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教在一所外来务工子女比较多的农村中学,每年教毕业班总会遇到几个让人惋惜的孩子。这些孩子常常在基础年级成绩还不错问题也不是很明显,但到了九年级突然厌学情绪明显,甚至离家出走。老师和家长的软硬兼施,对于他们都是徒劳,当我们追根溯源,恍然发现这些不同问题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父母忙于工作。
一、父母教育孩子的有效期是短暂的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这个时期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可以信赖可以托付一切的神,我们只有在此时尽量多的存储爱和陪伴,等到了叛逆期我们管教消耗孩子对自己的爱时,才不至于透支。
二、对于孩子高质量的“伴”比简单的“陪”更重要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有一个忙于工作的妈妈和异地当兵的爸爸,两岁时还只会说爸爸妈妈,三个字都拒绝表达,我一度焦虑无措地想带他去做智力检查……同事告诉我读绘本故事对孩子语言发展很有帮助,于是我改掉了每天下班都边带孩子边玩手机的习惯,不管多忙都坚持给他读书,仅仅坚持了一个多月我就看到了孩子可喜的进步,有一天晚上儿子突然打开自己喜欢的绘本给我念了一句话“有一天,爸爸说我们家要盖新房子了。”我当时真的是喜极而泣了,作为一个母亲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对于孩子而言,妈妈简单的“陪”和妈妈成为“伴”他成长的朋友是不一样的。
三、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做高层次的父母
成长没有彩排,父母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疏离的亲子关系只能破冰缓解,却无法从头来过。是的,努力做一个高层次的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成长是我们能给予子女最好的教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