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两国社会的低欲望现象——基于热词“佛系”与“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的考察AStudyoftheLowDesireSocietyPhenomenoninChinaandJapan—UsingtheExamplesoftheChineseandtheJapanesePhrase“Foxi(Buddhist

AStudyoftheLowDesireSocietyPhenomenoninChinaandJapan

—UsingtheExamplesoftheChineseandtheJapanesePhrase“Foxi(Buddhist-Style)”and“Bouttoikitennjyaneiyo(Don’tLivewithoutPurpose)”

JinQin,ZhaohuiBu,XingweiYang,XingjianLiao,YingW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ofGuangxi,NanningGuangxi

Received:Feb.20th,2020;accepted:Mar.27th,2020;published:Apr.3rd,2020

ABSTRACT

TheChinesebuzzword“Foxi(Buddhist-style)”andtheJapanesebuzzword“Bouttoikitennjyaneiyo(Don’tlivewithoutpurpose)”areusedtoexplorethelowdesireof“Buddhistyouth”inthetwocountries.Thepopularityoftheword“Foxi(Buddhist-style)”indicatesthelowdesireinChinesesocietywhiletheJapanesebuzzphrase“Don’tlivewithoutpurpose”signalstheJapanese’sreflectionontheirlostdesire.Atthesametime,analyzedfromthesocialdevelopment,culturalinfluencefactorsandthepersonalsituationoftheyouthtopointoutthereasonswhylowdesiresoccurinthetwocountries.ChinashouldbealarmedbythedevelopmentofthelowdesiresocietyinJapanandlearnfromJapan’seffortincounteractingthelowdesiretrendtopreventthespreadoflowdesireamongyoungpeople.JapancanalsolearnfromsomeofChina’sdevelopmentstrategies.

Keywords:Buzzwords,Buddhist-Style,BuddhistYouth,Don’tLivewithoutPurpose,LowDesire,ComparisonbetweenChinaandJapan

论中日两国社会的低欲望现象

——基于热词“佛系”与“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的考察

秦瑾,卜朝晖,杨幸薇,廖行健,王莹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3日

摘要

通过2018年度中国热词“佛系”和日本热词“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探究两国出现的“佛系青年”的低欲望现象。从“佛系”一词的流行状态分析,中国呈现出低欲望趋势,而日本热词“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体现了日本国民对低欲望的反思。同时探讨两国青年的低欲望现象出现的原因,从社会发展、文化影响因素及青年个人的思想情况进行剖析,指出在日本低欲望社会发展的启示下,中国应防范青年人群的低欲望意识的蔓延,可学习借鉴日本的一些应对措施;日本也可以借鉴中国的部分发展策略。

关键词:热词,佛系,佛系青年,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低欲望,中日比较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佛系”一词是中国《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18年年度中文热词之一。可理解为“看重自己的兴趣,事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不努力拼搏、随遇而安、不追求名利、简单而过”等意思。在中国,对热词“佛系”有一些分析研究。如西安理工大学刘娟娟在《新时代“佛系大学生”现象的生成与引导路径》(2019)[1]中,抓住了大学生这一“佛系”主体,从其形成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提供走出“佛系”舒适圈的建议。欧阳照和赵阳阳在《从“佛系”流行探析当代青年的社会境遇与心态》(2019)[2]一文中,立足中国当前大环境,从社会舆论、教育制度以及个人心态等方面对“佛系”思潮的流行进行探究。

2.中国热词“佛系”

2.1.“佛系”热词的含义

“佛系”一词是中国《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18年年度中文热词之一。虽然其为中文热词,但其概念起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即“自己的兴趣永远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

有人认为“佛系文化”是“丧文化”的一种分支思想,体现了当代青年的不作为态度,也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但笔者认为二者依然存在不同。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两面性,“佛系”也是如此。

