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表格的方式,请各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表格如下:
(2)问卷调查
利用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典型,确定思想道德教育个案研究对象。
3、确定“亲情日”
实效综述: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现状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
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取代不了的。幼儿园时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家庭的关爱必不可少,而留守儿童却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便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以幼儿园孩童作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讨论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幼儿阶段的小孩按道理来说应该正处于活泼乱跳,天真无邪的成长阶段,可对于这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却愁云满布。这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缺乏,自身安全感极低,正处在渴望父母关爱的年级段,可是对留守儿童,他们恰巧缺乏了家庭的温暖,对世界的恐惧让他们内心充满了阴影。大部分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目前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了内心的自我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以及和他人交流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性格的塑造。
基于当前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主要现状和他们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一步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不良现状,农村幼儿园依然停留在教育小孩读书写字的阶段,而忽视了对小孩的性格启蒙,为小孩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从另一角度上看,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由于留守儿童本身的性格问题而使得教育出现更多的问题,许多的留守儿童由于不愿意交流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意义,而农村幼儿园缺乏对这部分“问题孩童”的积极引导,而使得他们的身上的问题毛病越来越严重,自我封闭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三、关于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幼儿园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剖析之后,如何提高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水平值得社会与国家深思。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本身的水平出发,更要着眼于缩小区域差距,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大背景着手。
从短期来看,完善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从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着手,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理念的普及,同时政府与国家要重视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投资,完善教育设施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的行为养成教育对于缺乏家庭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的目的,引导内心封闭的孩子主动去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以塑造孩子健康性格为主要的目的,为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孩童营造健康阳光的成长氛围;此外,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幼师在施教时应该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与耐心,杜绝对留守儿童的隔绝行为,给留守孩童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援助,丰富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积极纳入教育的大背景之中。
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家应该着重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加重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短期的师资力量引入,改善现有教育的措施对缓和当前的局势有所帮助,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缩减区域发展差距,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幼儿行为养成教育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行为养成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幼儿园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幼儿园更应当充当父母的角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蒲永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安岳县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875467.
[2]卞海霞.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做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115.
[3]周陈佳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5):74.
[4]林忠红.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在行动--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4,(12):265-265.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网络交互平台亲情缺失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力度,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的现实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可借助网络交互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展开教育突破。
一、搭建平台,打通留守儿童亲情通道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大多占学生总人数的四到五成,给班级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创建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情感交流机制,对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一)联系留守儿童父母介入平台
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年龄不是很大,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七八成以上,这也为他们参与网络交互平台提供了前提条件。学校教师主持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具备多种优势条件,教师参与交互平台与留守儿童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也是必要的。为顺利启动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可以学校名义向留守儿童父母发出邀请,诚邀留守儿童父母及时介入网络交互平台,与孩子展开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活动,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二)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机制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教师家访也难于碰面,家校联系几乎处于半中断状态,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留守父母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与教师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交换管理教育孩子的意见,共商教育对策,一定有益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父母展开定期定时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留言。为确保联系私密性,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案例一:留守儿童小帅性格比较内敛,平时老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快速下降,也许是想念爸妈了。小帅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听说要参与网络平台交流,当天就去买来一部智能手机,并开通了网络。虽然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在工友帮助下,几乎每天都给孩子留言,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小帅自从与父母建立了网络交流联系,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热情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许多坏毛病。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要求上网,看父母的留言,然后给父母回复。网络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留守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这也是学校所不允许的。教师主动建设网络交互平台,符合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共同愿望,响应者多,具有可行性。
