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9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调整跨国收养政策——简单讲,今后,除了特殊情况下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外,中国将不再向国外送养儿童。偏官方的说法是:"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对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的重视"。然而网上不少"抖机灵"的冷嘲热讽,说是,"你看,把对照组关闭了!"
其实我能理解这背后的"根源":过去有大量的报道,国内重男轻女把女娃抛弃了,然后被老外收养后,长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自信满满,才艺双全,甚至还有些成为奥运冠军之类的栋梁之才。更加戏剧化的场景是,这个时候抛弃孩子的农村爹妈,开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寻亲了,于是所有吃瓜群众都"大快朵颐"的骂这两口子,正义感满满,情绪价值爆满,跟看爽剧一样。
好,现在忽然都不让老外收养了,把丑小鸭变成美丽天鹅的机会给"断送"了——你们是什么意思?就见不得人间的美好吗?
其实,可能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下来龙去脉的话,你就会发现,跟"对照组"没啥关系,只是单纯的,没那么多孤儿了。。。。。。
中国首次允许国外领养中国孤儿是在1992年,可能是高层想给大量的"孤儿"一次"机会"吧。
这里的关键是为何有那么多的"孤儿"?几种可能性——要么是真正的孤儿,爹妈死了;要么是被遗弃的,因为"计划生育",所以想生儿子,女儿就扔掉了;要么就更"阴暗"了——家长不想扔的,但因为多生了,被一些"强硬"的计生干部惩罚性的"抱走了"。。。这里面的比例就不知道了,大家自己猜。
据《纽约客》的报道,这个政策很受欢迎。首先美国人热情接纳了这些小孤儿。1992年,这项政策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份,大约有两百名中国婴儿被美国家庭收养。这一现象被1993年《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广泛报道:
“李莎在武汉被遗弃,成为格林威治村的汉娜·波特。”
随后,西班牙、加拿大、英国、荷兰、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家庭也加入了收养中国儿童的行列。
不久之后,"供应链"崩溃了。对中国被收养儿童的需求增长得太快,"供给"难以跟上。
首先是中国快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0年,农村地区的家庭收入增长了三倍多。年轻女性开始在中国南方的工厂里找到制造玩具和电子产品的工作。自1984年起,一些地区允许残疾军人、少数民族和有一个女儿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随后几年,政策不断被调整。政策的执行稍微宽松了一些。新手父母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女儿,而且,他们也有能力支付高额的罚款。
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虽然中国在2015年宣布结束独生子女政策,但如今的年轻人对早婚早育持抵触态度。像他们在日本和韩国的邻居一样,城市化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小家庭。现在,中国领导层担忧未来会出现过多老年人和过少年轻工人的局面。2022年,60多年来中国首次出现了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的情况。2024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估计,到本世纪末,中国14亿多的人口将减少到不足8亿。国家领导人也已公开支持鼓励生育,比如“要积极培育婚育新风尚,加强对年轻人婚姻、生育、家庭观的引导”。
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孩子都"不够用"了,更不可能给别人了。。。。。。自1992年以来,中国已向国外送出了大约16万名儿童,其中一半以上去了美国。这个政策在9月5日正式结束,一周后,人口危机继续发酵,政府又宣布,将首次提高退休年龄。
所有新闻都需要连起来看的。
我猜后面国家还会持续出台鼓励生育的具体政策,说不定有一天还会大张旗鼓的支持去领养别的国家的孤儿——孩子会越来越成为"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