从词语的角度来看,“佛系”重要的是一个“佛”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佛家自古以来强调的是一个“缘”字,而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佛教“觉”的本真意义,并结合传统儒道内容,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乘佛教教义。同是“随缘”,中国大乘佛教强调入世,“缘”是因缘果报,自在枯荣[4],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是这个道理。从积极角度来看,“佛系”对于结果是看淡的,做事看重“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从而会减轻自身压力。

但另一方面,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佛系”是掩盖他们消极生活的外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系”是“丧文化”的延伸,是带有目的性的放下、不奋力进取,追求内心平和,而“丧文化”是指因挫折而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群体形象。“佛系”不似“丧文化”般那样消极,让人看不到希望,但却仿佛鸦片一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想摆脱却没有动力,最后只能深陷其中。年轻人讲“佛系”,更多是对于既定目标无法达成后的一种自嘲。如考试前不认真复习称为“佛系考试”,决心减肥却越减越肥称作“佛系减肥”等。徐银翡在“浅析亚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佛系青年’”一文中曾指出“这种以自嘲为手段的精神胜利法,难免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更甚者,会导致个体逃避现实与责任,走向自我矮化和虚无主义的歧路”[4]。

2.2.“佛系”与中国“低欲望”趋势

此外“佛系文化”还体现着一个问题——社会低欲望现象。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将低欲望社会的特点概括为:少子化老龄化严重;丧失欲望(包括消费、婚恋、成功欲望等);经济发展速度慢。

中国青年的佛系心态,可能会促使社会向低欲望社会发展。它会加剧当代青年的精神空虚和自我迷失。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而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以“佛系青年”自居的青年人容易因为标签效应而变得不思进取,无欲无求,用“佛系”来解释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模仿其他“佛系青年”的做法,失去了自身独特性和理性思考能力。在社会价值观并不稳定的青年时期,容易造成精神空虚和自我迷失,开始心态老化,不愿结婚,不愿生育,不愿努力工作,这必将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加剧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加上消费欲望低下等因素也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还未步入低欲望社会。据百度数据调查,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接近7%的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2%的增速;中国1.094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出生率为0的韩国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佛系”热词的流行以及分析比较上述数据,可看到中国已出现了低欲望趋势。

2.3.“佛系”热词流行的原因分析

以下从四个方面对“佛系”词语流行社会背景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2.3.1.国家经济发展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现在这一代青年没有经历物质匮乏的时代,而是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为他们“不在意、无追求”的态度提供了生存保障。如果处于家庭贫寒毫无积蓄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所谓的“无欲无求”呢?可想而知,“佛系青年”并不是真正像佛陀一样心如止水,而是已经拥有让他们可以不再拼搏的储蓄了。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整体仍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在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当代青年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和危机感。压力让其内心充满彷徨和无奈,为缓解压力,用“佛系”来标榜豁达乐观;为减少彷徨,戴上“佛系”面具。青年们承担着发展社会的责任感,但是又妥协于生活;能认识到自己的欲望诉求,但又无能为力。求而不得只能放下,便是对“佛系青年”最好的概述。

2.3.2.科技的创新拓宽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2.3.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带有“低欲望”的痕迹。

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启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的隐士精神,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老庄思想,再譬如《三国志》中:“宣王使许允、陈泰解语爽,蒋济亦与书达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爽信之,罢兵。爽既罢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曹爽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本可以握兵权与皇帝与之相拼,但听说司马懿只削其权力不伤性命时,便对属下说:“我投降了司马懿,也能做个富家翁。”于是投降。他这种不与人争的人生态度也是低欲望的体现。除此之外,中国文化更有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舍即是得的思想意识。

在现代的压力社会下,人们希望得到喘息,于是借着“佛系”亚文化的热潮,放下拼搏奋斗的包袱。所以,“佛系低欲望思想亦可理解为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豁达和淡定”[5]。

2.3.4.青年群体自身特点导致的结果

青年群体具有行为幼化和心态老化的初老症表现[6]。当代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这一阶段,心理上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行为幼化指的是每当一个新热词出现,便会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并且喜欢通过自嘲自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心态老化则是表现为爱装深沉、故作世故,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就开始追求平淡生活。其次,青年群体对于新潮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性。青年人追求时尚,常混迹于微博、贴吧等流量巨大热度无穷的圈子里,掌握社会动态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又带有高度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他们一旦对新事物产生共鸣,便会到处引用,其他青年也因具有融入集体意识而纷纷效仿。

那么“佛系”为何会让当代青年感受到共鸣呢?

