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多楼主从马德里AvenidadeAmérica大巴站坐汽车四个多小时车程抵达格拉纳达,这次本着独自穷游的态度,下了大巴打开手机地图定位背着包徒步走向宾馆,路上途经一座巨大石榴的雕塑。
格拉纳达街景
广场上弹吉他的艺人
▲格拉纳达皇家最高法院(RealChancilleríadeGranada)
▲圣吉尔圣安娜教堂(IglesiadeSanGilySantaAna)
▲阿尔拜辛区(ElAlbayzín)达罗河谷把阿尔罕布拉宫和阿尔拜辛区天然的分隔了出来,“阿尔拜辛”这个名字源于阿拉伯语“Albayyazin”,译为“放养猎鹰的人”。此区域当初是摩尔居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当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带领天主教军队光复格拉纳达后,阿尔拜辛区成为昄依天主教的摩尔人居住的地方,这部分摩尔人被称作“摩利斯科(Morisco)”。
阿尔罕布拉宫一隅
一家阿尔拜辛区宾馆墙上的石榴石雕
从阿尔拜辛区的巷子中俯瞰阿尔罕布拉宫
一座庭院门前的瓷门牌,门牌上印有格拉纳达典型的石榴标志。
大门上的门把手
石榴造型的铁桩
地面上的井盖也具有石榴的标志
沿着地图上的道路穿梭在阿尔拜辛区狭窄蜿蜒的街道中,突然发现圣尼古拉斯眺望台的指示牌,迈步向前行进!
▲圣尼古拉斯眺望台(MiradorSanNicolás)如果想俯瞰美丽的格拉纳达城市全景,登上圣尼古拉斯眺望台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想遥望宏伟的阿尔罕布拉宫,登上圣尼古拉斯眺望台同样是最好的选择。
站在圣尼古拉斯眺望台遥望对面的阿尔罕布拉宫
俯瞰整个鳞次栉比灰顶白墙房屋的阿尔拜辛区
▲圣尼古拉斯教堂(IglesiadeSanNicolás)在圣尼古阿拉斯斯眺望台旁有一座圣尼古拉斯教堂,估计眺望台的名字得于这座教堂。
楼主旅游属于不喜欢错过任何一个景点的类型,因为一个地方有可能很难再去第二次,所以一脚迈步进入了圣尼古拉斯教堂,教堂很小,门口有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叔,他问我想不想更好的俯瞰格拉纳达全景,交两欧元就能登上教堂的塔顶一睹风采,既然进都进来了,索性给了大叔两欧元登塔去一看究竟。
塔中原来的石砖楼梯已不复存在,踩在脚下是翻修的包漆铁片楼梯。
圣尼古拉斯塔顶历经岁月沧桑的铁钟
内部击打铁钟的铁块已经被牢牢的用锁锁住,是改为了电子的钟声还是已被废弃了呢?
离开眺望台时候也不早了,顺着阿尔拜辛区内蜿蜒的巷子中返回达罗河谷,前往格拉纳达大教堂周围游览一番。
街边一家卖茶的店铺
手持鲜花扮成雕塑的卖艺人
▲格拉纳达主教座堂(LaCatedraldeGranada)格拉纳达主教座堂原本地基是一座清真寺,1492年天主教军队光复格拉纳达后兴建该教堂,修建教堂共用181年,为格拉纳达教区的主座教堂。开始设计建造大教堂的时候为哥特式,后来因为修建教堂持久,中途又加入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
格拉纳达主教座堂塔楼
坐在主教座堂门口台阶上的小朋友们
主祭坛
管风琴
唱诗班使用的巨幅乐谱
格拉纳达主教座堂建筑模型
▲兰布拉广场上的喷泉(PlazadeBib-Rambla)
喷泉前的陶瓷牌提示着路人喷泉内配置源水回收系统,池中的水不可饮用。
广场上路灯的底座充满着石榴的元素
兰布拉广场上已经矗立起灯光圣诞树
此时的天色已经接近黄昏,在返程宾馆的路上发现一家卖Kepap的店,Kepap就是用面包或者饼夹上图中旋转烧烤的肉再配上蔬菜和酱,和国内的肉夹馍感觉类似,因为没有同行的小伙伴,一个人去饭馆显得单调,楼主买上一份Kepap外卖套餐准备回宾馆独享去咯~
为了不出现人挤人的局面,楼主预定的早晨第一班八点半进入阿尔罕布拉宫,宫外只有零星的三四个游客等待进入。
一座宫殿的废墟
▲葡萄酒门(PuertadelVino)阿尔罕布拉宫是一座宫殿群,其中有纳斯里得宫、赫内拉里宫、卡洛斯五世宫和城堡组成,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主体纳斯里得宫,首先让我们从葡萄酒门进去游览吧!葡萄酒门因为之前在门内贩卖葡萄酒而得名,是昔日平民区与军事区的交界处。
梅苏亚尔厅门墙
▲梅苏亚尔厅(Mexuar)梅苏亚尔厅是宫内最古老的厅堂,苏丹在此听政、判决以及处理其他公务。优素福一世和他的儿子穆罕默德五世时期重修了梅苏亚尔厅,之后用作皇家司法审理办公,当时的官员集结在此审理重大司法事务。
厅内墙壁上的阿拉伯文雕刻
支撑梅苏亚尔厅四根柱子其中之一的柱头,1995年柱头被重新上色修缮。
梅苏亚尔厅木质的天花板
拼花瓷砖
▲梅苏亚尔厅祈祷室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要一天五次礼拜,所以宫内为了礼拜方便祈祷室四处林立。
▲科玛莱斯宫墙面(PalaciodeComares)
科玛莱斯宫前的小喷泉水池
▲香桃木庭院(PatiodelosArrayanes)香桃木庭院昔日为进行政治与外交活动的地点,苏丹在此接见外国使臣和宴请外宾,苏丹尤素夫一世下令修建香桃木庭院,此院得名于种植在水池两旁的桃金娘,桃金娘也称爱神木。
使节厅入口拱门一侧的阿拉伯铭文
王朝之盾
▲使节厅天花板(SalóndeEmbajadores)香桃木庭院正对着的是使节厅,使节厅象征着奈斯里的王朝的权利中枢,同时它也代表欧洲欧洲末代伊斯兰王朝的巅峰之作,使节厅为苏丹接待外宾与重要人士的场所,厅内的设计仿佛置身于沙漠。
使节厅绘有花纹的地砖
▲科玛莱斯宫厕所(BaodeComares)
厕所的天花板
众所周知《古兰经》禁止任何的偶像崇拜,但是阿尔罕布拉宫内狮子庭院却是个例外,根据史学家的推测,这十二只石狮子应该是苏丹为了彰显权利的象征。
代表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的其中一道水渠
▲国王厅(SaladeLosReyes)国王厅坐落于狮子庭院的东面,中央的厅堂供苏丹的眷属和接待来使使用,整个国王厅的设计唯美独特,使人仿佛置身于沙漠绿洲中的棕榈树林一般。
▲国王厅钟乳石状拱顶钟乳石状的装饰物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传说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天使圣盖伯尔的启示,在西拉山逃避敌人的追杀,当时一张蜘蛛网奇迹的将入口封住,使穆罕默德躲过了敌人的追杀。
▲阿本塞拉赫斯厅(SaladeAbencerrajes)当格拉纳达酷暑来临之季,阿本塞拉赫斯厅是全宫中最理想的避暑之地,夏季全厅大门紧闭,唯一的光线从顶部星状的窗户下投射进来,地下管道输出一股股泉水,凉爽宜人。
曾经在阿本塞拉赫斯厅也发生过一起“鸿门宴”,流传某位苏丹和皇后感情生变,皇后移情别恋并另结新欢,这件事端导致三十六位阿本塞赫拉斯成员在正举办宴会的阿本塞拉赫斯厅内一一被杀害,谣传大厅中央水池内的红色锈迹是当时被杀害的成员所流下的血迹。
▲两姐妹厅(SaladeDosHermanas)两姐妹厅是狮子庭院附属建筑群中最古老的厅堂,它的顶部同样为钟乳石状的圆顶。由于参观两姐妹厅时正在进行维护施工,很遗憾没能亲眼目睹。
▲林达拉哈瞭望台“艺术,以她独特之美,丰富滋养我的心灵,也赐给我光华与完美。看到我的人会以为,我就是那位美丽妻子,唇靠着杯身,祈求愿望。看我的人,见我闭月羞花,姿态曼妙的美丽外表,其实只是一座海市蜃楼。厅内之美,连月神也离开他的住所,住进我的豪宅。我并不孤单,从此处我看到一座令人惊叹,独树一帜的美丽花园。这是一座水晶皇宫,然而却也有人看到波涛汹涌,令人惊骇的海洋。此处散发着清新的微风。弥漫着一股愉悦,有益健康的氛围。拱门集结所有美景的景象,连苍穹星辰也黯然失色。这座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一切的美景杰作荣耀归于真主”—林达拉哈瞭望台墙上铭文翻译
▲科玛莱斯宫浴室(BaodeComares)上图为浴室的乐师厅,此处为盲人乐师为沐浴的苏丹演奏之处,他们曾经为浴池增添了许多行乐的氛围,而且看不到任何苏丹以及宾客和侍女欢娱的场面,其实昔日的浴池是净化、洗涤心灵的宗教含义,严令禁止男女共浴。
遥望阿尔拜辛区
▲牢房
▲林达拉哈庭院(PatiodeLindalaja)
▲贵妇塔
▲帕尔塔花园祈祷室帕尔塔花园祈祷室修建于尤素夫一世时期(十九世纪初),是一座小型的清真寺。
▲尤素夫三世宫殿(PalaciodeYusufIII)尤素夫三世宫殿曾经是阿尔罕布拉宫总督的办公生活处,1718年撤离时拆毁了此宫殿,现在已经成为一座废墟。
▲公主塔(TorredelasInfantas)沿着环城路疾步前行,途经无数的防御性塔楼,沿着这条小径可通往目的地赫内拉里菲宫,上图为环城路上的公主塔。
通往赫内拉里菲宫和下花园的大门
回首向阿尔罕布拉宫的主体望去
▲下花园(JardinesBajos)
▲赫内拉里菲宫(PalaciodelGeneralife)穿过下花园便到了昔日的夏宫—赫内拉里菲宫,赫内拉里菲宫曾经是昔日苏丹和王族家眷们远离宫廷繁文缛节,避暑纳凉的地方,整个夏宫修建于苏丹默罕默德三世时期,“赫内拉里菲”有“看尽一切乐园”的含义。宫殿四周的花园内布满了植物与花卉,水池和喷泉点缀其间,夏季在此居住真的是逍遥自在!
