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问"共享书店"运营模式)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这两天,实体书店行业内消息不断:一个是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18日去世,引发爱书人刷屏悼念,让人们再次回想起诚品书店的成功转型;另外一个就是,全球首家“共享书店”于16日亮相安徽合肥。一个是典范样本,一个是新生事物。今天,中国经济网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这个新鲜事物。作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另类尝试,“共享书店”如何运营?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它又能飞多远?
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三个月内读完12本书就返还押金的8%作为阅读奖学金;用户每次借阅后,只要按期归还,每读完一本书就可得到1元钱奖励。
谈及发起“共享书店”项目的初衷,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近年来消费者阅读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相信未来所有的书店都会实现共享。‘共享书店’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把握,依托实体书店的原有资源,通过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实现阅读服务的转型升级。”
共享书店在开业当天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16日气温高达37摄氏度,前来“尝鲜”的读者还是排成了长龙,这家网红书店被读者占领包围,大家看书、借书,不亦乐乎。
安徽新华集团也有进一步的战略计划:“共享书店”首批在安徽10家新华书店实体书店和校园书店同步试点。下一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将在旗下书店全面推广共享模式,借助共享经济的力量,搭建图书共享平台,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
共享书店在网上也激发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经济网小编也下载了“智慧书房”APP,亲自体验了一把。有一些疑问待解,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问:和图书馆有何区别?
从运营模式来看,“共享书店”和图书馆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为“共享”。读者可把书带回家借阅,限定期限归还。
但是,二者在“互联网化”的方向上却不尽相同。中国经济网小编曾前去苏州图书馆进行采访,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将庞大的图书资源送到市民手中,苏州图书馆早在2015年就探索了“网上借阅、社会投递”的项目。只要市民拥有苏州图书馆的读者证或市民卡,就能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书香苏州”网络借书平台查找想要借阅的书,如果库存有,那就选择附近投递点,完成操作后一般两个工作日就能送到指定地点,同时能够收到短信通知,凭证刷卡就可以取书。服务点还有自助还书机,读者看完书后可以自助还书。内蒙古图书馆更是推出了“彩云服务”,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员。
可见,图书馆更强调个人借阅的便捷性,而“共享书店”更强调读书社交。
中国经济网小编认为,在之后的宣传与服务中,“共享书店”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只是赶共享潮流,现在的热度只是一时的,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如何实现与图书馆的共存,如何定位受众,如何差异化运营等问题。
二问:“读书社交”靠不靠谱?
当中国经济网小编选择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点击“购买”按钮时,APP则弹出了提示:“购买失败,请到附近书店购买”,身在北京的小编只能“望书兴叹”。
由此也可以看出,“共享书店”主打的社交关系不仅受“兴趣”所限——爱读书、能发表精彩想法的人,也受“地域”所限——只有“共享书店”附近的人才可以借书购书。这样限制重重的“读书社交”,是否能达到预期之内的互动效果呢?
三问:通过何种方式盈利?
实体书店的任何转型,终究还是为了挣钱。那么,“共享书店”靠什么盈利呢?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网小编觉得,主要还是逾期借书的收入以及传统的图书销售业务收入。
还有一个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我的押金去哪儿了?谁在保管?是否能及时退还?
而“共享书店”作为“共享经济”概念下的新生事物,和“共享单车”收取金额的模式极为类似——99元的押金,借书超过10天后,一天1元钱。这笔巨额押金谁来保管,如何保管?如读者要求退还,多久能到帐?政府部门的监管又是否能及时跟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打下大大的问号,“共享书店”需要给予公众一个信得过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