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及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策略论文(精选5篇)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并遵循最高质量目标、核心价值标准的质量观念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世界着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质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语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提出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且正在纷纷努力寻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顾客的期望和要求的有效途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

一、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品检验阶段,检验单个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样件;第二阶段为统计检验阶段,由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出现,利用统计抽样方法检验产品成为必然要求;第三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调动企业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最经济的方式,在保证用户充分满意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经营质量不断提高;第四阶段为现代质量管理阶段,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作为补充,使企业经营走向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伴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国外的一些质量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质量管理理念。

1.品牌战略

进入20世纪以来,品牌化的发展有如核裂变,时至今日,品牌标记已经无处不在,由此引发的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愈演愈烈。纵观当今世界,质量的竞争乃至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创造自己的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全社会的共识。由此,国外的学者提出,企业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外,关键在于经营自己的品牌。

2.适度质量

3.顾客满意

顾客是质量的鉴定人。顾客满意与不满意的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因为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组织质量改进和提高。满意的顾客会以他们的忠诚和积极推介等各种方式回报企业。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顾客成为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推动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4.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并遵循最高质量目标、核心价值标准的质量观念的行为规范。质量文化从微观角度看,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它致力于提高企业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技法,已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如今,质量文化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拓宽,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广义质量文化的研究。

二、国内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处于质量检验阶段,沿用的是前苏联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技术抽样检查标准制定贯彻后,才逐步跨入第三个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85年,随着原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被普遍推广。虽然我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很多学者对一些具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苏方新认为在技术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国有企业适合采用BPR模式,引进新设备或改造旧设备,裁减人员,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在人员素质较低,管理落后,但是技术差距不太大的企业,比较适合采用ISO9000模式,ISO9000采用标准条款,便于强制执行,即使人员素质较低,也能够实施;而对于员工素质较高的企业,可以实施TQM,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严格遵守程序的同时,积极发现改进机会;对于那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可以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以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姚玉玲等认为ISO9000创建了最基本的质量管理架构与外部认同效应;六西格玛则体现实实在在的内外部改进绩效。在ISO9000基础上实施与六西格玛的整合,将成为我国企业一种较好的质量管理模式。

虞立箴指出,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了组织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它兼容了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组织在贯彻管理体系标准或取得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整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从而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三、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践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众多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

(1)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国家及企业的形象。

(2)产品及服务质量差,损失浪费严重。多数企业的质量标准低,无标生产的现象严重。目前多数商业服务企业都没有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管理方法上一般凭经验,管理水平较低。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难以落实。

(3)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问题不重视,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危机感。

(4)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不扎实,甚至流于形式。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能控制生产经营服务的管理系统———质量体系;努力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的ISO9001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还不了解ISO9000标准,不知道什么是质量体系;有的企业建立了质量体系却不愿意认证;有的企业为了认证而认证,不注重基础工作。

上述的种种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要全面提升企业质量,国家和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名牌产品

品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而是它留给人们的想象和感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企业间技术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单纯依靠产品差异已经很难形成产品竞争的资本,因此产品品牌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品牌资产已经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好品牌,让价格来体现价值,就是当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创造名牌产品,企业需要以质量为核心,设计出质量优良的产品;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坚持科技领先和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2.建设质量文化,培养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和手段,着重提倡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质量管理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会不可战胜。但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质量文化依然处于低层次,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严重缺乏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导致员工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因此,企业家在企业中要作为质量文化的创造者,积极建设质量文化,培养员工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参与意识。

3.转变观念,树立顾客满意为宗旨的质量理念

这里的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企业不仅要通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使外部顾客满意,同时在企业内部应把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顾客,建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岗位,都要明确其顾客对象,并建立基于顾客满意的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由此形成顾客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

4.加强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苏方新.中国质量管理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J].中国质量,2000(9).

[4]姚玉玲,张君,郭宇红.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6(2).