▲歇马庭院歇马庭院从字面上就可知当时这里是下马并且安置马匹的地方,从此门进入后沿着一条狭窄,台阶高陡的楼梯通往水渠庭院。
▲水渠庭院(PatiodelaAcequia)水渠庭院历经多次重建,却是保存最完善的安达卢西亚花园,长形庭院中的长水池为原始格局,水池两侧的喷泉为后期设计,潺潺流水的声音仿佛让人置身美妙的音乐中,让人感到舒适清凉,神清气爽。
庭院上的阁楼
▲柏树庭院(PatiodelaSultana)柏树庭院又名“苏丹王妃花园”,传说这里是王妃背着苏丹会见情人的地方,阿本塞拉赫斯家族也因此惹上灭族之祸。
柏树庭院的出口大门上方有着明显天主教王朝光复格拉纳达后的雕塑:中央戴着王冠的盾和两侧穆斯林禁止偶像崇拜的狮子。
▲流水阶梯(EscaladelAgua)从纳斯里得宫到赫内拉里菲宫,无数的庭院宫殿内都少不了水的存在,可见摩尔人对水的钟情。流水阶梯的两侧扶手内掏成小水渠的样子,水源源不断的从上方顺着扶手内流下,在炎炎的夏日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昔日在台阶的上方有一座小清真寺,从这里上去可以用水净身。
▲七层门(PuertadelosSieteSuelos)参观了昔日的夏宫赫内拉里菲宫后,直奔剩下的两个阿尔罕布拉宫内的主体建筑,一个是卡洛斯五世宫殿(PalacciodeCarlosV)和城堡(CastillodeAlhambla)。上图为途经的一座宫城城门。
▲柏树步道柏树步行道由两侧的柏树树篱构成,此步道连接纳斯里得宫和赫内拉里菲宫。
▲阿本塞拉赫斯宫废墟(PalaciodelosAbencerrajes)
▲清真寺厕所(BaodelaMezquita)
厕所顶部的通风口
洗手池
▲玛利亚教堂
卡洛斯五世宫殿在整个阿尔罕布拉宫殿群中显得格格不入,成为征服异族所留下的见证,卡洛斯五世和王后伊莎贝拉一次蜜月旅行中留宿过阿尔罕布拉宫,卡洛斯对昔日的宫殿喜爱有加并十分赏识,想在原宫殿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宫殿,但是卡洛斯五世宫殿的文艺复兴建筑形式和原先阿尔罕布拉宫整体的伊斯兰风格格格不入,加上摩尔人后裔的叛乱和宫殿财源等问题,促成了王国濒临破产的局面,最终该宫殿有始无终没能竣工。
卡洛斯五世宫殿大门
卡洛斯五世宫内部为圆形庭院,直径四十二米,上下两层分别为多立克式柱式和爱奥尼克柱式。
▲葡萄酒门(PuertadelVino)
▲蓄水池广场(PlazadelosAljibes)穿过葡萄酒门便到了城堡区(Alcazaba)前方的大广场—蓄水池广场,蓄水池广场原为城堡区与宫殿区分界的山沟,天主教徒光复格拉纳达后的1494年,甸迪亚侯爵下令将山沟填平并修建一座蓄水池,蓄水池上方再修建一座广场,就是现在的蓄水池广场。
▲练兵场(BarrioCastrense)进入城堡内部,经过一段石子坡道后,有一片宽阔的废墟,这就是曾经的兵营,当年保卫阿尔罕布拉宫和格拉纳达的摩尔人士兵们就是常年生活驻守在这里的。
水井
▲崇敬塔(TorredelHomenaje)崇敬塔建于哈里发时期,是城堡中年代最古老的塔楼之一,根据专家的推测,崇敬塔可能是苏丹阿曼下令在九世纪旧塔遗址上重建的塔楼。
▲兵器塔(TorredelasArmas)兵器塔下方为兵器门,是昔日进入城堡的主要入口,从兵器门进入到兵器塔内有一条通道通向守卫们聚集的大厅,之后有两条通道向左通往王宫,向右通往城堡。
兵器塔顶部宽敞的露台
从兵器塔遥望阿尔拜辛区(ElAlbayzín)
格拉纳达城区
▲阿拉伯城墙格拉纳达的城墙几乎都位于市郊的外围,仿佛是防卫城内的居民,而不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入侵(这一点和巴塞罗那Monjuic山顶的城堡用途类似)。
▲守望塔(TorredelaVela)守望塔在天主教徒光复格拉纳达之后改建为住所,1522年的地震、1590年达罗河火药库爆炸、1882年一道闪电击中塔顶的大钟使得守望塔遭受了磨难,塔楼严重受损。
守望塔内部
塔顶的大钟在古时是召唤人民轮班灌溉平原,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大钟有通知全城的居民功能,现在此钟改为自动化电力敲钟。
俯视城堡内部
▲朱砂塔(TorredelCinabrio)从崇敬塔上向城堡外望去有一座朱砂塔,朱砂塔毗邻犹太区,为阿尔罕布拉宫南侧的防御要塞,当时是用来保卫犹太区及监禁居民的地方。
▲阿达尔费要塞公园(JardíndelosAdarves)从崇敬塔对面的出口走出城堡区,能看到在城堡城墙根下一侧的一座花园,曾经这里是区分内外部的深坑战壕,十七世纪时蒙德哈尔侯爵下令将战壕填平改建为花园。
从城堡区出来后,就算是大致把整个阿尔罕布拉宫群参观了一遍,因为阿尔罕布拉宫建在山地之上,想要简单快捷的回到宾馆还是要拦辆出租车,走了半天也没有打到车,一刹那有一辆载客的出租称从楼主身旁掠过开进了宫门!拔开双腿向回跑去,刚好那辆车的游客下了车楼主就上去了!耶!从宾馆Checkout房间,准备前往格拉纳达的大巴站坐车,下一目的地—科尔多瓦(Córdoba).
▲HotelEurostarsPalace告别了格拉纳达后,楼主独自一人乘大巴前往第二个也是此次旅行最后的目的地—科尔多瓦,格拉纳达乘大巴到科尔多瓦大概两个半小时左右,整个路程都在昏睡中,到了科尔多瓦楼主沿着手机的导航徒步前往欧洲之星宾馆,因为是旅游淡季所以这家五星宾馆不算很贵,索性奢侈一把!
虽然现还不知这段城墙具体的年代与来历,但科尔多瓦这座古城却见证了无数的改朝换代,科尔多瓦最初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古城,公元前二世纪成为了罗马人的殖民地,公元六世纪西哥特人入侵了这里,八世纪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在此建立了哈里发王朝,十二世纪的时候天主教军队光复了科尔多瓦并在此建立起军事要塞。
▲百花巷(CallejadelasFlores)穿过阿尔莫多瓦门后就来到了犹太区的百花巷,科尔多瓦是一个满城花香的城市,每年五月在这里都会举办充满鲜花的“庭院节”,由于是冬天来的这里,但百花巷也没有令我失望,街旁两边雪白的墙壁上也装饰着花朵,虽然这些都是假花...
百花巷内不放过任何细节,墙壁上也绘有花。
无论是街边摆着的花,墙上挂着的花,窗台上放着的花还是墙壁上绘有的花,都能看出百花巷中的居民爱花和懂花!
"CasaPepeDeLaJuderia"—“犹太人贝贝家”
HotelLola(罗拉宾馆)
墙上的瓷砖标示着十八世纪的“FacultadDeFilosofīayLetras”(哲学与文字学院)
犹太教堂内部墙壁上方的精美雕饰还犹在,下部分经过了岁月的变迁已经裸露出墙内的石砖。
犹太教堂的天花板
墙壁上雕饰着希伯来文
墙壁上精雕细琢的纹路体出自犹太人的能工巧匠
▲迈蒙尼德(Maimonides)在犹太教堂附近还有一座半身雕塑,查阅了网上的资料后得知是著名的犹太哲学家、法学家和医生,在之前的百花巷中也有一座他的全身雕塑,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LaMezquitadeCórdoba)从百花巷中的犹太教堂离去,本想奔着科尔多瓦著名的古罗马桥(PuenteRomanodeCórdoba),结果在途中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阿拉伯建筑,看看手机定位显示这座建筑是CatedraldeCórdoba(科尔多瓦主座教堂),心里想着这肯定又是一座曾经的清真寺被天主教军队光复后改成的教堂,等进去了之后我才明白这是楼主此行的第二大目的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脑子怎么一时没转过来弯呢??!!
曾经清真寺的宣礼塔被改建成巴洛克式的塔楼,饶了大清真寺一大圈后,才从塔楼侧下方找到了它的入口,入口的大门称之为“免罪之门”,通过此门的教徒都会被赦免。
从大门进入是一座种满橘子树的庭院,所以称之为“桔园”(PatiodelosNaranjos),庭院中间的喷水池是当年穆斯林在做礼拜之前净身之用。
曾经的清真寺宣礼塔被改建成巴洛克式的教堂塔楼
在种满橘子的庭院一侧购买好门票后,进入这座建筑看到一排排的柱子楼主才清醒的意识到这就是楼主来科尔多瓦此行的目的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说起这座大清真寺不得不讲讲它的来历,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怎会出现一座如何宏伟的伊斯兰教建筑呢?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定都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创建者—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AbderramánI),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是阿拉伯帝国王族倭马亚家族的直系后代,他的祖父是倭马亚王朝的第十位哈里发希沙姆·伊本·阿卜杜勒·马利克,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本土的倭马亚王朝覆灭后,他逃至北非躲避阿拔斯王朝的追杀。公元755年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安达卢西亚登陆,并率领穆斯林军队逐渐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三分之二的土地。定都科尔多瓦后,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欲使科尔多瓦与东方阿拉伯帝国的中心大马士革匹敌,把这座曾经西哥特人的教堂改建成清真寺。伊斯兰世界就此一分为二,东部地区以大马士革哈里发为中心,西部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以科尔多瓦哈里发为中心。
清真寺内一面墙上用石膏复制了所有柱子上的工匠姓名
珍宝馆
《最后的晚餐》
大清真寺内有一部分已经改建成了天主教堂,16世纪初阿隆索·曼里克主教要主持该清真寺的改建工程,后来遭到卡洛斯国王的制止,正因为这次及时制止,这座伊斯兰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持至今,并因此而成为一座使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特殊建筑物。
由于快要临近圣诞节,教堂圣坛前的烛台已经装饰上了松果等圣诞元素。
改建成天主教堂部分的大穹顶
唱诗班席位
▲桥门(PuertadelPuente)在古罗马桥的一侧有一座桥门,此门坐落在罗马和穆斯林时期城门的原址上。在罗马时代,该门与罗马桥连接着城内和奥古斯塔大道(ViaAugusta),此后该门一直是科尔多瓦的一个主要城门,交通繁忙。1572年2月18日,科尔多瓦市长下令修建桥门,以取代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的旧城门。
在桥门内有一位拉小提琴的卖艺者,警察过去不知道和她说了些什么,应该是检查她卖艺的证件。看三个人聊家常似的对话心里暗想:没有城管的国家对她来说真好!哈哈!
古罗马桥宽阔的石板桥面
▲守护神圣拉斐尔·阿尔坎赫尔(SanRafaelArcangel)古罗马桥上有一座雕塑,他是天使长拉斐尔,同时也是科尔多瓦的守护神,据说他行使一切治愈的神迹,由于拉斐尔是操治愈术的天使,和蛇的形象便有了牵连,拉斐尔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使的君主、伊甸园生命之树的守护者、经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名天使之一。拉斐尔的传说极其纷乱,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却有炽天使的六翼,又同时属于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阶。拉斐尔的形象一直都是愉快的,除了治愈人的疾苦,还传授诺亚建造方舟的知识与技巧。旧约记载与雅各摔角、解除亚伯拉罕老年行割礼的痛苦的天使亦相传是拉斐尔。他治疗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包括人的信仰。
▲圣拉斐尔大桥(PuentedeSanRafael)从古罗马桥一侧望去,远处便是圣拉斐尔大桥,在二十世纪中叶前,古罗马桥是科尔多瓦河上唯一的桥梁,圣拉斐尔大桥建好后的2004年,古罗马桥改成步行桥,禁止机动车驶入。
▲卡拉奥拉塔(TorredelaCalahorra)古罗马桥另一侧是最早穆斯林修建的卡拉奥拉塔,14世纪时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二世(EnriquedeTrastámara)与他的兄弟佩德罗一世对抗期间扩(PedroIdeCastilla)建此塔。18世纪时该塔被用作监狱,19世纪时又被用作女子学校。现今卡拉奥拉塔为安达卢西亚生活博物馆,展示9世纪至13世纪时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各种文化的共存。
从古罗马桥上可以望见科尔多瓦大清真寺(LaMezquitadeCórdoba)
科尔多瓦的马术非常有名,并且拥有数家马术学校,上图为城堡门前身穿马术装招揽游客参观马术学校的骑士。
▲菲利普二世盾徽(EscudoFelipeII)
▲阿方索十世(AlfonsoX)阿方索十世,(1221年11月23日-1284年4月4日),阿方索十世为斐迪南三世与霍亨斯陶芬家族伊丽莎白的长子,在托莱多出生。他在位期间,同时担任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莱昂王国国王、加利西亚王国国王。他曾经试图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1257年和1272年两次竞选都均告失败。1240年至1250年间,阿方索十世和他的父亲斐迪南三世爷俩一起征服了安达卢西亚地区穆尔西亚、阿利坎特和加迪斯的穆斯林据点。同时阿方索十世对文化贡献相当大,他也是当时欧洲最有学问的国王之一,所以被称为“智者”(ElSabio).
