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体现为,建立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同时还需要两个基础支撑,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山东大学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信息化的建设原则——五个导向,分别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标准导向和绩效导向,明确了师生是信息化的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
教育信息化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多地是从国外高校取经,没有与国内的现实情况结合,实际上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进程,但我国仍处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交织的状态。所以我们提出了以数据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化架构。
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库,近一年多以来,我们一直在建设山东大学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库,通过开放的数据平台从数据库中进行数据交换。数据标准体系与支撑环境共同构成了数据中心,也就是全域数据库。在全域数据库与统一身份认证、即时通讯平台系统等支撑层的基础上,建立了网上服务大厅。最终通过全域数据库、网上服务大厅、校园E站与学院信息系统等共同构成了山东大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多个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业务进行了重构,实现了学校管理体系的现代化。
陈文智:打造信息化有机生态体系
关于信息化在高校的战略地位,领导的意志和各部门的认同非常重要。我认为信息化要以服务师生为本,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更好地支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双一流”建设工作,实现信息化从传统的支撑保障逐渐向引领驱动方向转变。
在我接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网上浙大”。“网上浙大”采用“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基础,力求建设浙江大学新式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和治理能力。“网上浙大”包括信息发布空间、在线教育空间、学术资源空间、网上办事空间、个人信息空间五大空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在如此背景下,我一直在思考“网上浙大”要达成怎样的建设目标。一方面随着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演变,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5G、IPv6等新技术融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问题。结合浙大的需求,我们提出要建设5G+IPv6+传统的网络模式,建成统一的硬件平台,云中心、存储中心、IP信息中心同厂商合作的模式来建设。
信息化2.0的主要宗旨是能够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面向全浙江打造一个绿色、专有的教学云或科研云平台,力求给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治理参考方案。
李艳丽:为信息化提供良好土壤
面对2020年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高校信息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高校信息化的责任无论是引领、变革驱动还是服务支撑保障,我认为首先应考虑信息化怎样落地的问题。
第一,在整体规划上,信息化的业务高度交叉,所有的工作不能独立于业务部门之外,如何和业务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合作机制是必须思考的问题。第二,很多高校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人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基于高校的体制与薪资待遇,技术人员无论是在技术发展还是未来职业发展方面,都会面临很多瓶颈和问题,如何解决以上矛盾也较为急迫。第三,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因人员不足更多的需要通过外包完成,需要建立怎样的合作模式,才能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需要进一步的考虑。
面对以上问题,人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信息技术中心,并没有单独成立信息化办公室。学校采用的模式是全校所有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全部统筹到信息技术中心,包括每年的规划评审、经费划拨等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实施规范,进一步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在执行层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是百花齐放,信息技术中心为每个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技术服务、软硬件环境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针对人员问题,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担任组长,从校领导层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在薪资体系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弹性空间,解决了人员待遇的问题。
从信息中心的角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形成全校一盘棋,所有的共享互通才能形成。第二,数据,数据是所有信息工作的基础,是从管理支持到决策支持转变的重要抓手。第三,智能,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侯孟书:建设“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校园
围绕电子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如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校园,学校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无处不在的网络、方便快捷的应用系统与随时随地的学习。
实际上,信息化在1.0向2.0转型的过程中,由过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当下对数据和服务的重视。根据这样的规划,首先,我们调整了业务部门,新成立了数据业务部和运维部。数据业务部主要围绕学校的应用为学校提供数据服务,用户服务部围绕信息化的服务如何让师生满意来开展工作;二是数据治理,原有的业务系统大多都是各单位自建,电子科技大学实际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院,每个业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信息中心将网上办事大厅作为一个抓手,把业务系统按照“二八原理”进行了重新划分并抽取到网上办事大厅。围绕网上办事大厅,主要搭建了基础数据库,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和业务服务做支撑;三是校区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原来的无线主要在公共区域,现在要覆盖到学校其他各处。
刘峰:信息化建设理念是第一位
信息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观念,所有领导班子必须要树立信息化的观念。第二,机制,目前的信网中心不是职能部门,只是作为一个技术支撑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网中心的定位问题需要解决。我一直在思考天津大学信网中心的工作,我们建设了20多年的应用系统,“数据孤岛”问题在天津大学并不存在,学校的数据一直都掌握在信网中心。
借助新校区的建设东风,我们完成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完成后直接投入使用,目前完成了三云——云计算、云平台、云桌面的建设。下一步信网中心怎么办?信网中心的含金量体现在哪儿?信息化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在教育变革中以上问题都是信网中心需要思考的重点。
杜军:向信息化建设要效益
作为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在瓶颈和定位两个方面。近几年来,国家、地方、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信息化目前面临着效益与效率的问题。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未来办学对信息化的评价都将归结为效益问题。信息化的效益与效率也将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