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安庆际遇:安徽起源地、天仙配取景地、夜骑阴森客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河图寻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早上6点,天空朦胧昏暗,趁着还有一些凉意便向潜山开跋。
今天的目标是岳西县城,全程72公里,这个目标就算是爬今天也要完成,这是我心中默念的任务。
黄墩镇离潜山市区也只有二十公里,没有什么上坡,加上早上精神比较好,九点就到了潜山。
在快要进城的地方,远远就能望见一座巨大的雕像,索性前往一看。走近一看,是皖公雕像,安徽简称“皖”正是源自皖公。
PS:皖公简介:潜山周时属皖国,周时皖伯大夫治皖。皖伯大夫执政期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冷暖疾苦,深得爱戴,人们尊称他为“皖公”。为弘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天柱山便称为“皖公山”或“皖山”。皖山皖城、皖水乃古皖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安徽简称“皖”亦源于此。
出城向西北方向前进是一条平缓笔直的大道,名为天柱山路,也是105国道,事实上这段路是105国道与318国道共用段,一直到岳西县城才分路。
顺着天柱山路一直向西北延伸5公里,拐个弯便到了天柱山镇,在镇上公路:一条去往天柱山景区;一条是去往岳西县的105国道。
虽然还没到正午,但从地图上蜿蜒的路线判断,前面将会迎来非常多的山路和坡要爬,于是我便在镇上把午饭给提前解决了。
果然,一点也不意外,真正的山路开始了,算是正式挺进了大别山。
大别山是令我向往的地方,但向往的不是这里的山水风景,而是想亲临此地区,感受一下当年革命先烈们的英武气息。今天,我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旅行方式来到了这里,也算是向当年战斗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先烈们的一种致敬!
PS: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山地主要部分海拔在1500米左右,白马尖海拔1777米,为大别山核心景点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六安霍山县境内(这次有幸从远处眺望到了白马尖)。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正式爬山开始,天空已不再朦胧,炽热的骄阳开始烧烤,还好有林荫能遮挡一些。
此时的山路蜿蜒崎岖,道路已不再宽敞平坦,两边也不再有非机动车道,傍边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水沟,如果有大型车辆错车时,弱小的我很容易被挤进水沟,偏偏,大型重载车就是多,只要遇见它,我就得躲得远远的,毕竟,安全第一。
就这样半推半踩的往上爬呀,费了很大的劲才爬上山顶。这是出发这么久以来第一次爬这么长的上坡,其实也并不是特别长,就几公里,比起后面要爬的坡,这个不算坡,但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有点要命。
有上坡必定有下坡,上坡就像阎王在要命,而下坡就像老君赐丹,爽到迷糊,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存在。
美景从此也便开启,只是天气晴的不是太干净,总是朦朦胧胧的。下到半山腰一处视野开阔的路段,便能看见远处卧立着巍峨的群山,山下便是大片平坦的开阔地,一条清澈的小河弯弯曲曲穿流而过。下到山下,河边是一个叫白水湾的村庄,但我没在此怎么逗留,补给了一下,便直接向另一座山开跋。
到达水吼镇便已经是正午三点多了,此时晴朗的天空消失了,上坡路一坡又一坡的多了起来了,几乎没完没了,我只好一拐又一拐的爬呀。爬到半山腰再回头眺望水吼镇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
