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湖州,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并任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
教育经历
1985年7月-1986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1年5月-5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1992年9月-10月日本茨城大学客座研究;1997年11月-1998年4月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8年7月-10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出版物
《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简明中国移民史》(合著)、《中国移民史》(一、二卷)、《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碎石集》、《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剑桥札记》、《中国古代的疆域变迁》、《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合著)等及论文百余篇。
荣誉奖励
1977年由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所著《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于1997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所著《中国人口发展史》获首届“郭沫若史学奖”三等奖。
第2期:孙毓敏
报告题目:《浅谈戏曲美学兼谈京剧流派欣赏》
时间:2004-03-13
孙毓敏,女,汉族。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已退休),现为本校名誉校长。1940年生于上海。现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委员、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剧协副主席、北京京昆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特邀会员等职。现为国家一级演员、河北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
艺术经历
8岁学会京剧《女起解》、《红鬃烈马》和《祭塔》,同年第一次参加演出。她10岁考入北京市艺培戏曲学校,初习武旦,后专攻花旦。1953年转入北京市戏曲学校,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荀慧生剧团,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1968年被迫害,自杀未遂致残,右足跛,在病榻瘫痪5年之久。在养病期间,写有〈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氏水袖、动作及手势介绍〉等讲稿,经艰苦锻炼于1978年重返北京舞台,任北京京剧院三团主演,1991年起担任北京戏曲艺术学校校长(现升格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以来,她励志图新,辛勤耕耘,把一个举步维艰的学校办成了人才辈出的全国重点学校。
发表著作
同时发表《含泪的笑》、《我这两辈子》、《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派艺术语言特色》等著作,并应邀到国内外几十所大学作艺术讲座,到各地中小学及文化单位进行普及京剧讲学。
演出剧目
代表剧目:《打焦赞》、《扈家庄》、《大英杰烈》、《十三妹》、《贵妃醉酒》、《思凡》、《秋江》、《天女散花》、《白蛇传》、《蝴蝶杯》、《红娘》、《红楼二尤》、《玉堂春》、《杜十娘》、《荀灌娘》、《棒打薄情郎》、《勘玉钏》、《霍小玉》、《生死牌》、《姊妹易嫁》、《西施》、《洛神》、《生死恨》、《一代贤后》、《哑女告状》、《双玉缘》、《翠屏山》、《坐楼杀惜》、《宋宫奇冤》、《痴梦》、《陈三两》、《狮吼记》等。
获奖情况
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1994年举办的“梅兰芳金奖大赛”获首届梅兰芳金奖;美国佛州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潍坊国际风筝杯最佳表演奖、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市级特别表演奖、优秀表演奖、论文奖等。
第三期:毛寿龙
报告题目:《新一届政府与治道变革》
时间:2004—4—10
毛寿龙,男,1967年生,字竹森,浙江奉化人,毕业于浙江奉化溪口中学(现复名为武岭中学),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监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安徽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等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自主治理、NGO与公共服务等。关心运用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逻辑,研究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问题。开发IAPP研究分析框架,探索公共政策的制度平台。
学术作品
《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省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2000年,目前正在努力主编《公共管理文库》,上海三联书店,2000-2010
教育背景
1984年浙江奉化溪口中学(现武岭学校)中学毕业
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学士学位,1988、1991、1994年分别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需求成本制度:政府功能分析》。
2000-2001美国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4-现在,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
第四期:张炜
报告题目:《纯文学在当代的境遇》
时间:2004、9、12
主要著作年表:
五期:夏晓虹
报告题目:《女性之死与晚清社会》
时间:2004、10、10
夏晓虹,女,汉族,安徽省和县人,1953年生于北京,1984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以色列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
主要研究领域
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
讲学及研究
1999年4月-2001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
1998年5月-1998年7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
1997年3月-1997年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
1993年12月-1994年7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研究
研究成果
1)专著及论文集
2、《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418页
3、《旧年人物》,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214页
4、《晚清文人妇女观》,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202页;
该书的日译本1998年由朝日新闻社(东京)出版
5、《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90页
6、《诗界十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58页
2)编选
1、《季镇淮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77页
3、《学者追忆丛书·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497页
4、《学者追忆丛书·追忆康有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22页
5、《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47页
6、《梁启超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7、《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193页
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与陈平原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628页
3)杂志论文
发表在各类杂志的论文近一百篇(略)
4)会议论文
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近二十篇(略)
第六期:陈平原
报告题目:《数码时代的“读书”》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文革中辍学,在粤东山村插队八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重返校园。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年9月-1994年7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年3月-7月)、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年10月-12月)、英国伦敦大学(2001年7月-8月)、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04年2月-6月)以及台湾大学(2002年9月-2003年1月)任客座教授或研究教授。
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钱理群合作,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图像晚清》(与夏晓虹合作,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2003)、《当年游侠人》(2003)、《看图说书--中国小说绣像阅读札记》(2003)、《当代中国人文观察》(2004)、《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2004)、《文学的周边》(2004)等,以及论文两百余篇、编注二十余种。1991至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另外,主编学术史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史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贵州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台湾学术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第7期王蒙
报告题目:《汉语写作与当代文学》
报告人:王蒙
研究方向:
教育经历:
2004年2月8日,王蒙在天津图书大厦进行长篇小说《青狐》签售及召开记者见面会。
2004年9月25日,首届“北京文学节”终身成就奖的奖牌颁给了71岁的王蒙。
2004年9月20日,王蒙在厦门人文论坛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重提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004年9月3日,王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
1986年至1989年,王蒙还担任过文化部部长。
5岁出诗集、9岁出书、16岁退学。曾连续四年度被提名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19岁的王蒙走进了文坛。22岁,王蒙因其短篇小说《组织部里新来的年轻人》遭受厄运,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后主动要求到新疆,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
陈爱莲
学术著作:
独舞:《春江花月夜》、《灯舞》(蒙古舞)、《打鼓舞》(维吾尔族)
《鱼舞》(傣族)、《水》(傣族)、《敌后交通员》、《梦归》、《剑器舞》、《拍球舞》(印度)、《天鹅之死》(苏联芭蕾舞)、《霓裳羽衣舞》、《奴隶之歌》(藏族);
双人舞:《弓舞》、《蛇舞》、《流浪者之歌》、《西班牙双人舞》、《鱼美人三幕双人舞》、《黄昏》、《乡间小路》、《快乐的年轻人》、《草帽歌》;
女子舞蹈:《草笠舞》、《采茶扑蝶舞》、《草原女民兵》、《红绸舞》、《绣金舞》等。
获奖情况:
1962年,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春江花月夜》、《弓舞》、《蛇舞》、《草笠舞》这四个舞蹈,一举获得四枚金质奖章;
1980年,举办了中国首次个人舞蹈晚会——《陈爱莲舞蹈晚会》,其中舞剧《文成公主》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1987年她举办了第二台《陈爱莲舞蹈专场晚会》,尝试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取得了成功,并获得文化部“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2002年,举办了陈爱莲舞蹈艺术50年工艺展演系列活动,被列为迎接党的十六大系列文艺活动之一,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欣然为此次公益活动题贺词。
陈爱莲曾创作、编导了舞剧《牡丹亭》获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
1952年从上海一心孤儿院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
1959--1963年,任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班教员。
1963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主要演员,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大师。
1989年,中国文化部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团——陈爱莲艺术团;
1995年,为培养舞蹈艺术人才,拿出一生全部积蓄,成立了陈爱莲舞蹈艺术学校;
1997年,个人出资近百万,编排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参加了97中国歌剧舞剧年;
周国平
报告题目:《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报告人:周国平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哲学家、作家。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被称为“当代最具号召力的哲学家、作家”。
获奖情况:1945年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哲学家、作家。
第10期郑小瑛
报告题目:《交响乐欣赏》
报告人:郑小瑛
获奖情况:先后于1981年获文化部直属文艺团体评比优秀指挥一等奖、1979年、1983年和1996年四次荣获“全国优秀”称号,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等。
1947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医学预科和音乐系学习;