▲马赛克厅(SalóndelosMosaicos)马赛克厅得名于墙壁上装饰的公元二至三世纪的古罗马马赛克图案,十八世纪宗教改革时期马赛克厅被用作宗教裁判所,在这里审理宗教信仰。1820年后宗教裁判所被监狱所取代,如今这里成为了科尔多瓦市议会举办隆重仪式和民间婚礼的地方。
▲几何图形大马赛克(GranMosaicoGeométrico)几何图形大马赛克是马赛克厅中面积最大的马赛克团,它出自罗马时期,1959年在跑马场广场(PlazadelaCorredera)的地下被发掘出来。
▲爱神丘比特与普赛克(ErosyPsique)普赛克是人间一位国王最小的女儿,拥有美丽的容颜,甚至比维纳斯更美丽。由于她实在太漂亮了,以致人们不再去崇拜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而去崇拜普赛克,但却没人把她当作可以追求的女孩。因此普赛克一直独身一人,同时维纳斯对此也很是不满,所以她命令儿子——爱神丘比特把他的箭射向普赛克,让她爱上一个丑陋的怪物。但当丘比特看到普赛克的时候,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不小心让金箭划伤了自己因而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普赛克。
▲女人厅(PatiodelasMujeres)城堡的东部院落被称之为“女人厅”,如今通过马赛克大厅的窗口向外看去是一片废墟。
▲宴会厅(SaladeRecepciones)宴会厅这个小房间位于马赛克大厅旁,十七世纪时归属于旧教士会的合唱团,科尔多瓦教区的居民在此演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椅子靠背上刻有的盾牌符号。现整个厅室内的摆放还原了十五世纪时科尔多瓦议会厅的情景,在桌子上摆放的白色半身雕塑是“伟大的队长”—冈萨雷斯·费尔南德斯·科尔多瓦。
另一尊冈萨雷斯·费尔南德斯·科尔多瓦的塑像
古罗马石棺
▲摩尔人庭院(PatioMorisco)出了室内的宫殿建筑便是摩尔人庭院,该庭院又被称之为“穆德哈尔庭院”,院落中央是一座小蓄水池,水池两侧种植者香桃木树和橘子树,典型纯净的安达卢西亚风格。
通过狮子塔内的旋转楼梯准备登塔
射击孔
从狮子塔顶俯瞰摩尔人庭院
远望城堡花园
▲崇敬塔(TorredelHomenaje)从狮子塔一侧望去是崇敬塔,崇敬塔位于城堡东北,塔楼不仅作为防御工事,塔内还曾经被皇家听证会使用。
远望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远望罗马桥
▲下花园(JardínBajo)下花园曾经在二十世纪中期是城堡的一部分,因为历史原因这座城堡花园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但面对着大蓄水池内两侧涌出的潺潺细水真的令人心旷神怡,大水池的右面为皇家马厩。
城堡花园内一处石雕遗迹
▲马驹广场(PlazadelPotro)今日是在科尔多瓦的最后一日,也是此次旅程的终结日,不管再累也要早早爬起来把城内没逛的景点逛一下,因为楼主这个人好像有点旅行景点强迫症,能逛多少就逛多少,心里每次都在想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再来这里了,怕留下遗憾。第一站—马驹广场!马驹广场是科尔多瓦最具代表性的广场,坐落在圣弗朗西斯科-里贝拉区(SanFrancisco-Ribera),这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八角形喷泉可追溯到1577年,在黄金时代这里是流氓和恶棍集会的场所,马驹广场十号是著名的马驹客栈,塞万提斯曾经在《堂吉诃德》中提及过这座客栈。
喷泉上的马驹怀抱着科尔多瓦城市的盾徽,马驹脚下有四个狮头状的喷头。
水池旁可爱的小孩儿好奇的看着楼主
大清晨的就有自行车骑警在这里巡逻加闲聊,难道这里现在还是流氓和恶棍集会的场所?
▲科尔多瓦罗马神庙(TorredelaCalahorra)沿着地图本来是要去科雷德拉广场(PlazadelaCorredera),结果途中发现了这座古罗马神庙,古罗马神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扩建市政厅时而意外发现,该神庙始建于一世纪古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时期,四十年后于皇帝图密善时期完工,是当时科尔多瓦市内最重要的神庙。
古罗马神庙地基
夜晚的科尔多瓦罗马神庙
▲科雷德拉广场(PlazadelaCorredera)克雷德拉广场是安达卢西亚地区最大的广场,也是科尔多瓦的心脏,广场建于十七世纪,最开始被用作血腥的古竞技场,这里也曾举办斗牛和赛马,还有就是用作焚烧罪犯,广场上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被称为“ArcoAlto(高门)”和“ArcoBajo(矮门)”。
不知道是不是旅游淡季的原因,科雷德拉广场里的人寥寥无几。向远处望去,一位似乎是本地的老奶奶桌前放着咖啡,眼睛凝视前方可能是有心事。
夜晚的科雷德拉广场
▲坦蒂里亚斯广场(PlazadelasTendillas)建于十四世纪的坦蒂里亚斯广场是科尔多瓦名副其实的市中心及商业中心,广场四周矗立着各大银行、餐厅和商店,两侧延伸出去的JoséCruzConde和CondedeGondomar大街上终日是熙熙攘攘来购物的人群。
▲冈萨雷斯·费尔南德斯·科尔多瓦(GonzálezFernándezdeCórdoba)坦蒂里亚斯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骑马雕塑,骑在马上的是基督教君主城堡一文中提及的伟大的队长—冈萨雷斯·费尔南德斯·科尔多瓦,可能科尔多瓦这座城市就是以这位大队长而命名的。
坦蒂里亚斯广场上有一座游客中心,可以在这里拿去科尔多瓦景点地图和咨询工作人员。
圣诞小摆件
木制玩具(JugetesdeMadera)
夜晚在坦蒂里亚斯广场上面抗议的人群和警察
今日乘坐Renfe火车从萨拉曼卡到哈恩的行程
由于火车在清晨的五点五十,如果楼主睡觉了肯定会起不来,别耽误事干脆不睡了。五点抵达萨拉曼卡(Salamanca)火车站,来得早了还没有开门,等到五点二十的时候进了站,道别了萨拉曼卡(Salamanca),前往哈恩(Jaén)!
上了火车空无一人,有点包厢的感觉!嘎嘎!
在马德里(Madrid)转车一次后,下午一点四十终于抵达了哈恩(Jaén),前来迎接楼主的是阔别了一年多的老朋友夹心大饼干!看她玩的多么开心!哈哈!
▲CerveceríaLaSurea
稍作休息,饼干带楼主出去吃午饭并且逛逛哈恩城,来到街旁一家座无虚席的饭馆,我俩觉得这家肯定比较不错,等了十分钟左右,终于有一个桌子空了出来,坐下准备点餐,开始一个女服务员正儿八经的给我们介绍不错的菜肴,由于菜谱是西语的,有些单词不认识,后来过来个男服务员一直犯2B给我们解释...说道虾时他自己就扭动身体扮演一直虾,说猪时他就在那哼哼,最后自己在那扮演一直牛...
▲哈恩圣母大教堂(CatedraldeNuestraSeoradelaAsuncióndeJaén)
俯视哈恩城
和饼干的小伙伴们汇合了之后,我们在ElCorteIngles百货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之后搭乘的士来到了哈恩的最高点圣卡塔莲娜城堡。
▲圣卡塔莲娜城堡十字架(LaCruzdelCastillodeSantaCatalina)沿着城堡正面的小路,走到尽头竖立着一座巨大的白色十字架。
俯视刚刚去过的哈恩圣母大教堂
▲圣卡塔莲娜城堡(CastillodeSantaCatalina)如今的圣卡塔莲娜城堡城堡已经改建成了宾馆,我们想在宾馆的Bar中喝点什么伴随日落,结果座无虚席...
西边的太阳落呀落山了~哈恩的夜景,随后大家一起下山,准备去HaveDinner!
▲Smoy冰激凌店
晚饭过后当然少不了来一份冰激凌甜点~这家冰激凌全部用酸奶制作,配上新鲜的水果,味道滑而不腻,吃的同时并和饼干同学聊一聊人生,谈一谈理想!
▲圣地亚哥医院(HospitaldeSantiago)坐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车抵达了乌韦达,在车站的问讯处要了一张乌韦达的景点地图,热情的问讯处阿姨给我在地图上勾勾画画帮我们介绍著名的景点。出了大门向右走不远到达了一个充满阿拉伯伊斯兰风味的建筑,问了一下门口的管理员得知之前这是一座医院。
▲安达卢西亚广场(PlazadeAndalucía)穿过一条步行街后我们抵达了安达卢西亚广场,此时大家都饥肠辘辘的想吃午饭了,这时楼主想不如问问当地人吧,向前问了一个坐在广场边上的中年叔叔,他给楼主拿笔把一家不错的餐厅标在了地图上,还热情的问我们用不用他带我们过去,我们怕麻烦人家不好意思就说自己找找吧,连声道谢后我们就穿到了小巷中。
跟着地图左拐右拐,本来乌韦达这个小镇的氛围就很安逸,再加上眼前的一幕瞬时更感觉好温馨,儿子牵着妻子的手搭着母亲的肩膀,慢悠悠的走在安逸的大街上。匆匆抓拍这一刻之后,正当我们的步伐超过这家的时候,突然中间的男子叫住了我们,回头一看正是刚才在广场上我们问路找的那个叔叔!
厚厚的炸鱿鱼圈
小潞同学好像是感觉菜太咸了,一直抱着一块面包不撒手哈哈!
▲巴斯奎斯莫利纳广场(PlazaVazquezdeMolina)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巴斯奎斯莫利纳广场广场,正前方是古老的萨尔瓦多教堂,左面是一家古建筑改的酒店。从上图大家能体会出三位女同学的心情吗?
当然,好照片一定会拥有一位出色的专业摄影师!
有着典型安达卢西亚地区风格的乌韦达街道
站在城中的边缘向外看去,漫无边的橄榄林呈现在你的眼前!Poreso我说乌韦达是被橄榄林包围的古城。
楼主吃饱了就犯困,躺在阿拉伯时期的老城墙边上休息会.......
被关在阳台上的小狗狗
被改做教堂的清真寺
曾经的清真寺被改成了教堂,但阿拉伯风格还在。
走在街上恩爱的老夫妻
绕城一周后,我们在一个小广场坐了下来,吃个冰激凌喝点饮料,用手机查了查回哈恩的大巴时刻表,发现除了六点半之后就只有八点的末班车了。看了看表此时已经六点一刻了,要是等到八点有点太晚了!迅速结完账后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了汽车站,买了票上了车再回头看看我们刚才所在塔的位置,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要是我们天天这么练能不能超越刘翔打破记录呢!嘎嘎嘎!
乌韦达之旅完美落幕!返程哈恩!
