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成本较低、无需更换住所,有家人陪伴,是目前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根据《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出于身体自理情况、年龄、收入等客观因素考虑,近九成的老年消费者选择居家养老。
在居家养老各类照护服务中,受访老人对家政清洁等日常照料服务、餐饮服务和老年饭桌等助餐服务、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的需求普遍较大,三类主要服务需求占比分别24.6%、23.4%、22.6%,高龄老人对日常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
居家养老是指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老人自己或其子女家中安度晚年。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是指居家养老的老人享受的由家庭成员或雇佣人员或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根据养老服务使用场景和形式,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主要包括上门服务和远程监护两类,也包括家庭设备的适老化改造。
1、以上门服务为主,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和商业护理保险是主要支付方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市场较为分散,以初创型企业为主,既有聚焦日常照料和康护服务的机构(如福寿康、青松康护、二毛照护等)、或专注智慧照护解决方案的机构(如麦麦等),也有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如安康通等)。
当前老人自身支付能力有限,政策性长护险试点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支付方。而长护险各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进入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名单也需要试点地区各级长护险经办机构组织评估,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备和服务能力、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力等方面有一定要求。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普遍以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为核心,逐步向周边辐射、扩大展业范围,搭建全国性服务网络存在客观挑战。
(1)上门服务:由专业人员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如助餐、助行、助急、助浴、助洁、助医、日常照料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面向居家老人提供各类服务,但受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消费习惯等影响,大多机构主要通过为长护险试点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与G端(政府部门)合作,通过为养老社区等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与B端(企业)合作,间接覆盖C端老年客户。总体来看,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的支付方主要包括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商业护理保险和自费三类。
根据后文统计的数据,2022年长护险试点基金支出104.4亿元、人身险公司商业护理保险赔付支出263.7亿元,尽管商业护理保险赔付支出金额更高,但大多为定额给付型产品,较难协助消费者获得经过机构筛选的优质护理服务。而长护险试点地区选取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费用按比例实报实销,尽管基金支出金额仅超百亿,但服务获取更便捷可靠。具体来看:
1)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试点地方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慈善捐赠等途径筹集资金,初步建立了多方参与、责任共担的多元筹资机制。筹资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护理需求、护理服务成本以及保障范围和水平等因素,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各试点地区实际人均筹资水平差异较大。根据《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长护险试点基金人均收入64.7元。
保障范围:“失能”的参保人员。面向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人体的某些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从而正常活动能力受到限制或缺失的参保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根据《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评估对象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主要综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3个一级指标来确定。
给付方式:各试点地区选取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费用按比例实报实销。根据国家医保局,各试点地区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不同,制定差别化待遇保障政策,长护险基金主要对各试点地区享受待遇人群使用定点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发生的费用进行给付。
上门护理服务频次和时长主要根据老人身体评估等级划分,服务项目一般分为基本生活照料(仅照顾老人,不含做饭、卫生打扫)和常用临床护理两类。考虑与医保待遇大体相当,对符合规定的护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因此,长护险基金支出属于实报实销,居民自费成本低。根据《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长护险试点基金人均支出8828.7元。
