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妇女走出家庭成为职业女性,祖辈隔代照料成为家庭与生育的重要支持力量。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数据(CFPS)2016年、2018年、2020年三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隔代照料对中国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能够使育龄女性再生育水平提升5.6%~5.8%。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对低收入水平家庭、低受教育水平的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在社会托育服务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隔代照料对女性的再生育决策和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重建社会托育服务体系尚需时日,在过渡阶段有必要以“家国一体”思想为引导,将具有即时性、安全性和低成本的隔代照料纳入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这是补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破解婴幼儿照料难题和提振人口生育率的有效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育龄女性生育的首要因素。目前而言,由于缺乏对普通家庭的婴幼儿社会照料服务,往往是作为婴幼儿生育者的母亲直接承担起照料婴幼儿的职责。就中国的就业情况而言,妇女一般都会有一份工作,是职业劳动者,一旦生育,就会同时担负起工作和育儿的职责,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婴幼儿照料走向了市场,而市场化的儿童照料费用却迅速增长。一方面,各级政府不再补贴0-2岁幼儿的托儿费;另一方面,许多公立儿童托幼机构被关闭或转型为私立幼儿园,并且很多幼儿园不再接收2岁以下儿童。城市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普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这样一来,虽然实施了宽松的生育政策,但是育龄女性必然会担心孩子出生后无人照料,以至于不得不在再生育与就业之间作出取舍。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关乎中国民生保障制度的建设,“家国一体”是民生保障话语体系的底色。
二、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较少涉及隔代照料对我国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的影响。本项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补充:(1)基于中国普遍存在的隔代照料事实,结合2016年以来生育政策放松的大背景,利用CFPS2016年、2018年、2020年三期数据,实证分析隔代照料对中国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解释影响我国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的家庭因素。(2)使用“老人与子女关系状况”这一随机事件作为工具变量(IV),识别隔代照料与育龄女性再生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女性或配偶的父母过去六个月是否帮忙料理家务、照顾孩子来衡量照料行为是否发生,从调查年份的育龄女性是否再怀孕和是否再生育来衡量再生育行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快速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女性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儿童照料需求更加精细化、育儿成本日益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照料资源日益紧张,由此育龄女性在再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抉择困难,导致人口低生育率问题愈加严峻。
第二,需采取支持隔代照料与发展托育服务双管齐下的策略,减轻女性生育成本。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人口政策应采取缓解性政策与适应性政策双管齐下的策略,不可偏废。在社会性托育服务匮乏的过渡阶段,应立足于家庭,加大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将具有即时性、安全性和低成本的隔代照料纳入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实践层面,应鼓励经济基础好、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试点探索,在老年人自愿选择隔代照料的原则下,为开展隔代照料的老人提供灵活多样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在社区开展早教培训项目,提升老人隔代照料的育教水平,缓解因隔代照料产生的家庭代际矛盾。以上海为例,2023年1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期,上海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站实现社区全覆盖。长期而言,我国应在“家国一体”思想引导下持续探索符合国情的托育服务体系及有效模式,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破解婴幼儿照料难题。
【张永梅,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顾和军(通信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