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首诗中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我们绍兴的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远的不说,就只说说民国时期吧:绍兴这块热土上,就曾诞生过经邦治国的周恩来、“俯首甘为”的周树人、“学界泰斗”的蔡元培;还有被誉为“辛亥三杰”的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著名人物。其实除了以上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之外,民国时期还有不少乡贤除了在其它方面曾为绍兴人民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之外,还热心公益事业,为绍兴这个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不少的风景名胜或书籍资料……。所有这些至今仍在留给我们后人参观游览或者阅读借鉴!我以为:他们的这种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和善举,同样值得我们这些后人们加以学习和宣传、继承和发扬!下面我就来简单地介绍其中的几位:
本来名叫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稷山居士,绍兴陶堰人。陶公是光绪二年(1876)的举人,第二年考取觉罗汉教习,先后在广东广雅书院、湖北志书局任职,早年即以书法闻名乡里,他上自秦汉,下迄六朝,无所不学,真草篆隶四体皆精,尤工魏书,笔力雄劲,现在苏州寒山寺里的“寒山拾得”碑刻,即是他的手迹,还有清光绪年间所铸的银元、角子、铜元上的“光绪通宝”模字,也是他所写,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他的主要著作有《百首论书诗》、《稷庐文集》。此外,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还与其兄集资八千余元,在绍兴的箬贲山麓,筑堤二百余丈,利用采石形成的峭壁、水塘,造桥筑路,营室建亭,点缀各种胜景,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完成,名为“东湖”,留存至今已经成了我们绍兴的一处著名景点。
原名城,字汤侯,别号半农居士,绍兴皋埠人。金公在幼年时接受过私塾教育,19岁在上海复旦公学肄业后,去江西饶州府学幕,此后曾担任过县、府、道公署的幕僚。1911年,担任过烟台地方审判厅主簿。1913年起,又担任过浙江省天台、新昌县知事,山东省署机要秘书及黄县、即墨县知事,在任期间很有政绩。在新昌任职时,特别重视发展农村经济,作过对蚕、桑、菸、茶的农事调查,因此被载入了县志。从1926年开始从事交通事业,先后创建了曹蒿、萧绍、蒿新、嘉湖、新天5条公路,同时经营协和煤油公司、陆永兴五金器材商店等。1932年与其它地方人士发起并主持重修禹庙,创办私立绍兴中学(即现在的“稽山中学”)。抗战期间,虽避居上海,仍想方设法为绍兴人民筹粮筹款,还曾救济绍兴难童收容所,并与邵力子等人筹款创办绍兴医院并出资疏浚河道,支持慈善救济工作。解放后,带头购买公债,并将家藏文物及“金家花园”(即今儿童公园)捐献给了人民政府。
字恩沛,绍兴陶偃人。他是绍兴陶泰生布店的老板,商会会长、光复会员。辛亥革命前,多次在陶宅聚会,策划革命并筹款。还曾营救徐锡麟、秋瑾家属。几次接待孙中山,购买铁路公债,为攻城筹款。1916年曾获得孙中山所赠的“经纬万端”的横幅。陶公的一生热心公益事业:曾主持建造绍兴布业会馆,会馆内有觉民舞台、适庐荼室、浴室、菜馆及旅社,还曾出资修建兰亭,修复墨华亭,虽然没等修建完工他就逝世了,但他的儿子叔祥仍继承了他的遗志,依然使工程顺利完工,为此共化费了银子二万五千两,他还捐出了8庙田地,用作管理兰亭的费用。
出生在绍兴陶偃邵家溇村。他是清末举人,同盟会员。曾经担任过上海大学的代校长,主持过上海民国日报社的工作,主编过《觉悟》副刋。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曾在上海加入过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但后来因革命活动的需要,党组织决定让其退出共产党,保留国民党员的身份。此后,邵力子一直秉承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为国共合作、争取国家和平鞠躬尽瘁,因此被称为是“和平老人”。此外,邵公对绍兴人民作出的又一贡献是:1932年创办了私立绍兴中学(即后来改名的稽山中学)并亲笔书写了“卧薪尝胆”四个字作为校训,还出资兴修“明强”、“迈川”两所小学,资助编印《绍兴县资料》等。
字仲凡,号检庵,清山阴(今绍兴)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兵部郎中,后改知府。不久因病回绍后,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曾多次捐资修筑海塘、水闸、募款救济灾民。1897年,捐资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即绍兴一中的前身)、自任校董,推行新式教育。又捐银3万余两筹建古越藏书楼,并将历年家藏的图书及新购置的译本、标本、报章等七万余卷全部赠予,还亲自拟就《古越藏书楼章程》、《书目》,至1902年藏书楼已初具规模,徐公却于这一年的6月病卒,弥留之际仍命子元钊、尔谷继续经营,1904年古越藏书楼正式公开对外开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名世裕,绍兴城区火珠巷人,晚清秀才。1902年出任会稽县学堂督办,同年10月在城区仓桥头开设“万卷书楼”,1903年与徐锡麟、杜亚泉等创办越郡公学,同年7月创办绍兴第一张铅印报纸《绍兴白话报》,又在城区试弄开办绍兴印刷局,致力于宣传革命,1906年加入光复会,后又加入同盟会,与徐锡麟、秋瑾一起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徐、秋案发后,一度避居上海。第二年即返回绍兴与刘大白等人先后创办《绍兴公报》等报纸,1912年后曾任绍兴军政分府总务科长、嵊州知事、山东高等审判厅秘书长、绍兴中国银行行长、绍兴县建设委员、绍兴商会会长、并曾主持绍兴县修志委员会工作,编辑了《绍兴县志资料》第一、二两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