不知不觉,终于爬到了天龙关,此地正是七仙女下凡地,皖国第一关——天龙关,此时累的,真希望下凡一位仙女驾云把我带过这一山又一山。
翻过关口,我以为会给我来一段下载爽一下,但没想到还是绵延的上坡加缓坡路在等着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风景身在其中并不能欣赏到它壮美的存在,只有远远的眺望才能欣赏到它的与众不同,而就在天黑前,我还有幸能看见白马尖,也算是一种眼福吧。
就在黑夜来临之前,前面出现了一个加油站,还有几户人家。加油站旁有一个小商店,我便前去泡了一碗面,稍做补给,再向老板打听一下前面的路况,得知前面还有4公里的上坡,上完约有9公里的下坡,之后再爬约10公里就到岳西县城了,唛嘎,把我吓得不轻。
晚霞的出现就预示着黑夜即将到来,山下村庄袅袅炊烟便是归家的讯号,而我,在大别山深处迎来了第一个密林夜骑,向着遥远的西藏开跋着,很是震奋刺激,想想都带劲。
在寂静的黑夜里,一栈孤黄的夜灯,一抹红色的闪烁,在山谷里,在群山中,在密林间,时而快速,时而缓慢的移动着,那便是我与我的灵魂战车。
连踩带推的爬行着,累得汗流浃背,还好有清凉的夜风相伴,只要停下来便会被夜风轻拂得打寒颤。
后来,有人问我当时怕不怕,我还真是一点不怕,万里征途都敢一个人走,我还会怕牛鬼蛇神?其实,真正让我害怕的是恶劣的天气和无尽的孤独,所以,就算真有小鬼出没,我巴不得逮一只陪我爬山,饿了抓一只油焖,油焖小鬼味道一定很不错,哈哈。
持续,没完没了的爬行已让我变得机械麻木,我感觉,我的双脚一直是拖着往前移动的。
正当我肚子饿得咕咕响时,前面出现了一个地名很响的镇子:“响肠镇”,哈哈,这个名字太气派了,听听这镇子的名字就感觉饿啊。这个时候已经很晚了,镇上绝大部分门店早已打烊,还好,有一家商店没打洋,我再次美美的泡了一碗面,买了两瓶水,便继续赶路。
响肠镇离岳西县城还有8公里,前面还有多少上坡要爬不清楚,但是路越来越短,也就越来越有希望了,加上刚才补充了能量,精神也恢复了些。
从响肠镇往前走了一段,前面出现了一家骑行驿站,上前一看,大门紧闭,里面静悄悄的,半夜三更,有种阴森的感觉。没想太多,反正也没打算在此住下,赶紧走。
晚上十一点,终于,岳西县城的霓虹已在远处夜色里闪烁,天空被城市映染出了霞光,总算快到目的地了。
PS:岳西县,隶属安庆市。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西部,东与潜山市接壤,西与湖北英山县交界。岳西县因“新县区域适居潜岳(指古南岳,即今天柱山)之西,即以岳西名之”。
时光的流转
改变着人,也改变着所有
城市的变迁改变了老街的模样
却带不走光阴的故事
走进安庆故事里那些老街
一起感受它的历史与变迁
吴越街,历经90年的沧桑变迁,繁华不减当年。星级大酒店、超级大卖场,百年老店,经久不衰,更有吴越茶馆、吴越书社这样的老店时刻提醒着人们莫忘了“吴越”的英名。
吴越街以清末革命烈士吴越的名字命名,这是安徽省修筑的第一条柏油路,文革期间改名援越街,文革后恢复原名。
1905年10月24日,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吴越怀揣炸弹,登上五大臣乘坐的火车,准备刺杀他们。出发前留绝笔书给未婚妻,大意为:不成功,便成仁,愿以鲜血揭露清廷骗局,唤醒民众。
上车后,吴越静待时机,不料列车发动时,车厢的碰撞引发了吴越怀中的炸弹,吴越壮烈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刺杀五大臣”事件。1912年5月26日,吴越的遗体送回安庆,举行了隆重的葬仪。
孙中山先生亲题“皖江烈士墓”,并亲撰祭文。文中“爰有吴君,奋力一掷”句,就是颂扬著名烈士吴越为揭穿清廷“预备立宪”骗局。
这是一条以湘军李氏兄弟为名的老巷。李公祠巷位于北正街中段,西向,原由北正街抵至马家塘,往南插过来,与北院巷相接,碎石路面,长200米,现街名依旧,但行至看守所后,便向南转至西丁家巷,东插后可至北正街,继续往前,可行至关岳庙街。
老城过去祭祀场所主要分为四类,最本土化的,是道教,如佑圣观、岳王庙、城隍庙等,其次是佛教,如迎江寺、双莲寺、太平寺等,再次就是外来的天主教。另一类祭祀场所,为公祠,如余忠宣公祠、韩公祠、四贤祠、山谷祠等。李公祠就是属于后者。