[5]虞立箴.探索卓越绩效准则和管理体系的整合途径[J].上海质量,2006(6).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虽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因此,环境检测管理成为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存在,导致我国对环境检测管理发展的速度较慢,且存在一定的漏洞,如何解决这些漏洞,如何完善環境检测管理,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检测;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一、环境检测的含义

环境检测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环境的变化进行随时检测和数值变化的一个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环境检测的介质对象主要包括空气检测、水质检测、土壤检测、生物检测和固体废物检测等。

二、我国环境检测管理现状

1.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整体发展较慢

2.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不足

3.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性

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发展模式和体系都比较简单,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因此,想要完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就必须改变现在的单一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环境检测预警系统的引进,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境检测质量,并不断提高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4.环境检测质量保证措施的建设现状

三、环境检测管理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监督力度

想要加强对环境检测质量的监督,就必须建立专属的监督部门,并强化对他们的管理培训,用这样一个监督部门来有效纠正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错误。

2.完善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作为行业中的基本准则,对于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应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按照制度办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有依据可循。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做好环境检测的重要前提。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根据我国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明确质量检测的内容和本质,并定期对制度进行检查和更新,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3.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增强环境检测质量的管理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这是在整个环境检测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点,这同时也为更好地实行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让管理人员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才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确立制度化的管理观念,共同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做出贡献;最后,需要对质量管理团队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重视人才的发展。

4.规范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5.设定专项资金

由于大多数资金都没有用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方面,导致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不能很好的实施。因此,政府必须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设立专用资金,保障检测活动的发展和壮大。这项资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可以被挪用,并且,监督部门需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向社会公开。

6.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了二十多年,在发展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进步,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传统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使其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水平,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

一、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现状

1、质量管理跨行业跨部门较多,整体协调与配合缺失

2、质量管理控制标准缺乏通用性和系统性

机电具有一定的跨行业性和跨部门性的特征,所以在针对不同行业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为了更好的适应各个行业对于机电设备的要求,笔者建议应该将标准进行配套化,这样会更有利于行业的选择。很多行业的机电设备都是特定量身制定的,这时候就需要根据行业的普遍性和特定性为其选择符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所以综合情况来看,对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进行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3、安全评价、鉴定的指标不够明确

据调查结果显示情况来看,我国在水利工程设备质量检测方面仍然存在着鉴定指标不明确以及执行标准不够清晰等问题。机电专业的安全评价和鉴定必须要按照从设计制造到试验运维系列流程等的规程标准执行,其中借助强制性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很多机电专业安全评价和鉴定标准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进行重新的考虑和设计。

4、质量控制标准国际化程度不足

我国许多标准的制定都受限于我国的一些国内材料,由于我国的制造水平和制造工艺有限,其中一些指标的参与与国外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控制好国际化的标准与我国机电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水利工程中机电设备的质量监控措施

1、国际标准引入,加速质量标准的国际化

2、合理的机电设备诊断程序的确定

水利机电设备质量诊断的程序要点中会涉及到生产线上的一些设备或者是发生故障后损失较大的设备等。机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故障,只有学会合理的将这些故障及时的发现,并且给予正确的处理方式,才会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对设备进行诊断处理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

3、电动机运行中的质量控制

电动机的保护离不开与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式的关系,在设备的控制中有保护,在保护中还有着控制,两者互相协调着,电动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与启动器串联在回路中共同使用,这时候就需要为电动机运行所消耗的能耗考虑,确保电动机的正常运行。

4、设备归档的点检制度实施

5、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当中,高素质的人员能够为设备的管理和监控提供更有力度帮助,现代化的社会中会更加的需要专业素质较强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未来的'水利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和作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对于设备有着一定的人知能力,对于该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有着一定的认识,所以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对机电设备的检测方面都会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现状及其检测控制方面的措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化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有着一些问题,只有针对问题进行处理,才会确保水利工程中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及时的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维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水利机电行业的发展必将会有着更好的前景。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1.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对于完善和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机构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重要机会,但是许多监测机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仅仅采用文件归档和文字记录方式,评审过程流于形式,极大地降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建立管理体系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长期的发展和提高,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外部督查,将质量管理体系演变为文案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应有的作用,还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1.3质量管理方法落后于环境监测技术的更新发展

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扶植下,环境监测技术在近年来了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监测领域不断扩展,生态、生物等新领域都成为了重要的新型监测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环境监测项目。