▲赫拉克勒斯(Hércules)救济广场上的青铜雕塑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他和两旁的狮子讲述的是赫拉克勒斯十二项伟绩的头一项—杀死涅墨亚狮子,安达卢西亚省的省徽也是上图雕塑的图案。根据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所写的长诗《神谱》中描述,宙斯的妻子天后赫拉(Hera)豢养狮子以对付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欧律斯透斯(Eurystheus)请赫拉克勒斯除掉这戕害人民的恶兽并带回狮皮为证,赫拉克勒斯背起弓箭,又用橄榄木制成一棍后出发,经过半日终于在山中发现狮子的巢穴,他隐身树丛后待狮子归来时趁其不备朝它左胁射了一箭,哪知箭头弹了开去无法射入狮皮分毫,他又发一矢正中胸口却同样无功,此时狮子已发现他并扑上前来,赫拉克勒斯以木棍猛击狮头,但是棍应声而裂,狮子头皮虽未破,但震荡之下也立足不稳而晕眩倒地,于是他抛下弓箭以双臂扼住狮颈,渐渐将整个狮身举了起来,恶兽终于窒息而亡。杀死狮子后赫拉克勒斯想剥下狮皮,可没有利刃难以下手,苦思良久后忽然灵光一现,也有说法是雅典娜(Athena)化作一位老奶奶指点的他,遂以狮爪自切其皮,从此赫拉克勒斯以狮皮为甲,狮头为盔,在其后诸场恶战中得到不少助力。
▲救济教堂(IglesiadelSocorro)广场一侧的中央是救济教堂,老的建筑被火烧毁过,现今的建筑是二十世纪建的,我们下午到的时候救济教堂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进去。
龙达斗牛场一号门(Puerta1)
在龙达斗牛场的后门两侧各有一尊青铜斗牛士雕像,左边的是卡耶塔诺·奥多涅斯(CayetanoOrdóez),右边的是安东尼奥·奥多涅斯(AntonioOrdóez),他俩都是奥多涅斯斗牛家族成员,同是也是父子。
从龙达斗牛场的后门绕到前门,今天可能是龙达当地的老爷车集会日,许多古董级别的老爷车整齐的停放在龙达斗牛场大门前广场上,对于楼主个人来讲我对老爷车十分感兴趣!因为它们轮胎所开过的路都记录了当年的一段有喜有悲的故事。
龙达斗牛场建造在沙质的石基上,直径为66米,四周的看台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五层供观众观看斗牛的台阶座位,在二层的中央是供王室观看斗牛的王室包厢。
看台内台阶上有许多数字,每一个数字代表着一个观众席位,龙达斗牛场只有在节日时才举办斗牛,楼主在马德里时夏季每周末都会有斗牛表演,所以我猜测这里有斗牛表演时,门口也会有工作人员出租坐垫,因为直接坐在台阶上有的人会觉得屁股底下太凉,但是对于我来说这都不叫事儿!哈哈!
连接一层和二层的楼梯,每级台阶上都镶着带图案的瓷砖。
▲皇家骑兵博物馆在龙达斗牛场内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斗牛博物馆,另一个是皇家骑兵博物馆,由于两个博物馆都不让拍照,只有在皇家骑兵门口的陈列玻璃外拍了一张。
新桥桥面
从新桥观望建在悬崖上的民居
龙达悬崖下流淌着一条河名为“瓜达莱温河(RíoGuadalevín)”,上图右边为摩尔王之家,是一座修建在穆斯林摩尔人宫殿上的十八世纪豪宅,摩尔王之家里有一条摩尔人时期修建的楼梯可以直达悬崖谷底的瓜达莱温河,据说是当年摩尔人害怕敌人围住整个龙达城,为了能够在围城期间获得水源而修建的。
▲RestauranteDonMiguel中午我们选择了一家建在悬崖上的餐馆就餐,餐馆叫做“RestauranteDonMiguel(米盖尔先生)”,同时它也是龙达的一家旅馆。
炖牛尾
“RondaalosViajerosRomanticos”—“浪漫旅行者之城龙达”吃过饭我们到斗牛场对面的龙达游客咨询中心询问哪里可以俯瞰龙达悬崖和新桥,工作人员给了我们一张地图后用圆珠笔画出徒步的路线,我们跟着地图准备前往此地,路中偶遇一面墙,墙上写着标题“浪漫旅行者之城龙达”,中间是一副彩色瓷砖拼起的龙达城市图,四周环绕着许多著名作家把龙达誉为浪漫之城摘选的句子。回想一下楼主第一次来龙达是做实习导游的时候,后来又跟团来过无数回,这次是跟着室友烟烟一起来的,就没有一个浪漫之旅!!!发誓以后一定要和自己爱的人来一次这里!!!这才对得起龙达“浪漫之城”和“私奔小镇”的名号!
此次旅程同伴,中国好室友烟烟
从悬崖下遥望龙达眺望台(MiradordeRonda)
▲断崖眺望台(MiradorLaHoyadelTajo)从悬崖半山腰观看过壮观的美景后楼主还是不甘心,因为之前在其它的游记中看到过有一个瞭望台能够开车抵达那里,皇天不负有心人楼主终于用Google地图找到了这个叫做断崖眺望台的地方,从救济广场的地下停车场中提车后我们就跟着导航准备前往,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路过一个马场后我们发现车下已经没有柏油路了,而是碎石子铺成的路,关键是这条路很陡很窄,如果对面过车只能一个车退后才能使对方过去,建议如果不是SUV尽量不要开下来,有点儿尴尬这条路。
▲HotelFincaAlmejí车子掉下去的地方旁有一户男村民正好开车回来,他和宾馆老板准备去找垫轮胎的木板,我们先把车里的行李拿了出来放进宾馆大厅中,让烟烟在里面看着行李,楼主出去和俩人一起看怎么把车弄上来,老板和村民用了几块大厚木条垫在车轮和石阶中间,之后老板上车挂倒挡猛踩终于把车开了上来,瞬间感到如释重负一般,连声道谢俩人后准备Checkin.
HotelFincaAlmejí很有一种安达卢西亚当地的气氛,整个宾馆好像就我们俩房客,老板热情的带我们参观了大厅内的巨大石撵子,这是之前碾橄榄油用的,现在都是机械化生产所以就没用了,摆在这里当装饰品,好奇的问了一下老板刚才路过的小城堡,老板告诉我这座城堡最早是罗马时期建造的,后来是穆斯林摩尔人的要塞,现在已经当做他们村里的墓地使用了。
转天醒来我们下楼去吃早饭,热乎乎刚出炉的面包很有嚼劲,上来后推开窗子放眼望去全是被树林覆盖的山麓,向左一瞟能看到被村民用作墓地的贝纳达利德城堡,不由得后背发麻......安达卢西亚的小阳光透过窗户打在身子上特别的舒服,此时才早上九点多,楼主跟室友烟烟说我再眯一会儿,咱们十一点出发哈哈!
满怀期待的开着山路,之前一直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内旅游团没有这个地点或者是把蓝精灵小镇作为自费项目之一呢?现在终于能明白了,来这里的山路狭窄弯急,大巴车根本就进不来,轿车会车都要避让,到了转弯处要更加小心,弯边没有反光镜,一侧车过弯根本看不到另一边的路况,所以我每次都提前按按喇叭,这种路况街边的限速牌好像还写着“80”,真够生猛的!
不到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蓝精灵小镇胡斯卡尔,村口还竖立着一个带有蓝精灵欢迎游客的牌子哈哈!
楼主和蓝爸爸(PapaSmurf)
房子上这是谁啊啊啊啊啊?太TM吓人了也!
置身于一片蓝色的巷子中,此时脑子里想到某些文艺作家可能会写“哦~我不知此时此地会不会不经意蹦出来可爱的蓝宝宝(也可能是蓝妹妹).......BLA......BLA......的”现实的告诉你们吧这里不会蹦出个蓝精灵的!人都很少见呢还蓝精灵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走在胡斯卡尔的小巷内你会发现墙上有许多动画片《蓝精灵》中的人物,上面这位不知道是动画片中的健健(HeftySmurf)、乐乐(JokeySmurf)、怨怨(GrouchySmurf)还是婪婪(GreedySmurf)的,感觉他们都长一个样。
在蓝精灵小镇胡斯卡尔街巷中继续寻找墙画
反派格格巫(Gargamel)和阿兹猫(Azrael)
蓝妹妹(Smurfette)
《蓝精灵》(LesSchtroumpfs),是1958年由比利时漫画家贝约(Peyo)及其夫人共同创作的一部漫画,蓝精灵是一群由100多个深蓝色肤色、三个苹果高的人形小生物所组成的精灵群体,他们住在蓝精灵村的蘑菇屋里面,他们有的爱做蛋糕,有的爱吹小号,有的爱照镜子,有的爱做木匠,542岁高龄的蓝爸爸-是整个集体的领导者。蓝精灵们的生活原本该是完美的,然而有一个坏巫师名叫格格巫,他整天想方法抓这些小精灵,他养的宠物阿兹猫总是想把蓝精灵当点心吃。于是性格各异的蓝精灵与邪恶的魔法师格格巫及他的坏猫阿兹猫之间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故事情节由此展开。期间格格巫曾制造出女蓝精灵蓝妹妹诱捕其他蓝精灵,但蓝妹妹在蓝爸爸及其他蓝精灵帮助下最终彻底摆脱格格巫魔法的控制,真正成为蓝精灵中的一员。
在胡斯卡尔除了墙上的画作外,有三座大型的蓝精灵雕塑,前面的蓝爸爸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不知道叫啥的蓝精灵我们也找到了,就差最后一座蓝妹妹的雕塑还没发现。
胡斯卡尔周边植物动物介绍
▲胡斯卡尔镇政厅(AyuntamientodeJúzcar)
▲蓝妹妹(Smurfette)后来问了一个当地的大叔并给了我们一张胡思卡尔的小地图,我们才找到了蓝妹妹的雕像,在圣凯瑟琳教堂(IglesiadeSantaCatalina)的门口,不知道是当地有啥活动还是咋的教堂门前撑起了一个大棚,不进去是看不到蓝妹妹的,圣凯瑟琳教堂就在镇政厅旁边,教堂的后面是胡思卡尔当地人的墓地。
每到一个地方我就有收集冰箱贴的习惯,结果在胡斯卡尔的一家小纪念品内没有啥代表蓝精灵小镇的冰箱贴,没事儿楼主就选择了一个印有“Júzcar”的小蓝房子作为纪念吧!
穿过赫雷斯的商业步行街“长街(CalleLarga)”继续闲逛,周日商店都大门紧闭,开门的全部是小酒馆和饭馆,上图中央是一个名为“蓝鸡(ElGalloAzuel)”的饭馆,大楼的顶部有“PedroDomeco”牌子,不用说这里肯定是上文提到多美伯爵家族的资产。
▲谷物中心市场(MercadoCentraldeAbastos)谷物中心市场应该是赫雷斯当地居民买菜的大菜市场,市场于1885年建成,是加迪斯省内最大的市场,由于周日的缘故我们也没能进去参观。
▲阿雷娜广场(PlazaArenal)阿雷娜广场位于赫雷斯的市中心,“Arenal”直译过来是“沙地”的意思,别看现在这里是市中心,在中世纪阿雷娜广场可是建在赫雷斯城墙的外面,直到1593年这里也是举办斗牛和马术表演的地方。广场中央的雕塑为米戈尔·普里莫·德里维拉。
▲圣米盖尔教堂(IglesiadeSanMiguel)离开阿雷娜广场我们偶遇一座教堂,刚要准备进去时门口一个中年大叔估计看我们拿着相机是游客的样子,主动过来跟我们讲这座教堂叫做圣米盖尔教堂,随后就找我们要钱!我靠你们不知道这位大叔穿的有多整洁利落,外表根本看不出来是要饭的!这种人真的是天天想不劳而获!
圣米盖尔教堂建于十五世纪末,1484年天主教双王伊萨贝拉一世和费尔南多二世到访赫雷斯并决定在此区域兴建一座天主教堂,建设工程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圣米盖尔教堂才完工,教堂兼具哥特式和巴洛克式两种风格。
接着随机漫步,上图中央的楼房有些破败,但是外观有一种摩尔风格,右边是赫雷斯当地的一家邮局(Correos).
街边墙上的宗教画瓷砖,应该是耶稣和大天使加百利。
寿司(太少了!不够吃!接着点!)
哇塞!这里居然有章鱼小丸子!
