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新华社半月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17中国社会发展高峰会暨2018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同时发布了2017年热点舆情事件。
明星绯闻充斥眼球,吏治反腐舆情压力下降
分析发现:社会矛盾领域依旧是舆情高压区,但公共管理领域的舆情压力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降低,各种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舆论场认同度较高;乐视、海航、万达、百度等知名企业舆情危机增多,企业舆情的热点事件数量、热度和压力都较上年有所升高。
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舆情热点事件发生在国外,其中不乏中国公民失联、被劫等负面事件,由此推动涉外、涉军舆情压力上升,同时显示出网民“大国心态”逐渐成型,爱国热情进一步凝聚。
体育、娱乐及公众人物舆情数量和舆情压力持续增长,在全民娱乐时代,越来越多的明星绯闻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挑战着大众的道德底线。与此同时,吏治反腐舆情压力有所下降,由官员贪腐产生的负面舆情危机已经极少,不再能刺激调动公众的激情反馈。
老百姓表达机会增多,舆论场话语权趋于均等化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祝华新、廖灿亮和智库特约专家潘宇峰认为,舆论场板块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新闻媒体和“意见人士”对舆论场的影响力减弱,普通老百姓的表达机会增多,舆论场的话语权趋于均等化,而政府加强议程设置,在重要节点成为舆论场主角。
小热点,大舆情:网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强烈
2017年大事喜事不断,从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到十九大的召开,在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重要节点和议题上,政府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获得了压倒性的舆论影响。2017年表现中国退役军人到非洲营救同胞的电影《战狼2》热映,三个月内观影人次达1.59亿,草根网民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几乎一边倒的赞扬声浪,盖过了少数知识界网民对影片是否鼓吹民族自大情绪的质疑。
同时,2017年的网络热点舆情更多地围绕与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展开,网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强烈,表达了社会转型期公众内心的“集体焦虑”,呈现小热点、大舆情的特征。连黑豹乐队人到中年的鼓手拿着一个泡着枸杞的保温杯,也引出了众多网民青春易老的感慨。
2017年高考季,“中产教育鄙视链”的观点走红。网络舆论场关于“读书改变阶层固化的能力越来越弱”的声音,得到不少人的认同。针对2017年高考作文题,有网民认为,这验证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趋势。“在偏远地区,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些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农村孩子来说真的是很抽象。可想而知他们写作的时候有多么为难。”10月,北京清华附小小学生写出《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论文,再次引发舆论场关于阶层固化的讨论。
互联网治理力度空前加大,自媒体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祝华新、廖灿亮、潘宇峰经分析认为,互联网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自媒体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施行,对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做出法律规范;同日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施行,从12年前针对PC端网站,转为主要针对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移动端平台,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规范和管理。
互联网管理强调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如要求过去被视为信息集散地的聚合新闻客户端,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另外,不关心时政内容的年轻网民在过去一年也感受到了网络管理的压力。
2018年网络舆论生态的基本特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十九大以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全国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新闻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成为2018年网络舆论生态的基本特征:
一,主流媒体将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政务新媒体建设更上一层楼。《人民日报》于2017年8月发起建设“全国党媒公共平台”活动,首批38家党媒客户端入驻,将在内容、渠道、运营、盈利模式等层面实现共建、共享和共赢的融合发展。
二,央媒的海外传播继续拓展,从小切口、感性素材入手,讲好中国故事。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讲求传播艺术,注意时效。
四,新闻宣传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动机要用政治效果来检验。
五,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提高知识水准,与网民知识同构、情感共振,才能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