1948年底赴解放区,曾在文工团工作;
1952年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955年开始学习合唱指挥;
1960年到苏联留学。她的指挥热情奔放、严谨细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公认为国内出色指挥之一。
1978年以来,郑小瑛教授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演出的指挥,并指挥演出了中外多部著名歌剧。还曾与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十多个交响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
1995年她指挥的由百名女性音乐家志愿组成的“爱乐女”交响乐团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的成功亮相。
1980年以来郑小瑛女士曾多次赴日本、美国等地举行交响音乐会、参加国际艺术节、指挥歌剧或讲学,受到国内外舆论界和观众们的高度评价。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近50年,曾受业于她的多名学生如吴灵芬、陈佐湟等在美、法、意、奥、捷、葡等地举行的国际指挥比赛中屡屡获奖或已步入国际国内优秀指挥行列。
金兆钧
个人教育经历:1986年后开始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流行音乐、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参加了中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兴城会议(1986)、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读书会(1986),中国首届通俗音乐研讨会(1987)、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1991、1993)以及中国流行音乐趋势和展望研讨会(1994)、中国流行音乐与传媒研讨会(1995)等在音乐美学领域及流行音乐领域比较重要的学术性会议。1987年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1年成为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何理
报告题目:《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复兴》
报告人:何理
十三期:周思源
报告题目:说不尽的《红楼梦》
时间:2005-10-11
周思源,原名盛公正,男,1938年4月生,杭州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红学、现当代文艺研究与小说创作,旁及文化史学与美学。
主要经历
1957年江苏省无锡市一中毕业后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2年毕业后在北京31中教语文20年。1982年调入北京语言学院(曾改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现北京语言大学),主要教留学生高级汉语与中国文化史。1987年评为讲师,1988年评为副教授,1994年评为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
1999年以来先后应中央电视台电视剧(8)频道、科教(10)频道、社会与法频道(12,原西部频道)、国际(4)频道之邀,参与策划、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在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演讲《红楼梦配角》以及《三国演义人物》(今年11月播出)等系列节目。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地演讲四大名著的有关问题,以及做《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千古第一后—北魏文明太后》、《科研的策略》、《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从秦可卿谈研究方法》等学术报告,多次在新加坡讲授中国文化史。
主要著作
《红楼梦魅力探秘》(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红楼梦创作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周思源看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
《文明太后》(长篇小说上下卷,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论弗晰美》美学讲坛1987年第3辑
《浓度—一个传统美学范畴》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
《传记片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1992年第一期
《走出中国警匪片的路子》电影艺术1998年第二期
《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察形象》电影艺术2002年第4期
《“五四”先驱者的危机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4期
《从汉姆雷特到贾宝玉到阿Q》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11期《中国文化21世纪国际地位刍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7年第4期
《中国人追求统一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国文化研究2001冬之卷
《质疑康乾“盛世”说》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北魏献文帝死因考》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
十四期骆承烈
报告题目:《走进孔子》
时间:2005-11-2
骆承烈,男,1935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兼任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洛阳大学特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奖项荣誉
骆承烈教授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国际文化名人”称号,1997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收集孔子像最多的人”。在日本世界展望学会会员大会上因对人类和平、幸福作出贡献被授予奖章。
重要经历
十五期白云翔
报告题目:《考古学与事物起源的探索》
时间:2005-12-12
白云翔,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1978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90年和1994年先后到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留学和在奈良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学习研究。先后从事西北地区史前和先秦时期田野考古、考古学术期刊编辑、考古研究和教学及业务管理等工作,研究领域为生产工具及技术考古、秦汉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及社会发展史研究等。
先后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70多篇,曾多次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研究成果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中“日本使节”质疑》,《考古》1984年第12期。《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齿刃铜镰初论》,《考古》1985年第3期。《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4期连载。《试论石刃骨器》,《考古》1988年第9期。《战国秦汉和日本弥生时代的煅銎铁器》,《考古》1993年第5期。OntheEarlyCityandtheBeginningofzheStateinAcientChina,BULLETINOFTHEANCIENTORIENTMUSEUM,VOL.XV,PP.1--22,1994.《香港古代社会的考古学考察》,《考古学集刊》第12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汉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考古学观察》,《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民居建筑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十六期马瑞芳
报告题目:《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成功之谜》
时间:2006-3-2
作品
学术著述《蒲松龄评传》、《聊斋志异创作论》、《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幽冥人生》等,长篇小说《蓝眼晴黑眼晴》、《天眼》、《感受四季》等,散文随笔《学海见闻录》、《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等。
研究方向和影响
十七期刘荫柏
报告题目:《〈西游记〉人物简论》
时间:2006-3-28
刘荫柏,满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关汉卿研究会理事,《西游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研究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学、民俗、宗教等的综合性研究,也涉猎外国古典文学。
作品成就
十八期孔庆东
报告题目:《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民性》
时间:2006-4-18
孔庆东,男,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
《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笑书神侠》、《匹马西风》
第19期周日新:
报告题目:《千年梦圆——世界与中国航空史巡礼》
人物简介:
周日新,男,1940年2月生于沈阳。1980年调航空工业部,历任经济研究中心编辑室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中国航空报》总编辑。现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科技委专职委员,《航空档案》总编辑,编审。
《航空人》、《未来的交通》、《科海奇观:交通纵横》、《长空之吻》、《航空春秋》(编著之一)、《航空人物志》(编著之一)、《e时代N个为什么交通》(合著)、飞行探险系列丛书《极地探险》、《创造纪录》、《环球探险》和《大洋探险》等。
第20期李晓东
报告题目:《神秘的古埃及文明》
李晓东,男,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埃及学博士。
1980年从北海舰队复员后回家乡塞外小城通辽市参加高考,考入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四年后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讲授外国文学。后对古代埃及文明发生浓厚兴趣,考取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攻埃及学,师从我国著名史学家林志纯先生(日知先生),在美国著名埃及学家EdmondMeltzedeng等专家的教授下攻读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考古和埃及历史文化。个人研究方向:
论文
1.PhilosophicalThinkingofMa’atandDao,JournalofAncientCivilizations,1999,14.对埃及人的世界观及埃及文明产生的动力进行了研究。
3.“塞斯埃及王朝年代问题考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这是一篇就一个年代问题的错误而引起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同时引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现状的分析。
4.“六书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构字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2),论文较早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两种古老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路径作了认真的探究,被人大复印资料收目。
5.“象形文字漫谈”,《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此文以埃及象形文字为中心,论述了象形文字的发生发展和在其承载的文化中的作用。
6.“早期埃及文明的演进:问题与论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
7.“论小说的建构及《高老头》的建构方式”,《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
8.“酷刑的历史与历史的酷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9.“玛阿特与道的哲学思考”,《东北师大学报》(2000)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动力学的观点,即生存压力论。
10.胡夫大金字塔王后‘秘道’探密”,《阿拉伯世界》(2003,1)。人大复印资料收目。
11.“音乐构成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古埃及王衔与神”《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
13.“百年埃及学研究综述”,《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六期。
著作:
2.《古代埃及史》,(其中第十一和十二章),商务印书馆,本书获2003年国家历史学二等奖(头一次将希腊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纳入到古埃及的历史中去。)
译著:
2.《心灵的标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获奖情况:《古代埃及史》,(其中第十一和十二章),商务印书馆,本书获2003年国家历史学二等奖(其中第十一、十二章为李晓东撰写)
学习简历
1976年12月—1980年01月,山东胶南37393部队40分队战士。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内蒙民族大学中文系读书,于1984年7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92年09月—1995年07月,东北师大古典所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
1997年09月—2000年07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0年7月获博士学位。第21期程蔷
报告题目:《民俗文化与当代影视》