3.日语热词“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不要迷迷糊糊地活着)

3.1.“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的含义

黄小鹂在其“日本低欲望社会的警示”一文中对前述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中描述的日本低欲望表现进行了如下概括归纳:“不愿消费和投资,源于对未来的恐惧他们选择将财产存于银行;没有上进感事业心,满足于便利店一天500日元解决温饱的生活状态;独身主义盛行,不想承担结婚以及养育后代的责任;沉浸在网络媒体、电子游戏等虚幻世界中,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没有探索的兴趣等等”[7]。

低欲望的种种表现都不利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找到其兴盛原因才能做出有效的改变。

3.2.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原因考察

以下主要分析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产生的原因。

3.2.1.泡沫经济破裂的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美国担心其经济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在1985年和日本政府签订了《广岛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大大影响了日本出口,日本经济如同踩了急刹车一般停滞不前持续至今。

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人可谓干劲满满、欲望勃发,每个人都充满了斗志和消费欲望。但泡沫经济的破裂给予了日本沉重的打击,不仅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日本成年人,更间接为其后代留下了心灵创伤。许多当代日本年轻人的父辈在房价高昂时付首付,辛勤工作偿还贷款,可最终房产贬值,也只能兢兢业业,苦苦挣扎,将一生奉献给工作。日本年轻人将父母的做法看在眼里,对于这种做法并不认同,甚至认为极为庸俗,不再追求买房买车,更享受租赁生活。

3.2.2.日本企业制度的影响

日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三大核心: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其中,前两项制度都会促使日本青年产生低欲望心理。首先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不轻易采取裁员的做法,即终身雇用制。这种做法虽能保障员工利益,但也会降低员工工作干劲和竞争意识,人们在安稳生活中,易滋生懒怠情绪,工作欲望会慢慢降低。而年功序列制度的理论根据是:年龄愈大,企业工龄愈长,技术熟练程度就越高,对企业的功劳也就越大。因此,员工基本工资是按年龄、企业工龄等因素决定,与劳动的质量没有直接联系。青年进入企业后,要协助前辈完成各种任务,却只能拿到最低工资,这会使其信心大大受挫,进取心大幅减退。大前研一在上述《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提到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个人金融资产总额为1000万亿日元,30年后达到1700万亿日元,而这1700万亿很大一部分掌握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手里[3]。可见日本民众对于经济的不安,想把钱财紧紧抓在手里。而老人群体其消费欲望基本为零。再根据按照工龄年龄分配工资的年功序列制,可推断相当数量的青年工资不会太高,手里储蓄也不多,因此也没有高消费投资欲望。

3.2.3.日本青年的思想状态

日本人崇尚欧美文化,青年人生活在新时代,与欧美接触更加便利,更容易接受欧美自由思想。日本青年从传统日本社会中解放出来,做自己想做之事,不只是为钱奋斗为家付出,反而更追寻自身爱好,宣扬个性。男子认为婚后的自己是挣钱的机器,一旦退休没有工资,甚至还面临着被离婚的风险;女子认为结婚生子后照顾家庭的生活使其失去了追求人生价值的机会。于是,日本青年在家庭约束与个人自由中选择了后者。

其次日本“宅文化”相当盛行,青年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为自我情绪缓解,更向往网络世界,宅在家里,不求上进,脱离社交,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伴侣,这样的生活态度日渐盛行也是造就消极生活局面的原因之一。

