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的酒店和汽车旅馆、度假村、长期住宿酒店、宾馆、旅馆和其他形式的短期住宿。这些酒店可以根据其服务、设施、位置、价格和目标市场进行分类。例如,奢华酒店通常提供高端的设施和服务,而经济型酒店则更注重基本的住宿需求和价格合理性。
酒店行业不仅仅是提供住宿。它还与旅游、餐饮、娱乐和其他休闲活动紧密相连。因此,酒店行业对于全球和地方经济都至关重要,为数百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并为各种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创造商机。
1.2发展历程
中国酒店行业的现代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迁。
萌芽起步阶段(1949-1982年)
1949年至1978年,中国酒店业处于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一些老饭店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同时在各大省会城市和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宾馆。这些宾馆的主要任务是接待领导人和外宾。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酒店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1979年至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外合资饭店开始兴起,标志着中国酒店业的开放和发展。
高速发展阶段(1983-1993年)
在这一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酒店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量的国际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中国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酒店管理体系,如1984年上海锦江集团的成立。此外,为了提高酒店服务的质量和标准,1988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中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
回落阶段(1994-1999年)
这一阶段,酒店业的发展遭遇了一些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低迷和酒店业的过度发展,许多酒店面临经营困难。但这也是酒店业转型和调整的时期。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酒店的专业化和集团化管理,鼓励建立本土的酒店管理公司。
图首批16家酒店管理公司
恢复上升阶段(2000-2014年)
整合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
1.3行业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共同推动了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这种消费升级不仅带动了旅游需求的增加,更为酒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图2017-2022中国酒店数量及增速
图2017-2022中国酒店客房数量及增速
从城市分布来看,一线城市的酒店客房数占总数的9.44%,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则占29.53%。这意味着,超过60%的酒店分布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这种分布特点揭示了中国酒店行业在区域、规模、档次和产品结构上的不均衡性。尽管如此,这也为酒店业在管理、服务、品牌建设、连锁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进一步观察客房规模分布,我们可以发现,近一半的酒店设施都是70间以下的中小型设施。这种规模偏小、连锁化率低的特点,为经济型连锁酒店在三四线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型连锁酒店将迎来新的增长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饭店业协会与盈蝶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与2019年相比,酒店行业的规模出现了17%的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中低端市场的单体酒店退出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连锁化率却从35%提升至39%。这一变化趋势表明,连锁酒店在市场中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
在经营层面,根据STR(SmithTravelResearch)数据,国内酒店的RevPAR(每间可用房间的收入)在2022年3月前四周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3%至111%。这种恢复势头为酒店行业的后续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收益管理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龙头企业更多地采用系统化工具,以提价为主导,从而带来更好的利润边际。
表国内酒店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图酒店行业市场表现
展望未来,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为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章产业链、商业模式及政策监管
2.1产业链
中国酒店行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涉及众多环节,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中游的酒店经营,再到下游的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图酒店行业产业链
上游:供应链的核心
中游:酒店的多样化
下游:消费者与订购渠道
2.2商业模式
自营模式,即酒店管理集团自主经营酒店,通过拥有或租赁物业并使用自身品牌进行经营,确保了酒店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的统一性。这种模式使酒店集团能够全面控制酒店运营,精细管理服务标准,但同时也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投入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以及在扩张速度上可能不如加盟模式的灵活性。
图自营模式
图自营模式下酒店业主办方盈利
图品牌加盟模式
图管理加盟模式
图加盟模式下酒店业主办方盈利
展望未来,酒店行业可能会出现自营与加盟融合的新模式,结合两者的优势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酒店集团可能会在关键城市或旅游热点采用自营模式以确保品牌形象,而在其他区域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展市场份额。这种融合模式能够使酒店集团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实现品牌的快速增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2.3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中国酒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客户体验,提高了运营效率,还为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快速入住和退房,智能客房系统使得温度、照明和娱乐设施可以根据客人的偏好进行个性化设置,提升了客人的入住体验。此外,智能语音助手的引入,使得客人能够通过语音命令控制房间设施或获取服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其次,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酒店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分析客户数据,酒店能够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提供。同时,云计算技术使得酒店管理更加灵活高效,酒店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移动支付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中国酒店业的标配。客人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进行预订、支付、查看服务信息等操作,使得酒店服务更加便捷。数字化营销同样重要,酒店通过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等渠道与客户进行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将在中国酒店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工智能可用于优化客房服务、设施维护和客户关系管理,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酒店运营的智能化水平,虚拟现实技术可为客人提供虚拟旅游体验,增加酒店服务的吸引力。
千际投行认为,技术发展正塑造着中国酒店行业的未来,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持续投资于新技术和创新,中国酒店业不仅能够提升竞争力,还能够为客人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和安全的入住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国酒店行业有望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
2.4政策监管
行业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
我国酒店行业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和中国饭店协会;除此以外,鉴于旅游饭店业的综合性,酒店所在行政区域的公安、消防、物价、市场监督、食品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也参与对各类酒店企业的监管。
第三章财务、风险及竞争分析
3.1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利润分析
毛利率:毛利率是酒店总收入与其直接成本(如食材、员工工资等)之间的比率。一个较高的毛利率通常意味着酒店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营业利润率:这是酒店的营业利润与总收入之间的比率,可以反映酒店的核心经营效益。
净利润率:净利润率是酒店的净利润与总收入之间的比率,能够全面反映酒店的盈利能力。
资产和负债分析
资产周转率:这是酒店的总收入与其平均总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于评估酒店使用其资产产生收入的效率。
负债率:这是酒店的总负债与总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于评估酒店的财务杠杆和偿债能力。
流动性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酒店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用于评估酒店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酒店的(流动资产-存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更为严格地评估酒店的短期偿债能力。
现金流量分析
通过对酒店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酒店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从而评估酒店的现金流量健康状况。
综合指标分析
例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资产负债率与权益乘数的关系等,可以为分析者提供酒店财务状况的全面视角。
图酒店指数884167.TI财务数据
图酒店指数884167.TI市场表现
图酒店指数884167.TI市盈率
图酒店指数884167.TI市净率
图指数成股价值分析比较
