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托管、私厨,噪音、油烟、火患……时下,各种藏身于小区居民楼的业态频频扰民,也带来环境污染、消防安全等问题,引起小区业主的不满,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小区出现新业态?真烦!
半月谈记者走访其中两家民宿,看到原来100多平方米的住宅,均被改造成民宿。正好赶上元旦假日,里面住满了客人。一套住宅一般被隔成5至6间,空间局促、过道狭窄。有的民宿清洗后的床单被罩,直接晾在楼梯间。
民宿惹抱怨,并非个案。长沙市开福区湘春路某小区,同样有住户将房屋改作民宿。小区居民上网反映,民宿房间的空调外机产生巨大噪音,还有房客将电视声音无节制外放,很是嘈杂,“白天无法正常工作,晚上无法正常睡眠”。据了解,城管执法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介入后,要求经营者移动扰民的空调外机位置,使其噪音符合标准,不得影响其他住户的正常生活。
学生托管机构,则是居民小区兴起的另一种新业态。长沙市岳麓区恒大华府小区,两三年前旁边办了一所较好的公立小学,各种托管机构开始在小区里扎堆办学。这些机构固然给家长带来方便,却让部分业主深受困扰。
一名家住二楼的业主,楼上正好有一家托管机构。到了晚上,孩子们的吵闹声不时传来,让他心烦意乱。尽管托管机构经营者一再承诺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该业主不得不经常投诉:“晚上9点钟了,怎么还在吵个不停!”
野蛮生长,先天不足
近年来,居民小区里“住改商”新业态,已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期。在此过程中,民意缺失和证照缺失两大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物权法,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经营者并未取得“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湖南衡阳某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一般而言,“住改商”需要“楼上楼下、对门对户”相邻业主的同意,或者整个楼栋三分之二以上业主的同意,成立了业委会的需要业委会同意。但现在小区里的很多经营主体,并没有履行这一程序,有的只是口头上和邻居打声招呼。
对于不少“住改商”的经营者,证照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近几年,湖南长沙等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托管机构、私家菜馆展开过专项清理整治,重点正是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长沙欧陆经典小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目前B座的8家民宿有照无证,即办理了营业执照,但没有卫生许可证、消防检查合格意见书、特种行业许可证。其中一家民宿经营者对半月谈记者说,他以前做建材生意,看到民宿很火,就进入这个行业,不清楚需要哪些证照,确实只办理了营业执照。
“住改商”经营者的“先天不足”,为后续经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埋下了隐患。
中部某市一小区,一家私房菜馆因为证照不齐、油烟污染,遭业主反复投诉。物业公司派人守在楼下,不让外面的人进入就餐,最后还采取了断水断电的做法。社区工作人员前来协调了四五次,街道办事处还专门开了调度会,都难以妥善解决。整改时,经营者甚至一度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
“住改商”新业态还需良性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小区里的这些新兴事物,在政策法规、规划建设、社区治理等层面需进一步完善。既要严格监管、防范风险,又要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让私人创业经济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规划建设层面,小区可为“住改商”的经营单位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上述衡阳某物业公司负责人说,对于存量部分,商品房项目配备有一定比例的社区用房和物业用房,其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可以用来设立托管中心等,采取和物业公司合作运营的服务模式。对于增量部分,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在新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环节,充分考虑新业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