3.3.日本改善低欲望社会的措施

日本为解决低欲望社会带来的危机,出台了以下多项措施。

安倍政府提出“三支箭”的策略,希望通过货币财政政策、推动社会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加大纸币印刷数量,推动通货膨胀,使日元贬值,增加出口;推行大量国债,提高投资欲望。这一项举措在短期内推动日本国内经济发展,促进个人消费,但却导致生活成本增加,且货币贬值加大民众和小型企业的生存压力。除此之外,通货膨胀导致日本国债不断攀升,使政府财政受挫。此举措只能在短期内对大型企业以及部分人群起到刺激投资消费的作用。但长期来说,并不能真正改善“低欲望社会”需求不振的现象。

日本政府为缓解日本劳动力不足情况,进一步开放移民,希望放宽移民政策以提高移民人数,引进更多低成本劳动力。2019年5月,日本政府决定重新定义退休年龄,将退休年龄延长到了70岁。并且日本还提出了“重用老兵”政策。这些举措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人口短缺带来的压力,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影响劳动人口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民众的生育欲望低。

日本曾出台“天使计划”,给在职女性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育儿环境,让其能够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2003年日本制定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和《育儿支援对策推进法》,旨在建设基础设施,保障生儿育儿,希望改变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意识[8]。之后制定了《少子化对策大纲》和《少子化危机紧急对策》,通过各种经济、社会保障措施来改善育儿环境,缓解少子化危机。2014年日本政府增收了消费税,将增收的财政收入取出一部分投入到地方,为地方少子化政策实施提供财政支持。同年,少子化对策向大城市进攻,政府制定“儿童晚托综合计划”,解决了生活中的育儿大难题[8]。尽管日本已经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保育服务体系,但民众还坚持着不婚不育思想。想要改变少子化状况,需从意识层面改变民众思想观念。

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介护保险体系。介护保险体系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日本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为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看病和护理需求,政府将长期护理这部分单独设立成介护保险体系并不断完善[9]。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条目繁多,而国家政府是整个体系的建立维护者,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越易使人堕落。有国家保障,人们就无需担心未来,日本部分民众怀有此思想浑浑噩噩生活。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是把双刃剑,过于完善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使社会发展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而建立不全面又难以保障社会民生。

4.中国热词“佛系”与日本热词“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隐含的社会现象比较

中国“佛系”和日本“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都是社会经济发展高峰后所产生的一种国民性社会现象。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年轻人更重视内心感受,而非像父辈做“企业战士”,牺牲家庭幸福,为企业奉献[10];同样,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年轻一代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涌现出大量的“佛系青年”。

为改善低欲望状态,日本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改革,民间也通过媒体等手段自发给日本青年传输振奋思想。中国面对低欲望趋势也不敢马虎,各个城市发动“抢人才”大战,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大量优惠条件,鼓励大学生到全国各地就业,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为防止老龄化状况愈加严重,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等政策,保障社会劳动活力。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缺少民间自发的精神振奋宣传。日本早已认识到自己处于低欲望环境,群众为改变今后生活,出现了“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诸如此类的警示语。但中国人口众多,素质又不平衡,尽管部分高素质群体认识到中国也出现了低欲望趋势,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因此,提高国民忧患意识迫在眉睫。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只有群众觉醒了,社会才能更进一步。

从源头上来讲,中国的“佛系”一词源于日本,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入侵”。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清晰认识和定位。通过“佛系”热词的盛行,可看出中国有开始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趋势,有日本作为前车之鉴,中国更要对其重视。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无论是精神还是政策,都应对青年和国家的发展保持积极心态,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年轻一代有干劲,国家才能有未来。

5.中日的相互借鉴

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为世界强国或大国,均为东亚文化圈,在社会发展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发展。

中国呈现出“低欲望”趋势,是一种警示,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日本应对“低欲望”的各项措施政策。

首先,在刺激生育,应对少子化危机方面,中国除了“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也可借鉴日本逐渐健全的育儿保障体系。中国青年不愿生育,一是育儿成本太高,二是思想转变,低生育甚至不育成为主流,三是育儿环境仍需完善。借鉴日本的育儿保障体系,可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育儿环境。

