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内被强制退市公司已超40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在上述退市的股票股东中,出现不少券商身影。
如即将股债双退的*ST搜特,2023年一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就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
开源证券则是*ST庞大的第八大流通股东。
梳理历史资料可以发现,上述券商成为ST、*ST公司股东多是迫不得已,基本是因为过去股权质押式回购业务无法收回欠款而收到的以股抵债款项。
截至2022年年报,券商持有的ST、*ST个股更多,可以说,2023年一季度不少券商对上述资产进行清理,或也是导致股价不断下跌并最终触及面值退市的原因之一。
股票质押式回购后遗症
5月29日晚间,*ST搜特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收到深交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4月18日至5月22日期间,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股票终止上市和可转债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及可转债上市交易。
随着正股退市,搜特转债或将成为A股史上首只强制退市的可转债。而在此之前,公司股票及衍生品种可转换公司债券已于5月23日起停牌。停牌前,其股价出现15个连续跌停,股价仅剩0.42元/股,市值为12.82亿元。
一季报显示,*ST搜特的十大流通股东中,中信证券持有1409.9735万股,位列公司第五大流通股东。国泰君安持有860.8598万股,位列第九大股东。
相较2022年年报,中信证券与国泰君安在2023年一季度已经对*ST搜特分别减持了301.46万股和705.6275万股。此外,2022年年报中,华泰证券也是*ST搜特股东之一,但2023年一季报已退出了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ST搜特曾被称为“中国版优衣库”。在激烈竞争与战略失误中,*ST搜特2020年起陷入巨额亏损。截至2022年已经连续3年亏损。
根据查询,*ST搜特实际控制人马鸿及兴原投资曾多次向券商进行过股权质押。包括中信证券华南、广州证券、华泰证券、兴业证券等均曾出现在质权人名单中。由于无法偿还券商借款,马鸿及兴原投资曾公告不止一次强平风险。
如果短期内因所质押的股票数量过大,或是作为质押品的股票性质为限售股无法被强平,券商就只能被动成为相应公司的股东。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A股市场并不罕见。如同样即将退市的*ST弘高,其十大流通股东中,安信证券持股比例达到18%,为第一大股东;江海证券持股比例达到7.3%,为第三大股东;东兴证券持股比例达到3.3%,为第六大股东;东方证券持股比例达到2.82%,为第七大股东,均是股票质押式回购的后遗症。
不过,记者查询东方财富软件发现,2013年以来,搜于特股东并未与国泰君安进行过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而国泰君安是2022年年报时进入*ST搜特的十大流通股东中的,最初持股数量为1566.4873万股,即使一季度减持了705.6275万股,仍有860.8598万股。
券商明显加大退出力度
在即将退市的股票中,*ST庞大十大流通股东中的开源证券,也引起了记者注意。
开源证券对*ST庞大的坚守,却是一以贯之。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开源证券已经出现在*ST庞大的十大流通股东中,持股数为1.21亿股,为公司第八大流通股东。3年以来,开源证券一股未卖。
2020年一季度,*ST庞大正在重整中,根据2020年《ST庞大关于控股股东及关联自然人无偿让渡股票和解除股票质押的进展》公告,庞大集团控股股东及其关联自然人持有的4.57亿股股份因向国开证券、中泰证券、中银国际证券和江海证券(以下合称融资券商)进行了股票质押式回购融资,造成股票存在质权限制,无法直接根据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规定进行让渡,因此根据重整要求做出了一系列安排。也就是说,当时开源证券未出现在上述融资券商名单中。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一直是持有的无限售股份,开源证券长达3年对*ST庞大一股未卖。2020年3月31日,*ST庞大收于每股1.21元,而最新收盘仅剩0.40元。如果截至目前开源证券仍持股不动,其所持有的1.21亿股市值下跌约9800万元。
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退市常态化成为建立双向畅通的上市退市制度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下,无论获得ST、*ST股票的原因是曾经股票质押式回购等业务以股抵债取得,或是自营买入,2023年以来,券商明显加大了退出ST个股的力度。
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22年年报时,券商共持有21只ST、*ST股票。而至2023年一季报,合计持股数已下降至10只。
如2022年年报时,中信证券持有447.7024万股*ST宋都,而至2023年一季度,已经退出十大流通股东行列。*ST宋都也即将退市,其二季度从每股2.38元断崖式下跌至0.41元,中信证券一季度“跑路”即使有所损失,也规避了*ST宋都退市风险。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国泰君安4家券商则组团“跑路”*ST嘉凯。4家券商分别持有*ST嘉凯1116.815万股、902.4362万股、863.7686万股、694.6626万股,而到2023年一季度末,均退出了十大流通股东行列。*ST嘉凯目前仅剩下0.49元,于6月1日开始停牌,其退市基本已是板上钉钉。