环境监测技术的更新发展也要求质量管理办法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日常监测工作中所采取的质控措施与实际工作的关联不够紧密,QC手段传统单一,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够明确,QC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信度也难以给出科学的判定,各类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值得商榷。质量控制模式局限于数据比对、加标回收、平行样及密码样测试等;质量管理途径局限于能力验证、盲样考核、理论考核等方式,这些已不能适应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2.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营要与环境监测日常工作相结合

要下力气解决当前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与质量管理体系相脱节的问题,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与环境监测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监测业务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安排编制人员培训以及仪器校准等工作。当出现质量事故或者其他的质量问题时,要及时启动内部审核,结合上一年度监测工作结语和下一年度监测工作计划,实施管理评审,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及时地加以解决。

同时,要加强管理层、业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实验室分析部门和现场监测部门都要设置专人负责审核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及时上报管理层。

2.2提高各类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

近年来,许多新的环境监测技术纷纷涌现,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环境监测领域,在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时,可优先选择此类新增的检测能力。针对目前新领域的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标准的不断完善,有选择性地参加涉及新标准和新方法的外部质量活动,可以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水平,拓展监测领域和监测项目。内部质控计划的执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一、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三、建立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2.3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现场监测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也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可信程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场质控手段比较单一,尤其在空气和废气等复杂的现场监测过程中,质量监督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强化一些传统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完善现场质量监督记录,将现场环境、环境监测点的布置以及环境监测的频率都一一记录和反应出来。

2.4提高新购仪器的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展,实验室引入了许多新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的引入对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仪器设备在更新和发展,监测技术人员也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否则就无法合理使用新购仪器设备,也无法适应环境监测形势的发展变化。监测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新购仪器设备也不断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新购仪器的作用。对于新购仪器,必须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定、维护、保养。

3、结语

[1]姚洪伟,蒋鑫,乔维栋.浅析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江西建材,2014(11).

[2]杜燃利.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

一、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QualitymanagementandqualityassuranceVocabulary)中,定义全面质量管理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出发,可以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图书馆以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图书馆全体员工参与为基础,通过对先进管理理念、信息设备和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对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把控,以实现不断提升读者满意度的长期目标。

二、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国内外实践

1.国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波音公司图书馆在1988年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最早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图书馆之一,随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英国女王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纷纷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美国波音公司图书馆在1988年就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针对图书馆增值服务面向的用户制定了“部门任务分析计划”(DepartmentalTaskAnalysis,DTA)。在这个计划中,用户向图书馆提出自己的需求,而图书馆则通过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具体实施过程总共分为九个步骤:

(1)明确任务和责任;

(2)确定用户;

(3)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的要求;

(4)明确业务活动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5)确定供应者;

(6)确定对供应者的要求;

(7)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8)发展反馈机制;

(9)确定评价服务质量的方法[2].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波音公司图书馆大大节约了服务成本,在1992年节约成本40万美元,在1993年更是节约成本超过了85万美元,而且还改进和提高了服务质量。

2.国内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海南大学图书馆实施ISO9001的所有环节都采取了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的四阶段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质量管理实现目标:

①馆内主要业务和服务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达到领先水平;

③保证本校师生人均年借阅量不低于30册;

④保证对于用户投诉百分百处理,使用户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提高本馆工作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素养,组织馆员参加了质量管理、服务技能、礼仪形象、计算机技能以及图书馆业务知识等一系列培训,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意识、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

(3)改善业务流程。采购文献要经专家初选,由“选书小组”审核、馆长审批采购;编目工作所有工序必须填写工作单,设审校岗位,对编目数据进行逐一检查;编目部与流通部及阅览部交接之后,要留下原始的“交接表单”;技术部人员为维护和保证图书馆网站和电子信息服务安全、高效运行,要经常对硬件设施进行维护,保证网络每日24小时畅通无阻地运行。

(4)科学系统的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评。首先,制订用户满意度测定计划。对用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估,具体掌握用户对服务满意与否的所有要素;其次,设立读者意见簿和电子意见箱。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由质管办派专人必须在第二个工作同进行回复和处理。

三、总结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证明了它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中的可能性,并且使图书馆管理从业务流程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新的变化[4].