其次,中国要提高国民意识,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社会舆论给予90后巨大压力,称其为“垮掉的一代”。因此政府应引导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思想,为青年人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推动他们努力奋进。

反之,日本也可学习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日本受低欲望思想影响,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政府采取系列措施,但都不能大规模高程度刺激国民消费。长期信奉安倍经济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但也难以解决消费欲望不高的现状。而中国“改革开放”、“双创”等,都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日本可学习中国改革先试点,再广泛推行的策略,找到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道路。

6.结语

本研究以中国热词“佛系”和日本热词“ぼーっ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ーよ”为线索,分析其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同时对此热词反映出的中日两国佛系青年的低欲望现象及其在各自国家社会发展中呈现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中国的“佛系青年”是矛盾体,既积极乐观,也有消极和散漫,这和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青年个性等因素密不可分。经济高速发展过后的日本衍生出低欲望社会,今天日本也在不断谋求改善其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态。

中国应以日本为前车之鉴,吸取日本的教训,学习其有益的发展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总结引导中国当代青年更健康发展的策略。日本也可借鉴吸取中国的部分好的做法,促进其本国青年面貌的改善。两国互鉴,谋求共同进步。

THE END
1.“双11”狂欢背后:直播带货乱象调查电商疯狂洗脑一年一度的电商狂欢节“双11”落幕。近年来,直播带货成为电商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却也问题频发,多位知名主播因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翻车”。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北京消协发布《“双11”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并针对备受关注的直播带货乱象进行调查,包括直播间“闹剧”,为了吸睛...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VBU5GH055284JB.html
2.专家预测,国庆icon假期过后,一定会很快发生这几大社会现象:专家预测,国庆icon假期过后,一定会很快发生这几大社会现象: 1、第一:很多人开始进入股市。 因为近期股市大涨,很多人见他人炒股获利,便产生了跟风入市的念头,甚至听说好多保安大爷和保洁阿姨都挣到钱了。但是提醒大家,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很容易成为韭菜,被别人收割,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https://xueqiu.com/9128745514/306836924
3.如今社会常见的15个现象10、外卖行业火爆,很多人依赖外卖解决一日三餐。 11、信用消费普及,不少人陷入债务危机。 12、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但很多人只是盲目跟风。 13、宠物市场越来越大,很多人把宠物当家人。 14、旅游成为人们放松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景区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15、知识付费兴起,但质量参差不齐。https://www.meipian.cn/56snlwr3
1.盲目跟风的社会现象的事例(盲目跟风的社会现象)关于盲目跟风的社会现象的事例,盲目跟风的社会现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是不成熟的表现,要三思而行。 2、这根本就是无能的表现,但现在又很盛行。 3、是很多人的毛病,是三观不坚定的表现,是应该克服的,要减少盲目性,提倡独立思考。 https://www.cooboys.com/zhzs/202211/633817.html
2.最新八大傻现象深度解析与探讨包装设计摘要:最新八大傻现象成为社交热点话题,本文对其进行深度解析。这八大傻现象指的是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追求速成等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现代人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迷失和焦虑。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呼吁人们重视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https://m.bravedesign.cn/post/22849.html
3.最新偏门现象的深度探讨,一种独特观点的阐述销售茶叶最新偏门现象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它既代表了创新和突破的精神,也可能隐藏着盲目跟风和过度炒作的危机,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和看待这一现象,既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展和探索,又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倡导一种“包容并蓄”的态度,以及公平竞争的价值观,以防止最新偏门现象带来的...http://fjsxsf.com/post/13283.html
4.分析社会现象(通用8篇)摘要:本文对社会上的“剩男”和“剩女”现象做了简单分析,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阐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婚姻挤压和择偶梯度影响。主观原因主要是现如今婚姻观的改变和择偶要求的变化,女性在择偶中选择条件更加多元化,要求也更加苛刻。 关键词:剩男,剩女,婚姻挤压,生育偏好,择偶梯度,婚姻观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dtx23.html