A股以“退”为进
6月8日,*ST宋都(600077.SH)等9家上市公司提示股民注意股票可能退市的风险。
前一天,共有8家上市公司提示股票退市风险。
从今年年初到6月8日,已有9家上市公司股票退市,还有81家警示退市风险,即股票简称戴上“*ST”帽子,更有26家公司股票低于1元可能退市。
2023年股票退市公司数量可能超过2022年的49家。
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退市股票分别是6只、12只、17只和20只,退市股票数量逐年增多。一些证券市场人士惊呼,A股市场涌动退市潮,退市已经常态化。
这些退市股票,多数都经历了数个跌停,股价腰斩之后再腰斩。
从2019年前每年退市股票数量不到10只,到现在数十只;从炒作ST股一度成风,到现在退市股票被股民抛弃。退市常态化走过了怎样的路?又将怎样改变A股生态?
退市“小差”公司正被市场抛弃
尽管A股市场曾一度出现过炒作ST股票重组预期的浪潮,甚至还有退市前股价上涨的怪象,但自2020年末退市新规公布,无论从价格走势、跌停次数,还是从换手率来观察,退市股被市场抛弃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退市股价格飞流直下,“吃”到更多跌停
以*ST宋都为例,该公司在今年4月22日警示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就此开启了股价连续跌停旅程。至6月2日,经历了24个跌停,股价下跌77%。
*ST泽达(688555.SH)和*ST紫晶(688086.SH),从两家公司提示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到6月2日,股价分别下跌69%和65%。
这些并非个例,统计近3年退市的公司,股价大跌趋势明显,平均下来至少都是腰斩。
2023年已经退市的7只股票,从年初到退市时,股价平均下跌52%,跌幅最大的达84%。2022年退市的股票,当年股价平均下跌81%,其中33只股价跌幅超过90%。2021年退市的股票,股价平均下跌59%,其中3只跌幅超过80%。
退市股跌停次数在增加。
今年以来,退市风险股和已经退市股平均跌停达9.05次。与2022年同期(1月1日至6月2日)退市风险股平均跌停5.82次相比,每只股票几乎多跌停3次。2020年退市风险股平均跌停13.12次,当年年末退市新规公布,2021年退市风险股平均跌停14.1次,与2020年相比,相当于每只股票多跌停1次。
换手率低于市场整体水平,退市股进一步被边缘化
换手率是衡量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常用指标。
实际数据显示,股票戴上“ST”帽子后,日均换手率明显落后于市场整体换手率。
开源证券用头部企业成交额占比衡量市场交易资源的集中方向。退市新规颁布后,开源证券统计,头部上市公司(市值前10%)股票成交额占比显著上升,从2020年的39.29%大幅提升6.55个百分点至2021年的45.84%,已与2021年纽交所头部上市公司成交额占比54.81%接近。
财信证券宏观策略中心总监黄红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有退市风险的“小差”公司进一步出清,市场定价呈现“优质优价”趋势。“小差”公司难以通过“被借壳”来起死回生,无法给投资者继续提供无风险回报,因此“小差”公司将进一步边缘化。
从退市难到退市股票数量越来越多,从一度炒作退市股到抛弃退市股,A股市场对退市股态度变化如此之大。
五轮改革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注册制是退市率提升关键节点
2021年2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谈到退市改革时说,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重大基础性制度,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要任务。要加快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推动丧失持续经营能力、无主业的“僵尸”企业及时出清,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推动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中银国际证券在2019年初的报告统计,A股退市制度已较为完善,但退市率依然很低,2001年到2018年A股的年均退市率仅为0.38%,远低于同期美国纽交所6%的年均退市率,也低于香港1%左右的退市率水平。港股和美股的平均退市率将近5个点的差距,决定了各自小盘股的生态不同。美国退市率高,小盘股新陈代谢很快,罗素2000指数每次的成分股调整替换率都能达到40%以上;香港退市制度没有作相应强制性的量化要求,连年亏损且不分红依然可以保持上市资格,造成了港股“老千股遍地,仙股围城”的小盘股生态。
港交所高层对“老千股”定义是指大股东不以做好上市公司业务来盈利,而主要通过玩弄财技和配股、供股与合股等融资方式损害小股东利益。仙股是指股价低于1港元的港股股票。
黄红卫坦言,过去退市制度难以有效落实,造成“小差”公司占用A股市场资源,也影响了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功能发挥。
这种现象在注册制试点后被明显遏制,财信证券分析全面注册制下的A股趋势时说,2019年试点注册制以来,A股退市家数和退市率明显提升,退市率从2019年的0.26%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0.94%。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从大的方向上看,包括证监会和交易所在内的监管者,要通过全面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这两个“一进一出”的改革,逐步调整资本市场价格变化的判断预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死鸟”痼疾终被扭转
