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参与者(Actor)、用例(UseCase)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用于描述系统功能的动态视图称为用例图。其中用例和参与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又叫做通讯关联(CommunicationAssociation)。
用例图是需求分析中的产物,主要作用是描述参与者与和用例之间的关系,帮助开发人员可视化地了解系统的功能。借助于用例图,系统用户、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领域专家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减少了大量交流上的障碍,便于对问题达成共识。
用例图的构成元素又四个:参与者(角色)、用例、系统边界、元素之间的关系
参与者(Actor)是指存在于系统外部并直接与系统交互的人、系统、子系统或类的外部实体的抽象。每个参与者可以参与一个或多个用例,每个用例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参与者。
系统边界是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限。通常所说的系统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元素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同时又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本身又可以是另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系统与系统之间需要使用系统边界进行区分。系统边界在用例图中用方框来表示,同时附上系统的名称,参与者画在边界的外面,用例画在边界里面。
用例(UseCase)是参与者(角色)可以感受到的系统服务或功能单元。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使用的,描述了参与者为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用例最大的优点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从系统的外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它把系统当作一个黑箱子,并不关心系统内部是如何完成它所提供的功能的,表达了整个系统对外部用户可见的行为。
用例的特征:
用例的粒度:用例的粒度是指用例所包含的系统服务或功能单元的多少。用例的粒度越大,用例包含的功能越多,反之则包含的越少。
用例规约:用例图只是在总体上大致描述了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让人们对系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但对于每一个用例,还需要详细地描述信息,以便让别人对于整个系统由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些信息包含在**用例规约(UseCaseSpecification)**中。
包含关系的两个优点:
泛化关系的使用场景:当系统中有两个或者多个用例存在行为、结构和目的方面存在共性时,就可以使用泛化关系。这时,可以用一个新的(通常也是抽象的)用例来描述这些共有部分,这个新的用例就是父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