发展现状:参保人数和享受待遇人数持续增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由局部试点迈向全面推进阶段。根据《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49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护险人数共18330.87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34.29万人、在参保人中占比0.73%;长护险基金收入243.63亿元、支出118.56亿元;定点服务机构8080家,护理服务人员30.28万人。
2)商业护理保险
保障范围:相对较窄,仅少部分产品保障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被保险人。根据中国人保内刊《关于多层次失能护理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商业护理保险产品保障范围通常是特定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被保险人进入相应特定疾病护理状态、伤残护理状态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等,仅有少部分产品的保障范围是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原因或等待期满后因意外伤害之外的其他原因(也即包括因疾病、意外或年老等原因)丧失日常生活能力。
根据保险合同条款,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指被保险人由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双方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确定丧失独立完成六项“日常生活活动”(穿衣、移动、行动、如厕、进食、洗澡)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的活动能力。
给付方式:定额给付,并不限制服务使用范围限制,但较难获得经过机构筛选的优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满足保险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后,保险公司按照约定金额给付相应保险金。根据中国人保内刊《关于多层次失能护理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2018年后,在监管趋严和制度标准尚未健全的市场环境下,绝大多数在售产品为定额给付型产品;仅有一款产品可以选择费用报销——被保险人可选择赔付在指定护理机构接受服务产生的费用,并规定了服务时长和服务次数上限。
但定额现金给付只能解决消费者的护理费用问题,无法协助消费者获得经过机构筛选和评估的,在服务标准、频次、时长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和流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发展现状:监管不断规范行业发展,保费收入2018年触底反弹且持续增长,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是产品供给主体。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消费者查询,截至2024年9月10日,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共481款,其中在售121款——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占71.1%、人寿保险公司占22.3%、养老保险公司占6.6%。
近年来,监管持续规范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具体来看:2016年9月,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也即“76号文”),要求自2017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不得将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
2017年5月,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也即“134号文”),护理保险产品在保险期间届满前给付的生存保险金,应当以被保险人因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条件。彼时市场大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停售、保费收入下滑。
3)自费
给付方式:费用支出无限制,服务覆盖广——包括助餐、助行、助急、助浴、助洁、助医、日常照料等各类上门服务。
(2)远程监护:依托互联网、AI等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状况
远程监护的配套服务对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远程监护设备研发生产公司主要与养老机构等B端(企业)合作,提供相应服务和产品、形成智慧养老平台。
但远程监护类公司的资本金和各类资源禀赋有限,较难为用户提供远程监测后期的健康管理、行为分析、紧急救援、医疗护理机构资源整合等增值服务。远程监护依托互联网、AI等技术,子女和服务机构通过智能手环、红外体感、摄像感应器等智慧养老终端设备远程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并在后台及时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的需求及紧急情况。
如老人出现生活习惯反常的情况时,后台可以自动预警,由专业人员提供健康及安全干预;当老人发生跌倒等紧急情况时,可以自行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发出救援请求,系统也可以紧急呼叫或自动报警,服务后台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紧急救援。
2、福寿康:我国规模居前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
福寿康2017年成为上海市首批长护险试点机构,年服务量达100万人次;2018年开始实施全国拓展战略,年服务量快速增长。根据搜狐新闻,福寿康2018年实现整体收入过亿、2019年整体收入超过6个亿;其收入构成中,长护险约占60%以上、民政购买服务约占15%、市场化个人付费约占25%。
根据公司官网,福寿康2023年着力推动长护业务与商业业务“双轮驱动”,截至2023年底,福寿康业务在全国布局超过60个城市,其中有40多个城市开展了长护险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运营400余家分支机构和服务站点,其中包括280多个长护险定点医疗护理站,而400余家分支机构中包括8家护理培训学校、10家养老院、70多家日间照料中心及长者照护之家、1家互联网医院、13家医疗诊所、260多家医疗护理站等;2023年员工已超过1万人,累计服务用户约25万人,年服务量超过1800万人次。
推进“互联网+医护康养”的整合照护模式,福寿康现已成为全国连锁化、品牌化的综合性养老照护服务机构,也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之一。
