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在网络媒体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这几年中,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络而急剧变化,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如果你是网民(网民一词也是应网络而生的),对于网络语言或许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上网的新手来说,对于普通“受众”而言,阅读、理解和使用这些生吞活剥的网络信息,确实令人费解。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对笔者所认识的网络语言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语言异化规范化
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把世界缩小到显示器那么大,芸芸众生集合在十几英寸的小天地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想要在这个地方推行某种“正统”表达方式是困难的,网络的自由空间注定了它的语言表达将无拘无束。
诸如此类,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就是网络用语。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词语,也就是“口头语”:美眉、大虾、斑竹、菜鸟等。其中第三类网络新词语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这些由敲起键盘来劈里啪啦的网上高手们,用他们灵活的脑子制造出来的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着实上不熟悉网络的人匪夷所思。然而,这些新词语却是众多网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这一层次定义的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等同与技术层面的“因特网用语”或“网络术语”。
网络语言的成因,不只是为了输入方便“在书面上,如果某人办一个杂志、一个版面,那是叫版主。在网上要讲求效率,可能会打错,上网要花钱,而且你就算有钱,你打的慢一些,对方就可能不理你了,所以一打出来,有可能就是“斑竹”了,用就用着吧,后来一想又有道理,在古代就是竹子流泪,其实斑竹也是很辛苦的,聊天他也得陪着聊,这也是很形象,挺好的。”(于根元新浪采访)因此,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全拼输入系统,就是出现网络语言的一大原因。由于网上会使用五笔打字的人聊聊无几,所以网民普遍使用全拼输入,由于上面的字词有很多不是按照使用频率排列,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所以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这个客观原因的深层次问题是由于汉字与电脑的瓶颈问题,汉字进入电脑并没有解决汉语能够在电脑上畅通无阻的问题。成千上万的汉字是无法与几十个字的音素文字相比的。电脑处理外语比处理汉字要快捷的多。因此,网络上出现五花八门的词语是目前必然会出现的问题。网络迫切要求人们设计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汉字处理软件。
但是网络语音远远不是为了输入方便而大量产生的,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的运用中产生的,这就离不开培植他的这块土壤。互联网本身的自由性、无限性、开放性、虚幻性等特色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的方式也形成了一种有实与有虚、有静有动、交互、立体的特点,表现在网络语言上,就是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在网络的海洋里,人人平等,谁也无法限制你选择的自由。
网络又总是作为一种休闲的媒体出现在大众眼前,就需要一种轻松随性的表达方式用于调侃和幽默,体现或炫耀发言者的智慧和创意,用于标新立异,体现个性,能够创造独特身份,满足扮演不同角色的需要;一些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原因。尽管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其中的主体是年轻的大、中学生,技术人员,这个群体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泼、好奇,充满了创新意识。网络词语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更有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前卫感。这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创新”精神是“网络用语”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网络沟通通常是没有声音、图像的实时交流(特指聊天中),而网聊中有时要传达的微妙的感觉变化。为了表达直观的意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能力;网络语言的各种形象的符号应运而生,谐音数字的发展,从而丰富表达手段,也是不为奇的了。