中国酒店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企业价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红利折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净资产价值法、经济增加值折现模型、调整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成本重置法、实物期权、LTV/CAC(客户终身价值/客户获得成本)、P/GMV、P/C(customer)、梅特卡夫估值模型、PEV等。
3.2驱动因素
中国酒店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初步的布局到现在的全面覆盖,从经济型酒店到豪华五星级酒店,其背后的发展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推动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图酒店周期
经济增长与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产阶级人口逐渐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高品质的住宿体验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成为推动酒店行业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将其视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政策的优惠,国内旅游市场持续火爆,为酒店行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源。
技术与数字化创新: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为酒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线预订、数字化支付、智能客房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酒店的经营效率,还为客户带来了更为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这不仅带动了商务旅游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休闲旅游和短途旅游的发展,为酒店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国际商务和旅游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际酒店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酒店品牌也开始走向国际,这种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为酒店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酒店行业在建筑设计、能源使用、物料采购等方面都开始注重绿色和可持续性,这不仅是对环境的负责,也是满足现代消费者对绿色住宿的需求。
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现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住宿服务,他们追求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健康、休闲、娱乐、文化等多种元素被融入酒店服务中,这为酒店行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酒店行业朝着更为高端、多元、绿色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未来,酒店行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但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以满足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3风险分析
图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首先,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酒店行业的基本盘——入住率和收入。随着管控政策的放开,消费者更加谨慎,导致可选消费的恢复进程缓慢。酒店行业对旅游和商务需求的敏感性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风险。其次,随着酒店市场的成熟和透明度的提升,品牌之间的差异化逐渐减少,同质化竞争加剧。这不仅压缩了酒店的利润空间,也迫使酒店管理集团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差异化策略。
此外,疫情期间,中小型和非连锁酒店的退出加剧了行业供给的不稳定,而商务和休闲旅游的复苏则带来了供需短期不平衡的可能性。这种供需关系的波动对酒店的定价策略和利润空间造成了影响。同时,物价上涨和员工福利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酒店经营的成本压力。最后,极端天气事件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也给酒店行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这些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出行决策,进而影响酒店的经济表现。
面对这些挑战,酒店行业的从业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成本结构、灵活调整供应策略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准备,成为保障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中国酒店行业有望在克服当前挑战的同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长期的增长和繁荣。
3.4竞争分析
国外历经萌芽+发展+扩张+整合四阶段步入稳定期
以美国酒店业为例,从1990至今,美国行业发展趋于稳定,依靠新技术优化服务效率,通过CRS/OTA丰富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美国酒店行业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运营流程均已比较成熟,主要是依靠新技术的应用来拓宽渠道、提高运营效率以期获得更高效益。
表国外酒店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排名(按市值)
国内酒店行业起步晚,经济型酒店浪潮带动高速发展
图经济型酒店SWOT分析
图高端型酒店swot分析
中国酒店企业与国际企业比较
尽管,近些年国内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施新型品牌运作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比分析国际与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综合实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在品牌规模化上,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较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具有显著优势。纵观国内酒店市场,目前仍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为主,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相差无几,但是其品牌规模缺乏处于劣势地位。
在品牌专业化方面,较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及程序化经营管理模式,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偏差,运营成本较高等,导致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在市场竞争力劣势明显.
在品牌管理模式方面,对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来说其管理体制较为系统、有效、成熟、合理,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组织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管理模式方面都较为独特且具有一定科学性。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管理模式尚不成熟,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能力整体较弱,且在企业文化建设、酒店经营战略、管理理念与品牌运营方面处于较低水平.
图全球酒店企业排名(按市值)
3.5重要参与企业
图酒店行业成分股
锦江国际集团[500754.SH]
首旅如家酒店集团[600258.SH]
第四章未来展望
中国酒店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升级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酒店行业正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那么,在未来,这一行业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呢?
技术驱动的创新与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酒店行业将更加依赖技术来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智能客房、无人前台、自助入住、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将逐渐普及,为客人带来更为便捷和舒适的住宿体验。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环保和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酒店行业也将更加注重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废物回收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未来的酒店不仅要为客人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还要承担起对地球的责任,成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多元化的业态融合:传统的酒店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未来,酒店将更加注重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如文化、艺术、健康、娱乐等,打造综合性的休闲度假胜地。此外,酒店也将与零售、餐饮、办公等业态深度融合,为客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本土化与全球化并行:随着中国酒店品牌的崛起,它们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这就要求酒店品牌在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化,深入了解各个市场的文化和习惯,为当地客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健康与安全成为核心: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未来,酒店将更加注重健康和安全,从餐饮、客房到公共区域,都要确保为客人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此外,酒店还会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客人提供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等服务。
更为灵活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酒店行业也需要更为灵活的商业模式来应对。未来,酒店可能会采取更为灵活的合作模式,如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联营等,以适应不同市场和投资者的需求。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酒店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持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客人提供更为卓越的服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