2019年,福寿康确定“互联网+医护康养”的整合式养老照护服务模式,以引领行业的服务标准、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专业的医护人才培训和独立的服务质控为主要抓手,完善医疗护理站、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服务网络,打通居家、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的全链条服务场景,为健全自理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半失智老人、疾病期老人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上门助浴、私人专护、康复指导和认知症照护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具体来看:
1)长期护理:根据上海长护险试点规定,福寿康面向参加本市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60岁以上的人员,按照不同评估等级每周提供不同频次的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27项基本生活照料和15项常用临床护理;服务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支付90%、个人支付10%,其中护理员上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需自付6.5元/小时、护士上门提供常用临床护理需自付8元/小时。
2)私人专护:包括协助/专业/专项/特需护理等医院陪护和居家照护。
3)康复指导:适用于脑血管及脑损伤康复、骨折及骨关节病康复、术后恢复和认知功能康复等情况,服务费用按照康复计划定制报价,专业康复师250元/小时。4)认知症照护:为认知症长者提供专业的认知症评估、一对一照护计划、BPSD周边症状应对等认知症专项服务,以及中医保健等康复训练服务和基本生活照护服务等。
3、中国平安:构建“医、住、护、乐”四联体,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
根据腾讯新闻、央广网和新华网报道,2021年3月,中国平安正式成立居家养老项目组,同年10月启动深圳、南京服务试点。2022年3月,其居家养老模式完成了8大场景、200余项服务上线准备;同年9月,对外发布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2022年“保险+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32个主要城市,服务超2万名客户。2023年,平安已经完成了三位一体管家
(智能/生活/医生管家)、10大场景(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到店、到线、到家”服务构建;截至2023年9月,平安居家养老已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累计超7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根据中国平安官网《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6月,平安居家养老已覆盖全国64个城市,累计超12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超6万名客户开启服务。
根据新华网报道,在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指引下,平安人寿携手平安健康共同打造、深化“保险+居家养老”模式,购买保险产品达标居家养老会员的客户,将获得相应的居家养老权益。平安居家养老不断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持续拓宽保险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同时探索服务标准建设,创新打造出居家养老“联体”模式,帮助长者提升生活品质,守护长者居家安全。
2023年10月,平安居家养老正式发布“护联体”,并整合服务商在试点城市上线平安无忧护服务,自上线后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0倍;2024年3月,发布“住联体”模式并推出“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务”,自发布以来,平安管家平台上居家环境安全测评服务人次提升300%,为全国约500个社区、1万户家庭提供居家安全知识普及服务。2024年8月,发布“乐联体”模式。
1)2023年10月31日,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护联体”成立。根据腾讯新闻和央广网报道,“护联体”全称“平安居家养老康复护理联盟体”。
平安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资源和科技实力,融合北大医疗康复服务标准,结合数字化技术,联合40多家国内优质康复护理服务供应商及行业内产学研专家,在管理规范、产品、人员、服务联盟、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标准-系统-服务-履约”闭环。具体而言,平安居家养老“护联体”包括一套科学的服务管理规范、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产品、一套专业的人员认证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战略联盟和一套智能的康复护理系统。
2)2024年3月30日,中国平安居家养老“住联体”发布。根据新华网报道,“住联体”也即“平安管家安全享老服务联盟”,可以概括为一套P-SAFE居家安全享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一项专业的团体标准、一套便捷的评估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联盟和一个智能的服务生态,帮助满足长者居家安全需求。在这套体系下,平安居家养老联合知名校企组建服务联盟,自主研发居家环境安全评估系统,匠心推出“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务”——通过“5”分钟自主评估,快速发现老人居家安全隐患和需求;整合联盟资源,针对性地提供“7”大空间智能适老化改造;通过“3”位一体的管家,实现服务全流程跟进、风险全天候监测。
3)2024年8月,中国平安居家养老“乐联体”发布。根据新华网报道,“乐联体”可以总结为管家“三伴”服务体系,通过伴聊、伴学、伴游以及服务监督,为长者提供全方位的享老文娱解决方案。具体来看,一是“伴聊”,涵盖AI聊个天、管家友伴、心灵友伴三类伴聊服务,为长者一键解忧;二是“伴学”,联合权威高校,打造北京大学-平安居家芳华班,并携手优质老年大学等合作方,帮助同城长者相伴学习,重温课堂美好时光;三是“伴游”,医生管家、生活管家线上全程陪伴,帮助长者在享受旅游和旅居服务过程中更省心。为保障客户权益,“三伴”服务体系配备了严格的人员和流程质控体系。
根据中国平安官网《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居家康养服务对寿险主业的赋能价值持续凸显——2024年上半年,享有养老权益的客户贡献NBV占比38.3%(YoY+9.3pct),享有居家服务的客户件均FYP是不享有居家服务的客户3.8倍,居家康养新高客占比77%(YoY+23pct)。
根据新华网报道,下一步,平安居家养老将继续聚焦长者的核心需求场景,完善“联体”建设,持续深化“护联体”“住联体”“乐联体”内涵,携手产、学、研各方共建行业标准与生态,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