什锦烧
▲赫雷斯城堡(AlcázardeJerezdelaFrontera)转天起来后我们先在酒店吃早餐,由于酒店在城外,所以我们就把车子开到赫雷斯城堡外的一个地下车库里,上来后我们就准备去参观今日三个景点的第一个—赫雷斯城堡。
最开始时期塔尔特苏斯人、腓尼基人和罗马人在此建设过防御工事,十一世纪中期时赫雷斯宣誓效忠穆斯林摩尔人的阿科斯王朝(ReinodetaifadeArcos),十二世纪时赫雷斯反对阿科斯王朝的统治而投靠龙达王国(ReinodeRonda),1146年赫雷斯宣誓效忠摩尔人阿里莫拉维德王朝(Almorávides),现在我们能在城堡内看到的摩尔人遗迹都属于这些时期。1248年赫雷斯宣布臣属于费尔南多三世的卡斯蒂利亚王国,但是1248至1255年间赫雷斯城堡始终处在穆斯林摩尔人的统治者手中,直到被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军队围困,并征服了赫雷斯城堡。
▲兵器庭院(PatiodeArmas)
▲兵器庭院内的清真寺在城堡的售票处买好票后准备进入,一进入城堡大门便是兵器庭院,兵器庭院内有一座阿蒙哈德王朝时期修建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赫雷斯伊斯兰时期十八座清真寺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
清真寺内部
▲油磨坊(MolinodeAceite)在清真寺一旁是一座制油磨坊,进入后有一个用驴子转动碾橄榄榨油的石碾子,后面一个屋子里是一个巨大的榨油机器。
榨油机器
榨出来的菜籽油或是橄榄油顺着地上的凹槽流出
▲赫雷斯城堡和中世纪城市模型在赫雷斯城堡内有一座比亚维森西奥宫(PalaciodeVillavicencio),刚一进入就有一座赫雷斯城堡和赫雷斯中世纪城市的模型摆在桌子上。比亚维森西奥宫在1664年修建在城堡内的阿拉伯时期遗迹侧,由当时的赫雷斯要塞司令洛伦佐·费尔南德斯·比亚维森西奥(LorenzoFernándezdeVillavicencio)主持修建,之后历任的赫雷斯要塞司令以及城市公众代表都居住在此。
▲萨尔瓦多厅(SalónSalvadorDíez)
萨尔瓦多厅内啥也没有,看墙上有一副大型的人物油画,看了看旁边的注解小牌子,上面就写了此画叫“女王”,具体哪一位没说,画家是胡安·帕迪拉·拉拉(JuanPadillaLara).
第三层是十九世纪的市政药房,楼主是真想不通市政药房为啥要放在城堡里面,而且还是最顶层,这方便吗?仔细想想可能这里当初是政府大量存放药材的地方,所以才选择城堡这里吧!
市政药房
城堡内的废墟
锅炉房
出了阿拉伯浴室差不多就到了赫雷斯城堡城墙的边上,有一个楼梯可以登上城墙俯瞰城堡内部和赫雷斯城市的景象。
粉色的建筑是刚才参观过的比亚维森西奥宫(PalaciodeVillavicencio)
▲八角塔
▲阿方索十世(AlfonsoX)城墙下方有一座雕塑,走进一看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同时担任莱昂王国国王和加利西亚王国国王。阿方索十世对文化贡献很大,他的作品由拉丁文、希伯来文以及阿拉伯文的作品翻译或改写而成的。他也是当时欧洲最有学问的国王之一,所以被称为“智者(ElSabio)”。1240年至1250年间,他和他的父亲斐迪南三世(FernandoIII)一起征服了几个穆斯林在安达卢斯的据点,比如穆尔西亚(Murcia)、阿里坎特(Alicante)和加迪斯(Cadiz).
▲皇家楼阁在八角塔一侧的城墙边有一座皇家楼阁,是城堡内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十二世纪阿尔莫哈德王朝世纪建筑,此楼阁是瓦利(瓦力Wali是穆斯林国家政区的统治者称号)用于休息的地方和礼节厅,同时也是指定到访的客人的住所。
▲赫雷斯主座教堂(CatedraldeJerezdelaFrontera)参观过赫雷斯城堡后我们来到今日第二处景点—赫雷斯-德拉弗龙特拉主座教堂(以下简称“赫雷斯主座教堂”),两者离得不远走路即可到达。赫雷斯主座教堂是罗马天主教赫雷斯-德拉弗龙特拉教区的主教座堂,十二世纪时这里是穆斯林摩尔人的大清真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座教堂是十七世纪时在清真寺基础上改建的,赫雷斯主座教堂融合了哥特、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多种风格。
赫雷斯主座教堂墙壁上的一个雕塑是《圣母颂》中天使正向玛丽亚说话的情节,上面的拉丁语“AveMaría”是《圣母颂》,《圣母颂》是罗马天主教请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代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的传统祈祷文。是在中古世纪发展出来的。大意为:万福玛丽亚,你充满神的宠爱,主与你同在,你在妇女中受赞颂,你的儿子耶稣同受赞颂。圣母玛丽亚,求你现在和我们临终时,为我们罪人代求天主。阿门。(拉丁语:AveMaria,gratiaplena,Dominustecum,benedictatuinmulieribus,etbenedictusfructusventristui,Iesus.SanctaMaria,MaterDei,orapronobispeccatoribus,nunc,etinhoramortisnostrae.Amen.)
看着像怪物似的排水口
赫雷斯主座教堂内部
每次不管到了欧洲的哪座城市或是哪座教堂,都会毫不犹豫的进来参观,因为天主教的教堂都非常金碧辉煌,唯一一点遗憾的是好多圣人的塑像不知道是谁,如果下面有个小讲解牌还好,像现在就只能干看了,不知道谁是谁。
养父圣约瑟怀抱着耶稣
牌子上写着“若望·保禄二世的圣血”
大教堂的穹顶
圣母玛丽亚怀抱着耶稣
主座教堂内有一个大型的耶稣诞生模型,这组模型不仅仅有通常的圣约瑟、圣母玛丽亚、耶稣、东方三圣和天使等,还有世界各地各肤色的人在里面。
耶稣诞生和朝拜耶稣的东方三圣
这位姐姐的面孔一看就是亚洲人,身上穿的衣服有种黄土高坡的感觉。
从赫雷斯主座教堂出来后,发现教堂的钟楼上挂有一个“赫雷斯基督教750年”的展览海报,海报上的小女孩不知道是哪位虔诚的基督徒,准备启程下一站也是我们此次旅程的最后一个景点—贝贝大叔雪莉酒酒庄(BodegasGonzálezByass).
▲马努埃尔·玛丽亚·冈萨雷斯(ManuelMariaGonzalesAngel1812-1887)贝贝大叔酒庄和赫雷斯主座教堂相距不是很远,在酒庄和大教堂之间有一座贝贝大叔酒庄创始人马努埃尔·玛丽亚·冈萨雷斯的雕像,1844年他从他叔叔的手中接收了酒庄和出色的酿酒技术,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叔叔便把酒厂的品牌改名为“贝贝大叔(TíoPepe)”.
创始人马努埃尔·玛丽亚·冈萨雷斯的画像?
在小火车上首先看到的是贝贝大叔第一座酒窖,现在已经不用做酿酒使用了。
▲世界各国旗帜的酒桶第一座酒窖内罗列着印有各国国旗的酒桶,代表贝贝大叔雪莉酒销往的各个国家,不知道是参观变革了还是咋的,之前文哲参观的时候可以下小火车进入内部参观,我们的小火车根本不停,光看到了没拍到,所以上图等就借用文哲大兄弟的图片用一下了!
这么有名的雪莉酒,我们中国当然也要下订单啦!
▲葡萄树林酒庄内开辟出一小部分为种植葡萄的葡萄林,这种植的一小部分是为了工作人员给游客讲解之用,在乡下贝贝大叔酒庄可有数不胜数的大面积葡萄种植地。这里种植的葡萄为帕洛米诺(Palomino)品种,它是安达卢西亚地区特有的葡萄,质量最好的土地位于赫雷斯地区,被称为“白土地(Albariza)”,富含白垩的土壤在雨季吸收水分,在雨季结束后逐渐变干,形成一个干燥的硬壳,能向葡萄反射阳光,同时向葡萄树的根茎提供水分,再加上安达卢西亚充足的阳光和巨大的温差,给予了帕洛米诺葡萄独特的味道。
酒桶维修车间,坏损的酒桶都在这里修复。
▲贝贝大叔雪莉酒经典造型小火车在一个巨大的酒瓶前停了下来,上图这个大酒瓶是贝贝大叔雪莉酒的经典标志,许多酒瓶上面都会印有,记得2014年夏天文哲来这里参观时还送给楼主一个戴着帽子插着腰,挂着把吉他的小雪莉酒。
酒窖
进入这座外墙都发霉的酒窖后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桌子上各种类型的雪莉酒,桌子上酒杯里的酒类型不同颜色也不一样。
另一个小酒瓶,我们也准备进入下一个比较新的酒窖。
印有TíoPepe(贝贝大叔)的的雪莉酒桶
贝贝大叔的雪莉酒闻名世界,几乎每个名人来到安达卢西亚都不会错过参观酒厂的机会,有一个酒窖用来摆放最特殊的酒桶,那就是每个名人来到这里,都会把名字和寄语写在酒桶上,然后注入属于自己的雪莉酒来陈放。
写有名人寄语和签名的雪莉酒桶
不知道是哪个名人的酒桶,但是上面画的还挺有趣的。
美国好莱坞女星拉娜·特纳(LanaTurner)的签名酒桶
在名人酒桶一侧的房间内有许多如从海底打捞出来的雪莉酒瓶,不知道这些饱经历史沧桑的瓶子里还有没有雪莉酒?
老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专属雪莉酒桶
王室和名人的雪莉酒桶
看了这么多关于如何酿造雪莉酒,下一步当然要尝尝雪莉酒的味道啦!大家都坐好后工作人员给我们倒酒,我们买的门票包含品尝四种雪莉酒和小吃。
我们品尝的有两种浅色的雪莉酒和两种深色的雪莉酒,具体四种有什么区别我也忘记了......总之颜色浅的比较涩,深颜色的比较发甜,后来小吃给我们就上了两袋那种小面包饼干.......
虽然停车场的电梯具备了现代与古老相结合的感觉,但内部的空间可否设计的大一些捏,体谅一下大车的车主
清晨塞维利亚的街道
▲塞维利亚主座教堂(CatedraldeSevilla)塞维利亚主座教堂全称“圣母玛丽亚本部主座教堂(CatedraldeSantaMaríadelaSede)”,占地面积共2万3千500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也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它在16世纪建造完成时曾经一度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世上规模第一大的教堂,而在此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保有这个称号将近一千年,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塞维利亚主座教堂列为世界遗产。穆瓦希德清真寺时期(1172-1248):当时塞维利亚被穆斯林建立的穆瓦希德王朝(Almohades)所统治,其统治者哈利法阿布·雅各布·优素福(AbuYaacubYúsuf)于1172年下令在城市的南端建立一座全新的大清真寺,1198年完工后成为当时塞维利亚主要的祈祷场所。清真寺由著名的建筑师艾哈迈德·本·巴索(AhmadbenBasso)设计,是一座113x135米的矩形建筑,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包括宣礼塔和沐浴庭院,其内部的祈祷大厅由17个朝南的过道组成,垂直于朝拜墙基卜拉。
基督教化清真寺时期(1248-1434):1248年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FernandoIII)从穆斯林摩尔人手中收复了塞维利亚,随后这座大清真寺被改建为教堂,之前清真寺内部的空间被分隔且加以基督教的宗教装饰,沿着内部的北墙和南墙增建了墙壁分成不同的小教堂,几乎整个大教堂的东半部都被各个皇家小教堂占据,那里还埋葬着费迪南德三世夫妇和智者阿方索(AlfonsoX).哥特式大教堂时期(1434-1506):1248年天主教军队收复失地运动赶走穆斯林摩尔人后,塞尔维亚逐渐成为了一座经济贸易中心,为了展示这座城市的财富,1401年塞维利亚的城市领导人决定建造一座全新的大教堂以取代之前清真寺改建的教堂。当地主座教堂分会的成员有一句口头语“HagamosunaIglesiatanhermosaytangrandiosaquelosquelavierenlabradanostenganporlocos”(让我们建造一座如此美丽、如此宏伟的教堂,让那些看到它就会让我们发疯),随后建造一直持续到1506年。卡斯蒂利亚王室对王家礼拜堂的临时搬迁推迟到1434年才开工,胡安二世(JuanIIdeCastilla)允许将王室的遗体临时运送到大教堂的回廊进行储存,5年后王室礼拜堂竣工。
▲宽恕之门(PuertadelPerdón)宽恕之门位于塞维利亚主座教堂的北立面,从此门进入便是橘子庭院(PatiodelosNaranjos),因此它不是主座教堂的正门,但宽恕之门在清真寺时期便存在,保留了当时的马蹄形拱门形状,16世纪初,雕塑家米格尔·佩兰(MiguelPerrin)用赤土做的天主教雕塑装饰了此门。
▲洗礼门(PuertadelBautismo)洗礼门位于塞维利亚主座教堂的西立面,建于15世纪,青铜大门的顶部龛楣装饰着基督洗礼的浮雕,此外还有雕塑家洛伦佐·梅尔卡丹特(LorenzoMercadantedeBretaa)制作的塞维利亚、圣莱安德罗和圣伊西多罗、圣胡斯塔和鲁菲娜主教雕塑,雕塑家佩德罗·米兰(PedroMillán)雕刻的一系列先知和天使。
▲升天立面(PortadadelaAsunción)
升天立面大门的龛楣上雕刻着圣母升天场景的雕刻
▲塞维利亚胜利女神(Giraldillo)在圣克里斯托瓦尔门的正前方是一座塞维利亚胜利女神的雕塑,在1566—1568年期间由青铜制成,它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一件青铜雕像,胜利女神的雕塑在大教堂的吉拉达塔上还有一个,用作风向的指引,也象征着天主教军队成功驱赶原来该地的占领者穆斯林摩尔人,在古巴哈瓦那的皇家军队城堡上也有一座类似的雕塑叫做“Giraldilla”,它的原型就是上图的塞维利亚胜利女神,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楼主的古巴游记,立面有详细的介绍喔!