2.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在实处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以目标为导向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逐级划分,通过对一个个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最终实现对于最终目标的把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管理活动都要有制定详细的标准化工作方案,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树立参考依据。继而通过定期进行读者调查等方式加强对实际结果的监督,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整体上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

[1]洪生伟.新术语新定义新水平──初释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J].轻工标准与质量,1995(1).

[2]张鹰.国内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概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03):92-94.

[3]张玲,邓玲.海南大学图书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现代情报,2006,26(03):102-103.

[4]罗曼.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05.

THE END
1.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20230619152043.docx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有以色列ExLihris公司的Aleph 500和澳大利亚DYNIX公司的Horizon。这两个系统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具有很强的功能和资源共享能力。 Aleph 500是一个基于智能化设计的产品,采用分布式的逻辑结构和多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19/8041011054005102.shtm
2.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docx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查找信息的重要场所在英特网上,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所以信息的交换和信息流通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会使用计算机来管理图书是必须的,现在,中小型图书馆以及大型图书馆、书店等都开始采用各种优秀的系统管理软件来帮助完成日常的事务。图书管...https://www.taodocs.com/p-265565474.html
3.基于Springboot的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就开始被开发。在过去的40年里,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大幅增加,中国将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应用于高校领域起步较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7]。 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现在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流行,应对图书...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402558
4.菏泽日报数字报17、浅谈高校图书馆读者资源的开放利用 作者:李学聚(菏泽学院)《兰台世界》 18、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作者:王盛(菏泽学院)《财会月刊》 19、曹州面人技法研究 作者:刘进(菏泽学院)《美与时代》 20、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设性思考 作者:张瑞云(菏泽学院)《兰台世界》 21、房地产企业纳税...http://bz.heze.cn/html/2013-09/20/content_3_1.htm
1.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精选10篇)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管理团队技术条件差、图书资源不足、管理系统落后、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四个角度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后针对图书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大数字化投资力度、优化图书管理系统以及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四个策略,意在加强文化站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75lhwon.html
2....系统设计与实现(Django框架)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图书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设计:国内外研究者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细致的设计。例如,借阅功能、归还功能、图书查询功能等都是图书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同时,一些高级功能如图书推荐、读者活动管理等也逐渐得到关注。 https://blog.csdn.net/u013818205/article/details/135427102
3.图书管理系统开题报告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1. 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人工登记。其中人工登记的方式从记录到统计本身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管理方式,所有的登记数据随时更改,没有有效地监控,并且该方式对数据的后期处理(如统计、查询、数据传输等)也没有很好解决,存在工作量大、速度慢、统计结果不及时、误报、谎报等情...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kaitibaogao/20110821165045_683280.html
4.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8篇)(一)国内研究现状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为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所需的各个过程进行管理。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采取一系列监督措施,极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各项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计划...https://mip.ruiwen.com/gongwen/baogao/697640.html
5.发展项目计划书(精选10篇)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进行对比说明。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详细说明本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 https://mip.oh100.com/a/202111/3811591.html
6.别再被Elasticsearch难倒!2万字干货,教你轻松搞定!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Elasticsearch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性能优化、扩展性和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开拓等方面。众多学者和企业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实践,已成功将Elasticsearch运用于日志管理、搜索引擎构建、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领域,这些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Elasticsearch的性能表现,还进一步推动了...https://blog.51cto.com/u_17010021/12548158
7....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深化图书资料专业人员...2.图书资料行业设置文献资源建设与研究利用,图书服务与信息技术应用、图书馆综合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文献资源建设与研究利用包括文献信息开发,文献采编,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地方文献整理与开发等;图书服务与信息技术应用包括用户服务,参考咨询,业务辅导与社会教育,新媒体宣传推广,信息技术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维护、信息自动化...https://www.hlj.gov.cn/hlj/c116018/202302/c00_31536039.shtml
8.IC学习空间管理系统杭州联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IC学习空间管理系统 一、背景分析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国内学者...http://unifound.net/319
9.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小组成员:刘摇杨亚洲肖梓铮吕向杰张柯陈家庆席志坚1:国内现状 传统图书馆采用条形码技术实现图书管理,图书上架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由馆员完成图书上架任务,数据库中存储的图书位置为类号,图书放置区域最小单位为分类排架号,并没有精确到具体某一节书架,使读者在查找图书上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4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