程蔷,女,1944年6月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师从钟敬文教授,专攻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生毕业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历任民间室副主任、所学术委员、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1年调上海大学文学院工作,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影视文学的研究,著有《中国识宝传说研究》、《中国民间传说》、《女人话题》、《骊龙之珠的诱惑——民间叙事宝物主题探索》等专著,与人合著《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
2001年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论著二等奖。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学概论》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在“九五”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中,参与《中华文学通史》的编撰,主持《中华民间文学史》项目,为该书两主编之一,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文学创作方面,从事小说与电视剧本写作,出版小说多种,拍成电视剧多部,并曾多次获奖。
第22期傅光明
报告题目:《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出逃》,传记文学《人生的采访者——萧乾评传》、《生命信徒:徐志摩》,采访整理《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采写《老舍之死采访实录》,研究专著《未带地图,行旅人生》,编著《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散文集《书生本色》等;译有《古韵》、《苦难时代的蚀刻》、《龙须与蓝图》、《观察中国》、《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合译)、《日本:神话与现实》(合译)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丛书》、《中国现代才女经典文丛》、《书海浮槎丛书》、《现代名家经典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演讲录系列丛书——在文学馆听讲座》(合)等多种;编选《茅盾小说》、《茅盾散文》、《老舍散文》、《曹禺剧作》、《丁玲小说》、《丁玲散文》、《胡风散文》、《林海音文集》(5卷)、《萧乾文集》(10卷)等数十种;编选导读《青少年徐志摩读本》、《青少年萧乾读本》;编写《卡拉马佐夫兄弟》。另发表论文、翻译论文、散文、随笔等数十万字。
学术简历: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至今。
1997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
2000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2005年,以博士论文《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通过答辩,获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的课题研究。
1、《老舍之死采访实录》(采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与郑实合),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
3、《平民写家:老舍》(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老舍之死及其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版。
5、《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编选:
1、《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老舍文萃》(与郑实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3、《老舍剧作》,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老舍的文学地图》(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5、感悟名家经典小说《断魂枪》(主编),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版。
6、感悟名家经典散文《想北平》(主编),京华啊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大家小集《老舍集》(编注),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1、《端木蕻良谈老舍之死》,《今晚报》1999年1月9日。
2、《留在太平湖的记忆与思索》,《中国文化报》1999年1月15日。
3、《他是一个悲剧》,《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2月2日。
4、《与王蒙聊老舍》,《小说家》1999年第3期。
5、《与邓友梅谈老舍》,《纵横》1999年第9期。
6、《大雅若俗的老舍散文》,《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10月15日。
7、《郝稀如:老舍的尸体是我打捞上来的》,《山西文学》2001年第4期。
8、《青春的啜泣——一个红卫兵的忏悔》(与郑实合),《世纪》2001年第3期。
9、《舒乙:历史怎么能这么玩弄》,《山西文学》2001年第7期。
10、《老舍之死:无法还原的历史》,《信报》2001年7月30日。
11、《老舍之死的历史真空》,《南方都市报》2001年8月7日。
12、《1966年8月23日:一个罗生门式的历史圈套》,《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14日。
13、《口述史未必是信史》,《北京日报》2002年1月28日。
14、《老舍的剧作》,《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1月21日。
15、《老舍的文学地图》,《中国书报刊博览》2003年6月21日;《大公报》2005年7月31日。
16、《谁来陈述历史?——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上海《社会科学报》2003年8月21日。
17、《谁为老舍收尸》(三篇)《口述历史》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中外老舍研究管窥》于2003年9月3日在中国网发布。
18、《老舍的俗与白》,《信报》2004年2月3日。
19、《人们记忆里的老舍在美国》,《传记文学》2005年第4期。
20、《老舍在五十年代》,《传记文学》2005年第5期。
21、《老舍差点获诺贝尔奖,一个神话?》,上海《社会科学报》2005年7月21日。
22、《老舍:尊荣,还是屈辱?》,《山西文学》2005年第8期。
23、《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7日。
24、《老舍是否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书报刊博览》2005年9月16日。
25、《老舍之死:重构过去的记忆》,《聊城大学报》2006年6月24日。
26、《一去东流何日归——纪念老舍先生辞世40周年》(主编),《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5日。
27、《记忆中的历史与老舍之死》,《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25日。
第23期欧阳中石
报告题目::《书法在生活中的意义》
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治学领域涉及逻辑、音韵、戏剧、书学、语文教育等,出版著作50多部。他创办并主持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率先在我国建成了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系列,拥有我国第一个美术学(书法)博士点和艺术学(书法)博士后流动站,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阳中石先生在艺术实践上博学多优,精于诗词曲联,擅长写意绘画,京剧为奚派嫡传,书法兼综各体,汇通于行草,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厚重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出版有作品集《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书卷》、《朱子治家格言》、《欧阳中石书古文辞》、《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邀请展作品集——欧阳中石》等。
从1998年首届书法博士毕业以来,欧阳先生已经指导了16名博士、4名博士后,为我国书法事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
第24期余谋昌
报告题目:《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
余谋昌,男,1935年12月9日生,汉族,广东省大埔县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毕业,此后在该所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现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发展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学术研究方向:
获林业部等6部委“森林大奖”二等奖;《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获“五个一工程”奖
第25期阎崇年
报告题目:《学习袁崇焕爱国精神》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的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学术研究: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出版]和《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4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
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989~1990年,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达姆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等进行访问并演讲。最近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北京史话》
《中国古都北京》
《中国历史名都》
《中国历代都城宫苑》
《中国都市生活史》
《燕史集》
《燕步集》
《满学论集》
《袁崇焕研究论集》
《袁崇焕资料辑录》
《袁崇焕》
《袁崇焕传》
《努尔哈赤传》
《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
《天命汗》
《清朝通史.太祖朝》
《清朝通史.太宗朝》
《清朝皇帝列传》
《正说清朝十二帝》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
《明亡清兴六十年》
《古都北京》
《康熙大帝》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
《阎崇年讲中国古代都市生活》
《康熙顺天府志》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
第26期:乔松楼
报告题目:《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价》
乔松楼,全军知名军事科普专家、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杰出教授,副军级,技术三级,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国防科技与装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多项成果获奖。1992年被评为国防大学优秀教员,同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1995年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199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成绩突出的国防科普作家;2003年被授予“国防大学杰出教授”称号。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宣传顾问,并应聘担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公安大学、石化管理干部学院、中纪委北京培训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团校等单位的客座教授。获重大学术奖项2次,主要著作为《军事高技术ABC》等。2001年底晋升为少将军衔。
1、编创代表性图书
(1)《军事高技术ABC》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获第二届解放军图书奖。
(2)《现代兵器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3)《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对作战的影响》战士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本书曾获全军军事教材一等奖、国防大学“刘伯承奖”。
(4)《军事高科技知识通览》兵器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5)《军事高科技的今天和明天》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6)《跨世纪的空间战》知识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1)《科学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获“全国国防现代化征文额”二等奖。
(2)《论国防科学技术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中的特殊性》获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五单位举办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讨会征文一等奖。
(3)《夜战场上的明争暗斗》获“全国国防建设征文”一等奖。
(4)《苦辣酸甜说科普》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征文一等奖。
第27期:薛中锐
报告题目:《艺术,心灵的问答》
薛中锐,中国著名话剧、影视、朗诵表演艺术家。一九五五年起从事表演艺术,曾任山东省话剧院演员、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并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现任山东省话剧院艺术指导、山东社会科学进修学院院长、山东电影学校名誉校长,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省沿江、朗诵艺术家协会筹委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五十年代后期,他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等二十余部长篇小说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被听众称为“一个人演一台戏”。七十年代以来,他积极投身到影视表演艺术中去,塑造的《狄公案》中狄仁杰、《康熙王朝》中首辅大臣索额图、《布衣孔子》中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等影视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所获奖项:
他获得过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全国语言文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及山东省多次汇演一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为表彰他多年倾心贡献,授予他“建国四十年来有突出贡献文艺工作者”荣誉奖励。
第28期:徐星
报告题目:《恐龙大地》
徐星,男,1969年7月出生,汉族,新疆伊犁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盟中科院副主委,1995年7月参加工作。
他的成果1999年和2000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2003年振邦杯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奖。他是200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也是亚洲的唯一代表;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获得者。
受教育经历
1992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所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2002年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第29期:王思潮
报告题目:《UFO和地外文明》
王思潮,男,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行星天文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随即开始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70年开始在我国天文界开展陨石研究,开展了7次陨石的科学考察,收集到我国首次的珍贵的宁强碳质球粒陨石。1987年至1988年应邀赴美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合作研究。
1971年开始开展我国不明飞行物(UFO)和地外文明的研究,对我国螺旋状和扇状UFO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在世界上对UFO进行定量的科学分析,有关论文已在世界UFO大会和我国首次UFO科学论坛发表。2004年4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的专访。
1987年初在我国开始开展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研究;曾四次应邀参加这一专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作报告;1994年任我国彗木碰撞协调组秘书长。
在科研同时,长期积极地对公众开展科学宣传,1999年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专访。
太空生红月天涯共此时——谈谈今年的重要天象
“猎取”神秘发光物——怎样观测不明发光物
地球不怕太阳风暴
地球上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频繁不是月亮惹的祸
追寻黑洞的家园
天方夜谭的“摧毁月球”
我论中国UFO研究之策略
从“7.26UFO”谈UFO观测方法
宇宙星球大碰撞
第30期:易剑东
报告题目:《中国人的奥运情缘》
人物简介
研究领域:体育新闻与传播、奥林匹克与国际体育、体育历史与文化、体育经济与社会,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杂文300余篇,完成国家级课题5项。
专著、主编、编著、合著18部,主持翻译了《体育媒体关系营销》一书。专著代表作有《中国体育媒体服务系统的构建》、《五环一剑——我的奥林匹克观》、《生命的脉动之体育的文化阐释》等。近三年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体育文化学》(独著)、《五环一剑——我的奥林匹克观》(独著)、《中国体育媒体服务系统的构建》(主编)、《体育媒体关系营销》(主译)。
受教育经历:1992、1995、2002年先后获得南昌大学历史学学士、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硕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
第31期:张晓雨
报告题目:《易经与中国精神的构建》
张晓雨,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省周易研究会会长。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张晓雨开始研读易学,师承易学家张立峰先生。数十年来,他博览群籍、潜心治学,对易学的相、术、理、占均有独到的研究,并取得了卓然成就。他对周易数术理论进行了专题研究,博采众长、融会提炼,汲取科学原理、清除封建迷信灰尘,并对与周易有密切联系的多种预测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破译,其研究成果引起了海内外易学界的重视。
代表论著:《周易筮法通解》、《通用干支万年历》、《周易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揭开银盘子的秘密》、《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布局》、《周易起卦概率质疑及对策》、《周易纳甲筮法运算机制初探》、《中国风水文化的现代价值》。
第32期:陈漱渝
报告题目:《鲁迅的魅力》
陈漱渝,男,祖籍湖南长沙,1941年生于四川重庆。1962年毕业於南开大学中文系。1976年4月调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2001年任《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兼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等。
专著有《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民族魂——鲁迅的一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风情·亲情·乡情——一个大陆人看台湾》。新作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五四文坛鳞爪》、《倦眼朦胧集》。合著有《许广平的故事》。主编书籍有:《鲁迅诗作鉴赏》、《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鲁迅藏书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情与爱丛书》。个人编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序跋》、《鲁迅语录·四卷本》、《鲁迅语录》、《鲁迅的风月闲谈》、《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说不尽的阿Q》、《看,这个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其人其事》。与人合编书籍有:《鲁迅画传》、《鲁迅与世界》、《当代作家谈鲁迅》,《刘心武代表作》、《中国现代作家自述丛书》、《郁达夫精品系列》、《中国现代作家怀人散文》、《中国现代作家日记丛书》。曾1次赴韩国、5次赴日本、5次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专著《宋庆龄传》获1989年全国希望杯图书荣誉奖、吉林图书二等奖。
第33期莫言报告题目:《我的文学经验》
报告人:莫言
时间:2007-12-9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创作员等职。1980年开始创作,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专职作家。
教育经历:1、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主要出版物:《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另有剧本、散文等多部(篇),《莫言文集》五卷
荣誉奖励:
1、代表作《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1997年获“大家文学奖”。
2、福冈亚洲文化奖”。
3、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
4、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2002年《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12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2005年12月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第34期姚淦铭
报告题目:《老子的智慧与大学生人生》报告人:江南大学姚淦铭教授时间:2008-4-17
主要研究方向
姚淦铭教授的学术领域广泛,主要从事于甲金文、古韵训法、书学理论、王国维学术专题、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化、食品文化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求新求深,并重视交叉学科的开拓,成果颇丰。主要出版物
教育经历: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执教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中文系主任、教授。
荣誉奖励曾获国家图书奖。
第35期杨天石
报告题目:《蒋介石其人》报告人:杨天石教授时间:2008-5-29
杨天石教授简介
杨天石,祖籍江苏兴化,1936年生,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教育经历:1948年毕业于东台天霞镇中心国民小学。
1955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学校任教。
1962年1月调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1994年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1998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1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
200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长期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
第36期刘德龙报告题目:《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报告人: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研究员时间:2008-6-12
刘德龙,笔名路柳,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委,中华文化标志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山东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学术研究方向涉及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传统文化、旅游经济、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文化产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并坚持至今。1970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公文写作、理论研究工作。1987年担任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起,主攻传统文化与民俗学、旅游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显著成就。
先后有十几项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第37期田建国
报告题目:《创新·道德与成才》
报告人: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教授
田建国,1950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高教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教育经历:197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主要出版物:《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工作论稿》、《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现代大学新理念》、《大学德育新视野》、《战略思维中的高等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荣誉奖励: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
第38期郑欣淼
报告题目:《永远的故宫》
报告人: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
郑欣淼,男,汉族,陕西省澄城县人,194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1970年参加工作,1992年前在陕西工作,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1992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1995年9月调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化理论研究、政策科学研究、鲁迅思想研究方面;自2000年以来,着力于文物、博物馆及故宫学的研究
教育经历:大专学历。
第39期郑强
报告题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与责任》报告人: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时间:2008-10-26
研究方向:业务专长: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4、1991年09月至1992年09月国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预备学校学员;
荣誉奖励: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2004年再次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
第40期从维熙
报告主题:《读书与人生》
报告人:当代著名作家从维熙先生时间:2008-11-20
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1957年反右期间,因直言被打成右派分子;划右后又对党的总路线及大跃进提出质疑,沉沦社会底层为囚二十年。1979年重返北京文坛。在写小说的同时,作者以火山喷发之势,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学短论等作品。作者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兼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
研究方向:其作品注重描写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情节起伏动人,多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小说以其深沉雄健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广阔的生活画卷,展现了种种灵魂与肉体扭曲的图景,悲情中蕴藏着多彩的人生。