李公祠全称李忠武、勇毅二公祠,位于集贤门内的北门正大街,光绪二十三年(1897)修建。所祭者李续宾、李续宜为兄弟,两人都是曾国藩手下大将,力克太平军的湘军功臣。其中李续宾(浙江布政使)因兵败三河之战,自缢身死。李续宜则屡战屡胜,官至湖北巡抚、安徽巡抚等。忠武、勇毅为李续宾、李续宜兄弟谥号,由此也可见二人作战之勇。
《清史稿》借曾国藩之口评价他们,“续宾好盖覆人过,续宜则嫉恶稍严。续宾战必身先,骁果缜密,续宜则规画大计,不校一战之利,及其成功一也。”同治二年(1863),李续宜病逝于原籍(湖南湘乡)。后李氏兄弟立功地方(安庆)及原籍相继建纪念专祠。民国后,李公祠改为李氏家庙,现不存,只留一条李公祠巷。
在安庆城建史上,德宽路只能算是一条年轻的路。它成形于1927年,老名为板井巷。板井巷南起玉琳街名街口,北至染织厂附近。
再往前的一截,因地藏庵而名。走至尽处,东折,与玉虹街相连。由此继续往东北,至现在工农街的一段,原是绕护城河而行的一条小道,1930年因商业运输需要,由商团共同筹资拓宽改建,取名为环城马路。
解放后,环城马路易名为清河路。文化大革命,路名新取,德宽路与清河路并为一条,统名为青年路。1981年路名恢复,才正式改为德宽路。
“德宽”取于人名,全名石德宽。1911年,安徽有97位革命志士,在宋玉琳的带领下,参加了广州起义。
其中石德宽1903年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后又参加安徽新军,并在此加入岳王会组织,被推举为岳王会皖部纠察员,不久又加入同盟会。
广州起义时,他在日本留学,闻知信息,特地从日本赶回来。起义中,石德宽不幸被捕。面对审讯,他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后被杀害。
同时在起义中牺牲的,还有两位安徽籍烈士,一位是宋玉琳,一位是程良。后三位烈士的遗体,都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为纪念这3位安徽籍的辛亥革命英雄,民国安徽政府特意将西门外的3条路,分别命名为玉琳路、程良路和德宽路。
锡麟街北邻二中,直至菱湖南湖,南通繁忙商业区天后宫、枞阳门市场及人民路步行街。是我市主城区一条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条百年古街。
街道中的每个出入口都连接着我市重要的活动场所,譬如锡麟街中段贯穿孝肃路,连接着市立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女人街步行街等等。
但今天,提起锡麟街,除却很多老安庆人了解这一段厚重的历史外,很多人只知道这条街道是城区交通最为繁忙的交通要道之一、是狭窄难行的“背街小巷”、是拥堵不堪的“二中后门”,同时还是美食遍地的“小吃一条街”。
锡麟街街道名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一位为推翻清政府而在我市壮烈牺牲的烈士徐锡麟的。
徐锡麟1906年春惨遭杀害,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位烈士,我市就把他起义地点旁边的一条街道命名为了“锡麟街”,同时还在人民路旁立起了一座他的塑像,以示纪念。
状元府街位于迎江区宜城路街道吴樾社区。这条街道南北走向。南自人民路中段,北抵永安街南端。全长332米,因明状元刘若宰府第而得名。
状元府街分南北两段。南段人民路至孝肃路,北段孝肃路至永安街。南段东侧是大金新百(老百货大楼),西侧是大金城市广场(原金华联);北段西侧是中宜大厦---世纪华联。
状元府街,旧名“状元坊”,为明末状元刘若宰府第。据《安庆旧影》载,系崇祯四年建造。当时建筑规模宏大,可惜毁于咸丰十一年兵燹。刘若宰字胤平,怀宁洪镇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并长于书法,工绘水墨花卉。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中一甲一名。大魁后,曾充任崇祯帝的经筵日讲官,对这位末代皇帝颇多“启沃”,由于体质“清癨”冲任日讲官不久,即已病故。
