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分析最重要的是分析企业如何组织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现盈利的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收支结构和业务结构分析,分析与评价各专业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
利润表分析的首先一个角度就是企业盈利结构分析。通过盈利结构分析,可以分析构成利润组合关系的各项收支因素的结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也可以分析构成公司利润总额的各专业、地区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
1、收支结构分析
从阅读利润表可以了解到,利润是由收入为起点,依次扣除营业税金、成本、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再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后计算得出。因此,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都会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所以在分析时要进行不同内容的结构分析,以便分析对利润影响较大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关于通信企业收支结构分析,通常进行收支系数、成本项目结构比例、EBITDA率指标分析。
⑴收支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收支系数=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成本+期间费用)
这个公式表示,每支出一元成本费用可以获得多少收入。只要当收支系数大于1时,假设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支为零时,表示每支出1元成本费用可以获得利润。说明成本费用与收入的理想结构,应当成本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越低,获利能力越大。
由于分析角度不同,还可以用“收支系数=成本费用(成本+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公式进行分析,它从另一角度说明每实现一元收入需要支付多少成本费用。
⑵成本项目结构比例
成本项目结构比例=构成项目支出额/成本总额
⑶EBITDA率
EBITDA率=EBITDA/营业收入
公式中:EBITDA=营业利润+折价及摊销
营业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EBITDA指标,相当于经营活动取得的净现金流
通过对该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现每百元营业收入取得了多少净现金流。通过对这项指标的观察,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金循环能力。
2、利润结构分析
公司的利润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⑴从构成利润总额的要素分析
利润总额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其构成关系式为:
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作为企业,无论是通信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和比重代表着企业的创利能力,它是公司经营的核心目的。
由于期间费用都是企业为了主营业务的营销、管理、融资活动发生的,所以在具体分析时,可以将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利润”和期间费用相抵后作为主营业务实际利润进行结构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应用“比重=构成项目/总体指标”分析主营业务实际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各构成项目分别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⑵从创造效益的业务分部、地区分部进行结构分析
大家知道,公司的利润总额是由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分别实现的,因此可以按不同专业、按各分公司为分部进行结构分析。其分析方法仍可以适用比重分析法的公式:比重=构成项目/总体指标
即:各专业利润比重=某专业利润/利润总额
各地区利润比重=某地区利润/利润总额
通过分析各专业或各地区实现利润对公司利润总额构成的结构分析,可以比较不同专业或不同地区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结构比例的变化,还可以观察导致结构变化的因素和影响程度。
⑶构成项目的贡献分析
若某项被分析指标,假设它的构成项目在基期的结构比例是一定的情况下,因其各自结构比重不同和发展速度不同,各构成项目的增长变动对总体指标的增长贡献也就不同。其应用公司如下:
某项业务增长对总体指标的增长贡献(百分点)=基期结构比重×某项业务增长率
举例1:××省分公司2012年的分专业利润指标结构及各专业利润增长对公司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如图表所示
显然,表中各专业利润增长变动对利润总额都会产生影响,但结构比重和个别构成项目的增长率不同,对总体指标的影响程度(贡献)是不同的。
除分析利润结构项目增长变动的贡献外,应用这个公式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的分析。比如在已知自己基期收入结构比重和本期收入增长率的情况下,可以分析本公司收入增长使全公司的收入增长了多少,做出多少贡献?
举例2:已知本分公司上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占全公司上年实现收入总额的比重为8%,又已知今年上半年本分公司的收入增长率为40%。
应用上述公式,可以分析本分公司对全公司收入增长贡献为:
本分公司收入增长使全公司收入增长贡献(百分点)=8%×40%=3.2%或3.2个百分点。
3、多因素变动分析
假定某项财务指标P受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存在的计算关系为P=a×b×c,设基期指标P0=a0×b0×c0,
报告期指标P1=a1×b1×c1,则P1-P0=指标差异。
报告期与基期数的差异P1-P0即为分析对象。应用连环替代法顺次逐个地计算即可得出a、b、c三个因素变动分别对指标P变动的影响。需要说明,当分析某一个因素时,需将其余因素暂时当做不变的因素。
已知,基数指标:P0=a0×b0×c0①
第一次替代:假设a因素变动,用a1替代a0,则b、c因素保持基数不变。
P2=a1×b0×c0②
②-①=P2-P0,其差额表示为a因素变动的影响。
第二次替代:假定b因素又变动,用b1替代b0后只有c因素保持基期不变。
P3=a1×b1×c0③
③-②=P3-P2的差额,则表示为b因素变动的影响。
第三次替代:假定c因素又变动,用c1替代c0后已经成为报告期指标。即:
P1=a1×b1×c1④
④-③=P1-P3的差额,则表示为c因素变动的影响。
将a、b、c三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相加,应当恰好等于报告期与基期数的差异。即:
(P2-P0)+(P3-P2)+(P1-P3)=P1-P0
下面举例说明连环替代法的具体应用。
根据举例数据,分别逐个分析通话时长、资费、折扣价因素较上年同期变动对收入总额差异的影响程度。
已知P0=14962.96(通话时长)×0.27(资费)×60%(折扣价)=2424(万元)
P1=20000(通话时长)×0.3(资费)×55%(折扣价)=3300(万元)
P1-P0=3300-2424=876(万元)
第一次替代:P2=20000×0.27×60%=3240
第二次替代:P3=20000×0.30×60%=3600
第三次替代:P1=20000×0.30×55%=3300
P2-P0=3240-2424=816(万元)表示由于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增加,使收入增加816万元;
P3-P2=3600-3240=360(万元)表示由于资费水平比上年同期增加,使收入增加360万元;
P1-P3=3300-3600=-300(万元)表示由于折扣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使收入减少300万元.
(P2-P0)+(P3-P2)+(P1-P3)=P1-P0=816+360+(-300)=876(万元)表示为通话时长、资费、折扣价格三个因素变动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