教育经历: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2、,《雪落黄河静无声》和《风泪眼》分别获《中篇小说选刊》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荣誉奖。
3、以丰硕的创作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
第41期莫砺锋
报告题目: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
报告人:莫砺锋
莫砺锋,男,1949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南京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作高级访问学者,韩国全南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研究课题:到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研究的课题有:
1、项目名称为“中国诗学的文化学研究”(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1JB750·11-44012)
教育经历: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
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
主要出版物:《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唐宋诗歌论集》、《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等学术专著,主编《中国文学史·宋代卷》,著有《浮生琐忆》、《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等,多次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诗歌唐朝》10讲。
荣誉奖励:1.1988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1991年被中国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3.《江西诗派研究》本书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7)评为“本年宋诗流派研究的最大成果”,并于1988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杜甫评传》于1994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中国文学史·宋代卷》全书于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第42期(蔡顺华)
2、2009年4月28号(周二)19:00(西校)
报告题目:口才助你成功
蔡顺华,笔名东方牧,1962年生,特级语文教师,作家,演说家,中国教育艺术家协会会员,襄樊市演讲协会会长。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散文集《又是桂子飘香时》,《散文选刊》曾出版“东方牧散文特辑”。
他主编兼主笔的《演讲与说话艺术辞典》,填补了我国演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1985年以来,他曾经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师大、云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地作青年成才问题的演讲600余场,直接听众达50余万人次。
个人荣誉:
1984年7月31日登上《光明日报》“全国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1986年8月成为《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1986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国家人民教师奖章。
主要著作:
《演讲与说话艺术辞典》
《又是桂子飘香时》
《实用家庭教育妙方》
《中外创新故事》
《香格里拉情结》
《中国一体化教育研究》
《学校管理百招》
《木字人生》
《教海冲浪》第43期吴青
报告题目:社会性别意识与公民的责任
吴青,女,1937生,江苏江阴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教授。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吴文藻之女。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留校任教。1977年至1979年在中央电视台教“电视英语”并主持中央电视台的“星期日英语”节目。1982年至1983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都市研究与规划系进修美国社会、历史及社区建设等课程。1993年至1994年参加中美富布赖特项目,在斯坦福大学历史系进修一年。自1984年以来,5次被选为海淀区人大代表,3次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20年人大代表经历,首创全国“代表接待日”,被称为“最敢于说真话的人大代表”。
主要科研成果:
荣誉称号:
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专业委员会主任,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社会性别顾问、国际妇女高峰基金会副主席、国际妇女跨文化网络名誉主席等。曾获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公共服务奖”和瑞士思瓦布基金会授予的“世界杰出社会活动家”荣誉称号。
第44期:干焱平
报告题目:《我国同周边海洋邻国海洋权益争议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干焱平,男,湖北黄梅人,1951年生,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观教育中心主任。1970年—1978年在海军潜艇部队工作(战士、班长、干部),1978年—1999年在海军院校从事军事教育教学工作,1999年至今在中国海洋大学从事军事理论、海权、海防教育及研究。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包括教育部全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20余项,荣记海军二等功一次,原军校党委做出正式决定向其学习。目前承担国家重点教育课题两项(已完成一项)、教育部课题一项。现任中国海洋学会会员、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会员、理事,中国海洋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百科全书》编审及撰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特聘(特别课题)专家咨询组成员。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海军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日报等媒体曾集中作专题事迹报道。
第45期:欧建平
报告题目:《脚尖上的梦——芭蕾欣赏入门》
学术成就
1995年出版了专为观众撰写的《西方舞蹈鉴赏》口袋书,并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香港、澳门、台湾、吉隆坡、槟城等地的剧场、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电视台、学校等作舞蹈欣赏的普及报告200余场。2008至2009年在国家大剧院先后五次主讲芭蕾和现代舞导赏,均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此同时,还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外国文艺》、《国际艺苑》、《小崔说事》、《阳光书坊》等栏目撰稿、主持、主讲、笔译、口译、同传了各国芭蕾、现代舞、民间舞、踢踏舞综艺秀等优秀节目共100余集,为提高国人的艺术素质,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46期位梦华
报告题目:《地球两极与人类未来》
报告人:位梦华
《南极与人类》(电视专题片)在国际会议上得到好评并获1991年度全国优秀电视教节目科技类一等奖;
《南极属于谁》、《冰雪世界的资源》为《神奇的南极》丛书十部中之两本,该丛书荣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四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
《世纪间的传递——北极探秘》(电视专题片)中国电视1995年度科普类一等奖和95全国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两极纪实》台湾《好书大家读》1998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书奖;
《从北极到夏威夷》获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为2000年度十大科普好书之一;
《从宇宙到生命》获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推荐的20本科普书之一等。
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
1978年归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位梦华第6次进入北极考察,在北极连续工作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第47期吴义勤
报告人:吴义勤
吴义勤,男,汉族,1966年生,江苏海安人,文学博士,无党派,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个人教育经历:
29岁就评为副教授,31岁就被评为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
1984年,他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
1991年,他以《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声名鹊起。
1993年出版后就参加了江苏出版界的第一次香港书展。
1995年以《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奠定了学术地位。
1996年以来他一个人就独立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1年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
2004年荣获齐鲁晚报杯“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
2005年当选“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且荣列榜首,同年被聘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获山东省富民兴省劳动奖章。
现在吴义勤老师担任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省级学科带头人。兼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和山东省文化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等职。
第48期黄霖
黄霖,男,1942年生,上海嘉定人。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代文学会会长、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
主要论著有《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古小说论概观》、《金瓶梅考论》、《黄霖说金瓶梅》、《金瓶梅讲演录》、《金瓶梅大辞典》(主编)、《近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研究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主编)等。
研究范围: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的研究工作,就文体而言,侧重在小说;就时段而言,侧重在明代与近代。是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获第一届全国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等)的主要执笔者之一,参加“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主编明代部分。另有编著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古小说论概观、金瓶梅考论、金瓶梅大辞典(主编)、近代文学批评史、原人论(合作)等。
科研成果: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古小说论概观》《金瓶梅漫话》《金瓶梅考论》《金瓶梅大辞典》《近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宋元明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小说理论卷》《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中国文学史》《原人论》等。
主要文献整理
《儒林外史选粹》《金瓶梅资料汇编》《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金瓶梅词话注释》《三国演义》《脂研斋评批红楼梦》等。
主要论文
《诗话杂谈》《简论〈文概〉》《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清末革命小说家琐记》《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略谈魏晋志怪小说》《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论》《略谈明代的小说理论》《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等等。
1986.12《金瓶梅漫话》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1989.10《金瓶梅考论》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1990.8《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
1991.10《金瓶梅大辞典(主编)》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
1993.2《近代文学批评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
1999.8《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0.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49期干焱平
报告人:干焱平
干焱平,男,湖北黄梅人,1951年生,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观教育中心主任。1970年—1978年在海军潜艇部队工作(战士、班长、干部),1978年—1999年在海军院校从事军事教育教学工作,1999年至今在中国海洋大学从事军事理论、海权、海防教育及研究。现任中国海洋学会会员、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会员、理事,中国海洋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百科全书》编审及撰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特聘(特别课题)专家咨询组成员。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海军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日报等媒体曾集中作专题事迹报道。目前承担国家重点教育课题两项(已完成一项)、教育部课题一项。