安庆旧为怀宁县治。封建社会,所在州县出了状元,是值得骄傲的,明清以来怀宁的状元,以刘若宰为仅有。据传,刘若宰的祖籍旌德县,当时的旌德县还来争状元是他们的。民间对刘状元的传说很多,多是离奇巧合,时神时鬼,不足为据。
天台里街位于迎江区宜城路街道吴樾社区。此街东西走向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锡麟街中段至建设路北段,长约130米;西段:建设路北段至状元府街南段,长约80米。
这条街对于安庆人来说,并不陌生。她在安庆老城中心、繁华地段。街的东端穿过不宽的锡麟街就是原安庆三中现人民路小学。东段南侧有女人街;北侧有"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惠园酒店天台里店。西段南侧有老地方饭庄、老奶奶私房菜酒店;北侧有安庆最早创办的安庆老年公寓。西端穿过状元府街就是原金华联现为大金城市广场。
据旗杆街先生的《天台里》资料介绍:明崇祯年间,朱由检诛客氏魏忠贤阉党。附阉丑儿阮大铖(阮鹗曾孙,阮自华的孙辈,时人谓之"阮裤裆")潜返故里(《怀宁县志》说他是怀宁籍桐城人),在这条小巷建屋暂住。
因为当时刘若宰的状元府就在其屋靠北三五十步,阮大铖不知羞愧(凭着他万历四十四年曾中进士),妄与刘若宰并列。仿汉时刘晨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竟然将他的住地取名叫"天台里"。
地名典故与阮大铖的人品、一生所作所为,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此名一取,几百年来不过是徒遗笑柄在人间。
孝子坊街是民国地图上标注的一条老街,位于大观区龙山路街道荣升社区。小街南北西走向,南自荣升街中段,西北至北正街中段,全长140余米。因曾立有孝子牌坊而得名。
街的南段东侧是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侧是荣升农贸市场。两侧均为多层住宅楼,一层沿街有少量店铺。
孝子坊街是入集贤门插向东南的一条老街,乾隆年间曾立有孝子牌坊。牌坊为孝子濮闳中而立,传说濮闳中9岁时,母亲患了眼疾,一日重于一日,渐渐就什么也看不见。小小濮闳中就抱着母亲的脸,用舌头一口口地舔,几天下来,居然把母亲的眼疾舔好了。
后母亲又患腹胀,医生建议以丝瓜汁入药,时值寒冬腊月,大雪茫茫,何处能得新鲜丝瓜?濮闳中哭得悲痛欲绝。后来在家藏瓜种中,居然让他翻出一枝如新摘者,喜出望外,“急取汁奉母,疾顿愈”。
其父也久病在床,濮闳中四处寻医,听说舒城有一位任姓良医,医术高明,能治偏难杂症,便步行往返一昼夜两百多里,为父亲求来一单药方。回到家,两足尽肿,不能移步。不久母与父相继而殁,濮闳中便在墓边搭简陋小屋,一守多年,没有离开半步。
守墓期间陆陆续续种下的小树,几年下来,葱葱郁郁长成一片大林子,当地居民尊称为孝子林。皇帝闻知此事,大为感动,亲书匾额相赐。
进士第街位于迎江区宜城路街道天后宫社区。这条街过去是小巷,称进士第巷。东西走向,西自建设路中段(高井头),东北至天后宫1号楼。全长160余米,因旧有进士第而得名。
巷子西头南侧是原农垦大楼,沿街两侧过去是繁华的花鸟市场,现仍有部分花店.花摊在此经营。
据旗杆街先生的<老街老巷老地名>里资料介绍,进士第小巷,与状元府街一样,它与刘若宰也有关系。据史料记载,明崇丁丑年(十年),刘若宰之弟刘若宜考中了进士,其家于此处也建了“进士第”。
由于这个缘故,后世将此巷就定名为“进士第”巷。状元府街是因为明末状元刘若宰府第在此而定名。这位刘若宜进士是刘若宰的弟弟,所以说这两条街也可称的上是兄弟街了。
铁佛庵巷位于迎江区宜城路街道。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南接双莲寺街,北至健康路东段。全长近百米,因庵而得名。
据资料记载,铁佛庵初建于明朝末年,传为状元刘若宰所建,为其家庙。因庵内供奉着一尊偌大的铁铸佛像,故名"铁佛庵"。
明末清初,铁佛庵香火旺盛,为皖城赫赫有名的一座寺庙。在当时安庆城中,凡举办盛大佛事,非迎江寺即铁佛庵。后遭战火又遭文革破坏,致铁佛庵荡然无存。
一条街名,就是个故事
他们承载了生长在这里的居民的感情
也传承了城市的历史
你还知道哪些安庆老街背后的故事?
