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清楚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尤其是在“特殊时期”,更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绝不能干那种帮不了忙反而添乱的蠢事。
稳定物价
TOP
5《人民日报》遏制“涨价”须修正通胀预期
要想抑制物价上涨的严峻态势,单纯依靠产业政策鼓励增加生产供给规模仍显不足,未来的调控政策需要努力修正市场通货膨胀的预期。
《新闻晨报》物价“闯关”莫走回头路
《成都商报》“一毛不涨”是致命的自负
本报再度点评
墙里开花墙外香
解读:蔬菜、农产品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政府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利用政策确保老百姓的菜篮子。
频次
050100150200
020406090100120
十大动词
十大名词
050100150200250300350
050100150200250
2011年突破?
本报点评/木人本版文/(除署名外)记者隗硕
插图/谢驭飞
《21世纪经济报道》收入分配改革需过三关
在承认市场的基础性地位的情况下,必须对市场的基本定价原则给予足够的敬畏,如果说通胀是一只损害人民福利的田鼠,那么政府的价格管制则有可能是一头更可怕的狼。违背市场的价格管制也许可以带来一时的好处,但长远来看,恐怕会是赶走了田鼠,却引来了狼。
解读:收入、差距、工资等词反映出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垄断、企业及灰色收入则体现了收入分配中所存在的问题。
109
98
86
71
62
55
54
53
103
100
99
82
73
50
44
《经济参考报》1月24日援引未具名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中国正考虑取消或降低更多大宗商品以及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中国日报》1月25日援引商务部一名未具名官员的话称,中国不太可能在今年上半年降低出口退税,除非全球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都是“援引”,都“未具名”,不知道谁是大忽悠。而不争的事实是很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卖个练摊儿的价,在中国内地市场却让老百姓嘬牙花子。比如最近闹哄哄的茅台酒,纽约的价格大概是内地的一半。虽说茅台这东西貌似跟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但也是人民汗水浇灌出的一片知秋的叶子。
在这个问题上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的产品之所以要出口到国外,首先是因为中国人自己买不起、买不完所有‘MadeinChina’的产品。”于是,为了让外国人买得起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之间必需恶狠狠竞相压低价格;为了让中国人买不起中国产品,内地的价格必须节节攀升……尽管人家以此为借口动辄制裁中国企业倾销。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不过当世界人民都在享受中国的廉价产品之时,不应该把我们自己排除在外。
《南方都市报》冲破现行利益格局,收入分配改革才有希望
收入分配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已经是并不新鲜的社会共识。但具体怎么改,从哪一点着手最有效果,却需要慎思明辨。
从前几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到现在针对垄断行业高工资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无序等问题“动刀”,改革的思路已经呼之欲出,即先从最难的改起。
物价
蔬菜
政府
市场
菜篮子
措施
农产品
菜价
政策
国务院
16
83
34
33
统计局说2010年大家的工资要涨,而多数人最终的实际感觉却是“被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在做客新华网时坦率表示,“工资被增长”这一说法确实反映了统计制度的缺陷。
进入2011年,媒体预测,今年很可能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新年总要有新希望,必须的!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应该说已经到了极不公平的边缘,必须狠下决心,坚决调整。”1月12日的“2011中国投资年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如是说。的确是边缘,如果用人单位不肯作出调整,那么只能由工人自己调整。所谓的“民工荒”,大概如此。
其实收入分配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给中低收入者涨点工资就能解决的,或许还有个“收入分配之再分配”的问题,比如个税。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就是有钱有权的人未必处处需要钱(出国疯狂购物除外),而中低收入者到处是窟窿电影《百万英镑》并不仅仅是个故事。
需要解决的问题似乎太多,但不管怎么说,“工资倍增计划”还是值得期待的。
上涨
稳定
保障
调控
炒作
增加
发展
出台
建设
供应
中国财富主要向政府、垄断企业和资方集中,而资方在政绩导向下也被置于政府保护的行列,在没有利益群体参与博弈的情况下,仅靠政府安排能否调整利益分配,是要过的第一关。能否改变稳定、就业与低工资之间的传统逻辑,是推进改革要过的第二大关。
只有大规模减少供给(就如去年下半年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部分竞争力强的企业利润,即以大量失业为代价,才可能提高工资水平。但这必然带来通胀与失业,这是收入分配改革要过的第三关。
收入
社会
问题
差距
工资
垄断
企业
灰色收入
公平
3299
36
31
29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