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笔记,可能是每一个曾为学生的人,心中的痛。
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一旦我们过于沉浸工具本身,我们往往会忽略原初目的。之于笔记工具,亦是如此。
因此,为了减少在笔记上的无用功,我们其实要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互联网时代,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变得轻而易举、理所当然。我们常常在做出一个决定后很久,才会冷静下来反思,我们当初究竟为何如此?仔细想想,不是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学科、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笔记工具。有针对性的使用,指哪儿打哪儿,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回到笔记工具上,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才能使之发挥最大效能——亦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运用起来才是力量。
因此,我们整理笔记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充分运用其中的知识。脱离了知识的实践,知识的学习常常会沦为空谈,并在不久后被忘在九霄云外。
虽然从目的来看,「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但是,总有一些产品,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更能提升效率、更加美观大方、更加稳定安全,成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
在这里,我捶床推荐在我派已经广为人知的Notion。作为一个很喜欢折腾的人,在实践了2020年一整年的笔记学习流之后,我沉淀和思考出了Notion作为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型的笔记工具,具有的丰富用法。
我认为,Notion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笔记思维,转变成纵向思维,甚至是网格状思维。
这让我们能够以工具为杠杆,从更丰富的维度记录笔记、思考学习,并发挥出笔记应有的十成功力,而非让其籍籍无名于我们的电脑中。
基于此,我总结出了Notion作为笔记工具,为我们带来的三大「主线功能」:
不仅如此,Notion还有两大「支线功能」:
上述五个功能看起来普通又常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Notion将其绝妙的设计融入其中,带给用户其他笔记工具无法得到的体验和(请允许我借用健身领域的词汇)泵感。
想必在少数派冲浪的各位,对于Markdown并不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Notion的Markdown排版非常漂亮,和我派有得一拼。并且,你可以通过输入/toc,在文中任意位置添加具有超链接跳转功能的目录(tableofcontent)。其他内容我无意赘述,只是作为第一点提炼出来。
几乎每一款笔记工具都支持云端同步、多设备访问,这不足为奇。但是,当我在使用Notion后,我突然发现更重要、更好用的,或许是云端实时同步。
什么是云端实时同步?即你哪怕只进行一个非常小的操作,哪怕只是输入了一个字,笔记工具也能即时保存一次,并且通过云端实时在所有设备间保持同步。
因此,如果你是初次接触Notion的新手,你会惊奇的发现Notion没有「保存键」——不是开发团队忘记设计这个按键了,而是Notion根本不需要!你再也不需要每隔十分钟就按一次Ctrl/Command+S,因为对于Notion来说,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很重要。
当我习惯了不再去找「保存键」后,输入的体验就变得无比顺滑,随时随地打开就能继续输入,当我有事离开也可以随时关闭,结束输入。仅仅少了保存这一个操作,体验感瞬间翻倍。
这一点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保障你在联网状态下所进行的每一秒的工作都不会丢失。请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一点,都是血泪教训啊。
当然,如果使用的是Notion客户端,而非网页端,那么即使我在脱机工作,Notion也会在下次联网后进行同步,不会让我的心血被浪费。
不仅如此,每一次操作都会被保存也意味着,我可以借助「PageHistory」功能将文件随时回溯至某一个具体的版本——后悔药无限量供应!