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包括教育部全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20余项,荣记海军二等功一次,原军校党委做出正式决定向其学习。
谭霈生
报告题目:《戏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报告人:谭霈生
谭霈生,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195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班,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戏剧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等。
讲授课程:
剧本创作论、戏剧概论、戏剧美学等。
《论戏剧性》曾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谭霈生文集》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989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为“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
马明达
报告题目:《国学与国术》
报告人:马明达
马明达,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主要经历:
1967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
1987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生结业
1958—1963年,甘肃省体委
1968—1972年,甘肃省建七局一中
1972—1978年,甘肃西北师大体育系1981—1992年,兰州大学历史系
1992—至今,暨大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元明清),中国文化史,民族体育史
《敦煌文书线描画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广河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纪效新书》点校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武术古辞典》,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回回历法辑丛》
《潮汕金石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说剑丛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武学探真》,台湾逸文出版公司,2003年
林建宁
报告题目:《让心灵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思考与实践》报告人:林建宁
林建宁,男,1962年12月出生,山东文登人,研究生学历。2000年12月至2007年11月先后担任山东省莱州市市长、市委书记,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担任山东省淄博市副市长,2009年12月起担任中共淄博市委常委、秘书长。
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在《求是》、《理论前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工作论文多篇。其中《做好县域粮食安全工作的有益探讨》一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城市资产经营管理探析》一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6年以来,先后在中央党校、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单位进行过多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报告。
2009年,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专著《心灵之光——孝诚爱“三德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被列为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黄振定
报告题目:《漫谈自主创新学习》
报告人:黄振定
黄振定,男,1950年11月生,汉族,江西永新人。哲学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翻译学、语言学方向)。湖南省社科联五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南林业学院、吉首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在湖北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重庆邮电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宜春学院等高校做学术报告多次,对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有着独到的研究。
刘世德
报告题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不是高鹗:内证与外证》
报告人:刘世德
人物简介:
刘世德,1932年12月生。1955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为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职务:
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
学术著作:
《红楼梦版本探微》、《曹雪芹祖籍辨证》、《夜话三国》、《明代散文选注》、《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等;以及《红楼梦论丛》(合著)、《中国文学史》(合著)、《中华文学通史》(合著)、《唐宋词选》(合著)等。主编《古本小说丛刊》、《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古代公案小说丛书》、《三国演义学刊》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贾磊磊
报告题目:《中国主流电影的文化价值观》
报告人:贾磊磊
学术专著:
《电影语言学导论》(199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获首届全国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199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1998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武侠电影史》(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影像的传播》(2005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第56期杜书瀛
报告题目:《文学会不会消亡》
报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杜书瀛研究员
时间:2011年4月1日(周五)18:30
杜书瀛,男,笔名田中木,中共党员,1938年7月生于山东宁津,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美学研究生。后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现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文艺美学,中国古典美学。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李渔的戏剧美学》、《论艺术特性》、《论艺术典型》、《文艺创作美学纲要》、《文学原理——创作论》、《文艺美学原理》、《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联合主编)《说文解意》《文学会不会消亡——学术前沿沉思录》、《闲情偶寄评注》、《滑稽与笑的问题》(合作翻译)、《艺术哲学读本》等。
《文学原理——创作论》,全书30万字,由“文学的审美实践论”、“文学的审美社会学”、“文学的审美心理学”、“天才”、“技巧”等部分组成。该书由文学创作而论及文学的特质,提出自己的文学观念。获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奖。《李渔美学思想研究》获首届中国文学研究奖,中国社科院科研成果二等奖,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
第57期石昌渝
报告题目:《水浒传》是一部强盗书吗?
报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石昌渝研究员
时间:2011年5月10日(周二)19:30
石昌渝,1940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现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7月,毕业于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8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9月至今,他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古代文学室主任、《文学遗产》编委、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理事、秘书,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最有影响的专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小说史及元明清文学。主要代表作:
《中国小说源流论》(专著)、《〈金瓶梅〉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辨——〈金瓶梅〉版本系统再认识》(论文)、《古本小说丛刊》(合编)、《新编中国文学史》(合著)、《古代文体丛书小说》(专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编委)等。
张国祚
报告会题目:《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发展》
报告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
时间:2011年6月20日(周一)15:00
张国祚,1949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诗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国际问题、文化问题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求是》、《中国国情国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张国祚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沧桑足音-----张国祚诗选》、《航标》、《中华骄子》、《用人之道新探——人才管理权变系统论》、《分界论——关于评价思维的轨迹探踪》等,他曾多次应邀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和有关省市作理论报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讲学;在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焦点访谈、对话、央视论坛、新闻会客厅等栏目接受过专题访谈。在欧美有关国家参加过国际研讨会、做过学术演讲。
第59期李燕杰
报告题目:《国学智慧与魅力》
报告人:共和国四大演讲家之一李燕杰教授
时间:2011年6月21日(周二)19:30
李燕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共五届北京市委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没想当旅行家,却在地球上到过700多城市。
他没想当演讲家,却在海内外演讲4700余场。
他没想当诗人,却写诗3700余首。
他没想当书法家,却写书法30000余件。
他没想当教育家,创办一大学,收生30万人。
他没想当社会活动家,却赢得700多个职衔。
他没想当名人,他的名字进入170部名人大辞典。
省部级干部见到他讲:20几年前我是听您报告长大的。
海归派见到他讲:20几年前我是在美国听过您的演讲,现在回国了。
企业家讲:20几年前,我在商学院,听您报告,受到启发,经商发财了。
轻生者讲:20几年前,我因听了您的报告,我不死了,现在事业有成。
失足者讲:我是20几年前,在狱中听了您的报告,现在已走上新岸。
中学生说他是F3,大学生讲他是奔腾5,最近在80岁之前,荣获18项(包括国学、易经、教育、演讲等)终身成就奖。
群众反映:李燕杰的演讲是黄金吗?不是。是白银吗?不是。是钻石吗?不是。是阳光,是水分,是空气,是真、善、美、爱。
一个真正的全国现象级人物
一个时代的名片
他影响了几代人
他的声音使万人空巷,万民沸腾
第60期田永清
报告题目:《成人成才成家成功》
报告人:田永清将军
时间:2011年9月6日(周二)19:30
田永清,1940出生,毕业于解放军原张家口外国语学院,历任解放军原装甲兵指挥学院政委、总参原兵种部政委,正军职,少将军衔,2001年退休。此后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2009年被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曾连续十多年到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作报告。
第61期张炜
报告会题目:《我们需要的文学大陆--谈外国文学的影响》
报告人:张炜
时间:2011年10月31日(周一)16:00
张炜,1956年出生,山东省龙口人。1978年毕业于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中文系,曾长期从事档案资料编纂工作。自1984年起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经典”等奖项五十余次。
长达39卷、约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堪称世界纯文学史中最长的一部著作,2011年8月20日,《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曾应邀莅临我校稷下大讲堂。
第62期蒋述卓
报告会题目:《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
报告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蒋述卓教授
时间:2011年12月1日晚19:00
蒋述卓,1955年出生,广西灌阳县人,文艺批评家,学者,文学博士。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
第63期宋若波
报告会题目:《榜样的力量—解读雷锋精神》
报告人:宋若波政委
时间:5月17日晚7:30
第64期杨朝明
报告会题目:《孔子思想与和谐人生》
报告人:杨朝明教授
时间:6月3日(周日)晚7:00
杨朝明,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当代著名学者、儒学家、史学家,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孔子研究》执行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研究重点在于中国早期文明和儒家贡献。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国文化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古籍整理与研究规划项目10余项,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励。主要著作有:《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儒家文献与早期文学》、《孔子学案》、《孔子弟子学案》、《中国传统文化要论》等。