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呆会儿再打铁。886!”就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的这几句话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的多样性。
1.字母的缩略化
〖TMD〗国骂:他妈的。TMD的学术解释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且美国政府还妄想把台湾纳入TMD系统中,这也是中国政府所坚决反对的。但是令人称奇的是TMD刚好与中国的国骂XXX的简写相同,于是就别有一番韵味。〖GG/MM/DD/JJ〗汉语拼音头字母简写,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是亲昵的称谓。网络让人们感觉是亲如一家,一到网上,大家就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一律哥哥、妹妹、弟弟和姐姐相称,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虚拟数字网络时代凭添了一份温馨和亲昵。〖XXX〗意味着某种级别,例如不愿意提及某人的大名,于是就采用XXX代替,另外还有不便于直接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有难言之隐,采用XXX代替。〖PMP〗意思是您跟在后面拍马屁呢
2.文字的谐音和转义
〖伊妹儿〗电子邮件。伊妹让人浮想联翩,可以想象成是美眉缠绵悱恻的电子邮件,不免令人心中想入非非、踌躇满志。〖斑竹〗原来正确的词应该是版主,但是由于输入的时候选字困难,就成了程序生成的词汇斑竹在古代就是竹子流泪,其实斑竹也是很辛苦的,聊天你也得陪着聊。〖待会儿再打铁〗一会再来〖大虾〗超级网虫〖菜鸟〗网络新手〖烘焙鸡〗"个人主页HOMEPAGE"的谐趣音译〖灌水〗是说在聊天室或BBS版上的发言随意写,BBS上的常用词汇〖造砖〗用心写,指上贴者比较用心写的东西。一个好的BBS是既要有砖还要有水。灌水和造砖对于活跃一个BBS各有千秋。〖楼上楼下〗BBS上常使用的词汇,用以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
3.符号系列
:-)最常用的笑脸,通常加在文句的结束的地方。表达开玩笑或微笑。:-(最常用的沮丧的脸,表达不开心或对对方话语的不满@#$%&*!骂人用的话,乱七八糟的打出来就行了:-Q向你吐舌头>:-<嘴巴和眉毛都竖起来了,快要气炸了,^o^让你可以不必转过头来看的笑脸,而且是一头可爱的小猪@>>-->--横放的一朵玫瑰
4.数字化的特点
〖7456〗气死我了。通常只有在一个网民被另一个网民气的七窍生烟的时候〖555555~~~~~~~,〗几个5加上波浪线,其意义是表示痛苦不堪,几欲落泪〖687〗对不起〖886〗拜拜了〖555〗伤心地哭声〖你真是个286〗286现在差不多是运算速度最慢的处理器,机器运算速度慢就跟人智商低一样,意思是说对方傻。网上表达与传播对数字也用到了极致,因为数字远比汉字来得简单、方便。这种用法大多都取数字的谐音之意,但也有一些是“意会”的,如1775=我要造反了(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3579=此事真奇怪(因为这5数字都是奇数,而在英语中“奇数”与“奇怪”是同一个词“odd”)、0001000=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取数字的象形意味),等等。网络上的语言有时候还随意泼洒,数字、英文、符号的杂糅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如:u2(youtoo你也是)、me2(metoo我也是)、3ku(thankyou谢谢你)、CBA(Coolbila酷毙啦)等。总之,不一而足。而正是如此大量多样、体现个性、随意洒脱的新鲜元素存在于网络语言中,网络语言成为了很多人指责和批评的对象。
网络语言的特色
1.标新立异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前者如“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网络中已司空见惯了。
2.经济简练
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句子的省略现象也很普遍。这是像我这样的同龄人在网络聊天时,深有体会的。在网上随机选取了10句聊天记录,其中字数低于5个字的有9句,超过5个字低于10个字的有一句;标点符号1个;有修饰成分的3句;没有复句。虽然这不能代表网上聊天的所有记录,但也可窥一斑,透露出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3、形象传神
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
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它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等。再如,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多少受到了风靡于青年网民中的卡通片《蜡笔小新》的影响),既有视觉效果,又隐含了味觉效果。
4、幽默诙谐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叛逆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有意在约定俗成的说法上改头换面,形成诙谐且又含有一定道理的语句来。
5.粗俗泛滥
网络用语,是脏水还是孩子?