多年亏损总不退市炒作重组和借壳概念
在2012年前,净利润是否亏损是判断能否退市的重要指标,有些公司股票数次濒临退市,却总能“起死回生”,成为股市“不死鸟”。
当时退市的规则是,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交易所对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连续3年亏损被暂停上市,如果后一年公司净利润扭亏,还能恢复上市。
在这个规则中,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后,能在第三年扭亏,就能逃脱股票退市的风险。于是连亏两年后第三年扭亏就成为关键。
前面两年净利润连续亏损,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扭亏的上市公司分别有33家、62家和24家。
“不死鸟”案例:多次触及红线后重生
退市金泰(600385.SH)是“不死鸟”案例之一。此公司2001年上市到2022年退市,上市22年净利润累计亏损3.8亿元,数次几乎触及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的红线,或是触及红线后再度重生。
具体看,该公司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亏损,2004年转为盈利。2005年、2006年再度连续两年亏损,2007年扭亏后继续在股市交易。6年间两次接近退市红线。
之后在2010年至2012年又是一个连续3年亏损,股票一度被暂停上市,2013年通过债务重组和豁免及转型,在2014年恢复上市。2017年和2018年再度连续两年亏损,2019年实施资产重组,利润转为盈利,股票继续在证券市场交易。
退市金泰2020年净利润再度亏损,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净利润依旧亏损的报告公布次日,公司收到上交所的拟终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公告书。公告书称,2021年净利润亏损,再加上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触及终止上市条件。在2022年7月,该公司股票终于退市。
2007年年初,证券市场炒作退市金泰的重组预期,股价连续42个涨停。
注册制改革后,“壳”没了价值
郑彧分析股民心理,当时退市较难,股民陷于“重组概念”的美好期盼之中,再加上保壳公司的股价本身就不会很高,相较于去买卖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民会有“用更少的钱撬动更大杠杆”的心理,由此就会产生一定的投机心理。
2007年退市金泰年报出炉,通过债务重组收益297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净利润虽只有865万元,但保住了上市资格,仍能继续在股市交易。
此前市场追逐退市股,主要是有利可图,一旦此股被借壳上市,股价将大幅上涨。随着2016年借壳新规出台以来,借壳上市明显降温。
资料显示,2017—2019年每年完成借壳上市的数量下降至10家左右。2019年开始注册制改革,2020年的借壳上市数量进一步下降至6家。2021年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和退市新规正式落地,借壳上市降温至冰点,完成借壳上市的仅有2例。2022年只有3例借壳成功。
借壳上市不再具备效率优势。联储证券今年3月20日总结借壳上市的效率,从审批时长方面看,2022年成功过会的3例借壳上市交易,从董事会预案到取得证监会批文,平均时长为452天,与2022年首发上市过会平均时长349天相比,借壳上市不再具备审批效率优势。
当借壳没有吸引力时,壳资源开始贬值。
开源证券依据总市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等指标筛选壳公司,测算了壳公司的平均市值,从2016年的34.41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23.9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按照同样方法测算,截至2023年6月2日,壳公司平均市值下降至10.92亿。2022年末,壳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4.36亿元。
规避退市的花样
涉事会计师事务所被顶格处罚
股票退市,公司声誉和估值都将大幅下降,虽然退市新规规定了4类退市标准,有的公司仍想方设法逃避退市。
*ST金洲(000587.SZ)在今年4月退市,退市新亿(600145.SH)在2022年3月退市,*ST斯太(000760.SZ)2021年7月退市。这3家公司在2020年时,都是濒临退市公司,先后聘请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年报审计。
2020年,退市新亿聘请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负责2019年年报审计业务,*ST金洲(000587.SZ)和*ST斯太(000760.SZ)聘请该事务所负责2020年年报审计业务。
证监会对退市新亿及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揭开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不能见光的操作手法。