《杨家塘塘中井》
方崇贵作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儿时的经历是无忧无虑的撒欢,无法复制的精彩,更是无法磨灭的印记。但是,真想细致表达时又无以名状。现年74岁的方崇贵颇显例外,多年来,凭着深刻的记忆,结合自己建筑绘画的功底,将印刻在脑海中的画面一一呈现出来。一幅幅“老城旧影”,重现儿时印记的同时,又讲述了安庆时代的变迁。
“街道史话”催生老城情结
方崇贵指着钢笔画讲解。
当记者看到这篇《趣谈宜城街道史话拾零》时,发现对安庆半世纪之前的街巷做了许多系统的归纳和趣味性的总结,比如,数字化的地名:一人巷、二里半、三官塘、四眼井、五当坡、鹭鸶桥、七里湖、八蜡庙、九华岭、十里铺、百花亭、千棵松、万家塘;还有“柴米油盐”充满烟火气息的地名:柴(柴家巷)、米(插米巷)、油(谐音)(游家坡)、盐(盐店巷)。“五行”地名:金(金家闸)、木(杉木洲)、水(水师营)、火(火正街)、土(黄土坑)。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方崇贵说自己儿时也不例外,小时候家住大二郎巷口的他经常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躲迷藏、打游击,还帮巷口老大爷捡烟头兑糖果……“每跑到一处小景点,我就会格外留意,比如亭子的构造,石碑上的图案,牌坊的各种造型等等,久而久之,就记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方崇贵说,自己撰写“街道史话”也得益于儿时的积累。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扩建,很多地名已经无法寻迹,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凭自己的记忆,将小时熟知的地名景点绘制出来因此,他首先查阅安庆“城乡图”,将其放大复印后,把自己想画的位置标注出来,命名为“老城旧影景点城中位置标注图”,从2002年开始创作钢笔画。
“老城旧影”讲述“小城故事”
方崇贵画的第一幅画是《鸭儿塘湖心亭》,画中的四角凉亭立于塘中央,近处的荷花、杨柳、石阶和远处的群山遥相呼应,画风简洁明了,钢笔画的细腻与遒劲之美跃然纸上,画的左边还加以内容注释:“小时和母亲一下早市,母亲就常带着我到西门观音巷玩,她和朋友们打小纸牌,我是坐不住的,就跑到附近转悠。记得当时鸭儿塘畔还有一座周悫慎公祠,所祀者为官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周馥。印象最深的是鸭儿塘中央的这座湖心亭,系砖木结构,做工精巧,筒瓦、四角飞檐,远远立于湖中。塘亭相映,为老安庆一景。”
《鸭儿塘湖心亭》
《安庆电厂前身》
第二幅画是《安庆电厂前身》,画中呈现的是1953年安庆电灯厂原貌,青瓦白墙,正门上方挂着醒目的五角星,两旁镶有十六个字“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左边长廊相接,下方青石底座,与正门相连的一座桥通往新市路,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路。“这边原是造币厂的一部分,1907年,清政府在安庆造币厂内筹建了2台50千瓦的蒸汽发电机,并将造币厂改为电灯厂,专供官府用电,使安庆成为安徽省历史上用电最早的城市。”
“杨家塘在老城出名的一个原因,就是塘中另掘有一口古井。绛红色麻石条垒砌的井台,一直伸到水面中间。塘中生井,老城独一无二;井水略高于塘水,又是一道奇观。”方崇贵画的另一幅画是《杨家塘塘中井》。“杨家塘一直顽强生存到21世纪初,后来这一地段因老民居改造,建筑垃圾大量淤落,被填成一片绿地。”方崇贵告诉记者。
此外,安庆胡玉美酱园也是方崇贵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安庆胡玉美酱园大二郎巷办公楼》这幅厚实朴素、规整大气,“这座办公楼由当时胡氏当家人胡承之建造,约建于1898年,系砖木结构,条石基础,外墙青砖白缝到顶,门边框均为型石,马头防火墙,应用小式瓦顶、板瓦、滴水,属徽派风格建筑。”据方崇贵介绍,当时由于生意兴隆,临街兴建此楼与总店作坊相连。本建筑物在晚清、民国乃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还是独领风骚的,1991年老城改造时被拆除。
《府署城隍庙》
此外,《刘麻子刀剪店》《御碑》《菜花亭》《安庆地委党校1956年前原貌》《安庆民报社原址1956年前原貌》等镌刻着时代印记、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画作,在方崇贵的娓娓道来中仿佛穿越了时光重获生机。“安庆物华天宝、人文济盛,历史底蕴深厚,老城旧影中的景点像散落的明珠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重现。”方崇贵说,他会继续从建筑学的角度,运用手中的钢笔呈现古城原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