二、运行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
搭建好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平台后,教师要做好辅导服务工作,定期开放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多多联系,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案。
(一)定期开放交互平台
(二)教师介入交互平台
教师介入交互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是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者,对留守儿童思想状况比较了解。教师介入交互平台,进行留守儿童、家长、教师三方会谈式交流,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优势,深度介入留守儿童网络交互平台活动,还可以给交互活动带来技术支持。有些留守儿童网上交流能力欠缺,甚至还不会打字,教师介入后,可以直接安排学生与家长进行视频交流,为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提供服务和帮助。
案例二:留守儿童小敏性格内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情绪非常低落,有抑郁症倾向。教师联系其父母交流情况,其父母也很着急。教师特意安排小敏跟父母进行在线视频交流,谁知小敏第一次和父母在线上相见时,竟然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泣。小敏父母说了很多安慰的话,教师也对小敏进行心理辅导。小敏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后来与父母交流时,虽然话语不多,但明显比较愉快了。
留守儿童年龄都很小,缺少父母关爱是最大的心理短板,产生自卑、焦虑、暴力等心理是普遍现象,教师要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展开教育活动,特别是和留守儿童家长形成良性互动沟通,这样可以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对策。
三、维护平台,成立留守儿童联系小组
网络交互平台带有公共性,需要专人维护管理,确保交互平台的正常运行,为留守儿童提供不间断的信息服务。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管理,给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提高网络交互平台的使用效率。
(一)成立专门小组管护平台
(二)改进网络亲情交互方式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片、动画等信息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利用图片展开交流,与留守儿童思维高度契合,交流效果也不错。
关键词:留守儿童;失位;亲情;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由此而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而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监护失位
2.亲情失位
蒙特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的缺失使很多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父爱与母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观念失位
外出务工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平时缺少亲情关爱,监管很难到位,无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往往会有愧疚心理,会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很少给予精神食粮。这样,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还有一些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最可怕的是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受农村环境的限制,使得他们常常出入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赌博场所等,从而养成了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特性。一则案例显示,河北邯郸市邱县镇边村两个11-12岁的留守儿童,夜晚从镇里黑网吧出来,看到村里一户独身老太太的房后窗灯亮着,好奇地从房侧夹道潜入院内,想偷点东西。被老人发现,两人残忍地将杀害。经心理测试技术鉴定,两个孩子供认不讳。
4.教育失位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因而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的教育态度比较消极。有些农村父母根据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形成了对孩子接受教育持否定态度,孩子读书读到何种程度任其发展。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愈来庞大,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峻。笔者以为,要想解决问题,家庭、学校、社会是根本。
5.2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平台。
(1)教师与孩子结对帮扶,并且将帮扶工作于教师考绩评优挂钩,确保在校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和"悄悄话对我说"等活动,帮孩子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教育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3)实施留守儿童寄宿管理模式,制定校园封闭、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和晚自习学习辅导等管理制度、生活老师与学生同住制度,全程照料、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4)开展留守儿童生活技能训练,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和比赛,促进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当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尽人皆知的专指名词的时候,它也紧密地和“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打开各种媒体、翻开各种研究报告和论文,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存在某某“问题”,如某地某留守儿童怎样,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如何,等等。有研究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同学、班主任、校长、教育行政领导等对留守儿童的评价都非常低,都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大,非常难教。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发现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内隐污名现象。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外显层面对留守儿童的看法比普通儿童消极。罗静在综述了近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后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的地方在于:研究者们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可见,人们在社会舆论和环境的暗示和引导下慢慢地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消极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渐渐被污名化。
二、刻板印象威胁理论
三、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从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可以看到,如果公众以“问题”的眼光看留守儿童,不管留守儿童是否有“问题”,都可能使他们真的出现“问题”,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和跨情境性。而且不但对内群体(留守儿童)有影响,对外群体(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老师、同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感到与留守儿童交往有压力,不知如何交往,有的干脆敬而远之,进而导致和留守儿童产生疏离。所以,一些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问题行为多、孤独、自卑等等,很有可能一定程度是我们的“问题”眼光审视出来的,是我们一贯的“问题”视角而导致的。基于此,对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社会客观、全面看待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修养,秉承无偏见信念
(三)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能力
“留守经历”既是一种缺失又是一笔财富。留守不一定全是坏事,留守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机会。家长不在身边正好给儿童锻炼的机会,独立成长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主感、独立性;同时,活动还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群体归属感,这些都是增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减少不良境遇对个体影响的重要保护因素。
(四)多方合作营造“我留守,我自豪”的氛围,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