淋着”。东区有六个流浪猫的聚集点,在每个聚集点秦阿姨都放置了一个她做的猫窝。寒冬来临,猫窝里多了几件小衣服,那是秦阿姨从家里带过来的旧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