▲银祭坛(AltardePlata)
主祭坛的立面上雕刻着36个天主教的宗教场景,例如:圣保罗的皈依、耶稣的变容、耶稣的俘虏、鞭打、荆棘加冕和耶稣基督的复活等。
在16世纪上半叶,由塞维利亚大主教迭戈·德·德萨(DiegodeDeza)支付费用,道明会修士、铁艺师弗朗西斯科·德·萨拉曼卡(FranciscodeSalamanca)设计并制作出主祭坛前的大型锻金铁栅栏,封闭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杰出的宗教兼艺术作品。
▲唱诗班(Coro)
耶稣降生
▲吉拉达塔(LaGiralda)吉拉达塔是塞维利亚主座教堂的钟楼,高105米。最初在12世纪时,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的穆瓦希德王朝(Almohades)摩尔人政权在此修建了清真寺以及这座宣礼塔,1248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费尔南多三世(FernandoIIIdeCastilla)收复塞维利亚,清真寺被改建成大教堂,随之吉拉达塔被添置了大钟,塔顶也增加了一座十字架,目前塔顶的胜利女神(Giraldilla)风向标雕塑放置于1568年。
吉拉达塔顶的胜利女神风向标,代表着驱赶穆斯林摩尔人政权,天主教信仰的胜利。
吉拉达塔的内部和一般教堂钟楼内部不同,没有楼梯而是环形的坡道,虽然一共有34层,但是爬起来却不像楼梯那样费力,至于为什么是坡道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塔身太高,方便僧侣骑驴登顶敲钟,国王可以骑马登顶俯瞰整个塞维利亚。
每一层的墙壁上都会有数字显示层数
远眺黄金塔(TorredelOro)
俯瞰塞维利亚王宫(AlcázaresRealesdeSevilla)
建成于18世纪的圣十字教堂(IglesiadeSantaCruz)
塞维利亚斗牛场(PlazadeTorosdeSevilla)
▲橘子庭院(PatiodelosNaranjos)橘子庭院最初在12世纪时是摩尔人建造的清真寺庭院,长81米,宽43米,1248年天主教徒征服塞维利亚后,庭院被先后用作过墓地、集市、庆祝活动的广场和布道场所,目前整个橘子庭院融入到塞维利亚大教堂其中,成为其一部分。
与塞维利亚主座教堂的合影照
▲Dunkin'Donuts因为怕参观塞维利亚主座教堂排队和限额,所以清晨连早饭都没有吃,随便在教堂旁边找了一家美国的连锁Dunkin'Donuts,买了两个甜甜圈填饱肚子。
最初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的右岸设有一个据点,可以和黄金塔连通一条大型铁链从河水中拉开,用以封锁住河道,在1248年的天主教军队收复失地运动中,穆斯林军队曾经封锁河道以抵御进攻的卡斯蒂利亚天主教军队。
▲塞维利亚王宫(AlcázaresRealesdeSevilla)公元711年,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入侵并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塞维利亚也不例外的变成穆斯林统治的Ishbiliya,公元914年,科尔多瓦酋长国的埃米尔、安达卢斯第一任哈里发阿卜杜拉赫曼三世(AbderramánIII)下令建造一座四边形城墙的城堡,城墙原始的古罗马城墙相连,第二任哈里发穆耳台米德(MuhammadIbnAbbadAlMutamid)将城堡的结构向西扩展,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阿尔穆巴拉克(AlMubarak)”,由于后期塞维利亚被确立为安达卢斯的首都,阿尔莫哈德王朝(Almohades)的哈里发将城堡作为他们的主要住所。1248年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FernandoIII)收复了塞维利亚,结束了穆斯林对这座城市长达五个多世纪的统治,费尔南多折服于塞维利亚王宫的美奂绝伦,尊重并享受这座被征服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乃至于决定在这座穆斯林建造的王宫内度过余生,和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相同,原有穆斯林的王宫内被费尔南多三世、阿方索十世等国王将内部改建了哥特式风格的新王宫,如今最原始的建筑仅保留了石膏庭院和十字庭院。
▲狮子门(PuertadelLeón)狮子门所在的这段城墙是塞维利亚最早修建的几段外墙之一,城墙刷上了石灰并涂抹成喜庆的红色,1894年狮子门贴上了瓷砖以代替原有的绘画,穿过狮子门后便是王宫重要的庭院之一—狩猎庭院(PatiodelaMontería).
1987年塞维利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塞维利亚王宫平面图
▲狮子庭院(PatiodelLeón)连接狮子庭院和狩猎庭院之间的是阿尔摩哈德墙,阿尔摩哈德墙位于西侧,顾名思义是在阿尔摩哈德王朝统治时期建造的。
▲狩猎庭院(PatiodelaMontería)在1364年至1366年佩德罗一世(PedroIdeCastilla)改造王宫期间,在围墙里开辟出一个巨大的空间,在3个世纪前这里是塞维利亚穆斯林哈里发旧寝宫的一部分,随后这片区域很快成为了王公贵族的聚会地点,一起参加国王组织的狩猎活动,狩猎庭院也因此得名。
▲海星圣母祭坛(RetablodelaVirgendelosNavegantes)由阿莱霍·费尔南德斯(AlejoFernández)于1531年至1536年间制作。
▲统帅厅(CuartodelAlmirante)海外贸易和航海管理院内经历了数次改建,目前保存最为宽敞的为统帅厅,在这里天主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IlaCatólica)接见了第二次从美洲归来的哥伦布,在此也策划了1522年麦哲伦(FernodeMagalhes)的第一次环球旅行,墙上的油画描绘的是1929年伊比利亚美洲博览会开幕情节。
▲佩德罗一世宫(PalaciodePedroI)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一世不仅欣赏阿拉伯文化,而且身边围绕着许多穆斯林和犹太顾问,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和宗教上的开明态度,佩德罗在征服塞维利亚后并没有将穆斯林建造的王宫付之一炬,反而召集了许多阿拉伯裔和柏柏尔裔的艺术家和手工匠人,根据穆德哈尔风格的美学标准,在王宫中修建了自己的寝宫。
王宫内的走廊等墙面上铺了许多几何形状拼接的瓷砖,这是伊斯兰建筑中十分常见的材料,瓷砖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被打磨的石头”,最初是阿拉伯人模仿罗马马赛克装饰而研制的,北非摩尔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期间,塞维利亚一度成为生产加工瓷砖的中心。
墙上装饰着石膏制成的阿拉伯铭文
▲宫女庭院(PatiodelasDoncellas)宫女庭院是整个塞维利亚王宫的中心,最早这里可能是用作娱乐休闲的空间,佩德罗一世的早逝导致庭院的建设戛然而止,随后的继任者在庭院的一端建造了召见群臣的大使厅,另一侧建造了卡洛斯五世屋顶厅,自此宫女庭院成为了举办公共官方活动的场所。
▲礼拜堂(Capilla)塞维利亚王宫礼拜堂内的祭坛建造于18世纪,祭坛画展现了最常见的圣母形象,慈祥的圣母玛利亚怀抱着圣子耶稣基督。
▲挂毯厅(SalóndelosTapices)挂毯厅是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之后的后巴洛克时期建造的,因此全部运用了圆筒拱顶和大拱券,由于整个厅室挂满了挂毯,因此被称为挂毯厅,主题多为称颂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卡洛斯五世的丰功伟绩。
▲拱顶厅(GranSalón)在16世纪时这里被称作“聚会厅”,因为卡洛斯五世国王的婚宴在此举行,而之所以被称为拱顶厅是因为至今保留了阿方索十世统治期间建造的哥特式交叉拱顶,国王菲利普二世(felipeii)在位期间对该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把连接拱顶墙壁上的柱子去掉,用托座撑起拱顶,从而留出了空间用瓷砖装饰了墙壁。
哥伦布远航主题的挂毯,于1929年塞维利亚举办美洲博览会召开之际制作,反映了塞维利亚这座港口城市在人类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围墙上的装饰瓷砖全部是由西西里陶瓷艺术工匠奥古斯塔·德·克里斯托弗(CristóbaldeAugusta)于1577年至1578年制作而成。
拱顶厅一侧的走廊于1577年改造扩建成,通体的大落地窗朝向花园的方向,虽然这次改建更改了最初的设计,但是彻底改良了整体的采光性,站在此地能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
▲花园(Jardín)
▲水星池(EstanquedeMercurio)水星池最初可能是在摩尔人时期建造的,作为整个城堡供水和储水的系统,在水池的中央是一尊希腊商业之神墨丘利神的铜像。
▲卡洛斯五世亭(PabellóndeCarlosV)在所有花园中最古老的建筑当属卡洛斯五世亭,它最初建于穆斯林统治时期,当初可能是穆斯林的祈祷室,在16世纪经过大规模的修缮,目的是为了给卡洛斯五世提供一个休息的凉亭。
▲马切纳门(PuertadeMarchena)马切纳门建于15世纪,门楣和立面上装饰了许多族徽纹章和哥特风格浮雕。
得土安街(CalleTetuán)上的骑警,街道两侧是各种店铺,这里是塞维利亚城中心的步行商业街。
▲帕斯特拉·罗哈斯·茵普瑞欧(PastoraRojasMonje)在得土安步行街上有一座弗拉门戈女郎的半身雕塑,她是塞维利亚吉普赛舞者帕斯特拉,也是弗拉门戈民间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从十岁开始帕斯特拉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她移动手臂和双手的风格,柔和的转身和圆润的风格作为优秀弗拉门戈舞的典范而载入史册。
这座雕塑好像是撰写《唐吉诃德》的大文豪塞万提斯
▲弗拉门戈舞蹈博物馆(MuseodelBaileFlamenco)来塞维利亚一定不能错过一场精彩的弗拉门戈舞蹈,之前每次来塞维利亚都会带着游客或朋友去安达卢斯宫(ElPalacioAndaluz)看弗拉门戈,这次心血来潮预定了弗拉门戈舞蹈博物馆的舞蹈。博物馆位于塞维利亚老城的一处小巷中,建于18世纪的主体建筑在2004年开始翻新,在翻新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的罗马时期的砖石,目前这里是体验现场弗拉门戈舞,配备小酒馆和声光设备的高质量剧场。
最令楼主惊讶的是在弗拉门戈博物馆官网中,介绍博物馆建筑历史的最下面,讲述了“博物馆的幽灵”,讲的是在博物馆地下室徘徊着穿白衣和蓝衣的幽灵,墨西哥伊比利亚当代克雷塔罗舞蹈组织(IbéricaContemporáneadeQuerétaro)的学生和老师第一次看到过幽灵,而后来自加拿大的母女也曾看到,但是在监控中却什么也发现不了,博物馆的人员曾经询问过房主的子孙,他们的祖父母从来没有让他们单独进入过地下室。