第65期蔡顺华
报告会题目:《木字人生》
报告人:蔡顺华教授
时间:6月13日晚7:30
第66期傅佩荣
报告会题目:《国学与人生》
报告人: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
时间:2012年9月26日(周三)晚7:00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家、演讲家。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相继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
2006年9月,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横扫老中青三代;在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等国内知名文化栏目担任首席主讲专家。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录制《人生困惑问庄子》、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录制《老庄的人生智慧》节目。
著作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为自己解惑》等九十余部,内容涵盖哲学、宗教、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第67期杨阳
报告会题目:《国际形势与周边安全——当前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报告人:杨阳教授
时间:2012年10月20日(周六晚)晚7:00
第68期丁建明
报告会题目:《创新发展与世界前沿》
报告人: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会长、全国演讲赛事委员会主任丁建明教授
时间:2012年12月4日(周二)晚七点
丁建明,著名演讲家、演说家、创新理论研究专家,现任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会长,全国演讲赛事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商网(口才宝语商学院)特聘专家顾问。
丁建明长期致力于“创新型经济”的研究并应邀为全国十几个省区的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百余所大专院校演讲。2011年5月,他获得当代中国演讲事业杰出贡献奖。由于他长期致力于“创新型经济”的研究和在创新型演讲方面的成绩,国内演讲界将其誉为“创新演讲第一人”。近年来,丁建明组织多项演讲赛事,通过赛事来培养新人,促进了国内演讲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69期蒙曼
报告会题目:《隋富唐强——大国梦与人文精神》
报告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教授
时间:2012年12月15日下午3:00
蒙曼,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开设的《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为国家首批精品课程。从2007年起,她先后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之隋文帝》、《大隋风云之隋炀帝》等节目,并出版系列同名图书。她的讲座,问题意识鲜明,结构清晰、语言幽默,深受广大读者和电视观众好评。
第70期熊秉元
报告会题目:《经济学的世界观》
报告人:台湾大学熊秉元教授
时间:2012年12月21日晚7:00
地点:东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熊秉元,著名法律经济学家,美国布朗大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客座教授、高级研究员,逢甲大学董事,《经济年鉴》编辑等。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除学术论文外,出版过《灯塔的故事》、《寻找心中那把尺》、《大家都站着》、《我是体育老师》、《会移动的城堡》、《熊秉元漫步法律》等书。这些书是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涉及社会现象、政治过程、法律、伦理人情等。这些分析颠覆日常生活中依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处理事务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分析架构也令人耳目一新,见常人所未见。阅读这些著作对于更好的理解社会和经济的运行、人际交往、政治生活等有很大的帮助。
第71期白描
报告会题目:《作家是些什么样的人》—
报告人: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教授
时间:12月27日晚7:00
白描,原名白志钢。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早教网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
第72期
报告会题目:《谈谈当前文化热点问题》—
报告人:著名鲁迅研究学者陈漱渝教授
时间:2013年3月14日晚7:00
陈漱渝,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鲁迅研究专家,作家、学者。祖籍湖南长沙,生于四川重庆。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两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现任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上海鲁迅纪念馆学术委员、南京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南社及柳亚子研究会学术顾问等。195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习作。参加了1981年版《鲁迅全集》及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的编注工作,并出任2005版《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专著有《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民族魂——鲁迅的一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风情·亲情·乡情——一个大陆人看台湾》﹑《五四文坛鳞爪》、《甘瓜苦蒂集》、《倦眼朦胧集》、《披沙简金》、《剪影话文坛》、《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胡适心头的人影》、《沙滩上的足迹——陈漱渝学术自传》等。曾赴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第73期
报告会题目:《从莫言获诺奖看中国当代文学》
报告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教授
时间:2013年3月20日晚7:00
吴义勤,男,汉族,江苏海安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第74期
报告会题目:《湘剧艺术欣赏和导引》—
报告人:湘剧表演艺术家王永光陈爱珠教授
时间:2013年10月10日晚7:00
王永光同志简介
王永光,1954年考入湖南省湘剧团附设演员训练班学习,1957年调湖南省湘剧团(院)工作,拜在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先生门下学艺,得其真传。1992年被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科委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出席中国文联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第八届梅花奖、文化部首届文化表演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昆剧节特别荣誉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表演奖并多次获得省会演优秀表演奖。
陈爱珠同志简介
陈爱珠,1942年2月27日出生于西安。1958年转入湖南省戏曲学校湘剧科,1959年分配到湖南省湘剧院工作。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共产党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并为主席团成员,湖南省青联委员,湖南省第四届妇代会代表,湖南省直文化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南省第四届文代会代表,曾为湖南省剧协理事。曾荣获了湖南省第二届芙蓉奖、“飞天奖”,并获得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湖南省尖子演员的光荣称号。陈爱珠同志是湘剧艺术中的无价之宝,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既饱学、有精湛、更为观众所爱戴的湘剧表演艺术家。
第75期未报到宣传
报告会题目:《对当前中国周边热点问题的战略思考》—
报告人:国防大学战役部孟宪生教授
时间:2014年3月20日晚7:00
人物简介:孟宪生,国防大学战役部教授,联合作战室副主任,正师,大校军衔。历任排长、连长、集团军司令部作战参谋、旅参谋长等职,在国防大学任教以来,撰写过《登陆与抗登陆怎样打》、《战争谋略论》、《大国旋律》、《大战略之战整体战》、《人民战争整体战》等著作;曾获国家图书奖1项,中华出版物奖1项,领军完成的军事作战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整体战理论、目标重心战理论的创始人;中央办公厅专家咨询库成员。
第76期
报告会题目:《世界与中国》—
报告人: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苟皓东参赞
时间:2014年3月22日晚7:00
第77期
报告会题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
报告人: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
时间:2014年4月10日晚7:00
人物简介:何中华,男,1962年7月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论研究室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等著作。荣获第2届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持2005-2007年“985工程”子课题“当代社会变迁研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第78期
报告题目: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
报告人: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
时间:2014年5月8日晚7:00
地点:3号教学楼报告厅
组织单位:校团委
蔡天新教授简介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班大学生,24岁获理学博士学位,31岁晋升教授,33岁成为CCTV“东方之子”。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人说,做一位数学家和做一位诗人,也许是天底下最难的两件事,蔡天新居然同时是一位数学家和一位诗人。读研期间,缪斯的一次偶然光顾催发了他的诗情,至今已出版诗集、随笔集、游记、摄影集等10多部,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西、法、韩、斯拉夫、土耳其语等外版著作。其中《数字与玫瑰》有4个中文版本,《数学与人类文明》有2个版本,被列入大学通识教程,《难以企及的人物:数学天空的群星闪耀》曾获文科大奖,繁体版出版时,杨振宁、莫言两位诺奖得主撰写了推荐语。
同时,蔡天新还是一位旅行家,他去过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30次应邀参加5大洲国际诗歌节和文学节,纽约、巴黎、剑桥、法兰克福、墨西哥城等都举办过他的诗歌朗诵会,近年来在深圳、杭州等地多次举办摄影展,并应邀在海内外大学、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做两百多场公众讲座。
第79期
报告题目:《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报告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
时间:2014年7月6日下午2:30
地点: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
周海宏教授简介
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近年来致力于严肃音乐普及工作,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中组部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各大部委、企业等举行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第80期
报告题目:“凝魂聚力”的传统文化讲座
报告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涂可国
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地点:东校图书馆报告厅
第81期
报告题目:向国学学什么
报告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
时间:2014年11月28日晚7:00
王杰教授简介
王杰,男,1963年生,山东淄博人,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并在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全国首家孟子学院等20多个协会担任社会兼职。
在中央党校培训部、企事业党校、中央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约五十余家单位讲授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释道与中国文化》、《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哲学的智慧》、《孔子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等专题。
第82期
报告题目:《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与民族复兴》
报告人: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
时间:2014年12月2日19:00
地点:3号楼报告厅
欧阳康教授简介
欧阳康,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从事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出版《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等优秀著作,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50余篇。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83期
报告题目:原子弹与脊梁
报告人:原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葛能全教授
时间:2015年5月7日下午2:30
组织单位:校关工委校团委
葛能全简介
报告内容简介
