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浙江杭州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改革:年轻人每个月为老人提供不少于10个小时的陪伴服务,就能免房租入住养老公寓。这种年轻人“陪伴”老年人共度时光的住宿模式,被称为“多代同楼”。
在这种跨代交流中,一方面,老年人能减轻孤独感;另一方面,年轻陪伴者在降低租房压力和生活成本的同时,有机会汲取到老年人的人生经验。
多代同楼
90后入住养老院陪伴老人
“你来参加多代同楼项目的初衷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陪伴者的优势是什么?作为陪伴者,如果入选后怎么保障服务时长?”
10月29日,杭州滨江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阳光家园”内,包括祝悦鹏在内的40位年轻人正在等待一场面试。
他们要参加的面试是杭州滨江区民政局经过多次调研后提出的一个陪伴性养老项目“多代同楼”。如今已有两批陪伴者完成了陪伴服务,祝悦鹏就是其中一位,而这次是他第三次来面试。
3年前,在滨江一家幼儿园当老师的祝悦鹏和其他几位老师、医生还有民警经过层层选拔住进了阳光家园养老院。
祝悦鹏入住的是一间大约30平方米的双人房,设施齐全、干净整洁。房间里除了有两张单人床,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不仅有落地窗,还有个小阳台。
“园区不仅有食堂、多功能活动室,而且风景独好。放眼望去,湖山暮霭、绿植遍园。”祝悦鹏说。
在祝悦鹏看来,除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不错,养老院里安保措施也相当完备。
“来之前朋友们还提醒我,别被骗。住进来以后,他们立马放心了。”祝悦鹏说。
入住养老院前,祝悦鹏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作息并不规律:凌晨两三点睡很正常,周末也是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床。入住阳光家园后,他不但作息变得规律了,也开始注重养生了。
双向奔赴
两代人有了“重叠”生活
入住养老院后的祝悦鹏与84岁的老人顾美英签订了结对协议。
顾美英退休前是小学教师,学校的工作经历让她特别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
退休几年后,顾美英和老伴儿来到滨江跟女儿女婿一起住,成了“老漂族”。几年前,因为老伴中风需要照料,两人就又一起住进了养老院。
“养老院什么都好,就有一样,屋里屋外都是‘白头发’,缺少年轻的朝气。”顾美英此前的烦恼是,传统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着一大难题——老人们共同构建的生活空间,无形中变成了一座远离社会的“孤岛”。但年轻陪伴者的加入,打破了这种孤独感。
多年前,在临安老家里,一张木板拼成的乒乓球桌,记录了顾美英一大家子的欢乐时光。“一到过年,儿孙回来后,我们就会搞个家庭乒乓球比赛,每人拿出10块钱,给冠军凑奖品!”顾美英说:“那时候,总是我赢!”
因为“多代同楼”项目的实施,顾美英有了“球搭子”,也重拾了一份活力。
公共活动室内,顾美英挥舞着乒乓球拍,与祝悦鹏激烈“厮杀”。这位满头银发的“乒乓老将”,眼睛牢牢盯着飞来飞去的乒乓球,几个回合就让祝悦鹏败下阵来。
“多代同楼”项目,让陌生的两代人有了“重叠”的生活。
一对长者的故事至今让阳光家园院长陈晓亮印象深刻。朱老夫妇是入住阳光家园的两位长者,在陪伴活动开展之前,社工向二老征求对陪伴者的要求时,老人便提出希望陪伴者是一位女孩子。
原来在2019年年底,朱老夫妇的女儿因病去世,两位老人的生活一下失去了主心骨,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消减不少。随着陪伴者入住机构,年轻的陪伴者们定期来到老人房间,同他们聊天、谈心,老人因病入住医院期间,多次入院探望,陪伴在侧,成为老人强大的精神支持。
“不只是老人需要陪伴,我们也需要陪伴,其实是双向奔赴。”在第三批面试过程中,多名年轻人向面试官表示。
“人在年轻时都想远走高飞,但最终会发现家乡和父母才是自己的终极归宿。”此前的一位陪伴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多方联动
寻找能完成“配对”的年轻人
让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看似“多赢”之举。但实际上,也面临不少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就有过类似的构想——当地的空巢老人出房间,在沪打拼的年轻人可以免费入住,但需要承担基本的家务并日常陪老人聊天、散步等。但由于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把控,有人质疑会“引狼入室”,计划便不了了之了。
而在杭州,也曾试水类似的年轻人与老年人“跨代社交”的项目。可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同样推进困难。
究其原因,这种模式对“硬件”配套要求高,须有一套至少两室一厅的住所,老人们的眼光也高,对同住年轻人的职业、工作场所甚至相貌、脾气都有很具体的要求。
考虑问题
年轻人入住养老院是否会挤占养老资源?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冷梅表示,阳光家园养老院是滨江最大的一家养老机构,备案床位1675张,现在总体入住800余人,所以“多代同楼”并不会挤占养老资源。
“多代同楼”项目第一批共12名年轻人、20位老人参与,有4名年轻人陆续因工作太忙或工作调动退出。
一年合同到期后,除了祝悦鹏,同一批住进来的年轻人都没有再申请第二批了。同时,由于阳光家园的陪伴者需要两个人一个房间,有个合拍的室友也是大家能够待下去的原因。
“我们当然也想是单间,但养老院床位毕竟有限。”祝悦鹏说。因为阳光家园养老院良好的住宿环境、低廉的费用,作为老师,自己还有寒暑假期可以完成陪伴任务,祝悦鹏又参加了第三批的面试。
“其实,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冷梅说。
举措
探索创新养老服务聚焦跨代双向陪伴
作为杭州最“年轻”城区——滨江区,有不少外来的创业、就业优秀青年,老年人口以低龄老人为主,80岁以上老人仅占13%。
老龄化程度不高正是滨江养老事业的机遇期,面对可预期的老龄化趋势,当地政府开始思考如何破局。
2017年年中,阳光家园开始营业。一开始,院方也曾参照欧美方式引进年轻的志愿者。2019年底,浙江杭州滨江民政部门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改革,这个名为“多代同楼”项目应运而生。
“和养老院里的老人坐下来一起聊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了很强烈的这种陪伴需求和精神慰藉需要。”冷梅表示。而与此同时,像祝悦鹏一样在杭州滨江工作的年轻人,又面临着租房子的问题。
经过前期研究,滨江民政部门聚焦让跨代人群双向陪伴。“政府出台指导意见、企业提供住宿场地,我们一拍即合。”阳光家园养老院副院长唐瑞表示。
今年8月,滨江区民政局开始招募第三批“多代同楼”陪伴者。
此次,滨江民政局共收到了260多位报名者信息,最后资格审完只有39名进入面试名单。而经过面试,最终只有16名年轻人可入住养老机构。
北青报记者获悉,此次陪伴者需要满足10个条件,其中包括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在杭州市区(六城区)无住房,在滨江区内用人单位工作、已签订劳动合同,或持有区内营业执照,未曾受过行政、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等。
“我们第三批更想体现出一些个性化的、精准化的需求,比如说老人希望做文化创意、手工临摹描绘,还有部分老人侧重于个人技艺上的提高,所以我们需要不同专业和特长的陪伴者,来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养老场所。”陈晓亮表示。
“相比前两批陪伴者,这次通过面试后还需要进行体检和心理测试,全部合格后签订协议,为期仍是一年。”冷梅说。
11月18日,通过测试的陪伴者们已经签约入住,阳光家园养老院里迎来了新的一批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