对于高阶玩家,如果你喜欢语音转文字,还可以尝试这个高级玩法:通过「手机语音转文字+电脑端做进一步更改」的方式,来快速输入并优化内容。虽然现在语音转文字技术已经很成熟,但难免会有错别字,或者换行、标点符号等不尽如人意。因此,借助Notion的实时同步,你便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手动在电脑上作进一步的更改。
我常常需要同时用到我储存在Notion的多条笔记,或者有时候当前笔记没处理完、我不想关闭这个窗口、却又想先处理别的笔记,类似的情况下,窗口多开显得非常好用。
按下Ctrl/Command+Shift+N,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好了好了,禁止套娃。
满足这3点,我觉得Notion已经能淘汰很多敌手了。
颜值即正义。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曾经对这句话十分不屑,深信自己在乎的是内在。但事实证明,如果面对的是排版凌乱、难以操作、如同乱葬岗一般的Word文档,我是很难坚持学下去的,不出十分钟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到了家里的厨房了。
总之,我使用Notion越久,越感叹这个软件各种设计的绝妙。
笔记工具的主体毕竟是文字,但如果满屏幕文字,又会让人觉得有些许心累。Notion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一个页面的标题都能用上emoji。
如果在添加emoji时更具针对性,比如将读书笔记的emoji设置为,将写作设置为,等等,那么这些emoji的实用性也很强。人是视觉性动物,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对图像的处理能力远超文字,使用对应的emoji,能够让我们在打开笔记时快速识别所需内容,减少「阅读文字」所耗费的功夫。
从小到大,当我们在写作、阅读的时候,我们其实采用的是线性的结构,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宛如一条线一样顺滑。在这种结构下,写作似乎意味着必须「行云流水」。可实际上,这样的观念让很多人畏惧写作,因为一旦卡壳,即使对后文有灵感,也无法继续书写,这似乎也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和平庸。
Notion将这种写作观念打破了——块状结构(block)。Notion官方将block解释为页面中的任何一块内容,如下图所示,每一小块蓝色的部分,都是一个block。
也就是说,对于文字而言,每次换行,都创建了新的block。对于其他内容,每个都独立成块,比如每张照片、每段音频、每个标题、每个to-do。
同时,「拖拽」开始显现出它的强大之处。当我们想要更换内容的顺序时,选中并拖拽即可,非常符合生活逻辑。相比起其他笔记工具,需要使用鼠标、键盘选中、剪切、粘贴而言,方便了很多。
这样子的设计,暗示着我们的写作不再必须遵循严丝合缝的线性结构,而是转向可松散可连贯的块状结构。
Notion中的block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常见的上下排版,Notion还支持左右排版。
一听到排版,我就会回想起被Word文档那凌乱而不安分的排版所支配的恐惧。但是在Notion中,大可不必担心。
通过拖拽至一侧,Notion会自动等分左右距离。如果想有所侧重,也可以通过拉动中间的分界线来实现。无论你后续在任意一侧加入多少内容、什么类型的内容,Notion都会让它们乖乖地呆在分界线的一侧。
此外,你可以不断地拖动内容至一侧,使之从左右二分变成三分、四分、五分等排版。
Notion最初是以建站工具为目的进行的开发,因此这种排版功能,实际上最初应该是为了能够简单、快速搭建出一个优雅的个人网站而服务的。但是,这种功能在笔记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只需要简单的拖拽,就能够使我们的笔记呈现出更方便阅读、理解和记忆的结构,使我们后期回顾复习的效率翻倍,岂不是妙哉?
做到简约并不简单,往往比做到复杂要难得多。因此,我常常觉得Notion像是设计师开发出来的笔记工具,让用户使用时总能感觉到:一切虽然简约,但却刚刚好。
当我们在讨论电子笔记的时候,很多时候只会想到它在「输入」和「保存」上比纸质笔记优胜的地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小技巧,能够让你的电子笔记弯道超车得更远一些。
很多作笔记的人,都会忽略「超链接」这个不算高级、但绝对能让笔记使用体验翻倍的玩法。
最近十分流行的「双向链接」、「卡片笔记法」,其实就是一种玩法比较高级的超链接,将两条笔记相互连接,方便后续阅读时对关联知识进行回溯。
如前所述,在Notion中,文字、表格的每一次换行都会创造新的block,新增的图片、音视频、文件等也代表着新的block,而每一个block都有一个专属链接。
因此,当我在写新笔记的时候,希望援引某一条旧笔记时,通过复制对应内容的链接,并且创建超链接,我甚至可以精确到每一段。当我随后复习新笔记时,我便可以通过点击超链接、精准打击回对应段落进行回顾。阅读完毕后再点击返回上一页,即可继续复习新笔记。
虽然这一点也是电子化笔记老生常谈的优点了,但是,Notion比其他笔记走得更远。
现在,大多数笔记工具都进行了全平台开发,使得手持各种设备的用户都能被囊括其中。但是,我依然觉得,支持使用浏览器网页访问的笔记工具,真香!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很喜欢将自己的笔记打印下来阅读的纸质笔记爱好者,那么一个支持浏览器访问的笔记工具意味着,你可以直接通过「打印网页」来快速获得纸质版的笔记,十分方便。
纸质笔记的一个重要弊端在于无法被快速检索,我们只能通过一页一页翻动,来找对应内容。这时,如果在纸质笔记本上贴有一些标签,便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
但真实情况是,对于电子笔记,我们会直接搜索。标签其实很少派上用场。
Notion支持两种重要而好用的搜索方式——全局搜索和当前页面搜索。
全局搜索,按下Ctrl/Command+P,你可以检索你账户下所有文档的文字内容。你还可以添加「排序」或「筛选」,来优化搜索结果。
当前页面搜索,按下Ctrl/Command+F,你可以检索当前页面的文字内容。
听到数据库(database),总觉得是很高科技的东西。其实大可不必将其束之高阁。简单来说,妈妈们买菜记账的小本本、初高中班上用来统计书本费用的表格等等,都是数据库的缩影。
换言之,数据库,只不过是「excel表格」罢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运用数据库来做什么?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Notion强大到变态的一点是,只要你创建了database,无论你最初使用何种视图,都无所谓——因为每个视图之间可以自动相互转换!