1.对待网络语言的误区
b.有些人认为汉语词汇里已经有了某个词语,就没必要在网络里使用另一个表示相同意义的词了。这就抹杀了汉语的风度性和多样性。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正是体现在它多样性和丰富性上。同样表达妻子的意思,可以叫老婆,那时口语亲近不疏离的表现,也可以叫内人,那是文雅正派的代表,当然叫“媳妇“也未尝不可,生动活泼,地方色彩浓郁。网络用语也一样,将电子邮件称作“EMAIL”或“伊妹儿”,都要比原词语简便而富有个性色彩;将“东西”称作“东东”,感觉上也更亲切随意些。很多人对TMD和NMD两个“国骂”新词很反感,当然,脏话总是有伤文雅,但是生活在继续,也总是需要骂人话语的空间存在,就像有了褒义词,就定要有贬义词的存在一样。既然无法禁止侮辱性的语言,那么骂“TMD”是否比骂“他妈的”稍微好些,隐讳一些,委婉一些?丰富多采的网络新词语,无疑给人们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方便。
c.又有些人将语言看成一个简单的封闭的静态系统,对新词语和外来词抱着抵触的态度。事实上,前几年年出现的“理念”、“互动”、“双赢”、“脱口秀”等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收录。而近几年,网络词典的出现也正标志者网络用语逐渐被大众所认可。
2.语言的异化?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变异。(陈原《社会语言学方法论四讲•变异》)
语言的变异概括为历时空间的,语言群体的和语言接触所引起的变异。除历时和空间外语言群体发生的变异有阶级的、阶层的行业的、性别的、乃至个人的,这样就产生了行话、黑话、暗语。
而在信息时代,比之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交际频繁,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语言的多方面接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语言的产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此,当代语言学不得不主义研究语言的变异问题……如果说传统语言学也研究某些变异(如方言)和历时的(面非共时的)语言变异。那么当代的社会语言学则着重研究和社会这两个系统的共变。
语言的变异有它的消极作用(人们从来是看重这个消极作用的),但还有它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语言政策上,一方面要强调规范化,一方面要注意确认变异的合理部分,使它丰富我们的语言。
网络语言之我见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网络语言词典的出现使人想到了1958年的文字改革,当时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化汉字,使它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掌握和使用,以便在广大人民中更多、更好、更快、更省地扫除文盲,普及和提高文化;推广普通话,以消除方言的隔阂,促进汉语的进一步统一,使我们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今,白话文又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方便了网民的交流,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网络用语这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我们究竟该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对待?撇开其他的条件不说,单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语言不是试管里的试剂,而是汪洋大海,汪洋大海并不纯洁,有泥有沙,是有龙有鱼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妨害语言的交际职能。
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些偶然现象和分歧现象当然会在最后的时刻里自然而然地遭到淘汰,纳入正轨,使语言规范起来。出现这样的网络语言,恰恰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在开放。它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是相互渗透的,这样的话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起来。
语言符号不等于代码,性质和交通信号、电报号都是不一样的,人工代码表示者和被表示者都具有稳定性,假如语言符号也具有这一特点,那么一部正音手册,一部正字法一部规范性的词典和标准语法教材就可以实现语言标准化了。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正因为这个缘故,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份,因为那是些新鲜活泼的东西,这些现象事实上就是未来的规范,所以,对待新的网络用语,我们应该宽容一些。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真正可悲!
而社会上,语言学界要求健康语言规范水平的呼声很是强烈。但其代表性的观点往往是“匡谬正俗”或是提出“为普通话树立标准”。事实上,语言规范化的工作如果仅是“匡谬正俗”,那么语言学家的工作与教师和编辑无异,仅是集中在“语言运用是非上了“,但如果规范是”为了普通话树立标准,那则是以偏概全,并非规范这一工作的性质。
规范不等于纯洁,语言纯洁是理想化的,社会的多样化,语言同样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规范是把负面影响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摒弃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规范也不是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所谓规范,即是引导。
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正带来一场新的语言革命。在网络语言通行的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等空间里,它的运行有一点象民俗、民歌一样自由、无拘无束,半隐蔽(因为它更多时候属于上网的人,对于不上网的人来说,它们处于“地下”状态)、全松散(完全没有规范,随心所欲),规范起来难度非常之大。
虽然语言是一种文化、风俗和习惯,语言的使用是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行为表现,人类文化风俗和习惯是不最不易规范、难控制的东西,但是这种困难并不象“西西弗滚石”那样,永远无所获,而只要有投入,总有效应。(作者:叶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