5....汉人胡食”的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一社会现象反映A. 要避免盲目跟风和无关痛痒式的热点营销 B. 速度要快永远是蹭热点的第一位 C. 蹭热点必须充分考虑用户参与感 D. 蹭热点时应以弘扬主旋律和正...【单选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换档提速,政府决策的科学民主氛围更加浓厚,行政审批加快了,执法扰民现象也在减少,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https://www.shuashuati.com/ti/a0764278b45b49e295422b6e861ef449.html
6.女摊主摆摊遭遇欺负事件,揭示摆拍背后的真相与反思社会现象,女...女摊主遭遇摆摊欺负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此事揭示了摆拍背后的真相,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摊主在摆摊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引发公众对公平交易的思考。此事也提醒人们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小商贩的权益,共同营造诚信、公正的市场环境。呼吁公众理性看待摆拍现象,避免盲目跟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http://www.zjlccsb.com/post/2872.html
7.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第三,“饭圈”文化为互联网社会治理提供样板。综合来看,“饭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粉丝们的行为不再盲目,相反变得组织化、规则化、程序化、纪律化。“饭圈”的外在特征、行为规则、文化元素等已经成熟定型。发展成熟的“饭圈”培育了成熟的“饭圈”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对粉丝和“饭圈”的认知...https://szpjzx.hbue.edu.cn/ec/7d/c5922a191613/page.htm
8.社会现象认知——2024110801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主播铤而走险,许多投资者盲目跟风,反映出平台监管的缺位。直播和短视频相比传统媒介更具即时性,影响力更强,因此也需要更灵活有效的监管。目前,抖音平台回应称已关注到相关问题并在重点处置,广大投资者也应该保持清醒和警惕,及时向平台举报违规行为。更进一步思考,靠直播荐股吹起来的“疯牛”,是一...https://www.douban.com/note/867576969/
9.2024公务员遴选社会热点资料2024年6月社会热点精选汇总【评】理想与现实错位,一方面因选调生以及所有公务员岗位对求职者为民服务能力和意愿、待人接物能力等要求较高,本就不是普适的;另一方面在“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下,公务员被普遍认为是“体面”的工作,引得许多人忽视自身性格和志向,盲目跟风考公。虽然在别人看来顾某是“被录取”了,但公务员并非所有人的“岸”...https://www.gongxuanwang.com/articleDetail/138156?cityId=45
10.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议程设置 舆论引导 形象构建 一、安徽形象塑造的意义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外界关于安徽相关信息的传播有限。因而,文化素质较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环境闭塞、交通条件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成为有些受众对安徽...https://www.77cxw.com/fl/885800.html
11.网红现象最新版,深度解析背后的社会影响与趋势体育2、理性追星: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不要盲目跟风,避免过度消费。 3、加强监管:平台方应该加强对网红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红最新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加强监管,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http://app.czshengmei.cn/post/5271.html
12.优社会调查报告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加快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不可及的希望...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4456548.html
13.何去何从何去何从-“钢琴热”社会现象之我见 摘要: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关注下,音乐教育被摆上了更高的台面,学童的年龄越来越小,钢琴的普及越来越广泛,这不仅仅带动了整个钢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许多人心中留下怀疑的隐患,这些都迫使...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17000008_1395612.html
14.社会学背景下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研究网络应用论文且庞大的信息,众多网络信息往往带有片面性、碎片化的特征,仅凭网络媒体爆出来的资讯无法使人看清事件的全貌,同时,网络圈层化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茧房效应,个体身在其中受其影响,更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另一方面,个体应尽可能让自己不要轻易受到群体压力、群体情绪的限制与引导,做到不哗众取宠、不盲目跟风...https://www.91xueshu.com/l-wlyylw/44322.html
15.批判性写作作文:素材汇编与范文模板(6002. 社会现象素材 (1)高考0分作文现象反映出部分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2)网络舆论中的“键盘侠”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 (3)社会不公现象,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平等。 3. 个人成长素材 (1)面对批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本人的疑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待事物要有本人的见解。https://www.yanggu.tv/webgov/aixuexi/7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