每个视图都共享当前数据库下的所有数据,你在任一视图下对数据的操作,比如添加、删除、减少、修改某条数据,都会影响其他视图里的数据内容。
但是,每个视图之间所展现的属性、排序和过滤,却又相互独立。这样子,每个视图之间既足够独立,又足够共享,妙哉妙哉。
对于个体而言,不像是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企业所收集的数据库,我们的数据并不是成批成量一下子出现的,而是靠我们每天的记录或积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因此,在累计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排序和过滤手段,可以让我们积累数据更加一目了然和便利。(以下内容讲解均采用表格视图)
排序,即按照某一种标准,升序或降序排列。Notion支持对任何Column进行排序,无论是数字、文字,还是选项。如果是后者,Notion会按照选项列表里的顺序进行排列。
如果有经常使用Excel的小伙伴,肯定知道Excel函数的强大。Notion同样支持函数功能,虽然没有Excel那么复杂、强大,但却一样简洁、好用。
请不要一听到函数就想起学生时代被各种函数方程所支配的恐惧。相信我,真的不难。当你在Notion里输入函数时,Notion会提示你各个函数的用法,虽然是用英文写成的,但只要你读过高中,你就一定能看懂。
接下来,我会进行3个简单的「案例分析」,带你看看我具体是怎么使用数据库的。
第一个函数「结束日期」,用来自动推算截止日期。设置好「开始日期」和「学习期限」后,这个函数便会自动计算出截止期限。
第二个函数「截止尚余」,用来自动计算「结束日期」和今天的差值,用天数倒计时的方式督促我快点学习。
第三个函数「日均需力」,用来自动计算当前任务的平均难度。这个比较有意思,我通过手动设置当前任务的「长度」和「难度」,这条函数便会根据「长度」、「难度」、「截止尚余」三个参数,计算出当前任务的平均难度。
「日均需力」妙在哪里呢?因为有3个指向性不同的参数,这样子既考虑了任务的耗时,又考虑了任务的难度,还考虑了任务的紧急程度,算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参考指标。随后,我只需要按照「状态」、「日均需力」进行降序排列,尚未完成的、数值越高的任务越需要优先处理。
在这里用到的是Notion数据库的Relation和Rollup。Relation,即关联内容;Rollup,即自动匹配。
最绝妙的地方在于,Notion的关联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当你在数据库A中,将某个内容与数据库B中的某个内容进行匹配后,数据库B中被关联的内容也会自动新增一列,表明其与数据库A的关联。
Notion中的database有整页(FullPage)和页内嵌入(Inline)之分,区别不大,可相互转换。如果你在当前页面还需要容纳其他内容,则选择页内嵌入,否则可选择整页。
当你选择页内嵌入(Inline)时,你便可以组建一个含有丰富内容的页面。
以下以写论文为例子。如果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我可能会需要如下文字内容和数据库内容:
Notion是可以上传文件的,因此,你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通知文件、数据图表等全部上传到Notion这里进行备份。并在数据库中新增日期,以更清晰地了解进度等。
这其实很我们作为人的记忆容量有关,我们不可能记住每天海量的琐碎信息,只有重要信息能够被我们的大脑长期记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出一些「抵抗」——通过记录,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留下痕迹。
作为一个健身狂热爱好者,我专门研究过健身饮食,曾经看到过一句话:「Youarewhatyoueat」深感非常有道理。因此,我从2019年就开始逐渐养成记录下自己饮食内容的习惯。
随着这个习惯的树立,我开始逐渐思考有关健康的方方面面。饮食只是健康中的一环,睡眠、运动、排泄甚至性生活等等,同样是构成健康的重要成员。如果「Youarewhatyoueat」成立,那么「Youarehowyousleep」、「Youarewhatyoupoop」也应该成立。据此,我开始了对我生活中方方面面数据的追踪。
举例而言,我在饮食记录中,分别给大餐、快餐、自制等餐饮方式赋予了不同的分值:如果是自制食物或者老妈做的饭菜,比较健康,则是1分;如果是外出大餐,不太健康,则是-2分;根据餐饮方式的健康程度,类推不同的分值。
在这一列的最下面,我选择自动计算平均值。目前的得分是0.49分,而前一阵子我还有0.54分(),这意味着我需要减少在外就餐、少吃零食(负分行为),而多多自己做饭或是乖乖在家吃饭(正分行为),来提高我的得分。
与前一点类似,我还会记录自己阅读的书籍和看过的影视作品。让我产生这个想法的,是豆瓣app不支持手动选择「读毕日期」,让我很是心塞,遂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做一个读书记录表。