证监会调查发现,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退市新亿之前,与退市新亿签订协议承诺不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该事务所没有充分审计退市新亿一些收入的真实性,还协助公司虚构租金收入,参与修改重要合同。
证监会认定,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一年,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6倍罚款的处罚。“没一罚六”,这是新证券法实施后的处罚上限。
证监会认定,退市新亿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报告严重失实,调整后,2018年至2020年财务指标触及退市标准,该公司还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股票在2022年3月退市。该被行政处罚案例是2022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之一。
证监会对*ST斯太的行政处罚显示,该公司2014年至2016年财务造假,2015年至2018年净利润连续4年亏损,触及重大违法退市。
在证监会立案调查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期间,*ST金洲改聘了年报审计机构,在2021年9月,因*ST金洲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结果现在尚未公布。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公司股票连续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
退市常态化:向市场传递优胜劣汰信号
“‘小差’公司难以通过‘被借壳’重生,A股退市制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黄红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过去,壳资源为A股投资者提供近乎无风险收益的投资回报,扭曲了市场定价功能,壳资源公司抽走了市场大量流动性,中字头央企等的优质公司价值长期被低估。在全面注册制下,上市公司资源将不再稀缺,A股壳价值溢价将消失。
“退市常态化将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这是孙金钜的观点。退市常态化将加速质次公司的退市出清,促使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公司坚决出清,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引导投资者形成专注公司经营质量的价值投资理念,从而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
“退市常态化是成熟证券市场的标志之一。”这是郑彧的判断。投资者对于“好公司”的判断上,可以借鉴交易类、财务类、重大违法类等系列退市指标,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作判断。而“有进有出”不仅仅是一个成熟市场的现象,更是市场机制运行的信号,它将市场“择优汰劣”功能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投资者。
全面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刚刚开始
上述专业人士还认为,退市常态化将有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孙金钜认为,随着退市常态化,A股市场“炒小炒差”氛围将得到遏制,上市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主业、强化自身竞争力。
李求索坦言,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黄红卫认为,随着退市常态化,预计优质公司将得到市场资源更大程度支持,提高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此外,退市常态化也将为优质公司上市腾挪空间,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多位采访对象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有一个共同看法:展望未来,重大违法类退市、规范类退市等非财务类强制退市情形将逐渐增多,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等退市渠道亦会不断畅通,我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规范、透明、公开、有活力、有韧性的成熟资本市场迈进。
当然,全面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刚刚开始。
财信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期间,美股、纳斯达克市场前10公司对指数的贡献占比分别达27.56%、44.23%,而同期A股只有11.36%。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2023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演讲中表示从2022年底,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启动实施,工作重点从“治乱”转向更深层次的“提质”。其中包括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严格退市监管,持续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