晚上7点准时检票入场,舞台上坐着一位伴奏的吉他手,还有一对弗拉门戈舞者,由于之前只看过弗拉门戈舞剧《卡门》,这次真正看了一场两人的舞蹈也算是开阔眼界啦,因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楼主还是偏爱看弗拉门戈的群舞,索性结束后拉着朋友开车去了安达卢斯宫。
▲安达卢斯宫剧场(ElPalacioAndaluz)安达卢斯宫剧场位于塞维利亚的卡图哈岛上,具体地址CalleMatemáticosReyPastoryCastro4,每天晚上7点和9点半有两场弗拉门戈舞蹈,楼主每次去表演的都是歌剧《卡门》。
安达卢斯宫剧场内也有一座微型的小博物馆,展示着弗拉门戈的各种服装和历史讲解,只要是购票进入安达卢斯宫的游客都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
弗拉门戈有着数十种节奏模式,而且是一种即兴舞蹈,没有固定的动作,全靠舞者和演唱、伴奏以及观众之间的情绪互动。最初弗拉门戈只是清唱,歌唱是弗拉门戈传统的核心,后来增加了吉他伴奏、节奏拍手、踢踏和舞蹈,伴奏乐器还包括卡宏箱鼓(Cajón)和响板(Castanets),楼主在表演结束后买了个响板,热情的女舞者还亲自教楼主练习,想打响确实是个熟练功。
▲阿维拉省(ávila)
▲巴达霍斯省(Badajoz)
▲布尔戈斯省(Burgos)
▲莱昂省(León)
▲莱利达省(Lérida)
▲哈恩省(Jaén)
▲阿尔梅里亚省(Almería)
▲玛丽亚·梅塞德斯(MaríadelasMercedes)斗牛场外一侧矗立着玛丽亚·梅塞德斯的雕像,雕像于2008年5月由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ReyJuanCarlosI)揭幕,她是胡安卡洛斯一世的母亲、现任国王费利佩六世(FelipeVI)的祖母,同时也是斗牛爱好者。
▲阿尔卡萨瓦城堡(AlcazabadeMálaga)最初在此地是腓尼基-布匿人建立的防御工事,在穆斯林占领伊比利亚半岛期间,这里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堡垒用于军事防御,堡垒位于吉布拉法罗山(Gibralfaro)的山坡上,下面与马拉加的老城相连,上面与另一个城堡—吉布拉法罗城堡相连。
阿尔卡萨瓦城堡的旁边是马拉加的古罗马剧场,沿坡而上进入景区有两个分叉口,分别通往城堡和古罗马剧场。
阿尔卡萨瓦城堡建在吉布拉法罗山坡上的战略位置,双层的城墙并连接着塔楼,使其成为中世纪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塔楼上拥有绝佳的视野,可以控制任何来自陆地和海上的敌人。
▲圆拱顶门(PuertadelaBóvedaVaída)圆拱顶门呈“L”型,从战略角度上讲这样可以让敌人缺乏能见度,进入门内的塔楼后从另一侧被斩杀,此门得名于内部覆盖着的砖拱顶,还矗立着一根古罗马时期的石柱。
圆拱顶门内的古罗马石柱
圆拱顶门内部覆盖着的砖拱顶
▲二柱门(PuertadelasColumnas)此门得名于两侧的两根科林斯柱式石柱,这两根石柱很有可能取自城堡下古罗马剧场,搬到这里二次用于装饰使用,二柱门的上方有几个狭长的夹缝,当时用作发射弓箭。
▲基督门(ArcodelCristo)来到基督门这里,我们就来到了城堡的第二道围墙处,门的外墙镶刻着费利佩四世(FelipeIV)的徽章,在1900年左右时,基督门这个区域完全被居民搭盖遮掩着,形成了一个叫做阿尔卡萨瓦的社区(ElBarriodelaAlcazaba).
▲蒂内尔塔(TorredelTinel)通过蒂内尔塔下的拱门(PuertadelosArcos)后便是城堡的内部,进入左转即可到达城堡的上层平台,在这部分的发掘中只发现了一个地牢,白天工作的基督徒俘虏在晚上被穆斯林摩尔人关进去。
▲武器庭院(PatiodeArmas)
▲泰法王宫(PalacioTaifa)两道围墙之内便是城堡的核心王宫区域,泰法王宫建于11世纪,外观和装饰上接近科尔多瓦哈里发的宫殿,统治者试图将自己与他们之前的哈里发联系起来,用以证明他们权力的正统性。所谓“泰法”是指11世纪初后倭马亚王朝(CalifatodeCórdoba)解体后,出现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小王国,这些小邦国大多昙花一现,各自为政,且互相攻伐,这座泰法王宫就是当年马拉加泰法的住所。
有关马拉加和阿尔卡萨瓦城堡的历史1.腓尼基和罗马时期:腓尼基人最初作为商人来到马拉加,主要为了寻找金属和盐,不久他们在此定居并建立了一座叫做“Mlk”的小城镇,在马拉加的附近也发现了古希腊殖民的痕迹,可能由于洪水的爆发或阿拉利亚海战的原因,古希腊居民迁入了迦太基人建立的马拉卡(Malaka)城市。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腓尼基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影响力开始下降,随后迦太基人占领了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殖民地,马拉卡在公元前573年左右成为布匿殖民地,所谓“布匿”是古罗马人对迦太基人的蔑称。迦太基和罗马共和国的布匿战争结束后,以罗马胜利和迦太基汉尼拔的失败而告终,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正式统治伊比利亚半岛南部,马拉加地区属于罗马的远西斯班尼亚(HispaniaUlterior)地区。
随着奥古斯都皇帝的上台和罗马帝国的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许多城市开始“罗马化”,城市中建造了寺庙、剧院、温泉等,下文中介绍的马拉加古罗马剧院正式建于此时。罗马帝国时期马拉加(当时叫“Malaca”)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原因是这里盛产加鲁姆鱼酱(Garum),公元81年,图密善皇帝给予Malaca居民罗马公民身份。公元三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和野蛮人入侵,城市的环境出现了危机,Malaca的城市人口外流到乡下,城市进入颓废状态,另外基督教成为帝国的国教,认为舞台表演不道德,斗兽场和剧院等公共场所逐渐荒废。后来日耳曼和西哥特许多野蛮部落在伊比利亚半岛掠夺和定居,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人试图控制马拉加到卡塔赫纳(Cartagena)沿岸,想夺回昔日西罗马帝国的荣耀,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I)领导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拜占庭的影响力仅在该地区保留了大约70年,最终西哥特蛮族控制了整个地区。
2.穆斯林统治时期:西哥特人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喜悦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一切都将随着公元711年穆斯林入侵北非而迅速结束。8世纪初西哥特人衰落,不同派系的贵族争夺哥特君主的权力,甚至寻求北非穆斯林的军事援助。公元711年4月29日,摩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áriqibnZiyad)带领军队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伊比利亚半岛后凿毁船只,并发表了一段慷慨的演讲,最后一位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Rodrigo)战死,穆斯林摩尔人占领了除了伊比利亚半岛北部所有的土地。11世纪时马拉加的阿尔卡萨瓦城堡作为防御工事修建起来,一部分石柱、柱头和其它材料取自附近的罗马剧场,13世纪末格拉纳达的纳斯里德王国(ReinoNazarídeGranada)第二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马拉加,随后城堡也进行了翻新加固,还在里面修建了纳斯里德风格的王宫和花园。
▲穆德哈尔盔甲室(SalaArmaduraMudéjar)
▲纳斯里德宫(PalacioNazarí)除了泰法王宫,城堡内还有一座纳斯里德宫,宫殿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拥有细长水池的水池庭院,另一个是有两个小水池,两边种着橘子树的橘子树庭院。
▲水池庭院(PatiodelaAlberca)由于在20世纪时有居民在建造居住的房屋,宫殿几乎被完全摧毁,在考古工作者挖掘过程中,确定了一定高度的墙壁、建筑物的平面图、人行道、装饰物和水池等,目前我们看到的建筑大部分都是重建的。
▲橘子树庭院(PatiodelosNaranjos)
穆斯林摩尔人公元11至15世纪之间使用的器皿
这间屋子可能是烧制陶器的吧,没有具体的介绍,有清楚的小伙伴欢迎留言指正。
从阿尔卡萨瓦城堡遥望马拉加老城
从阿尔卡萨瓦城堡遥望马拉加主座教堂(SantaIglesiaCatedralBasílicadelaEncarnación)
从阿尔卡萨瓦城堡遥望马拉格塔斗牛场(PlazadeTorosdeLaMalagueta)
古罗马剧场在公元3世纪中叶逐渐被废弃,其场地分为好多个池子用来腌制加鲁姆鱼酱(Garum),从剧场前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向里面看,能看到这些腌鱼的水池遗迹。公元5世纪这里被当作墓地,许多石柱、柱头等材料被挪用修缮阿尔卡萨瓦城堡,经过岁月的流逝剧场逐渐被黄土掩埋。1940年这片区域建起了一座集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于一体的文化之家(CasadelaCultura),1951年文化之家工程美化作业中无意发现一座巨大的建筑,最初认为是罗马城墙的大门,随着拱门后一系列台阶的出现,证实这是一座古罗马剧院,在经过多方的激烈争辩后,1992年正式拆除文化之家,整个剧场展现在公众面前。
▲锁链门(PuertadelasCadenas)马拉加主座教堂全称“肉身成道圣玛利亚圣殿主教座堂”,是天主教马拉加教区的主座教堂,整体建筑为文艺复兴风格,上图是马拉加主座教堂的北立面,下面的锁链门是大教堂参观的入口。
马拉加主座教堂的内部呈拉丁十字平面,由三个等高41.79米的中殿组成,是安达卢西亚地区拱顶最高的建筑。
上一张唱诗班天主教圣人雕塑的特写,一般某些重要的历史建筑或教堂都会有其特色的所在,楼主认为唱诗班绝对是马拉加主座教堂的点睛之笔,精致、沉稳且大气!
▲玫瑰圣母堂(CapillaVirgendelRosario)
▲圣塞巴斯蒂安堂(CapilladeSanSebastián)
▲圣拉斐尔堂(CapilladeSanRafael)
从宪法广场的一侧走出去,便是拉里奥斯侯爵街(CalleMarquésdeLarios),同样这也是一条步行街,但因为临近圣诞节已经搭起了圣诞彩灯,白天看不出来啥,目前最重要是填饱肚子,晚上我们又出来对音乐彩灯欣赏了一番。
▲FreiduríaChupytira来到陌生的城市肯定想尝尝当地的美食,但是在各种点评上选来选去总是怕踩雷,不如去咨询一下来过的小伙伴,紧急联系了马德里的博然bro,推荐给我们位于Huelin海滩旁的FreiduríaChupytira海鲜餐厅。
▲白灼虾(GambasCocidas)到店里大家点了白灼虾、炸章鱼、橄榄油侵虾、油侵扇贝、煎鱿鱼和饮料,首先说味道没问题,食材很新鲜,最重要的是性价比超高,我们3个人一共吃了不到60欧元!真的是实惠爆了!