这两个表格都很简单,大家可以参考我的设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财务自由之路》中,作者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将自己看作一个足够重要的人物,开始记录关于自己的日记。
很多人会觉得,写日记是一种很小孩子或者很女生的行为,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日记里的内容不是只有情情爱爱(正处青春年少的初高中生除外),更多的是对自己一天的总结、复盘、反思,并且思考如何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借助Notion的database功能,我们可以更容易的将「日记」切为多个维度,比如日期、心情、特殊事件、天气等等。
不仅如此,Notion最令人叹服的是database能够在多个界面之间无缝切换,对于日记这种包含日期属性的数据库,我们可以将其切换到「日历模式」来更直观的查看,或者是将其切换到「展览模式」来对一些留下了照片的日子进行快速浏览。
通过设置排序(sort),按照正在生效>编辑中>归档>失效,以及很重要>重要>常规的排序规则,让我能够经常回顾我的计划、GTD,并时常做出反思、总结,而不要在琐碎的日常中迷失了方向感。
对于一款笔记工具,我觉得「售后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身为工具,毕竟会有一些复杂或高级的玩法,不是所有用户都能知悉。而且常常会有用户有新奇的好点子,希望提供给开发者。无论是不是笔记工具,一款工具类应用都应该贯通好这个桥梁,来促进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和用户一起成长」。
对于Notion而言,你可以在任何笔记页面的右下角问号处,进入Notion官方文档,里面有非常详尽的使用教程,涵盖了Notion几乎每一个细节。不过,官方文档目前只有英文版,不过只要你顺利读完高中,相信你要读懂是完全不难的事情。
不仅如此,你可以在同样的位置,或通过写邮件,来向Notion工作人员提出问题或提供建议。我目前向Notion提出问题或提供建议大约有5次,每一次的应答速度都非常快,几乎是在20分钟内就有详尽且礼貌的答复。不过同样的,这个答复也是英文版。
Notion最早的免费账户,仅支持1000个block——完全不够用啊喂。不过,自从去年获得投资后,Notion已经逐渐财大气粗起来,在去年宣布个人用户免费使用!兄弟们,把泪目打在公屏上!
稍提一句,其实Notion的团队协作功能极其强大,但很可惜我暂时没有需求。如果有团队协作需求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使用Notion。
最令人心痛的一点终于来到了,我相信肯定会有小伙伴特意来找这一点——访问速度。
于我而言,很幸运的一点是,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我访问Notion的速度都比较快,属于仅仅比正常速度稍慢一点的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即使有些时候慢一点,我也不愿意因此而牺牲其他体验,因为Notion实在是太好用了。
百度的问题一言难尽,却人尽皆知。
紧接着,我发现了由微软推出的「必应」搜索引擎,作为在大陆地区少数能直接使用的非国产引擎,必应简直是……太赞了!
互联网的发展,给现代人带来巨大的便利,其中便包括十分宝贵的前人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从前,这些经验靠口述或纸本传递,但今天,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相同甚至更佳的结果。虽然我仍然推崇将书籍作为第一名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知识的最佳传授方式都是书籍。因此,学会利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点。
随着我派变得越来越好,我突然惊觉,就像二次元之于B站,是B站发家致富的根基,也是第一批用户爱上B站的原因。数码产品之于我派也具有类似的意义:大家因为对数码、科技的热爱,相聚在此,却迸发出了更强的能量,有关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经验、攻略、分析,都能在这里被找到。
很值得庆幸的是,我抓住了飞过我「2020」这只黑天鹅的脚跟,让它带我飞翔了一阵子——相比以往几年,我觉得自己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同时,也因为站得更高,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文末,让我用3个数字总结一下我自己的2020:瘦了10公斤,腹部出现了微微的线条;看了49本书;写作近150,000字。
2021已经启程,这将是我的毕业之年,也将迎来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转变,在这里许个愿望:祝自己今年能够顺利、满意地开启自己的新生活,也希望少数派和各位派友们能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