报告将从全球的视野介绍原子弹的发展历程,以大量史实资料,着重讲述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环境下,中国艰苦卓绝的原子弹研发工作和参研科学家背后的辛酸故事,突出反映原子弹和民族脊梁、国家主权的深刻关联,鲜活展现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中国科学家敢于担当、以身许国、无怨无悔,以吃苦为荣,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早日实现强国梦的崇高精神现强国梦的崇高精神。
第84期
报告题目:概论国学
报告人: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
时间:2015年5月14日下午2:30
方尔加简介
方尔加,男,1955年10月10日出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商学院、中欧工商学院及众多大中型企业、政府各部委开设中国文化讲座。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设国学讲座八讲。著有《王阳明心学研究》、《荀子新论》、《将帅型企业家松下幸之助》、《道德经意释致用》、《大学中庸意释致用》、《儒家思想讲演录》、《道家思想讲演录》等具有较深社会影响的专著6部,发表论文80余篇,深受读者好评。
第85期
报告题目:《新闻联播》---中国改革开放的忠实纪录者
报告人:杨金月
时间:2015年6月26日下午2:30
杨金月博士简介
杨金月,高级编辑,信息管理学博士,《新闻联播》栏目第7任制片人。
从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编播工作30年,其中担任栏目制片人20年,有着丰富的前后期工作经验。有近20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及国家广播电视新闻奖。曾随国家元首出访报道,参加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韩国釜山亚运会、港澳回归报道,是《新闻联播》第一次全面直播的策划组织者,中国电视新闻行业最高、最严、最有效的《新闻联播》“金”标准的执笔者。
《新闻联播》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忠实纪录者,同时也肩负着中国电视新闻创新发展领军者的角色。历时三年他曾带领一个硕士生团队采访过上百位老联播人,形成数十万字的经典报道案例,并收集了上千张珍贵老照片。主编出版了大型系列电视实务研究丛书,内容涉及包装、策划、摄像、导演、照明、制作、创意思维、国际新闻等14个专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山东临沂大学等多所院校担任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高级专家,主讲中国电视新闻史、电视新闻经典案例、电视编播流程。其中《新闻联播》金标准、《新闻联播》---中国改革开放的忠实记录者两门讲座,成为业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第86期
报告地点:3号教学楼报告厅
报告人: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
报告题目:《稷下学与秦汉大统一》
王子今简介
第87期
报告题目:《中朝关系的历史真相》
报告人: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
沈志华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生于北京。1979-1982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肄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2009-2011年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历史与公共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著有《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12卷本《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等文献资料集。
第88期:
报告题目:《海外华人的中国梦》
报告人:管必红
简介:管必红,美籍华人,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会长、美国管子学院院长;《美国华商报》、《美国华商网》社长兼总编;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荣誉会长、世界孙中山基金会执行会长、美国华商会常务副会长;安徽宣城中学《管必红奖学金》设立者、安徽宣城生物工程学校《管必红助学金》设立者。
管必红先生心系祖国,热心慈善,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曾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十大杰出企业家”、“社区公益之星”、“中华爱国丰碑人物”、“感动中国公益杰出人物”、“2011和谐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其肖像曾被中国邮政作为个性化邮票发行;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他的事迹先后被《世界华商》、《中华爱国丰碑人物》、《中国风》、《世界杰出华人与商业文化》、《世界百名优秀企业家》、《华人精英人才大典》等录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曾以“管必红身在海外,情系中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曾以“费城独立广场升起五星红旗第一人---管必红”等对其进行系列报道。
第89期:
报告题目:《国际战略格局与国家空天安全》
报告地点: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
报告人:马健
简介:马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学历,空军少将军衔,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军飞行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中心顾问,清华大学国防战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1970年12月入伍,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六航空学校、空军工程大学、国防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历任军机关标图员,航空兵师领航员、参谋、副科长,空军作战部处长、副部长、部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空军指挥学院院长等职。2005年7月授予空军少将军衔。入伍后,曾参加过航空兵部队进入福建地区轮战任务,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有关活动,98抗洪重大军事活动。参与总体筹划建国35周年阅兵,组织筹划了全军性的系列演习、重大战备工程建设、边海防建设、国家空中交通管理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项。组织了2005年中俄首次“和平使命”演习,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2008年获奥运安保特别荣誉奖。
第90期:
报告题目:《文学:仁者无敌》
报告人:刘醒龙
简介:刘醒龙,生于古城黄州,现为《芳草》文学杂志总编,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三卷)、《蟠虺》,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散文集《寂寞如重金属》、小说集《刘醒龙文集》数十种。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获老舍散文奖和在场主义散文奖,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第91期:未宣传报道
报告人:国防大学陈军生教授
简介:
陈军生,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军训教研室主任、教授、大校、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军事装备学学术带头人。兼任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工程技术专家组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军委后勤保障部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国家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等。
1980年考入装备甲兵工程学院。先后任连长、38集团军技术部参谋、营长。1995年调入国防大学。2014年海军古镇口基地代副司令员。多次参与全军装备建设专项评审论证、我军装备发展战略和军委总部重大活动专家咨询。主编《军事装备保障学》等9部全军专著教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防大学优质大课奖5次,全军性奖励30余项。
第92期:
报告题目:2017年的写作
报告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
张炜,男,汉族,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现为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万松浦书院院长。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
主要代表作:
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独药师》等;中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声音》、《一潭清水》、《海边的雪》等;散文《融入野地》、《芳心似火》;诗集《皈依之路》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0卷)、《张炜自选集》、《张炜长篇小说年编》等。
第93期:
报告题目:《自立、智慧、美丽、亲情、友情、爱情--从国徽设计者林徽因谈起》
报告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情研究会会长周芳芸
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专著《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三等奖;曾获四川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第94期:
报告题目:《当前中国舞蹈的发展现状》
报告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
第95期:
报告题目:《长征——中国革命的柳暗花明》
报告人:国防大学徐焰将军
徐焰,国防大学技术二级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博士生导师,他是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他先后曾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二炮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十几所地方和军队高校的兼职教授;他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又是“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他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和讲学。二十多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多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在国外出版。此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并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特邀佳宾。
第96期:
报告题目:逻辑学和理性精神
报告人:逻辑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
第97期:
报告题目:远在天边的写作
报告地点: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
报告人: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雷平阳
第98期:
报告题目:从中美关系看当前的国际形势
报告人:军事问题和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军事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封长虹主任
第99期:
报告题目:滨海商业文明与齐文化
报告人:淄博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
第100期:
报告题目:当前中国外交及中非关系
报告人: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忻顺康
1973年9月至1977年12月,在北京市第74中学任英语老师、校团委书记
1977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任系团总支书记
1982年12月至1985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英语教师、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5月至1989年7月,任外交部办公厅三秘
1989年7月至1992年5月,任外交部团委书记、外交部机关党委青年处处长
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任外交部国际司一秘(正处级)
1993年5月至1997年11月,任国务院领导秘书、外交部办公厅参赞(副司级)
1997年11月至2000年7月,任中国驻马耳他使馆参赞、首席馆员(副司级)、馆党委副书记
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任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使馆参赞(副司级)、使馆政治处副主任
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任外交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副司级)
2003年11月至2008年11,任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任外交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司级)
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正司级)
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任中国驻纳米比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正司级)
现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第101期:
报告题目:东西方音乐的魅力与趣谈
第102期:
报告题目:从一条河开始的写作与人生
报告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短篇小说集获CCTV“2016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北上》获CCTV“2018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台湾《镜周刊》评为“2017年度华文十大好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韩、意、蒙、荷、阿、西等十余种语言。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