▲炸章鱼(PulpoFrito)
▲油浸大虾(Gambasalpil-pil)
▲油浸扇贝(Vienaspil-pil)
▲煎鱿鱼(CalamanPlancha)
▲马拉加于林海滩(PlayadeHuelin)吃完了美味的珍羞海鲜,离开餐馆去旁边的于林海滩散散步,也算是打卡了马拉加的海滩,因为是12月份初,所以海滩上显得格外荒凉,仅看到一位当地女性躺在沙滩上休憩,这里到了夏天可是人声鼎沸的另一番景象。
于林海滩(PlayadeHuelin)也叫做“圣安德烈斯海滩(PlayadeSanAndrés)”,位于马拉加港口和慈悲海滩(PlayadelaMisericordia)之间,于林海滩长大概有700米左右,宽15米左右,沙子质地为粗黑沙。
▲爱德华多·韦林·赖西格(EduardoHuelinReissig)1822-1891
▲托里霍斯(JoséMaríadeTorrijosyUriarte)1791-1831
溜达打卡马拉加的海滩后,我们沿着安东尼奥·马查多路(PaseodeAntonioMachado)的人行道准备回宾馆歇息歇息,晚上再出来看拉里奥斯侯爵街(CalleMarquésdeLarios)的圣诞音乐彩灯。
▲鱼贩(ElCenachero)路边偶遇一座“鱼贩”雕塑,由马拉加艺术家海梅·费尔南德斯(JaimeFernándezPimentel于1968年创作,鱼贩代表马拉加的典型传统人物,他们在城市的街道上卖鱼,同时也保持着手臂上两个篮子的平衡。雕塑展现了一名传统鱼贩的穿着,腰带、悬挂的篮子和一顶免受高温的帽子。因为马拉加和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Mobile)是友好城市,为了用以纪念这一友好,马拉加市议会赠送给莫比尔市一尊鱼贩的复制品,楼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在莫比尔哪个区域矗立着。
大家回宾馆小咪了一会儿后精神焕发!写到这还真忘了晚餐吃的啥,根据照片和回忆我们晚上来到了拉里奥斯侯爵街(CalleMarquésdeLarios),此时已经有一部分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在驻足等待音乐彩灯的开始。
因为圣诞是为了庆祝救世主耶稣的降生,所以彩灯上装饰有一系列天主教主题的彩色玻璃画。
好像是7,8点吧,音乐彩灯终于开始啦!音乐彩灯可不是只亮着就完事儿了,而是灯条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变换着,最后伴随着一首欢快的《FelizNavidad》(圣诞快乐)结束,现场虽然人山人海,但气氛这一块儿绝对给力!
看过音乐彩灯后回宾馆的途中,经过了宪法广场(PlazadelaConstitución),矗立在广场上的圣诞树也点亮了起来。
马拉加需要参观的景点不是很多,转天大家睡到自然醒,整理收拾好出去随便找了家印巴小哥儿开的饼卷肉餐厅,随便吃一口后,下午去参观毕加索出生地博物馆和吉布拉法罗城堡。
▲托里霍斯纪念碑(MonumentoaTorrijos)广场的中昂矗立着托里霍斯纪念碑,该纪念碑就是纪念前文所讲就义于马拉加于林海滩的托里霍斯(JoséMaríadeTorrijosyUriarte),纪念碑的下方埋葬着托里霍斯和48名一起举事就义的同伴。
广场一侧不知是烂尾还是未施工的工地建筑上挂着一幅毕加索名画《阿尔及尔女人》大海报,一侧标记着“Picasso125Aniversario”,是马拉加政府纪念毕加索诞辰125周年,也就是2006年张贴于此的,可见海报掩盖着后面这座楼房已经废弃了许久。
▲毕加索出生地博物馆(MuseoCasaNataldePicasso)说实话马拉加的毕加索出生地博物馆是我们旅途中纯打卡的景点,因为是大师毕加索出生的地方,所以特别想来膜拜一番,但大师抽象派的画作楼主确实是看不太懂,但是敬畏的心绝对是有的喔!上图这座黄色的公寓便是毕加索的出生地。
公寓的外墙上镶嵌着“FundaciónPicasso”—毕加索基金会,“EnestacasanacióPabloRuizPicassoel25deOctubrede1881”—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在这座房子。
这座公寓除了是毕加索出生的故居,还是毕加索基金会的办公地点,由马拉加市议会创建于1988年,馆内展示了许多毕加索创作的版画、油画和素描,还有毕加索父亲,同时也是美术教师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JoséRuizyBlasco)的画作。我们耳熟能详毕加索那些著名的画作都在各大级别博物馆内,但该博物馆内的真迹也尤为宝贵,提醒大家都不可以拍照。除此之外还有展厅展览着其它艺术家的画作,可能是临展的感觉,这些有的可以拍照。
▲吉布拉法罗城堡(CastillodeGibralfaro)吉布拉法罗城堡是我们此次马拉加旅程的最后一站,大家懒得等公交麻烦,直接打个车到了城堡的大门,由于昨天买了阿尔卡萨瓦城堡(AlcazabadeMálaga)的联票,拿出来直接验票进入。
纳斯里德王国是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苟延残喘的伊斯兰王国,它四周的边界被天主教卡斯蒂利亚王国包围着,它不得不向卡斯蒂利亚王国进贡,以确保其土地和领土的安全,同时也继续加固城堡的围墙和塔楼,以免受到天主教军队的攻击。
▲面包窑炉(HornodelPan)上图这座小门里是当初烤面包的窑炉,烤出来的面包等主食供给给驻扎在吉布拉法罗城堡内的驻军。
吉布拉法罗城堡的城墙和塔楼保存的都很完整,内部没有什么看点,但这里是马拉加观景的绝佳地点,比起山坡上的阿尔卡萨瓦城堡更加辽阔和壮观,远观一番后感觉把这两天马拉加的行程系统的总结了一番。
遥望马拉加港口(PuertodeMálaga)
俯瞰马拉加老城
仔细看远处是恩惠广场(PlazadelaMerced)上的托里霍斯纪念碑(MonumentoaTorrijos)
马拉加主座教堂(SantaIglesiaCatedralBasílicadelaEncarnación)
吉布拉法罗山腰上的阿尔卡萨瓦城堡(AlcazabadeMálaga)
马拉加马拉格塔斗牛场(PlazadeTorosdeLaMalagueta)
远处还能看到马拉加足球俱乐部的主场—玫瑰园球场(EstadioLaRosaleda)
▲启蒙佛塔(EstupadelaIluminacióndeBenalmádena)第三天我们计划从马拉加乘坐大巴车,前往60公里外的马尔贝拉(Marbella)游玩一日,途中路过贝纳尔马德纳镇(Benalmádena)时又看到了上图这座藏式佛塔,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楼主之前在西葡带团时经常会路过这里,出于好奇在网上查找了多方资料,得知叫做“EstupadelaIluminación”,中文译为“启蒙佛塔”。
▲圣地亚哥修道院(ErmitadeSantiago)其实楼主在之前来过两次马尔贝拉,但都是因为工作在此一晃而过,这次借着来马拉加游玩儿的机会,好好逛逛这座休闲、恬静且带一丝奢靡的小镇。上图是15世纪天主教军队攻占马尔贝拉后,建立的圣地亚哥修道院,同时该修道院也是马尔韦利亚最古老的宗教建筑。
上图墙上的瓷砖拼接画展示了一位穆斯林药师在制作汤药,墙上还堆满了各种装着药水的瓶瓶罐罐,因为曾经马尔贝拉也是穆斯林摩尔人统治和生活的小镇,瓷砖上印有“FarmaciaEspejo”,中文译为“镜子药店”。
为什么楼主说马尔贝拉恬静、休闲且奢靡呢?游走在马尔贝拉的老城内,感受着这座小镇带来的历史感,逛逛街边的小店,感觉十分的恬静;漫步在海边吹吹海风,和好朋友们一起在海滩上玩耍晒太阳,感觉十分休闲;同时巴努斯港内停泊着众多的游艇和豪车,奢侈品店鳞次栉比,奢靡感十足。马尔贝拉除了是各界精英人士、明星和富豪的度假地,同时也是沙特王室钟爱的度假目的地之一,2002年沙特前国王法赫德()最后一次访问马尔贝拉时,带了3000名家人、朋友和工作人员,所有人乘坐12架大型喷气式客机组成的“舰队”,他还预订了大约300个五星级酒店房间,并从德国运来了超过100辆奔驰轿车,供王室成员度假时使用。
▲橘树广场(PlazadelosNaranjos)橘树广场位于马尔贝拉老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485年,当时天主教军队从穆斯林摩尔人手中征服这座城镇后,将该广场设立为中心,广场上的橘子树于1941年栽种,四周是典型安达卢西亚地区白色的房屋,还有三座历史建筑:马尔贝拉市政厅(CasaConsistorialdeMarbella)、和科雷吉多尔之家(CasadelCorregidor)圣地亚哥修道院(ErmitadeSantiago).
▲RestauranteCasadelCorregidor橘树广场的四周全是餐厅,但是评分都很一般,我们随便选定了一家CasadelCorregidor,Tripadvisor评分4.0,Yelp评分4星半,我们点的都是海鲜,味道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前天在马拉加吃的FreiduríaChupytira餐厅美味,但是CasadelCorregidor这家餐厅的历史很悠久,其建筑可追溯到1555年。
▲伊比利亚猪里脊(SolomillodeCerdoIbérico)
▲油浸大虾(Gambasalpilpil)
▲海鲜饭(PaelladeMarisco)
▲教堂广场(PlazadelaIglesia)在橘树广场吃过午饭,没走两步步入另一个教堂广场,广场得名于旁边的圣母显圣教堂。
▲圣巴尔撒巴(SanBernabé)广场的一侧有一座天主教圣人圣巴尔撒巴的雕塑,他是《新约》中记载的一个早期犹太人基督徒,他和使徒保罗(Paulus)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传教行程,导致基督教的广传,圣巴尔撒巴也是马尔贝拉的守护神。
▲圣母显圣教堂(IglesiadeNuestraSeoradelaEncarnación)教堂广场的一侧便是圣母显圣教堂,1485年6月11日,天主教国王费尔南多二世(FernandoIIdeAragón)经过一场不流血的书信战斗,重新征服了马尔贝拉,和其它重新征服的地区一样,城市内的清真寺被天主教圣化,为了让天主教君主们对圣母玛利亚降世之谜感到崇敬,新的教堂被赋予“圣母显圣”的称号。
圣母显圣教堂内部
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
途径一段马尔贝拉古城城墙的街道,该城墙建于公元10世纪穆斯林摩尔人统治时期,城墙内部是摩尔人的老城麦地那,也就是刚才我们游览一圈的旧城区。
穿梭在马尔贝拉老城内的小路,我们跟随手机地图朝着新城和巴努斯港(PuertoBanús)前进。
偶遇小花和小菊两只小猫咪
▲新安达卢西亚海滩(PlayaNuevaAndalucía)同样是沿海的城市,马尔贝拉也少不了供居民和游客的沙滩,因为12月份气候的缘故,沙滩上空无一人,但没走多远我们就看到了海滩上闪耀的小沙雕。
上图可是新安达卢西亚海滩上真真确确的沙雕,哈哈哈哈!为了文明我们还是叫做“海沙雕塑”吧!不得不说外国人确实做海沙雕塑做的逼真,之前在加纳利群岛也遇到过很多,但是想拍照需要慷慨的投下小费喔,也算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海底总动员》里的尼莫(Nemo)和多莉(Dory)
目前巴努斯港已经成为了地中海太阳海岸最大的娱乐中心之一,每年接待500万左右的游客,深受国际名人、富豪和巨星的欢迎,Ribera街(CalleRibera)前后都是各种奢侈品商店,许多爆款如果在巴黎或马德里售罄,可以来这里逛逛,但是尺码也能不会太全,至于想买爱马仕那种需要配货太高端的,楼主没进去也不太懂嘿嘿!
BMWZ8
Ferrari458
除了豪车,巴努斯港内还停泊着众多的豪华游艇,能玩儿得起游艇的楼主认为才是真正懂生活的富豪哈哈!不过话说回来,每当身临这种豪华奢侈的地区,就无形中给楼主满满的上进心和正能量,激励着楼主更加努力工作!
临走前和宾利的合影
不知不觉已是日落黄昏,伴随着远处的游艇和夕阳西下,我们马尔贝拉的旅途也即将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感受到了马尔贝拉古城的历史和新城的奢华,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回来好好度个假放松一下。
▲Cohen&Cunild前往马尔贝拉大巴站的途中,偶遇一家售卖豪车和老爷车的车行,真的太好看了!在欧洲除了有情怀的人,也就有钱人玩儿老爷车,老爷车一旦哪个部位坏了配件少,且价格昂贵,确实不适合工薪家庭使用...
▲马拉加玛丽亚·赞布拉诺火车站(EstacióndeMálaga-MaríaZambrano)从马尔贝拉乘坐Avanza的大巴回到马拉加市,随后直接去了马拉加的火车站准备返程马德里,马拉加火车站全名“马拉加玛丽亚·赞布拉诺火车站”,以生于马拉加的散文家、哲学家玛丽亚·赞布拉诺(MaríaZambrano)命名。
APP下单更优惠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